富貴三義館 「收藏自然」的建築

【圖﹕富貴三義藝術館的半室內空間﹐讓建築、藝術與自然相互對話。】


建築家安藤忠雄說過﹕「旅行﹐造就了人﹔旅行﹐也造就了建築家。」

三月﹐正值初春之際﹐香港建築中心主辦的台灣在地建築之旅起程了。四日三夜﹐到過台北和台中﹐到訪了十多座具特色的建築物﹐還有機會與建築師會面﹐細聽設計者的理念。早前筆者在本欄便介紹了安藤忠雄的亞洲現代美術館。

安藤的清水混凝土建築舉世聞名﹐實在毋庸置疑。原來﹐台灣人都是安藤迷﹐建築師更深受感染﹐都愛清水混凝土的原始和簡樸﹐還做了許多優秀的建築。這次旅程﹐我們參觀的﹐不論是寺院(齋明寺農禪寺和菩薩寺)﹐不論是藝術館(亞洲現代美術館和富貴三義藝術館)﹐不論是遊客中心(日月潭向山遊客中心)﹐統統都以清水混凝土建成。難怪有人笑說﹕這其實是個清水混凝土建築之旅吧。

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位處苗栗﹐由半畝塘建築事務所設計的富貴三義藝術館。

藝術館位處三義木雕街對落的一個山坡中﹐地塊面積約二千五百平方米﹐地形有六米(約兩層樓)的高低差。建築師便做了一幢樓高三層的建築物﹐但有別於一般建築﹐藝術館的入口卻在頂層的三樓。建築師的設計理念﹐就是要把這座山中美術館﹐有著「收藏」的功能。美術館收藏藝術品﹐是理所當然吧﹐有甚麼奇怪?但建築師竟說﹕「我們要收藏的﹐是大自然。建築物在此化為框架與容器﹐收藏了自然、人文與藝術。」

建築師何出此言?實在不明所以。還是入場看個究竟。

入口就在斜路旁邊﹐卻沒有一扇門。迎面只見一道清水混凝土牆、一塊大石和一棵台灣赤松。混凝土牆以天然杉木作模板﹐拆板後木紋便清晰刻在清水牆上﹐滿有自然的氣息。沿石牆向左拐﹐踏過一塊石頭﹐眼前便出現一座名為「迎風」的銅雕仙子﹐張開雙臂地站立在寧靜而無邊際的水面上﹐背面就是建築主樓的一道灰牆。

建築主樓就在前面﹐卻隔著水池﹐前無去路﹐只有轉身﹐在混凝土牆的引領下往後面走﹐然後進入了一個室內空間。

穿過這個以綠意與清水牆圍塑的文創品展示空間﹐又來到室外﹐抬頭是一株形態獨特的鳳凰木﹐樹下又是一座雕塑。再向左拐﹐前面忽然出現了一幅美麗的圖畫。一道四十五米的長橋凌空跨越山坡中的竹林﹐引領遊人往前走﹐長橋的另一端是個無邊際的水池﹐後面就是無盡的遠山。在萬變的雲霧下﹐眼前的景象猶如一幅水墨畫。水池被主樓的一片簡約屋頂覆蓋﹐屋頂便成為了大自然的畫框。

筆者恍然大悟﹐收藏自然﹐就是這個意思了。

走過橋﹐來到這個屋頂下的半室內空間﹐時而遠眺著雲霧中的遠山美景﹐時而靜看著反映在水面的婆娑樹影﹐時而欣賞著置於其中的雕塑作品。筆者在此駐足停留﹐良久不願離開。

沿著浮在水面的步道往前走﹐準備往下層的展品區﹐牆上一扇窄長的窗戶外面﹐又出現了銅雕仙子的背部。原來﹐我們在地塊周界走了一個圈。建築師特意設計了這條路徑﹐讓人走在大自然山水之間﹐欣賞雕塑藝術之外﹐更感受山中靈氣。

終於明白﹐低調內斂的建築﹐如何與大自然對話﹐如何為美景作襯托﹐如何作為人與自然的橋樑。在這裡﹐大自然和藝術﹐就是主角。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