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建築師 台北展願景

【圖:「築‧跡—香港建築展」的青年建築師展區,以傳統排檔組成,極具香港特色。】


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舉行的「築‧跡—香港建築展」,在本月十一日開幕了。

建築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也是一門實用的藝術。在香港,建築往往被標籤化為商業行為。其實,香港的建築物都極具欣賞價值,香港的建築師也是充滿藝術細胞的。這一次,「香港週2015」主辦單位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把建築與其它藝術項目一併到台北推廣,令一眾香港建築師感到非常鼓舞。

松山文創園區,由多幢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建築物組成。這些具日本初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經已被列作古蹟。原來,這裡從前是個製菸廠房,分別有工廠和倉庫,還有宿舍、醫護室和托兒所。建築展就在三號倉庫舉行。

倉庫與煙廠中間隔著一道寬闊的文創大街。大街經常擠滿前來參觀的遊人。「香港周」展覽期間,大街上放了一輛香港電車。真有趣,這邊廂香港政府以電車作為香港標記;豈料那邊廂卻有人建議取締電車,不是很諷刺嗎?

走進三號倉庫展場,眼前出現一個同是充滿香港特色的大排檔。策展人是個香港青年建築師蕭國健,他把策展理念娓娓道來:「我們以香港的街道作為展覽主線,串聯了三個展覽主題:分別是『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十築香港—我最喜愛的百年建築』以及『香港青年建築師』。由於場地是個長形的展館,我們把場地分為兩個空間及模擬香港街道,更用了舊區街道常見的排檔作為展架。入口處的空間便是大排檔,作為參觀者閒坐看書和舉行論壇之用。」

走過大排檔,沿著中軸線走,兩旁是香港百年建築和過去五十年的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作品,按著時序排列。走在這條時間長廊,便有如走過香港百年歷史,從過去走到現在,直到將來。

將來是怎樣?「香港建築在下一個百年又是怎樣的?」這正是年輕建築師展覽的主題。時間長廊的盡頭處就是由二十四個綠色排檔搭成的展區。走在這裡,有如身處香港老舊街道的市集。每個排檔上,各自展出了年青建築師對未來的想法。展品當中,有現實中的建築項目,也有天馬行空的理想願景。

我在排檔之間穿梭,發現灣仔藍屋的一道大門,還有街市常見的紅色「豬肉燈」,和深水鴨寮街的小攤檔,全部縮影在一條短短的街道上。當中一個攤檔,擺放著一系列的香港的二手物件。這裡有舊相機、舊收音機、卡式錄音帶、舊式電子遊戲機。此外還有老夫子漫畫、與及金庸和亦舒的小說。這個街邊檔,頭頂掛著個招牌,上面寫著「相交點」三個字。這正是蕭國健的作品名稱,他解釋:「架上的展品都可以讓參觀者拿走的,條件就是要用台灣的東西交換。我希望把這簡單的社區物資交換行為,變成一項有意義的城市文化交流活動。」可以想像,攤檔內的展品每天都在轉變,到展覽尾聲,攤檔便滿載台灣物件了。「到時,我會全部運送回香港。」蕭國健笑著說。

拐個彎,另一個排檔的展品吸引著筆者眼球,排檔上面掛著四隻燒鵝。沒錯,是燒鵝。不過這些燒鵝是用最新科技立體打印製成的發光藝術裝置,作品名為「燈鵝相傳」。我問作者蔡偉權:「這些燒鵝跟將來有甚麼關係?」他說:「香港市區重建步伐急速,過去幾十年來香港飲食文化不斷從街頭手推車和大排檔演化為光鮮的室內餐廳,舊有的街道文化逐漸消失於都市中,最終只能成為集體回憶甚至被遺忘。我們便以燒鵝形態的照明裝置藝術,讓觀眾感受消失中的大排檔文化。」別以為年青人都貪新忘舊,事實是,新一代建築師,更希望保存香港的獨有特色。

那麼,取消電車?還是說說笑好了。

(註:「築‧跡—香港建築展」現正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舉行,展期至九月二十五日。)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