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高密度的宜居都市

【圖:西九龍填海區的道路網絡佔地甚廣,足以容納一個太古城(圖片由香港建築師學會提供)


樓價持續高企,年輕人上樓無望;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市區劏房數目日俱增;老人院環境惡劣;這些都是近年一直困擾著香港的社會問題。政府歸咎於土地供應不足。但增加土地供應的各種舉措,三年下來到處碰壁,更被坊間批評是盲搶地。

最近,發展局五個專業學會舉行土地供應論壇,共同探討出路。學會分別提出專業意見。在建築師學會的發言中,帶出了宜居高密度的理念針對時下的土地問題,提出重量兼重質的解決方法。

香港城市密度可謂冠絕全球,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達二萬七千人。在論壇中,發展局局長更指出,能夠香港人口密度相提並論的城市,只有孟加拉達卡和印度孟買。

但高密度不等於環境差劣。相反,高密度城市規劃,令香港擁有高效率和價格相宜的集體運輸系統,更讓市民有不同的選擇。人口密集,也可令不同的公共和商業設施在同一地區內共存。因此,高密度的城市規劃,為我們帶來多元化和充滿活力的社區。

除此之外,高密度規劃,帶來高能源效益,亦令大範圍的郊野公園得以保存。有別於其他城市,我們的郊野公園近在咫尺。不消半句鐘,市民便可從密集的混凝土森林到達綠樹成蔭的郊野公園,享受大自然風景。

為了增加土地供應,不時有意見向郊野公園打主意。但我們認為,與其對郊野公園的自然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適量增加都市密度,和在維港外填海增加土地儲備,是較為可取的做法。

不過,城市規劃不是一數,不能一刀切地處理。到處見縫插針東拼西湊地增加住宅樓宇,只會換來民怨沸騰。城市規劃要因地制宜,按照不同地區及環境特性,制定不同的發展參數,包括高度限制、建築密度(地積比率)、連接性、綠化空間和休憩用地等。舉例來說,可在不影響山脊線和周邊環境的地區放寬高度限制。又例如,像新加坡的新型建築項目,利用空中平台連接多座大樓,以提供更多的綠化和社區設施空間。這些都是可行的辦法。

不能不提的是,有一種土地用途,往往佔用市區大量土地,但規劃者從來不敢觸碰。對,是道路。在論壇中,學會講者指出,油麻地對出西九龍填海區的高架道路網絡所佔用的土地面積,竟足以容納一個太古城。講者認為,如果社會鼓勵市民多用集體公共運輸系統,降低私家車的使用量,道路空間應可減少。

再者,設立更多的行人區和單車徑;或以混合用途發展新市鎮,把辦公室商店社區設施和綠化休憩用地設在住宅的合理步行距離之內;設計成「生活工作合一的社區。此舉既可有效地減低私家車的使用量,亦可改善空氣質素。

在香港,交通規劃和城市規劃分別由運輸署和規劃署負責,而兩個部門分屬運輸及局和發展局,彼此互不從屬。交通網絡的設計,亦不屬城規會管轄範圍。因此要成就這別具前瞻性的願景,部門間必須互相協調和合作,才能成事。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