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 進入最後階段


為期五個月的土地供應小組公眾參與活動已進入最後個半月。連月來,正副主席和小組成員一直馬不停蹄地出席公眾論壇、學校外展、專業團體和民間組織會談等活動,與不同年齡和界別持分者溝通,聽取對土地供應的意見;一天走三場的情況屢有發生。另外,走遍十八區的四十場巡迴展覽已進行了二十四場。最近主席黃遠輝亦撰文分享他在展場與市民接觸的感受。本週五,我們亦啟動了隨機抽樣電話民調,擬於六星期內收集三千個有效樣本,當中一千個將會通過手提電話接觸市民。

土地供應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也隨時觸及不同持分者的利益;但卻與市民福祉息息相關,故此往往出現「小我」與「大我」的對立與矛盾。這趟公眾參與活動亦可能是史上最大型及覆蓋面最廣闊的安排,目的就是讓市民認識我們眼前面對極其嚴峻的土地短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可行辦法。十八個短中長期選項各有機遇與挑戰,市民需要作出取捨。政府亦必須議而有決,決而有行。

五個月的諮詢期,有人嫌太長,認為政府只在拖延時間。也有人認為,根本不用辯論,「社會永遠沒有共識,政府要做便做吧。」又有意見認為,土地大辯論只會加劇社會矛盾。但筆者覺得,社會矛盾早已存在。公眾參與的過程,可以提供平台讓社會聚焦討論,互相聽取不同持分者的意見,從而尋找最大共識,最低限度可收窄分歧;政府掌握民意後才再作出策略決定。正正是由於社會矛盾的存在,公眾參與程序更是必要。否則,缺乏民意基礎的政策推行將必然會是舉步維艱。

筆者出席不同類型的公眾參與活動已三個半月,從落區接觸市民的過程中,發現社會對土地短缺議題逐漸有更多的認識,對不同增地選項的意見亦心裡有數。大多數社會人士認同土地供應是刻不容緩。從大部分填寫問卷者都願意湊足一千二百公頃可見,市民對至少千二公頃的土地短缺並無異議,亦同意應以多管齊下的方法,盡快增加土地供應。當然,大部分市民由於切身問題,對住屋用地特別關注;但亦認同其他用地如經濟用地和社區設施用地同樣短缺。

我們常聽到的一個論述,是增加土地供應不等如樓價會下降。我們認同,樓價受不同因素影響;但若然土地供應不增加,情況只會更壞。此外,人口政策,尤其是單程證問題,也是不少市民在不同公眾參與活動中表達的意見。他們認為政府應控制人口增長以紓緩住屋需求。雖然這些並非土地供應小組工作範疇,但我們亦會在報告內向政府如實反映社會人士的意見。

在公眾參與活動啟動初段,也有不少市民關注,增加土地會否只建私樓豪宅,幫不到住在劏房和不適切居所的居民?但隨著政府在六月底展示決心,把多幅私樓用地改作公營房屋或可負房屋,並把居屋價格與市價脫鉤,再提出新市鎮發展公私樓比例可以從六四比再遞增後,社會疑慮亦得以緩解。

至於十八個短中長期選項,當中有七個較受市民關注,其餘的則較少討論。七個討論較多的選項,包括三個短中期選項,即棕地發展、利用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及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另外是三個中長期選項,即維港外近岸填海、東大嶼都會及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兩個試點。最後是屬概念性選項的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的其他試點。

不過,必須留意的是,較多討論並不等於該選項獲得較多市民支持。較多討論極可能是相關選項具相當的爭議性,例如公私合營和高球場發展。同樣地,較少討論的也不等於較多市民反對該選項。到底市民大眾對十八個選項的取捨如何,還要看看問卷調查和電話民調的結果。

公眾參與活動已踏進最後階段,仍未表達意見的市民,可到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網頁www.landforhongkong.hk 填寫網上問卷,表達你的意見。

(註:文章內容只屬筆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立場。)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