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走向右走 遊海濱有選擇

【圖:有Instagram Pier之稱的西區公眾貨物起卸區,雖然沒有任何刻意的裝置,卻深受市民和遊客歡迎。】



每年,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的一組學生都會到訪香港,為維港海濱做研究。今年初,四個大學生來港三星期,走遍港九海旁視察各段落的特色,最後更聚焦於港島中西區的兩幅截然不同的海濱土地作詳細研究。

遊人要進出這兩個地方,便需走過豐物道這條必經之路。沿路往海濱走,走到盡頭,左邊(西面)是西區公眾貨物起卸區碼頭,右邊(東面)則是中西區海濱長廊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段。

先說右邊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外的海濱長廊。長廊由四個棄置碼頭及連接碼頭的一段海濱改造而成,二零一八年四月落成啟用,由康文署管理。長廊由建築署設計,設施包括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設施,公眾洗手間和一間咖啡店。長廊上也設有遮蔭和座椅,設計者亦以透明欄杆把海陸分隔。長廊落成後,吸引不少長者和帶同小孩的父母前來享用。


相反,另一邊的公眾貨物起卸碼頭,沒有刻意設計,沒種樹沒草地沒欄桿,可說是空地一片。只見碼頭上的貨櫃箱遭人噴上塗鴉,卡板隨處堆疊,有的更用作座椅。遊人隨意坐在卡板或地上,三五成群看日落看風景。這裡也沒有兒童遊樂場,釣魚區,單車徑和狗公園,但遊人就悠然自得地享受著釣魚、遛狗或踩單車的樂趣。碼頭景觀優美,成為「打卡」勝地,深受市民和遊客歡迎,碼頭更被冠上Instagram Pier的別名。






由於左右兩邊海濱各有特色,研究團隊用了四天時間,在豐物道實地觀察到訪者的選擇。到訪者向左轉還是向右轉?跟年齡和與誰同行又有沒有關係?調查結果顯示,三千七百個到訪者中,七百七十八位是青少年,選擇左轉的有五成七,右轉的有三成五,兩者都選的約百分之八。二千位成年人,三成八向左轉,五成三向右轉,其餘約一成則兩者都選。至於五百零九位長者,三成向左轉,六成四向右轉,兩者都選的約百分之五。另外,調查又發現,與朋友同行的向左轉與向右轉的比例是四成八對四成二,獨自前來的是三成九對五成二,與家人同來的則是二成五對七成。

由此可見,左邊的碼頭空間較受青年人和結伴同行者歡迎,而右邊的海濱長廊則較受長者和與家人同行者歡迎。

研究團隊又訪問了二百一十二名到訪者,以瞭解他們對海濱設施設計與管理模式的取態。結果顯示,本地市民(不論是當區或來自香港其他地區)對左轉和右轉的選擇相若,分別約四成。而遊客方面,選擇左轉的比右轉的則多出百分之二點五。可見充滿原始味道的貨物起卸區經已成為遊客慕名而來的旅遊景點。

海濱應否設欄桿?遊人也有不同意見。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年輕人和成年人贊成海濱無需設置欄桿。不過,長者的意見卻恰恰相反,有接近七成的長者認為海濱應該設有欄桿。此外,到訪起卸區的遊人中有近七成人認為不應有欄桿,但到訪海濱長廊的,贊成不設欄桿的只有三成四。

研究團隊建議,左邊的貨物裝卸區碼頭是維港海旁獨一無二的地方,應該維持現狀。只需增設簡單的安全設施例如告示牌、救生圈和鐵梯(方便跌落水的人上岸之用)已經足夠。而右邊由康文署管理的海濱長廊,可增設售賣小食和飲品的店舖,更多樣化的運動設備和有遮蔭的坐椅。對此,筆者非常認同。

研究團隊為我們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訊息,重點就就是「多元」和「選擇」。不同年齡的市民和遊客對海濱設施和管理各有所好。年輕人嚮往無拘無束管理寬鬆的空間,與幼童同行的家長和長者則喜愛設施充足和安全的地方。因此,要做到各適其適,維港海濱應更多元化,為不同喜好的市民提供更多選擇,避免一式一樣的設計與管理。

維港海濱全長七十三公里,絕對有足夠空間容得下多元化的設計和管理模式。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