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走廊板道 貫通維港海濱


《財政預算案》宣佈預留六十億發展維港兩岸海濱,優先發展九個項目,分別在灣仔、北角、啟德、茶果嶺和荃灣,目標是在十年內把現時已貫通的二十一公里海濱長廊延長至三十四公里。本週四,海濱事務委員會舉行會議聽取發展局介紹細節,並擬定本年度相關工作以落實建議;出席成員對現屆政府發展海濱的決心和誠意都表示支持。

政府指出,九個項目當中,最快完成的將會是東區走廊橋底的行人板道。該項目現正進行第三階段社區參與,完成後便隨即進行詳細設計。預計在二零二一年展開工程,二零二五年落成啟用。

把維港兩岸海濱連接成延綿不絕的海濱長廊,一直是我們的工作目標。不過,由於北角區的海濱土地被私人物業佔據,但又不能填海,成為貫通港島北岸海濱的一個大難題。早在十年前便有建議把東區走廊橋墩接駁成一條行人板道,以解決該區海濱連貫性的問題。東廊板道的建議亦包括在二零一二年規劃署委託顧問進行的「港島東海旁研究」當中,但由於建議有可能觸及《保護海港條例》,能否落實仍懸而未決。

《保護海港條例》規定,在維港任何填海必要通過「凌駕性公眾需要」的測試,即「有迫切性具凌駕性和即時需要(包括社區需要、經濟需要和環境需要);沒有其他切實可行的選擇;以及對海港造成的損害減至最少(涉及最小填海面積)。」故此,要確認東廊板道屬有凌駕性公眾需要的項目,政府分別在一五及一七年進行了兩個階段的公眾參與。公眾參與結果顯示,在東廊橋下提供公共通道獲超過九成受訪者支持。

筆者一直認為,要貫通維港海濱作行人友善的長廊,東廊板道是填補北角區缺口的唯一辦法。方案既獲社會廣泛支持,便應盡早落實。今年三月,政府土木工程拓展處就板道最新走線和初步設計進行第三階段社區參與收集市民意見。

經過首兩階段的公眾參與,社會希望盡早落實行人板道,並增加更多與內陸連繫的連接點以方便市民進出。另一方面,市民亦普遍支持板道應有足夠空間讓行人和單車使用,並設有活動空間、觀景台和釣魚平台。但市民對於走線卻有不同意見。當時海濱事務委員會認為,有足夠空間照顧不同使用者固然重要,但走線需顧及《保護海港條例》,確保最少填海以免引來法律挑戰。

有見及此,政府修訂了板道的走線,把第二階段中在東廊結構外的板道盡量向內遷移至東廊下的空間,以減少對維港水體的影響。

最新的板道方案,全長一點七公里,分為東西兩段:西段自油街至糖水道,東段自電照街至海裕街。兩段之間的四百米海濱則由前北角村重建後預留二十米闊的海濱長廊連接。

十米闊的板道將提供足夠空間以照顧不同人士和活動需要,由於板道大部分在東廊橋底下,天橋亦為板道提供良好的遮蔭效果。為了增強與內陸的聯繫,除了兩端一共四個出入口外,政府亦建議額外在和富中心、嘉華國際中心及北角消防局附近增設連接點以方便市民進出板道。

由於板道不是公園,將來是否由康文署仍有待定案。不過,這正好提供機遇,採用另類管理模式,讓設計更具創意,管理上更具彈性。非政府組織或私人機構營運都是可行的方案。海濱事務委員會將會與政府共同探討適切的管理模式,以達致多元化活力海濱的願景。

有別於一般優化海濱工程,東廊板道牽涉樁柱與結構,建造期可能會較長,費用也會較高。現時政府預計建築期約四年,但我們仍希望有關部門再作研究縮短建築期的可能性,盡早讓市民享用這段可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海濱公共空間。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