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留白」 觸動無盡可能

Image
踏入七月份,旅遊發展局展開了一連串的「開心香港」活動,其中「樂聚維港嘉年華」,已於七月八日起一連五個周六日晚上,在灣仔海濱舉行,免費為市民和旅客提供街頭表演、極限運動表演及維港水上音樂會等精彩節目。活動首天,筆者更登上了設置於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內的水上舞台,與一眾主禮嘉賓主持開幕儀式。 回顧過去三年疫情期間,委員會和發展局海港辦事處絲毫沒有因疫情而減慢海濱發展的進度,相反更與各工程部門並肩加速連接海濱,也落實了香港前所未見的無欄桿海濱及海岸堤階。此外,更推動另類的管理模式—「海濱共享空間」。 接通海濱,開放管理,不同的可能性便應運而生。 近年,我們在推動海濱發展的過程當中,可以用三個「E」來形容。分別是Experiment(創新實驗)、Engagement(公眾參與)和Empowerment(發揮潛能)。我們先以實驗思維大膽嘗試一些別於傳統的設計與管理模式;再與公眾互動,邀請更多持份者參與﹔過程中經已發掘出更多令海濱更活潑,令遊人更歡愉的點子和做法。到了今天,維港海濱作為公共空間,不論是在水上還是在陸上,都比從前出現了更多的可能性,。 旅發局在疫情過後舉辦的「樂聚維港嘉年華」特別展現了Empowerment這方面,讓社會不同人士發揮創意,共同打造具魅力和生動活潑的海濱,把維港海濱推介給家人、朋友、以至各地的旅客。 「樂聚維港嘉年華」不僅是「開心香港」的重點項目,也是首個於灣仔海濱舉行的大規模海陸嘉年華,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Experiment。 一個周日晚上,筆者便在灣仔海濱走了一趟。親身感受這佔地逾三萬平方米,橫跨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HarbourChill 海濱休閒站及灣仔臨時海濱花園的大型海濱活動場地。這些場地都是正值在疫情期間建設和開放的。 從會展海濱往東一直走,沿途已發現各類街頭表演。HarbourChill搭建了一個大型屏幕,現場直播着水上舞台的表演節目,遊人坐滿了前面的草地,一邊享受美食,一邊欣賞表演。後端新開放的休憩區更變成露天餐飲區,提供各式小食、啤酒和氣泡酒等盛夏飲品小食,讓遊人在維港醉人夜色下享受寫意的夏日時光。 水上活動及康樂主題區內的餐廳Harbourfun,今年初才開幕,開張半年來聽說生意也不俗。餐廳更在音樂會期間推出套餐系列,讓客人可以在演唱會現場邊吃邊看,在維港夜景的襯托下極盡視聽和吃喝之娛。 海濱發展,

從《一家之言》到《城市SNAPSHOT》 十八年後的終極告別

從《一家之言》到《城市SNAPSHOT》 十八年後的終極告別 這一篇,是筆者在本報的最後一篇了。 不經不覺,從零五年的《一家之言》到一三年的城市《SNAPSHOT》,筆者在本欄執筆已十八年。還記得,開始在報章寫專欄,緣於一個偶然。十八年前的一天,曾經訪問過筆者的記者來電問我:「你可以幫手寫專欄嗎?」「怎可以,我不懂寫中文。」筆者中文只讀到中五,往後也甚少寫作,又怎能擔此重任?豈料對方卻說:「你說話那麼棒,把說的寫出來便是了。」而我,竟然相信。 自此,我手寫我心。過著每週執起筆桿爬格子的日子,寫了十八年。 十八年來,筆者以不同身份或崗位在此撰文,曾任職城市設計學會副會長,建築師學會會長,市區重建策略檢討委員會成員,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一八年起則擔任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雖然崗位不同,但內容都是環繞著城市發展,包括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建築設計、舊區更新、海濱發展、文物保育及土地供應等議題。 有時筆者放假外遊,或公務考察,便把世界各地令人心動的建築和城市規劃向大家介紹。畢竟不變的身份,就是一個建築師和城市設計師,和一個關心城市環境的路人甲。 筆者留意到,本欄的讀者當中不乏專業人士和政府官員。有時,筆者的觀點與角度,難免把一些主事官員氣壞了。不過,有時倒也推動了一些正面的改變。還記得有一次,一位每週都追看筆者文章的政府高層對筆者說:「你的文章越來越啱睇。」筆者笑着回應道:「也許是你們走對了路罷了。」 這些年來,學到的是,要推動進步,沒有一蹴即就。只要方向對,便多給予鼓勵和嘉許;縱使未臻完美,也毋須事事挑剔。主事者才有動力繼續往前。 十八年來的文章,見證着香港的轉變。從平面式的規劃到立體化的城市設計,從單向式的公眾諮詢到互動式的與民共議;從拆舊建新到推動一系列的保育項目;從單一招標地產帶動到成立西九管理局發展真正的西九文化區;從屏風樓發水樓到可持續發展的建築設計;從維港填海爭議到海濱長廊逐段駁通;從欄桿處處到鼓勵親水的「海岸堤階」;從過份管理的公共空間到「願景帶動」的「海濱共享空間」等等。 寫專欄最困難的,就是找題材。寫甚麼?往往是每週令筆者抓破頭顱的難題。至於如何寫?學到的是:「先下筆,再收拾。」就像做海濱,「先駁通,再優化。」日積月累,一段一段的駁通。 寫文章的另一好處,就是整理思路。一些零碎的想法,在寫作過程,經過編排,組織和篩選,再用讀者看得明白的

26公里長海濱 塑造無盡可能

Image
一對巨型黃色橡皮鴨子結伴暢游維港,停留在金鐘添馬公園對出的海面,引來大量市民及旅客紛紛從四方八面前來海濱。不論男女老幼都被可愛的鴨子挑起童心,展露笑臉在維港背景下的鴨子前面「打卡」合照。 一隻鴨子先洩氣再復活,但仍不減市民興致,且成為全城話題,加強了宣傳效果。社交媒體上更出現了被黃鴨子照片「洗板」現象,有近距離的,有從灣仔至金鐘段的CONNECTOR照過來的,有從對岸九龍尖沙咀拍過去的,也有從高空俯瞰的。維港,忽然又成為廣大市民聚焦的地方。 維港是香港的標誌,但從前能夠讓市民可以走近海濱近距離欣賞海港景致的地點還是寥寥可數。十年前,黃鴨子座落尖沙咀天星碼頭側,由於海濱空間有限,難免被遊人擠得水洩不通。當時,港島添馬至灣仔碼頭一段仍未開放。黃鴨子相隔十年重臨維港,轉場來到金鐘;維港海岸已發展了更多的公共空間,讓市民可以更親近水體,從多個地方欣賞在維港背景襯托下的鴨子。市民要與鴨子合照,也不用擠在同一地點了。 一個平日下午,筆者就從中環碼頭一帶,沿著海濱散步至灣仔,順道從多角度跟這吸引成千上萬到訪者的維港稀客打個照面。海濱比往日人多,有特地前來與鴨仔「打卡」的,也有平時往來海濱散步跑步的常客。中環海濱正進行「共融通道」試驗計劃,不時可見騎單車者在中環至灣仔往返。 今天港島北面的海濱長廊,最長的一段長達八點七公里,市民可從堅尼地城沿海濱步行至炮台山。東區走廊橋下板道亦正在興建中,預計在二四至二五年分階段開放。到時港島北岸海濱大致全面駁通,由堅尼地城至筲箕灣的海濱長廊將長達13公里。 近年,我們為了加快開放海濱公共空間,採用了「先駁通,再優化」的策略。海濱空間比傳統公園簡約,再以不斷更換的「期間限定」裝置作點綴,並鼓勵本地設計者和藝術家參與。海濱空間多,且不設指定用途,為舉行不同的活動增加彈性。我們去年初更推動了「海濱共享空間」的概念,海濱除了可以散步跑步、放狗釣魚、看海賞日落、騎單車踩滑板,也可舉行水上運動賽事和放置水上雕塑,今年初更按需要增加了戶外餐飲設施。 此外,我們亦鼓勵私人機構或非政府組織參與管理海濱空間,以締造多元活潑的海濱。不同的「期間限定」活動例如嘉年華會、美食節、藝術展覽、小型賽車場、露天市集、音樂演唱會都可以在海濱進行。能夠做到這些,大前提是要超越傳統的公園規劃框架,發揮創意思維,令海濱有足夠的空地和實行較寬鬆的管理模式,與及增強水陸連繫

工程部門多走一步 加快落實海濱發展

Image
近年,港島區多段海濱長廊陸續接通,最長的一段更長達八點七公里,而且深受市民歡迎。港島海濱的極速落實,令不少人開始關注九龍區的海濱發展。筆者在早前的文章已提到,二零二三至二四年度是九龍區海濱的收成期,將會開放的段落包括土瓜灣、啟德和觀塘至茶果嶺各段海濱。另外,西九文化區至大角咀之間,土木工程拓展署亦正在規劃一條行人通道把九龍西面的兩區連接起來。 這一篇,再說說啟德發展區。 啟德發展區面積約有320公頃,區內有三分之一用地將會發展為休憩用地,當中包括約11公里長的海濱長廊,佔全長73公里的維港海岸線約七分一。跑道區中間的空中花園經已開放,兩側的住宅發展亦將陸續落成。後者前方的海濱長廊以私人參與模式興建再交由政府管理,將會在二三至二四年起逐段開放。至於跑道近前停機坪,毗鄰將在二四年落成的啟德體育園的一段,將會是個面積超過20公頃,比維園更大的都會公園。此外,整個啟德區的海濱都設有可讓單車通行的共融通道。 一九年,政府預留六十億專項撥款予海濱發展,計劃在二八年前把維港海濱長廊總長度延長至34公里。發展項目便包括了啟德都會公園在內。 不過,都會公園的規劃與興建,情況比較複雜。都會公園遲遲未能開始興建,原因是相關土地及其海旁經常被工程部門暫借作發展區內基建工程的「躉船停泊處」和物料貯存之用。這些工程,包括中九龍幹線、啟德體育園、D3道路、急症醫院和沙中線等。 若果要待這些工程完成,再交回康文署,才開始展開公園設計和興建的工作,恐怕要再多等五至六年才可把啟德區的海濱長廊連接起來。若然如此,要在啟德海濱享受那十數公里長的單車通道,還是要等。 由於路政署因為興建中九龍幹線而需徵用位處都會公園用地的海濱作相關工程運送物料之用,部門亦理解此舉難免會對市民享用海濱造成不便,因此便提出了額外的海濱改善方案。為了讓市民可以早日享用海濱和共融通道網絡,路政署建議,待二三年完成使用海濱作碇泊處後,便立即興建一段約一千米長的海濱長廊。於是,路政署便把該段長廊納入「中九龍幹線—啟德西工程」範圍內。該段長廊落成後便可以連接啟德體育園、D3路、都會公園段和跑道區私人發展的公共海濱長廊,把啟德區海濱最後一塊拼圖砌好。 海濱事務委員會對路政署這「多走一步」的建議非常讚賞,更認為此舉正合乎近年推動「先駁通,再優化」策略,讓市民可以及早享用連成一線的海濱。 路政署的設計方案包括兩個主要部份的工

跨越翠屏河 觀塘海濱伸延至茶果嶺

Image
近年,港島北岸的海濱長廊陸續駁通,提供了大量臨海公共空間予公眾使用,且極受市民歡迎。也許因此,常聽見有人問:「那九龍呢?你們是否偏心港島?」實情是,灣仔至炮台山海濱長廊的逐步開放,受惠於較早前中環灣仔繞道落成後騰出填海用地,再加上負責該繞道的工程部門,包括土木工程拓展署和路政署等,多走一步,以「先駁通,再優化」模式,在交回工地前以簡約設計做好長廊並直接開放,令海濱公共空間可以提早給市民享用。 事實上,在九龍一邊,大量海濱公共空間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二三至二四年落成的海濱路段,亦大部分集中在九龍區。當中包括土瓜灣區的渠務署基本污水處理廠和海心公園擴建,啟德的體育園區和在前跑道區內以私人參與模式興建的海濱長廊等。 此外,連接觀塘碼頭至茶果嶺的一段海濱,亦即將在今年夏天開放。說的是渠務署的三個項目:(一)優化觀塘污水處理廠,(二)活化觀塘翠屏河,及(三)觀塘污水泵房。 要打造一條連綿不絕的海濱長廊,需要克服不少困難。過去,觀塘與茶果嶺海濱被一條明渠分隔,明渠兩邊都屬基建設施佔用的地塊。要駁通,便要牽涉相關地塊的重新規劃和改建,亦需要用地所屬部門積極配合。 明渠(翠屏河)把海濱分隔,西面用地本來是觀塘基本污水處理廠,而污水處理廠毗鄰就是觀塘碼頭,亦即原觀塘海濱長廊的盡頭處。明渠東面是觀塘污水泵房用地,泵房前方規劃作海濱長廊。渠務署把握三個工程項目所產生的機遇,在渠務工程之外為市民提供額外的臨海公共空間。 首先是觀塘基本污水處理廠,渠務署把用地騰出了臨海的部分空間,作為長60米寬15米的海濱長廊,以接駁觀塘碼頭。 然後是活化翠屏河工程。工程主要功能是擴闊河道以幫助排洪,渠務署團隊認為稍加心思,可以把河道活化作為市區難得的河畔公共空間,推動親水文化,並改善地區的連接性。活化方案包括在河道中建造人工浮島及觀景平台,更沿河畔建造六條跨河通道以串連觀塘區內設施。活化工程雖然仍在進行,預計在二四年第三季完成;但為及早把海濱長廊接駁,工程團隊將會在今年暑假前率先開放河口接壤維港的一條跨河通道,方便把觀塘至茶果嶺的海濱長廊接通。 至於觀塘污水泵房工程,工程團隊更加入創意,在泵房上空蓋上一個園景平台。園景平台面積約一萬一千平方米,為公眾提供額外的休憩用地。平台以梯階及升降機與地面接駁。此舉可既改變一般市民對一些必須但不受歡迎的基建設施的一種「別在我的後園」的看法,更合乎政

海濱行人通道 連接西九至大角咀

Image
把維港海濱連接成連綿不絕的海濱長廊供公眾享用,一直是我們的願景。近三年,港島北岸各段海濱陸續接通,最長的一段由堅尼地城至炮台山總長度已達8.7公里。海濱接通後,成為不少跑步者的好去處。 筆者經常形容,連接海濱,就像砌拼圖,不能一蹴即就,可做的便先做。當中有容易的,也有困難的。維港海濱不是白紙一張,維港一部分也擔當了作業海港的功能,也有被馬路基建設施或私人物業佔據的。要做到全面「還海濱於民」,便要牽涉把有關設施遷移或後退,甚至填海。例如興建觀塘海濱長廊便需遷移了原來的貨物裝卸區,渠務署土瓜灣基本污水處理廠騰出近岸的土地開放予公眾使用;又例如需證明有「凌駕性公眾需要」而作小量填海興建東區走廊橋下板道等。 不過,倘若作業中的海濱用地未能遷移,又要把已開放的海濱路段連接起來,便要另闢蹊徑。方法是︰「往內走」。有「天空之鏡」之稱的西環碼頭貨物裝卸區仍在運作,雖然過去曾開放予公眾共享,但自二零二一年三月起海事署決定停止向外開放。後來,發展局海港辦事處便在該碼頭旁邊的行人路進行美化工程,增設休憩空間和藝術裝置,作為連接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和中西區海濱長廊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段的行人通道。此外,銅鑼灣避風塘主題區與炮台山東岸公園被前敬記船廠用地和電力站相隔,當局便唯有優化旁邊的行人路以接通兩段海濱。 在九龍一邊,油麻地公眾碼頭卸貨區把西九文化區海濱長廊和大角咀海輝道海濱公園分隔,但卸貨區仍在運作,要在臨岸開闢海濱長廊並不可行。因此,海港辦事處連同土木工程拓展署便積極探討利用卸貨區與公路之間的土地空間闢作行人通道,以接通西九龍至大角咀海濱。 西九文化區設施陸續落成開幕,當區的海濱亦成為市民日常休閒跑步野餐賞日落的好去處。因此,市民熱切期望可以盡快接通西九龍與大角咀,以提供一段連綿不絕由北至南的海濱行人通道。發展局海港辦事處於是把握機會,在二零二一年與貨物裝卸區營運單位續約時把裝卸區東面地界後退二至三米,以預留空間設置行人通道。隨後,土木工程拓展署再與營運者磋商,以尋找一個既可讓行人穿梭兩區,又對裝卸區運作最少影響的方案。 方案於上月底已提交上海濱事務委員會討論。現時的方案,是建議在貨物裝卸區與海寶路/西九龍公路之間興建一條約950米長及平均約二至三米寬的行人通道,以連接海輝道海濱公園與西九文化區海濱長廊。雖說是一條行人道,但需要克服的挑戰也不少,也需牽涉大量與持分者協調的工作

《海港規劃原則》 確保全民共享

Image
政府建議修訂《保護海港條例》,擬放寬對16項有利改善海濱暢達性和公眾享用的小型填海項目,需提供「凌駕性公眾測試」證明的要求。當中包括海濱長廊及行人板道、單車徑、浮躉、海岸堤階、海岸泳池、觀景台、碼頭和防波堤等。 由於現時《保護海港條例》對所有屬在維港界線內的填海工程一律禁止,除非通過「凌駕性公眾需要」測試。這個要求,不論填海規模大小都無差別地適用。《條例》一方面保護了維港不再受填海影響而逐漸收窄,另一方面卻窒礙了一些有利改善海濱暢達性和公眾享用的工程。 政府舉例,現時堅尼地城海濱被馬路佔據,修例後便可興建板道作海濱長廊。一些舊碼頭修復、改善或重建的工程亦可進行,包括加多近街附近的四個碼頭、九龍城汽車渡輪碼頭和前啟德跑道的舊碼頭等。此外,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和銅鑼灣避風塘主題區的海岸堤階亦可優化及伸延,讓遊人可以與水體更加親近。 以上例子都是一些令公眾得益的項目,雖未至於能證明有即時公眾需要及無可替代,但相信沒有太多人會反對。不過,有意見擔心,「《條例》的修訂放寬某些填海項目,但卻沒有註明必須興建政府設施並開放給公眾使用,會否令海濱太商業化,公眾要付費才能使用?」 話說回來,《保護海港條例》從來並沒有條款規限「海濱必須給公眾享用」。事實是,《保護海港條例》只能保障維港海面面積不會因填海而減少,但絕對無法令海港變得優秀活潑。即是說,不論修例與否,單靠《條例》,都不能釋除以上「海濱會否被私有化?」的疑慮。 要落實「締造一個朝氣蓬勃、富吸引力、交通暢達和可持續發展的海濱」願景,便要依靠一系列的《海港規劃原則》和《海港規劃指引》。 筆者也曾多番強調,海港規劃本是城市設計課題,要解決的問題涉及不同範疇:包括如何舒緩交通擠塞;如何提供休憩用地、綠化環境,讓市民近距離享用海濱;及令海旁容易到達等。共建維港委員會(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前身)與規劃署在2005至06年亦因此制定了以上提及的《原則》和《指引》,期望規劃一個設計優秀、充滿活力和人人可享的海港。 海濱事務委員會自成立以來,一直以落實海濱願景為工作目標,並在規劃、設計、發展、營運、管理和推廣海濱用地及鄰近水域內及相關設施方面,擔當倡導、監察及積極的諮詢角色。過去十九年來,維港海濱範圍內的項目,不論公營或私營,都會提上委員會討論,意見及指引亦會向相關政府部門或城規會提供。 委員會的意見亦建基於《海港規劃原則》。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