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pril, 2022

「期間限定」 讓海濱多元多變

Image
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的水上單車因防疫政策關閉三個月後,終於解封了。市民到訪海濱又多了一個活動好去處。 在抗疫期間,雖然市面上不少公共設施停止運作,海濱依然二十四小時開放,為市民提供透透氣和舒展身心的場地。一到假日和天朗氣清的日子,各段海濱長廊不乏來自四方八面訪客。 這個復活節假期,港島和荃灣區的六段海濱都換上了由多位本地藝術家設計的復活裝置,與市民歡渡節日,當中還有一些在疫情下為大家打氣的字句,吸引不少前來打卡的遊人。 有「板仔天堂」之稱的西區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引來了新訪客「菠蘿油妹妹」。這是由本地插畫師Helen Tam設計的大型藝術裝置。場地還有一系列以茶餐廳作主題的兒童玩樂設施,包括三米高的菠蘿油滑梯、漢堡包蹺蹺板、檸茶杯團團轉等。還在放暑假的孩童們都玩個不亦樂乎。 金鐘添馬至會展段的海濱長廊(The Connector),增添了一顆大型閃亮寶石裝置。寶石由本地社企Alchemist Creations利用回收汽水罐造成,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成為遊人打卡熱點之餘,設計者更期望能為疫情中的香港注入正能量。 從會展再往東走,灣仔渡輪碼頭旁邊的海濱休閒站,搖身一變成為「維港Chill夢幻莊園」。兩年前還孤獨地守在The Connector的復活兔,今年進化成磨菇,走進了有如愛麗絲夢遊仙境般的夢幻莊園與市民共渡假日。全場最吸睛的,自然是那八米高的特色蛋糕,蛋糕面還寫了一些鼓勵大家的字句。此外,市民更可在巨型餐桌、沙發和樸克牌之間穿梭打卡。晚間莊園燈光亮起,令場地變成一個充滿夢幻氣氛的遊樂園。 來到一直由Chocolate Rain駐守的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休憩涼亭和燈柱則佈滿了由麻布製作並印有香港和維港特色的圖案。雖然鴨仔船在復活節期間仍有待重開,但海岸堤階上還坐滿遊人,悠閒地靜看着維港風景。 至於東岸公園主題區內,出現了一副七彩巨型飛行棋。裝置由@Bauu創作,棋盤是一大幅人造草坪,棋子可以用作坐椅。市民可以在享受維港美景的同時,重拾昔日的童真。 荃灣西海濱長廊,則變身成維港Easter彩蛋藝術花園,與市民歡渡生機勃勃的初春。畫家李香蘭繪畫的大型畫作遍佈公園。市民穿過花環拱門進入花園後,便來到三米高的大型溫室,上面還印有可愛的兔子和彩蛋。遊人更可在公園內尋找不同設計的彩蛋。 以上都是海濱事務委員會連同發展局海港辦事處推動的「期間限定

「先駁通再優化」 累積經驗砥礪前行

Image
海濱事務委員會近年推動的一系列海濱發展策略,其中一個是「先駁通,再優化。顧名思義,相關策略是以最快速度駁通海濱長廊開放給市民享用,再持續進行觀察及優化。「先駁通,再優化」策略大大提前了多段海濱的開放日期,亦令市民可及早享受接通各區連綿不絕的海濱長廊。 舉例來說,炮台山東岸公園主題區第一期所在地本來屬於中環灣仔繞道的工地範圍,在簡單平整後已於去年(二零二一年)九月開放。相反,如果按照傳統方式,待整片用地完成作其他基建工程工地後才一併發展,再聘請顧問作設計,然後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後才展開工程,便最快要到二零二五年才可全面開放。換句話說,有關用地在「先駁通,再優化」策略下,可提早四年讓市民享用海濱公共空間。 在「先駁通,再優化」策略下建成的海濱長廊大都以簡約模式設計。無可否認,為追趕進度,開放初期的部分設施可能未及完善(例如有人批評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第一期開放時是「一條直路」);但在開放後透過持續觀察遊人反應再行部署,有時反而更加貼心到位。兩年下來,例子比比皆是,當中包括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的有蓋用餐區或工作區。事實是,有關設計的原型,本來只有幾條鐵通在加幾件方型石塊,上蓋也欠奉。及至開放時有遊人坐在石塊上用餐,團隊靈機一觸,先在鐵架內加入桌椅,後來更加入平面上蓋。今天所見,這個用餐區經常坐無虛席,極受市民歡迎。 一套無特定用途的組件,能夠變身成為深受用家喜愛的用餐設施,全賴遊人的啟發,及管理者持續的觀察和跟進。有別於建好了便不能改不能動的傳統設計模式,這些都是「先駁通,再優化」策略的好處。 「先駁通,再優化」策略落實至今大概兩年多光景,有部份早期「先駁通」項目正進入大規模「再優化」階段,例如在中西區有「捐山窿公園」之稱的東邊街北休憩用地工程,和東岸公園主題區休憩用地等。這些項目進行擴充或再優化,主要是因為附近有更大片工地將陸續釋出,規模之大需立法會撥款才可進行下一步工程。 就「先駁通,再優化」策略進程進入另一個里程碑之際,筆者想在此分享一些重要原則。 首先,是維護「先駁通」的重要性。正如前文所述,「先駁通,再優化」策略的精髓在於盡早開放海濱給市民享用。海濱一旦開放,就不應隨便再封掉以進行優化工程,以免變成「先駁通,又關閉」。故此,在後來的「再優化」階段,政府工程團隊必須小心安排工序,避免再度圍封已開放的「先駁通」部分。如圍封難免,則必須盡量減低要封的部分

海濱共享空間 「留白」的藝術

Image
上文提到我們近年推動的「海濱共享空間」,可讓市民自由想像不同用途和活動,唯重點是抱著互相包容和尊重的態度。必須承認,要所有用家自律,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若果因為怕投訴,事事過度規管,處處劃地為牢,這樣不准那樣不行;公共空間便變得枯燥沉悶欠缺活力,難以成就朝氣蓬勃的願景。 這一篇,再談談「海濱共享空間」的規劃和設計。 傳統的公園設計,由建築師主導,並須得到管理者的批准,才可落實。即是說,公園的設計實際是由管理者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帶動,而最終的用家,只能按一早由管理者訂好的規範框架內使用公園。而今天開放的公園,設計更往往早在四至五年前定案。 相反,海濱共享空間以「願景帶動,以人為本」為宗旨。所謂「願景帶動」,即是以用家的願景為首要。而項目倡議者、設計者和前線管理人員(管方)的想法應次之。至於「以人為本」的「人」,則泛指遊人,即是要以遊人的喜好為依歸。要知道遊人喜歡甚麼,管方唯有透過持續到場觀察及與使用者交流,才可以掌握用家的想法並引用到海濱之上。 然而,用家的想法會隨時日環境轉變,市民的要求也會愈來愈高,今天大受歡迎的設計可能是明天的冷板凳。從前一小段海濱長廊從無到有讓人可以近距離看海便已令人心滿意足,今天便要長廊連綿不絕不可間斷,要遮蔭要種樹要放狗要踩板甚至要模型車場,要露天茶座要表演場地但又投訴有噪音,就連水質和氣味都有要求。雖說多考察有助了解遊人喜好,但只有具彈性的場地設計才可讓管方快速回應。 要場地設計具彈性,重點在於「留白」。 對一般藝術家和建築師而言,「留白」從來不易,尤其在現今的官僚體系之下。一個拿捏不準,更可能招來敷衍交單的指控,於是,設計者在管理者和同是建築師的項目管理者指示下,往往難免把空間填滿着不同名堂的活動區。 事實是,開放式管理模式實驗進行近年半,從多個已開放的海濱共享空間可見,留白引發遊人創意,讓他們可以更順心地使用海濱,有些用法更超出管方當初的預期,帶來額外驚喜。 以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為例,它是滑板愛好者的天堂,但其實滑板活動並不在原來設計當中。是板友的青睞啟發我們增添更多動態的「期間限定」裝置,例如流動聖誕鹿車和旋轉大全盒等。倘若當初設計早把場地填滿,流動裝置和滑板活動根本無法出現,更遑論成就現在的「西環板仔公園」或「西環卡板樂園」了。 相對於傳統公園的固定裝置,海濱共享空間內的可移動裝置,意義不單在於和遊人的互動

海濱共享 貴乎尊重與包容

Image
一年來,我們推出了幾個海濱共享空間,包括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和荃灣西海濱長廊等,開放以來都深受市民歡迎,場地內都經常充滿着歡樂笑聲。 有別於傳統公園的管理,共享空間採用開放式管理模式,二十四小時開放;並以較少的規則或限制,鼓勵使用者在互相尊重和包容的前提下,發揮創意按喜好共融地享受海濱空間,各適其適地進行任何的活動。市民可以在這裡散步跑步、閒坐垂釣,踩單車踩滑板放狗狗都適隨尊便。 筆者曾在本欄提及,一段海濱的設計和管理,難以滿足所有人。海濱設計,沒有ONE SIZE FITS ALL。你准放狗狗,有人投訴有狗屎,有人對狗毛敏感。你准踩單車踩滑板,有人投訴會撞到人。你准戶外野餐,有人投訴多垃圾。你准街頭表演,有人投訴有噪音。你鼓勵市民自律,那若有人不自律怎辦? 怪不得,傳統式的公園管理,為怕有人不自律,為怕市民投訴,這樣不准那樣不行。在設計上亦劃清界限,那裡坐那裡行那裡玩,那裡是人那裡是狗,一清二楚,不得越界。海濱共享空間的概念,便是企圖衝出固有框架,創造更自由更有活力的空間,為市民提供另類選擇。 當然,世事並沒有完美,在推動共享空間的實驗過程中,我們也遇上過不少挑戰。最大的挑戰,不在規劃工程等技術問題,而在如何處理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訴求。最大的難題,不在事,而在人。 這裡想說一個日前在海濱發生的一個故事。 本周三凌晨時分,我們的海濱大使前往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向在場的滑板少年們派發單張。單張上寫著:「考慮到最新情況,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由三月二十三日起每晚十一時至早上九時須停止產生噪音的活動及滑板活動,直至另行通知。在此期間,滑板愛好者不妨到海底隧道附近的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玩滑板。對造成任何的不便,我們深感歉意。」 要深夜禁踩板,在場貼張告示不便行了嗎?但海濱大使們堅持要親自落場接觸滑板少年們。當晚,在場有約三十名板仔板女,也有小學生。在長廊近馬路一端玩滑板。 「你地係咪區議員?」「係咪警察?」年輕人對不明來歷既陌生人都有些懷疑。同事回答:「不,我們是政府人員。是這樣的﹒﹒﹒」同事說明來意,解釋說是處理一些鄰近居民對滑板噪音的投訴。 原來,他們都早知道有位「陳生」投訴深夜滑板聲對附近民居造成干擾,本週初的網媒片段經已在他們的社交群組內瘋傳。也有意見認為應禁止踩板活動,或晚上十一時候把場地關燈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