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rch, 2019

向左走向右走 遊海濱有選擇

Image
【圖:有 Instagram Pier 之稱的西區公眾貨物起卸區,雖然沒有任何刻意的裝置,卻深受市民和遊客歡迎。】 每年, 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 ( 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的一組學生都會到訪香港,為維港海濱做研究。今年初,四個大學生來港三星期,走遍港九海旁視察各段落的特色,最後更聚焦於港島中西區的兩幅截然不同的海濱土地作詳細研究。 遊人要進出這兩個地方,便需走過豐物道這條必經之路。沿路往海濱走,走到盡頭,左邊 ( 西面 ) 是西區公眾貨物起卸區碼頭,右邊 ( 東面 ) 則是中西區海濱長廊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段。 先說右邊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外的海濱長廊。長廊由四個棄置碼頭及連接碼頭的一段海濱改造而成,二零一八年四月落成啟用,由康文署管理。長廊由建築署設計,設施包括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設施,公眾洗手間和一間咖啡店。長廊上也設有遮蔭和座椅,設計者亦以透明欄杆把海陸分隔。長廊落成後,吸引不少長者和帶同小孩的父母前來享用。 相反,另一邊的公眾貨物起卸碼頭,沒有刻意設計,沒種樹沒草地沒欄桿,可說是空地一片。只見碼頭上的貨櫃箱遭人噴上塗鴉,卡板隨處堆疊,有的更用作座椅。遊人隨意坐在卡板或地上,三五成群看日落看風景。這裡也沒有兒童遊樂場,釣魚區,單車徑和狗公園,但遊人就悠然自得地享受著釣魚、遛狗或踩單車的樂趣。碼頭景觀優美,成為「打卡」勝地,深受市民和遊客歡迎,碼頭更被冠上 Instagram Pier 的別名。 由於左右兩邊海濱各有特色,研究團隊用了四天時間,在豐物道實地觀察到訪者的選擇。到訪者向左轉還是向右轉?跟年齡和與誰同行又有沒有關係?調查結果顯示,三千七百個到訪者中,七百七十八位是青少年,選擇左轉的有五成七,右轉的有三成五,兩者都選的約百分之八。二千位成年人,三成八向左轉,五成三向右轉,其餘約一成則兩者都選。至於五百零九位長者,三成向左轉,六成四向右轉,兩者都選的約百分之五。另外,調查又發現,與朋友同行的向左轉與向右轉的比例是四成八對四成二,獨自前來的是三成九對五成二,與家人同來的則是二成五對七成。 由此可見,左邊的碼頭空間較受青年人和結伴同行者歡迎,而右邊的海濱長廊則較受長者和與家人同行者歡迎。 研究團隊又訪問了二百一十二名到訪者,以

東區走廊板道 貫通維港海濱

《財政預算案》宣佈預留六十億發展維港兩岸海濱,優先發展九個項目,分別在灣仔、北角、啟德、茶果嶺和荃灣,目標是在十年內把現時已貫通的二十一公里海濱長廊延長至三十四公里。本週四,海濱事務委員會舉行會議聽取發展局介紹細節,並擬定本年度相關工作以落實建議;出席成員對現屆政府發展海濱的決心和誠意都表示支持。 政府指出,九個項目當中,最快完成的將會是東區走廊橋底的行人板道。該項目現正進行第三階段社區參與,完成後便隨即進行詳細設計。預計在二零二一年展開工程,二零二五年落成啟用。 把維港兩岸海濱連接成延綿不絕的海濱長廊,一直是我們的工作目標。不過,由於北角區的海濱土地被私人物業佔據,但又不能填海,成為貫通港島北岸海濱的一個大難題。早在十年前便有建議把東區走廊橋墩接駁成一條行人板道,以解決該區海濱連貫性的問題。東廊板道的建議亦包括在二零一二年規劃署委託顧問進行的「港島東海旁研究」當中,但由於建議有可能觸及《保護海港條例》,能否落實仍懸而未決。 《保護海港條例》規定,在維港任何填海必要通過「凌駕性公眾需要」的測試,即「有迫切性具凌駕性和即時需要(包括社區需要、經濟需要和環境需要);沒有其他切實可行的選擇;以及對海港造成的損害減至最少(涉及最小填海面積)。」故此,要確認東廊板道屬有凌駕性公眾需要的項目,政府分別在一五及一七年進行了兩個階段的公眾參與。公眾參與結果顯示,在東廊橋下提供公共通道獲超過九成受訪者支持。 筆者一直認為,要貫通維港海濱作行人友善的長廊,東廊板道是填補北角區缺口的唯一辦法。方案既獲社會廣泛支持,便應盡早落實。今年三月,政府土木工程拓展處就板道最新走線和初步設計進行第三階段社區參與收集市民意見。 經過首兩階段的公眾參與,社會希望盡早落實行人板道,並增加更多與內陸連繫的連接點以方便市民進出。另一方面,市民亦普遍支持板道應有足夠空間讓行人和單車使用,並設有活動空間、觀景台和釣魚平台。但市民對於走線卻有不同意見。當時海濱事務委員會認為,有足夠空間照顧不同使用者固然重要,但走線需顧及《保護海港條例》,確保最少填海以免引來法律挑戰。 有見及此,政府修訂了板道的走線,把第二階段中在東廊結構外的板道盡量向內遷移至東廊下的空間,以減少對維港水體的影響。 最新的板道方案,全長一點七公里,分為東西兩段:西段自油街至糖水道,東段自電

六十億海濱 推動多元化設計與管理

Image
【圖:中環新海濱以短期租約形式由私人營運商管理,在不同時間舉辦多元化的活動。】 本年度財政預算案預留了六十億元,在維港兩岸發展新的海濱長廊和休憩空間。政府建議相關款項將會用作推展九個重點項目,分別位於灣仔、東區、啟德、茶果嶺及荃灣。連同其他正在規劃和興建中的項目,預計十年內可將現時長二十一公里的海濱長廊延長至三十四公里。 發展局稱:「透過有關項目,我們期望讓市民在維港優美景致下盡情享受生活,包括享受表演、美食、景色和各式海陸活動等我們亦從社區出發,照顧地區需求,積極貫通海濱長廊,改善暢達性。」 維港是香港的標誌,舉世聞名。不過,要貫通維港海濱,還港於民,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十四年來,一步一腳印;又像砌拼圖,可做的便先做;二十一公里的海濱,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的拼湊出來。「朝氣蓬勃、交通暢達、富吸引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海濱願景,依然沒變。 六十億的撥款,充分顯示政府對優化海濱改善生活的決心與承擔。究竟這些新增海濱空間要有甚麼設施,如何設計,又由誰管理?近日便一再備受社會關注。 昔日海濱,鋪上草坪地磚坐椅讓人看看風景散散步已是令人愜意。隨著海濱長廊逐段開放,市民對海濱要求亦日益增加。市民希望更多的坐椅和遮蔭,海濱可容許騎單車放狗,還關注海水的質素與氣味。此外,如何增加水陸互動?岸上與水體是否一定要隔著欄桿?可否在維港進行更多的水上活動?都成為近年在海濱事務委員會熱烈討論的議題。 長廊愈駁愈長,單一化的設計和管理只會令海濱變得沉悶和單調。單靠政府發展休憩用地,難以滿足市民享用海濱的不同需要。筆者認為,政府可以考慮在個別的段落有別於康文署管理公園的模式管理海濱,例如引入公私合營模式,可以令海濱擁有更具創意的設計和更有彈性的管理,容許更多不同種類的活動進行。此舉不單可以增加海濱區的吸引力和活力,亦可令長廊使用者有更多元化的體驗。 政府建議在九個項目中物色公私營合作的可能性,例如在前灣仔公眾貨物裝卸區,探討與具經驗的營運水上活動的非政府機構合作,推動落實「水上活動及康樂主題區」。另外亦為發展金紫荊廣場旁的「慶典主題區」及灣仔碼頭後方的「渡輪碼頭畔主題區」舉辦設計比賽,集思廣益,尋找別具創意的海濱設計。筆者對此都表示歡迎。 筆者常聽到社會部份人士對公私合營的關注,更往往將「公私合營」與

六十億優化海濱 落實「還港於民」

Image
【圖:本年度《財政預算案》宣佈預留六十億元,發展新的海濱長廊和休憩空間,創造更高質素的城市環境。】 本周三,財政司司長公佈本年度《財政預算案》,宣佈預留六十億元做海濱建設。《財政預算案》第一百六十六段這樣寫:「隨著維多利亞港兩岸的海濱規劃和相關大型基建陸續完成,政府會以前瞻態度推動優化海濱的工作,積極開通連貫暢達的海濱長廊,並採取多元化的設計,管理模式和用途,增添海濱活力。二零一七年初,政府撥出五億元優化海濱,有關的項目已相繼展開。我會在預留六十億元,發展新的海濱長廊及休憩空間,以及改善海濱設施。政府計劃把維港的海濱長廊有目前約二十公里,在約十年內增加至三十四公里,並在維港兩岸提供三十五公頃休憩用地。」 傳媒問筆者回應,當然是「十分歡迎」。事實是,海濱事務委員會在今年一月的會議中,通過了發展局向委員會建議的未來海濱藍圖,當中包括九個優先發展項目:六個在港島區,三個在九龍、啟德及荃灣區。 建設一個更暢達、連貫和全民共享的海濱,一直是我們的願景。維港兩岸海濱全長七十三公里,當中三十五公里因涉及私人土地、天然海岸線或用作貨櫃碼頭等暫時難以貫通。其餘的三十八公里已劃作海濱長廊用途。海濱事務委員會及前身共建維港委員會在二零零四年成立以來,我們在十四年間經已完成並開放了約二十一公里的海濱長廊供市民享用。我們預計,當九個項目完成,再加上正在規劃和建設中的其他地段,共可提供額外十三公里;總長度達三十四公里的海濱長廊,佔已規劃的海濱九成。 其實,上述的九個項目已討論多年,大部分亦已規劃在分區計劃大綱圖內,灣仔銅鑼灣和北角段在一五至一六年也進行了兩階段的城市設計研究和諮詢,東區走廊橋下板道更反覆討論近十年,仍未落實只是時機未到。 灣仔填海主要是因應興建中環灣仔繞道和附屬道路的需要而進行,填得的土地早已劃作休憩用地。隨著中環灣仔繞道今年初通車,填海土地重新釋放,正是大好時機落實當日城市設計研究提出的五個主題區域,包括慶典主題區、渡輪碼頭畔主題區、水上康樂活動主題區、活力避風塘主題區和東岸公園主題區。長遠的規劃願景是希望把該地區發展成多元化具特色的海濱區,可容納有靜有動的活動,並設有水上活動、表演場地和餐飲設施。既然長遠規劃設計需時,為求盡早開放海濱長廊給市民享用,我們已動用一七年的五億撥款先行啟動一些簡單的優化工程。 至於討論多年和

從善如流 全面擁抱土地供應報告

等了七個星期,政府終於在本週三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作出回應,宣佈「全盤接納」報告內對增加土地供應的建議,令包括筆者在內的不少小組成員都感到喜出望外。 去年十二月底,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完成報告,向政府提出八個優先研究及推行的土地供應選項,包括加快發展棕地、以公私合營模式發展新界私人農地、利用私人遊樂場契約用地 ( 包括先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內的三十二公頃土地 ) 、維港以外近岸填海、發展東大嶼都會、發展更多的新界發展區、岩洞和地下空間及屯門內河碼頭用地。 相關建議建基於五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成果,小組亦認為建議如實反映民意,屬社會的主流意見。 報告提交後,坊間不時傳出風聲,謂政府未必會全盤接受小組提出的「三加五」建議 ( 即上述的三個短中期選項和五個中長期選項 ) ,當中變數最高的,自然是最受爭議的收回粉嶺高球場作發展用途。小組的建議是有鑒於短中期土地供應極為短缺且選擇不多,因此應先發展粉錦公路以東的三十二公頃土地,餘下的一百四十公頃仍可用作高球場並可舉行國際賽事。日後再作發展便需考慮重置和文物生態環境等技術問題。小組的建議,已是平衡了社會大部分人的意見和高球場持分者的需要。 不過,明顯地,高球場的爭議在報告提交後並沒有停止,相反還愈演愈烈。中間落墨卻有人嫌少有人嫌多,雙方互不相讓,更釀成權貴與平民的「貧富之爭」,「仇富」與「民粹」之批評更是不絕於耳。筆者身為小組成員,當然知道小組建議是建基於科學化的意見蒐集和實際的土地供應考量,但也同意該選項是政府的盪手山芋,政府有否勇氣去收回部分球場去解決房屋供應的燃眉之急?仍是未知之數。 政府究竟在想甚麼?小組也沒有水晶球。但從政府言論可見端倪:政府一方面指出要等候民政事務局對私人遊樂場契約檢討的諮詢結果一併考慮,另一方面行政長官又曾表示:「如果對任何顧問報告的建議都照單全收,是不負責任。」政府對是否收回全部或部分高球場的態度一直甚為曖昧,相關回應令不少小組成員感到失望之餘,更對政府最終會否全盤接受小組報告建議充滿疑問。 事實是,七個星期以來,筆者一直擔心,倘若政府對於這經過歷時五個月,亦可能是史上最複雜最全面,全方位跨界別及多渠道方式進行的公眾參與活動所得的報告置若罔聞,又或者只是作選擇性接受合政府心意的選項,將對整個公眾參與活動的公信力造成極大的破壞。事關除了小組成員多月來馬不

星光大道換新裝 為海濱添色彩

Image
【圖:尖沙咀星光大道日前重新開放,成為市民及遊客欣賞維港景致的好去處。】 閉關三年,位處尖沙咀海濱的星光大道終於在一月三十一日重新開放。市民和遊客在農曆新年觀賞煙花又有一個好去處。 上週三,筆者有幸先睹為快,出席了星光大道重新開幕典禮。 一直以來,海濱事務委員會秉持一個信念,就是打造更富吸引力,朝氣蓬勃、交通暢達和可持續發展的維港海濱,達致「還港於民」。星光大道的活化工程,引入了不少我們一直提倡,人性化和令遊人更舒適地享受海濱的設計。當中包括因應香港亞熱帶的氣候,將綠化和遮蔭較原設計增加八倍和七倍,而座位亦增加了兩倍。座位設計亦別具創意,建築師以環保木料造成不同設計的座椅,以迎合家庭、朋友和情侶的不同需要。另外,有如波浪形態的欄桿設計配上高低起伏的地面,既可減低對景觀的遮擋,更可讓遊人更接近岸邊。 以往,星光大道的明星掌印置在地面,遊客接觸掌印不時要俯身彎腰,或蹲在地上,動作有欠優雅。今天所見,過百掌印重新製作,並改為放在欄桿上;方便遊客觸碰之餘,更可以讓人以海港作背景拍照,誠然是一大進步。筆者認為,大道上許多在設計上從使用者出發 ( 而非從管理者角度出發 ) ,以民為本的信念和想法,都是未來維港新海濱長廊設計時值得參考的。 新星光大道的設計,在維港七十三公里海濱中別樹一格。以香港電影元素作為主題固然令星光大道與眾不同;但除此之外,不論是利用攀爬植物造成大樹遮蔭效果的環保涼亭,又或是沿途上由中小企營運的小食亭和流動銷售車,售賣著充滿本土風味的懷舊樽裝汽水、星星雪條和特製花茶,還有推動香港旅遊的手工藝品,都是我們期望可以在維港海濱出現的特色。 海濱事務委員會一直認為,維港有這麼長的海濱,不應採用單一設計,或者單純是一條作為散步和跑步的步道。相反,海濱長廊要多元化,應以不同的設計特色和活動,將不同的社群帶到海濱,才能達到富吸引力和朝氣蓬勃的目標。 尖沙咀至紅磡一段四公里的海濱,可說是香港最多元獨特的海濱之一。這裡有郵輪停泊設施、歷史悠久的渡海小輪、大型室內外表演場地、太空館和即將重新開放的香港藝術館,亦有較靜態的休憩空間;當然亦少不了遼闊的海濱景致。星光大道的活化,可說是帶動這一段海濱成為世界級海濱的重要一環。 委員會多年來一直倡議,在海濱發展和管理方面,更廣泛採用公私合營模式。事實上,世界上不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