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y, 2015

成就優秀建築 須多方配合

Image
【圖:由建築師嚴迅奇設計的添馬艦發展工程,榮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發境內優異獎 ( 社區建築 ) 。】 大會堂舉行的柯比意建築展覽剛落幕,另一個建築展覽隨即登場。由香港建築師學會主辦的周年獎項作品,正在金鐘太古廣場展出。 為了推動香港建築師的優建築,建築師學會每年舉行周年獎項活動,至今已是第五十屆。今年的得獎作品共十項,由專業評審團由五十七項參賽作品中選出。獲獎作品包括雲南省博物館新館、中環富臨閣、英皇佐治五世學校擴建、添馬艦發展工程、新加坡緯壹、沙田社會環保站、由荷李活道前已婚警察宿舍改造成為創意中心的元創坊、饒宗頤文化館、高山劇場新翼和駿業街公園遊樂場第一期展覽亭。 此外,展場內亦展出了所有的參賽作品。 從結果可見,今年獲獎作品大部份都是公共建築,例如博物館、文化館、學校、政府大樓和公園等;商業建築只有兩項,而且其中一項是在香港境外。看來,公營建築比做商業和住宅建築的發揮空間更大。 近年,發展局積極推動保育和活化歷史建築,為城中的老舊建築賦予新的生命;荷李活道的元創坊和饒宗頤文化館便是典型的例子。另外,「起動九龍東」計劃,亦通過地區營造模色,改善社區內的公共空間。駿業街遊樂場的展覽亭,便成功地為本來沈悶的公園增添創意元素。另外,環保局亦積極推動綠色建築。沙田社區環保站以貨櫃作單元,在舊停車場建設一組庭園式建築;把傳統的垃圾站變成討人喜歡且推動環保的回收中心。 政府新政策,為建築師提供機會,成就優秀的建築作品,實在可喜可賀。 事實上,要成就優秀建築,不能單靠建築師的創意便能獨自成事。一座建築,由概念到實踐,當中牽涉不少持分者的參與。要成就優秀建築,首要的是一個能包容創意設計的業主。有發展商高層說過:「建築師的創意,往往局限於業主的品味。」除此之外,也要有合拍的工程顧問,和能幹的建造商,共同分享設計願景,通力合作才能成事。 當然,過分嚴格的建築物條例,亦無可避免地限制了不少建築創意。有曾在香港做設計的外國建築師亦慨嘆:「香港條例的嚴厲程度,在世界上實在是數一數二。」 每項優秀建築背後,建築師和團隊實在花盡心血,不論在整體規劃和建築細節的設計,和工程監督的範疇內,下了不少功夫。因此,建築師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以專注設計,避免花時間做一些無謂的工作。 可惜,近年條例越來越煩瑣,負責

現代建築巨匠柯比意

Image
【圖:展場內的馬賽公寓 ( 一九五二 ) 模型。可見柯比意對往後香港公共房屋建築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 五月,香港大會堂正舉行一個建築展覽,展出二十世紀建築巨匠柯比意 (Le Corbusier) 的作品。除了建築之外,還有柯比意的家具設計、繪畫、雕塑和著作。 柯比意是誰?讀過建築的都知道。他集建築師、設計師、城市規劃師、藝術家和作家於一身,是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遍佈歐、非、美、亞四大洲,包括巴黎薩伏伊別墅 (Villa Savoye) 、馬賽公寓大樓 (Unite d’Habitation) 、廊香聖母教堂 (Chapelle Notre Dame du Haut Ronchamp) 、印度昌迪加爾 (Chandigarh) 。 在建築界有個說法,做建築師的生涯中,一定要到過柯比意的廊香聖母教堂,才算不枉此生。筆者有幸兩年前就遠赴法國東北部到廊香朝聖,深受柯比意的建築感動。 在瑞士出生的柯比意沒有受過正式的建築教育,卻靠作學徒和不斷旅行,最終成為建築巨匠。這又令我想起安藤忠雄。安藤也是靠年少時遊學歐洲從中學習,成為當今世上炙手可熱的建築大師。而當年最令安藤敬佩不已的,恰巧正是柯比意。 柯比意使用不經修飾的混凝土、簡單的幾何造形和對天然光線的運用,都深深影響著安藤的建築。有趣的是,後來安藤還把辦公室飼養的小狗,命名為 Corbu (柯比意)。 柯比意被稱為現代建築之父,他主張「形式原於功能」,捨棄十九世紀盛行的古典主義造形,摒棄多餘的裝飾,以簡約線條作設計。他更認為「房子是居住的機器」,鼓吹以工業方法大量建造房屋以降低造價。 柯比意在自己的住宅建築,提出了「新建築五點」。分別是底層架空、天台花園、自由平面、橫向長窗、自由立面。他用以柱和樑為主的框架結構,棄用牆壁作承重。當牆壁不用承重,平面便不受牆壁的規限而可自由間隔,外牆立面亦可造出無間斷的橫向型的長窗。把底層架空,可增加地面公共空間。不用尖屋頂,平屋頂便可用作休憩空間了。 柯比意的創新理念,對往後世界各地的建築有著重大的啟發。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以橫向型長窗作立面的香港中環街市和灣仔街市,都是受現代主義建築思潮影響的建築物。 值得一提的,是位處馬賽市郊,建成於一九五二年的馬賽公寓。柯比意建了一幢十八層高,可容納一千六

查爾斯河畔 藍天下的美麗風景

Image
【圖:波士頓市查爾斯河畔一景。平靜的河水映照著蔚藍的天空,形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可能是職業病作祟,筆者每趟旅遊,最愛走到海濱城市探索當地的海濱規劃與城市設計。上個星期,因為公幹關係,到了波士頓,亦不忘趁著空檔匆匆走到查爾士河畔 (Charles River Esplanade) ,親睹該城的河岸風貌。 波士頓是美國東岸的歷史名城,三面環海。北面是查爾斯河,對岸就是世界著名學府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所在地;東面和南面是波士頓市都市港口。擁有二百九十公里海岸線的波士頓,是個名副其實的海濱城市。 波士頓市中心的街道規劃井然有序,是個可步行的城市。只要沿市中心一直往北走,便可抵達城市邊緣查爾斯河。不過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河濱長廊被一條大馬路分隔。要從市區走到河岸,便要從行人天橋走過。 查爾斯河沿岸是一大片綠化土地。沿天橋走下,前面就是一個露天餐廳,座椅隨意的散落在草地上。再往前走,來到河岸公園。這裡種植了大量樹木,地面是一片翠綠草坪。在這初春季節,不少大樹仍未長出嫩葉,都是光禿禿的;但另一些已開滿了白色花朵;樹上還不時看見活潑的小松鼠在樹叢間穿梭嬉戲。 平靜的河水就像一面鏡子,把蔚藍天空和綠樹都映照在水中,形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這幕充滿大自然氣息的景觀,與不遠處的繁囂鬧市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可以想像,到了秋天,當綠葉變成金黃色,落葉遍地的時候,這裡又是另一番動人景象。 反觀我們的公園,一年四季一個模樣。原因是,我們種的樹都不會開花和落葉,因為墮下的樹葉會堵塞渠道! 星期天的上午,不少穿上運動裝束的市民來到河濱,有的在散步,有的在跑步,有的在閒坐歇息。有的帶同小孩到公園玩樂看風景;有的則為寵物作伴,在水中嬉戲。 在河水中近岸處搭建了幾個用混凝土造成的「浮台」。這些浮台設計簡約得不能再簡約,地面鋪上木板,上面放上幾張椅子,四邊都沒有欄桿。 ( 不像欄桿處處的香港,事實是,世界許多城市的海濱和河岸都是沒有欄桿的。 ) 只見遊人都寫意地戴著墨鏡在座椅上舒適地享受陽光、閱讀書籍、看著河岸風景。或是乾脆一雙一對坐在浮台邊緣赤腳接觸河水。孩童和狗兒自由自在地於河岸奔跑,也不會有人制止。 查爾斯河能夠成為波士頓市民熱愛的目的地,除了岸上要有多元的設施和活動之外,水上活動更不能少。在這裡,可以看見一排並列的帆

減樓宇發水 推動綠色建築

Image
【圖:政府在二零一一年推出可持續建築設計指引,規定樓宇間有足夠的間距,確保屏風樓不再出現。】 筆者在幾年前,在本欄寫過多篇關於監控發水樓的文章。今天再寫,為的是釐清一些社會上的誤解。最近,有人認為,發展商的發展項目,只要獲得香港綠色議會 ( Hong Kong Green Building Council ) 的認證,便可自動得到成的豁免樓面面積 ( 或稱發水面積 ) 。相關安排有令政府庫房蒙受損失之嫌。 所謂發水面積,其實是建築物在樓面面積上限之外,所獲得豁免的面積。一直以來,停車場、機電設施、住客會所、窗台等都可獲豁免計入樓面面積 (Gross Floor Area) 。在二零零一年,政府為了鼓勵環保建築,再把環保露台、工作平台、空中花園、擴闊走廊、郵件派遞室等設施豁免。經年累月,可獲豁免的面積越來越多,令樓宇體積越來越大,影響了街道採光,產生了熱島效應和城市通風等問題。 有見及此,政府在二零零九年委託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檢討樓宇發水的問題;並展開公眾諮詢,聽取專業人士和市民的意見;務求找尋方法,解決樓宇自過去累積下來林林總總的樓面面積豁免令樓宇體積過大等問題。 到了二零一一年四月,政府推出《可持續建築設計指引》,為樓宇發水設定上限,可豁免面積設定於樓宇總面積的一成。另外,又規定地面停車場、露台和工作平台只能獲一半豁免面積,窗台面積亦由五百毫米深減至一百毫米。要獲得樓面面積豁免,樓宇設計還要符合該《指引》的三個先決條件: (一) 樓宇間距和通透性 —— 為改善空氣流通和緩和熱島效應,政策要求面積二公頃或以上的地盤,或建築物的連續闊度達六十米或以上,樓宇便要有通透的設計,須要提供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三不等的可透性。此舉目的,是確保屏風樓不再出現。 (二) 樓宇後移 —— 為改善街道通風,優化行人道的環境質素和減低峽谷效應,政策要求若果地盤坐落於少於十五米的街道,地面首十五米高的樓層便要從街面向後移,令街道擴闊。 (三) 綠化上蓋面積 —— 綠化能令環境降溫,減低熱島效應。政策定出綠化率,規定面積不少於一千平方米的地盤提供百分之二十的綠化率。若地盤面積達二公頃或以上,綠化率便增至百分之三十。 而且,當中最小一半的綠化須在地面。 除此之外, 政府為了推動綠色建築,提高建築物的能源效益,在新規定下,

新舊兼容 梨花女子大學

Image
【圖:首爾梨花女子大學的校園峽谷,長長的大街成為校園內的一個重要公共空間。】 世界上不少大學,為了擠身國際排名行列,往往請來世界級建築師,為校園打造地標式建築。在香港,我們有 Zaha Hadid 設計的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和 Daniel Liebeskind 的城市大學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這趟首爾建築之旅,筆者到訪了梨花女子大學,觀賞法國著名建築師 Dominique Perrault 設計的教學大樓。 位處首爾市中心的梨花女子大學,建校於一八八七年,是韓國首爾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也是韓國第一所女子大學。校園在梨大地鐵站附近,一點也不難找。這座校園的最大特色,就是除了盛載着不同年代的歷史建築外,當中大自然與建築的融合令校園充滿田園風情,景觀非常美麗,成為不少旅遊者必到之選。二零零四年, Dominique Perrault 贏得建築設計比賽,為大學加建這座設計獨特的教學樓。大樓在二零零八年落成。設施包括教室、行政辦公室、商店、健身室、餐廳和圖書館。總面積達七萬平方米。 別以為面積達七萬平方米的建築一定是一座龐然大物,必然會在校園搶盡風頭。 Dominique Perrault 卻提出了一個城市設計方案,把建築、城市空間和綠化園林結合。巧妙地設計了一座斜坡式建築,屋頂種滿了植物,變成一個天台花園。中間挖開了一條沉降式大街,也有人稱這為「校園峽谷」 (Campus Valley) 。這條長長大街,由入口一直伸延到校園深處。大街的左右兩邊是玻璃外牆,天然光就是從大街兩邊的玻璃牆透進室內。 建築師設計的校園大街,據說靈感來自巴黎的香榭麗大道。大街從校園入口緩緩向下微斜,走到盡頭,變成一道大梯階,與校園的其他建築物連接起來。梯階頂端,更可俯視整個校園。這條大街,成為大學校園的一個重要空間。 大街,除了作為行人通道前往不同的院系外,這裡也是個休閒娛樂空間,可以舉行不同的大型活動,例如畢業禮、講座和各式各樣的展覽等。這裡也是學生們互相交流的地方。大街,也是一座廣場,和露天劇院,學生們可以坐在梯階上,觀賞廣場上的表演。天氣好,餐廳把桌子伸出大街,變成露天茶座。 建築物的另一特色,就是屋頂鋪滿草坪、綠樹和花朵的公園。由於建築師把屋頂的斜度和周邊的地形連接得恰到好處,走在這裡,你跟本不覺得自己走在屋頂上,還以為是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