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February, 2020

悉尼巴蘭加魯海濱散步

Image
【圖:巴蘭加魯保育區海角公園的海濱,可讓遊人直接與海水接觸,並欣賞悉尼港灣大橋的景致。】 澳洲考察團隊在布里斯本逗留一天後,翌日便來到悉尼這個世界著名的海濱城市。 悉尼海港舉世聞名,歌劇院和港灣大橋等建築地標為海港勾畫出獨一無二的風景。富吸引力和朝氣蓬勃的達令港 (Darling Harbour) ,亦成為世界各地城市海濱發展爭相仿效的對象。 隨著城市發展,海濱地區相繼從以往的工業或基建用途蛻變為集休閒商業和住屋的混合發展區。位處達令港北面的巴蘭加魯 (Barangaroo) 也不例外。十年前筆者參與共建維港委員會前來悉尼研究海濱管理,也曾乘水上的士路過巴蘭加魯。當年,這裡還是一片空地。 佔地約二十二公頃的巴蘭加魯海濱區,前身是個貨櫃碼頭。碼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搬遷後,政府希望把該區重建;以達令港的成功經驗作基礎,把海濱活力向東北面延伸,並與北面港灣大橋下的海濱區連接起來。在二零零五年,當局更通過建築設計比賽找出優勝作品,選出了 Hill Thalis 建築師團隊的作品。冠軍設計在海濱設有偌大的公園和公共空間,樓宇發展則以中密度規劃,與海濱環境互相融和。不過,後來當局卻因種種原因放棄該設計。後來發展密度不斷增高,最終總樓面面積比原設計增加了一倍。 今天所見,地區已建成了三幢巨大商廈,近海的住宅則較低矮。另外,一幢包括酒店豪宅和賭場,將會是全悉尼最高的摩天大樓正在建造中。 到訪當日,政府部門向考察團隊介紹巴蘭加魯的規劃。巴蘭加魯分為三個小區,自南至北分別是南區 (South) 、中區 (Central) 和保育區 (Reserve) 。南區和中區以九十九年租約租予兩個地產商發展。南區是包括辦公樓住宅零售和娛樂設施等混合式發展;而中區除相類似的混合式發展外,還包括了公園、社區及文化設施。至於保育區,則是一個面積約六公頃,充滿大自然氣息的海角公園 (Headland Park) 。 建築密度雖高,但規劃預留了五成土地作公共空間,包括約二公里的海濱長廊,連接其他悉尼海港地區,成為可供散步緩跑騎單車的海濱公共空間。 我們來到已落成的南區海濱視察,這天悉尼久旱逢甘雨,海濱人流不多,但長廊旁邊的食肆都坐無虛席。長廊上半露天食肆和酒吧林立,遊人可以一面享受美食,一面欣賞海港景致。長廊中間種了兩行樹木,下面放上

布里斯本河濱步道 拉近人水距離

Image
【圖:布里斯本 Cameron Rocks Reserve  連接河濱走廊與河畔石灘的梯級,可讓遊人拾級而下親近水體。】 為了應付城市發展所衍生的交通問題,不少城市都會增建或擴闊道路以增加車輛盛載量。澳洲布里斯本的 Kingsford Smith Drive 是位處布里斯本河岸的一條繁忙公路,讓車輛進出市中心。二零一六年,市政府展開道路擴闊工程,由四線行車增加至六線,還增建一條可供行人和單車使用的河濱長廊以貫通河岸各區。 考察團隊於布里斯本與項目經理交流。 我們的考察團剛抵步布里斯本,便前往工地與項目工程師會面,聽取他們的介紹,隨後還親身走在長廊 (River Walk) 上體驗設計者的成果。 「這不單只是一個公路項目。 (This is more than just a road project.) 」這是設計工程師的開場白。「我們期望這項工程將會成為布里斯本的新地標,並提供休憩空閒,讓遊人在長廊步行緩跑踏單車,沿途更可欣賞河岸的美景。」筆者不自覺地點頭和應,這與我們推動在維港兩岸連綿不絕的海濱長廊的願景不謀而合。 「我們要把道路向河流一方擴闊十至十五米。」馬路貼近河岸,要擴闊便要填河。不過,為了減少填土量和避免過度影響河床,工程師想出辦法,以混凝土護土牆及懸臂式結構興建長廊。於是,擴建部份當中的七點二米懸臂在河面上,河濱長廊的行人路和單車徑,就像飄浮在河上半空中。 長廊東面起點是個碼頭 Brett Wharf ,這裡可以乘坐 CityCat 沿布里斯本河往來河岸各區。碼頭前的廣場種滿綠草,為市民提供休憩和舉行活動的空間。 整個 River Walk 項目的河濱長廊全長一點二公里。長廊上劃分了行人路和單車徑,行人路寬兩米,單車徑寬三米,兩者之間有半米寬的緩衝區。筆者留意到,布里斯本河岸長廊的規劃都是把行人路劃在河邊,單車徑則靠近內陸;而兩者之間沒有石 壆 相隔,只用油漆在地上劃線區分。通道旁邊還設有智能系統記錄行人和單車流量,方便進行交通管理。 長廊上設置了若干停留處供遊人欣賞風景或遮蔭避雨,區內設有觀景台座椅及飲水機供遊人享用。 沿長廊一直往西面走,來到了 Cameron Rocks Reserve 的地方,這裡是個河濱公園,除了綠樹和草地這些當然設施外,還設有公眾燒烤場地。此外,

NEW FARM RIVER WALK 布里斯本的水中棧道

Image
【圖:建在布里斯本河上的 New Farm River Walk ,不但把河岸連接成延綿不絕並可供行人和單車使用河濱長廊,更保存了當區河岸的天然景觀。】 早前,筆者前往澳洲考察,探訪布里斯本政府部門及設計顧問公司,並參觀了一些海濱建設。 布里斯本河是城市中心的一條主要河道,當地人都認為這條蜿蜒曲折的河流是城市的天然資產,是布里斯本市中心的標誌。過去二十年,隨著城市發展,並響應世界各地主要城市的大趨勢,河道兩岸逐漸由工業設施轉變成充滿活力的混合式社區,建造了住宅、商店和休憩空間。政府的願景是把布里斯本河打造城當地商業、旅遊和休閒的焦點,成為一個人人可達和富吸引力的地方。 這一點,跟香港的維多利亞港非常相似。 布里斯本河的河濱用地都是公共空間,河濱長廊貫通各區,通道可讓行人和單車行走。水上還可進行如帆船、划艇和獨木舟等不同的活動。另外,河上還有免費渡輪 (CityCat) 服務,接載市民及遊客到不同的河濱景點。 不同地區的河岸各有特色和設施。值得一提的,是一條建在河道水中的棧道 (New Farm River Walk) 。 這條水中棧道建成於二○一四年,有別於一般建在岸邊的海濱走廊,棧道建在河道中間近岸處,令河岸可以保存原本的天然風貌。棧道全長八百七十米,寬六米;當中三點五米劃作單車徑,其餘二點五米則供行人和跑步者使用,兩者中間只用油漆劃線分隔並加上標誌。棧道曲折的形狀,就像中國式的九曲橋。筆者曾問過負責該項目的顧問工程師:「為甚麼把棧道設計得彎彎曲曲的?」他回答道:「首先是水流的考慮,彎曲的設計有助應對水流。第二是安全考慮,相對於直線設計,單車會減慢速度,降低單車行人共用通道可能產生的矛盾。第三是城市設計考慮,曲折的走廊令每段景觀不同,可豐富遊人的體驗。」 今天所見,棧道是以混凝土作結構,代替了原來的浮橋式板道。二○一一年,一場洪水把深受當地人喜愛的浮橋沖毀,政府用了三年多時間將它重建,當中包括十六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八個月的詳細設計和十六個月的建築期。為了預防水淹並考慮到氣候變化令水位上升等因素,顧問建議把棧道水平面提升至一一年水淹的高度。 棧道兩旁圍上不同高度的欄杆,行人一邊高一點二五米,單車徑一邊高一點四米。由於寬度只有六米,長廊上沒有座椅和種植,因此並不鼓勵遊人聚集停留。遊人要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