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22

一個聖誕一個維港 舞動海濱歡渡佳節

Image
聖誕節即將到來,香港各大商場都為節日做好裝置,自然是為了吸引市民到訪消費。維港兩岸的大廈,也紛紛佈置了聖誕燈飾,為城市增添歡樂氣氛。至於海濱,也一如既往,以「期間限定」策略在不同場地添置彩色繽紛的燈飾裝置,歡迎市民前往休憩遊樂和「打卡」。隨著銅鑼灣「避風塘主題區」在九月開放後,今年場地總數更從去年的六個增至七個。 今年的海濱聖誕活動傳承「一個聖誕.一個維港」的理念,並以「你的演出時刻」(“Your Show Time”)為主題,串連七個海濱場地 —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金鐘「The Connector添馬至會展海濱長廊」、灣仔「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銅鑼灣「活力避風塘主題區」、炮台山「東岸公園主題區」及荃灣海濱長廊,將展示具獨特歌舞造型的聖誕樹和裝置。其中在灣仔「海濱休閒站」的聖誕樹更達十一米高,打破了歷年的記錄。 維港海濱一直是市民欣賞燈飾的熱點。今年,不同地區的海濱更會變身成為有聲有色的聖誕表演舞台,讓市民參與其中。除了展出多款聖誕裝置供遊人「打卡」外,部分場地亦會舉行歌舞表演和聖誕工作坊,展現海濱朝氣蓬勃的一面。 今年,七個海濱場地的聖誕樹和裝置,各以一種音樂或舞蹈為主題: 灣仔海濱休閒站,聳立了一棵十一米高的巨型華爾滋舞聖誕樹,當中的音樂盒裝置,播放由管弦樂隊奏出的聖誕歌,營造浪漫氣氛。 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繼續由本地藝術家Messy Desk創作色彩繽紛、以流行音樂為主題的聖誕樹。小朋友可以在聖誕樹下的喇叭音箱通道和多款音樂小車穿梭遊玩,趣味十足。 金鐘「The Connector添馬至會展海濱長廊」以芭蕾舞為主題,配以雪白燈飾和聖誕雪撬,襯托着展示芭蕾舞者優美的聖誕樹。 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的亮點,是以LED燈砌成的搖滾音樂聖誕樹,加上色彩奪目的搖滾樂器造成吹氣裝置,為海濱注入活力澎湃的氣氛。 位於銅鑼灣「活力避風塘主題區」的聖誕樹,則以飄逸的絲帶裝飾,呈現美妙的螺旋視角效果。讓市民可以透過現場裝飾,模仿不同的絲帶舞姿。 炮台山「東岸公園主題區」的聖誕樹以爵士樂為主題,由不同長度的金屬管以排鐘形式鋪砌而成,幻化成一棵可敲響的聖誕樹,現場亦設有多款立體聖誕裝飾。 至於荃灣海濱長廊,以踢躂舞為主題,場地出現多隻造型可愛的小企鵝為市民大展舞姿,為海濱添上輕鬆歡樂的節

誘發潛能 共創多元文化空間

Image
海濱事務委員會多年來推動海濱發展,一直朝著「建設一個富吸引力、朝氣蓬勃、交通暢達和可持續發展的海濱」願景進發。要海濱有吸引力,除了要有良好的規劃和設計外,往後的營運和管理亦非常重要。我們發現,一段公共空間,縱使設計得美侖美奐,但倘若在管理上諸多限制,便難以吸引遊人使用。相反,一片只有簡單設施的大空地,以開放式管理,容許更多元的活動進行,可能更受市民歡迎。 今年初,我們推動了「海濱共享空間」,希望打破傳統的公共空間管理模式,以較少規則和限制管理海濱。自推出以來,深受市民喜愛。到今天,已開放的「海濱共享空間」共有六段,包括卑路乍灣海濱長廊、荃灣西海濱、灣仔HarbourChill海濱優閒站、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活力避風塘主題區和東岸公園主題區。 此外,我們亦以「三個E」的概念以增強海濱的參與度與吸引力,包括(一)創新實驗(Experiment),(二)推動參與(Engagement)和(三)誘發潛能(Empowerment)。我們相信,海濱設計和營運,加入民間參與,能夠令公共空間更活潑更多元,更會增加市民歸屬感。透過市民、本地的文創業者和社會不同界別的持分者的參與,讓創意及文化創造更親民多元的海濱。 今年十月底至十一月底的五個週末,我們在四個「海濱共享空間」推出了共融海濱藝術體驗活動。活動由「聖雅各福群會 藝想」、「香港傷健協會」、「香港展能藝術會」、「藝術到家」等多個機構和本地藝術家合作,一起進行跨世代、跨種族和跨界限的crossover表演,合力為海濱帶來連場精彩活動。這些活動,有藝術展覽,有親子活動、有音樂會和街舞比拼。 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出現了一組陶藝作品。展覽題為「我們的星空」。主辦機構聖雅各福群會「藝想」獲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資助所策劃的《我們的故事+1+1》讓由擁有豐富陶藝經驗的復康人士組成的「藝想師傅仔」,再連繫來自不同背景的朋友,把作品和陶藝活動帶到社區。「我們的星空」計劃當中,一眾師傅仔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藝術家,包括來自澳洲的Katherine Mahoney、日本的加藤真美和田島征三,聯同不同界別的本地創作團隊,合力用了超過三千塊陶瓷片,以星空為主題,拼湊成各式各樣的裝置藝術品。 此外,主辦單位亦在長廊舉行了親子陶藝班,讓海濱遊人發揮創意,享受製作陶藝作品的樂趣。 灣仔渡輪碼頭主題區的「海濱休閒站」日前亦舉辦營火音樂會,主辦單位

有種態度,叫「海濱」。

Image
還記得,二零二零年十月,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第二期啟用,成為首段以開放式管理的海濱長廊。隨後,荃灣、灣仔、炮台山和銅鑼灣各段長廊陸續落成,我們更推動「海濱共享空間」概念,突破了傳統公共空間管理思維,以最小規則模式管理,讓市民可以更無拘無束地自由享用海濱。兩年下來,維港兩岸已有六段「海濱共享空間」,而且段段有特色,深受市民歡迎。 要成功落實「朝氣蓬勃富吸引力」的海濱願景,當中牽涉大量人力物力,時間和機遇。財政資源固然重要,人力資源更不可少,更需要不同部門的參與方能成事。筆者參與海濱工作十八年,從經驗所得,有時願景難以落實,又或者舉步維艱,不是因為沒有錢,不是沒有人,而是往往來自人的心態。這些心態,有正面的,有負面的;有來自官員的,有來自市民的。 這一篇,想分享關於海濱工作的一些態度。 (一)願景帶動,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即以遊人的歡樂而非管理者的方便為首要依歸,更不是單靠冰冷的制度和守則。「一成不變諸多限制」也與「朝氣蓬勃富吸引力」的願景互相矛盾。 猶記得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的踩板活動曾引來一些投訴。一般的傳統做法就是一收投訴,不論多寡,只要即時叫停有關活動,事情就可當完成處理。不過「完成處理」和「圓滿解決」卻是兩碼子的事。為更深入了解事情始末,團隊曾多次於深夜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實地視察,也和不同持份者包括居民和板友直接溝通,在推出緩解措施時也多番試驗不斷調整,務求盡量平衡投訴人和被投訴人的不同訴求。 我們的願景,是令各方都可在互相尊重和包容的情況下享受海濱,令海濱朝氣蓬勃,人人可享。即使過程比「一刀切」刹停繁複,都不應以為礙,因為我們相信,不應因為一個投訴就奪去九十九個人的歡樂。 (二)敢於嘗試,從中學習。 有熟悉政府運作的人曾經對筆者說:「部門官員不想做一件事時,總可找到十個理由。最怕是會收到投訴。」漸漸地便養成墨守成規不願求變的態度,這樣做又談何進步?我們相信,只要單純地抱持駁通海濱給市民享用的決心,辦法總比困難多。比方說,附近還有工地嗎?那就「先駁通」海濱路段開放吧,起碼跑友又可多跑一公里。「先駁通」部分太單調?那就加入「期間限定」裝置吧,還可定期帶來新鮮感。海濱路段已屬私人擁有?那就換地建板道吧。總之,就大胆嘗試,可以先找個別場地做試點,再從中不斷學習改進。 事實是,如果還怕草地會死而繼續「不准踐踏」,就不會見到今天添馬西九的野餐美景。如果還擔

《施政報告》 推動海濱發展

Image
現屆行政長官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日前出台,當中對海濱發展有以下的描述:「(第九十二段)我們會增設休閒設施及項目,為市民的活動加添不同元素:(i)環島長廊——我決定在香港島建造活力環島長廊,全長約六十公里,連接港島北岸海濱長廊及南區多條現有海濱和郊野步行徑。明年起進行研究及設計並展開工程,於五年內完成駁通九成長廊。」 經過發展局團隊多年來的努力,港島北岸海濱長廊進度理想。現時最長的一段由石塘咀至炮台山長約七點四公里;到二二年底會向西延長接通卑路乍灣,長度增至八點七公里。另外,連接北角至鰂魚涌的東區走廊下行人板道將在二四至二五年內分階段落成,到時港島北岸已連貫的海濱全長達十三點二公里(由卑路乍灣至筲箕灣),可說是屬維港海濱的部分大致完成了。 既然北岸接通成功在望,今天行政長官決定落實建造環繞港島海岸的長廊,實在是把握了成熟的時機。對此,筆者表示非常支持。 據了解,明年開展的研究將涵蓋屬維港海濱的港島西端,以及維港外的各區(例如柴灣和港島南區等)。港島西部分包括港島西廢物轉運站至芝加哥大學香港校園一段全長約一公里的海濱,當中包括約七百六十米長的天然海岸線。活力環島長廊將由躍動港島南辦事處負責統籌。筆者建議當局可參考維港海濱發展經驗。團隊亦隨時樂意與相關部門分享。 值得留意的是,港島堅尼地城至筲箕灣以外的海濱並不受《保護海港條例》限制。因此,在維港以外要接通海濱長廊時,雖然要面對的困難也不容小覷,但彈性預料比維港內較大。例如可以興建一些懸臂式結構作觀景台供市民欣賞海景等。 今年施政報告的另一突破,是設立了「績效指標」(KPI)。 有關海濱長廊的KPI包括:「(一)在二零二八年將維港兩岸的海濱長廊總長度延長超過30%,即由二十五公里延長至三十四公里。」 維港海濱全長七十三公里,目前已開放二十五公里,到本年底將會增至二十六公里。餘下的八公里,將包括港島兩公里和九龍新界六點五公里。港島方面,有東區走廊下之行人板道、東岸公園主題區第二期和堅尼地城西等。至於九龍和新界,有啟德發展區內的多個項目、長沙灣荔盈街綜合發展項目和九龍城海心公園擴建等。以上項目,預計在二三年至二五年逐步落成。 「(二)每年於海濱場地舉行至少三十項活動。」 要海濱朝氣蓬勃富吸引力,除了陸續接通和開放更多段落的海濱長廊外,海濱的管理和營運亦非常重要。近年,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工作從過往多聚焦在規劃與

土瓜灣海濱 連接紅磡與啟德

Image
上週五,市建局宣佈啟動土瓜灣區內兩個重建計劃,分別是俗稱「五街」的明倫街/馬頭角道,及土瓜灣道/馬頭角道的重建計劃。筆者留意到,兩個項目除了一貫的拆舊樓建新樓外,還會在海旁興建約二十米的海濱長廊。 另外,筆者日前出席了渠務署土瓜灣海濱長廊公共藝術作品設計比賽頒獎典禮,為將興建的一段由基本污水處理廠地塊內騰出的海濱長廊揭開序幕。 把維港兩岸的海濱連接成延綿不絕的海濱長廊,是我們的共同願景。今天,九龍區從尖沙咀至紅磡的海濱已接通了四公里長廊;而啟德體育園和跑道上的海濱長廊亦在興建中,預計在二三至二四年起陸續落成,全部完成後將提供十一公里的海濱公共空間。土瓜灣介乎紅磡與啟德之間,為九龍東岸海濱全面駁通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過,海濱不是白紙一張,尤其是在舊區,不少路段都早已被基建設施或私人物業佔據,要駁通一點也不簡單。當中便牽涉搬遷(例如貨物裝卸區)、土地業權(例如屬私人土地)和法律(例如填海)等大難題,有的更是在可見的時間內無法克服。故此,海濱事務委員會一直以來,抱著的態度就是可做的便先做,「做得一段得一段」。 要把原屬私人土地的海濱地帶開放給公眾使用,只能靠重建和修訂土地契約。市建局土瓜灣的兩個重建計劃位處海濱,當中包括一些老舊住宅和工廠大廈。雖然現時臨海位置設有休憩處,但非常狹窄,寬度只有二點五米。按市建局建議,重建後大樓會後移以騰出地面空間,建成寬二十米的海濱長廊供市民享用。 另外,兩個項目之間將設有最少二十五米寬的海濱廣場,把海濱與內陸的土瓜灣道連接,以增加海濱的暢達性。市建局預計項目將在二零三三年落成,到時長廊將會接通北面啟德體育園前的海濱。 至於土瓜灣基本污水處理廠,在一九九零年啟用,功能是收集附近地區的污水先作基本和隔篩處理,再經深層隧道輸往昂船州污水處理廠。處理廠的北面現時正在進行海心公園擴建工程。 海心公園擴建項目籌劃超過十年,二零一三年亦曾在海濱事務委員會討論。擴建後的海心公園,除了提供網球場、休憩區、兒童遊樂場、小食亭和洗手間等設施外,亦會釋出長約七百多米的海濱長廊供市民享用。 既然處理廠接壤擴建後的海心公園,渠務署與海港辦事處經磋商後,便建議釋出臨海約五米寬的消防車緊急通道與市民共享,並與毗鄰的海心公園擴建範圍互相駁通及同步開放。 因此,原本七百多米的海濱長廊再增加一百四十米,成為一段約八百八十米長的公共休憩用地。工程預計在二零二四

紅磡都市公園 為海濱添色彩

Image
最近兩年,港島海濱發展迅速,灣仔至炮台山海旁路段陸續開放,而且段段有特色,成為不少市民日常休憩和「打卡」的好去處。此外,這些新開放的海濱,採用了「海濱共享空間」的管理模式,以較少規則規範市民的活動,讓市民可以更自由地使用海濱,遊人散步跑步閒坐釣魚,放狗狗踩單車踩滑板更是悉隨尊便,只要互相尊重和包容。 眼看港島的發展,也難怪有人問:「你們是否偏心港島區,哪九龍呢?」事實是,近年港島北岸受惠於中環灣仔繞道落成後陸續釋出的土地,讓我們可以「先駁通、再優化」策略盡速開放給市民享用。至於九龍這邊,不少項目其實正在興建中,預計在二零二三年內陸續落成;當中包括啟德跑道上的海濱長廊、土瓜灣海心公園擴建和渠務署基本污水處理廠海濱,合共提供額外超過兩公里的海濱長廊。 至於討論多年的紅磡都市公園亦有新進展。日前,發展局海港辦事處在海濱事務委員會會議中向成員介紹了最新的設計。 建議的紅磡都市公園位處紅磡碼頭前端,佔地約九千平方米,前身是碼頭交通交匯處。交通交匯處在二零一九年搬遷至室內,空出土地便規劃作休憩用地。原本政府建議以公私合營模式發展,並在於一九年進行市場意向調查,最後接獲三個建議。但經政府分析後發現全部都需要政府注資,再加上回報期冗長。再者,也有地區意見認為私人參與或會令公園過於商業化,甚至變成遊客景點而失去服務市民大眾的原意。經重新考慮後,政府認為公私合營紅磡都市公園並不適合。 交通交匯處在搬遷後一直開放給公眾使用,雖然沒有任何改善工程,但很快便成為區內孩童和青少年的玩樂場地。不時可見兒童在空置巴士站的路徑騎單車踩滑板,自攜活動籃球架練習射籃等。一片空地,只要開放給市民,並以開放式管理,市民便會創造出自己喜愛的公共空間。 經過一輪實地觀察和吸納公眾意見後,海港辦事處建議公園設計將以道路交通為主題,以呼應昔日服務近三十年的交通交匯處,並提供休憩遊樂和綠化設施予市民享用。設計者採用了時下流行的繽紛色彩,以車輪圖案在地上組合成包括平衡車賽道和綠化空間的公園。另外,公園內的指示牌和標誌都仿照交通路牌的設計。市民希望有更多綠化和遮蔭,因此設計者亦在場地上提供避雨亭、草坪和樹木。 設計者還找來一輛退役消防車置在公園內,讓市民可以近距離欣賞和接觸消防車內外的救生設備。 為推動創新設計和管理,辦事處將會以短期租約模式夥拍非政府組織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營運當中約二千二百平方米的兒童遊樂

中秋夜探維港 反思海濱發展

Image
剛過去的中秋假期,數以萬計市民前往維港兩岸的海濱打卡賞月看花燈,其中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和東岸公園主題區日夜都擠滿遊人,更吸引了不少媒體報導。 中秋賞月夜,筆者也抱著湊湊熱鬧的心情,前往海濱看看。從薄扶林道出發,徒步下山前往堅尼地城。途中已收到朋友傳訊,說有大量市民正朝著卑路乍灣海濱前進。筆者心裡想:「有這麼跨張嗎?」後來卻發現所言非虛,長廊附近的馬路滿是提著花燈進出海濱的「朝聖者」。 再進場看,整段長廊果然是水洩不通,幾乎沒有一處是空的。入口遮蔭處天花板上掛了一個「方形花燈陣」,畫面非常震撼,引來不少市民高舉手機「打卡」留念。另外,場地內涼亭也布滿了中秋裝飾,裡面的餐桌更是座無虛席,市民一家大小自攜食物和飲品前來做節,儼如一所露天餐廳。場內特別為節日而設且不時更換的「期間限定」遊樂裝置,繼續成為孩童的樂園。孩童在「菠蘿油妹妹」滑梯鑽上鑽落,玩個不亦樂乎。 來到「堅農圃」這邊,人山人海的謎團終於解開。原來這裡正在舉行中秋夜市集,在中秋假期每晚開放,售賣多元化的手作產品、日用品和應節小食等。由於訪客眾多,門外還排着人龍等候入場。 走到近海處看,岸邊的欄杆上亦掛了滿彩色繽紛的傳統燈籠,再加上霓虹燈裝置,又成為遊人的「打卡」景點。有人在海旁鋪上地墊,與家人朋友玩燈籠吃月餅。要遠離人潮如鯽的喧鬧,市民更在欄桿以外席地而坐,面向大海,享受著一片寧靜的私人空間。 在人海中走了一圈,忽然驚覺:「這裡的夜間常客板仔板女們那裡去了?」在長廊空地「迫爆」的情況下,根本踩不到滑板吧。後來才發現,板仔們都轉場去了,去了當晚人流相對較少的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可見在「海濱共享空間」的概念下,無需為用家活動設限,場地更可以多元多變。 離開卑路乍灣,筆者決定乘車前往中環碼頭一帶,再沿海濱步行,途經摩天輪、添馬公園至會展段、灣仔碼頭畔主題區、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和剛在迎月夜開放的活力避風塘主題區,最後來到另一個目的地——東岸公園主題區。 東岸公園在中秋夜燈火通明,這裡又是人山人海。不論是防波堤上,或是空地上,都滿佈前來歡度佳節的遊人,有人更坐在海堤下面的石灘上近距離接觸維港。過千燈籠裝飾令場地充盈着一片浪漫氣氛,欄杆上的維港標誌霓虹燈飾更吸引市民排隊「打卡」,草地和遮蔭棚那邊都坐滿了遊人,不少還帶同寵物前來過節。聽說今年這裡的遊人密度比傳統賞月勝地維園還要高。人雖眾多,但海濱面向

活力避風塘 重拾舊日記憶

Image
銅鑼灣避風塘沿岸的海濱長廊,在迎月日(九月九日)開放,市民在中秋節又多了一個賞燈賞月看日落的好去處。 這段長廊,可說是維港海濱最親水的一段,海上停泊著各種船隻,有漁船、有舢舨、有遊艇,還有一艘具七十年歷史,全港唯一的「水上三角天后平安堂」(又稱「水上天后廟」)。為了方便船隻上落客,海堤設有多道石階,過去也有不少市民坐在石階上欣賞海景看日落和寫生。由於該段海濱不是公園,不受《遊樂場地規例》限制,市民也可以在岸邊跑步放狗踏單車,自由自在地享用海濱。 活力避風塘主題區,面積超過一萬平方米,長約七百一十五米,是二零一九年底完成的《灣仔北及北角海濱城市設計研究》下建議發展的海濱長廊之一,亦屬六十五億元優化海濱專項撥款下的其中一項工程。它也是我們繼卑路乍灣海濱、荃灣海濱、灣仔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及東岸公園主題區後,第六個以「願景帶動」的管理模式管理的「海濱共享空間」。 活化後的避風塘海濱最大特色,自然是那段約九十米長的「海岸堤階」。繼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後,這裡同樣採用無欄杆的梯級式沿岸設計,目的就是拉近公眾和水體之間的距離。堤階上還設有特色桌椅,讓遊人可以一面享用飲品,一面欣賞避風塘及維港日落景致。 長廊的東面一幅空地,前身是「敬記船廠」。自船廠停運以來,空地一直被鐵絲網圍封,裡面的老榕樹依然屹立不倒。今天空地重新開放,提供更多綠化,並增設了戶外桌椅,讓遊人可在大樹下遮蔭乘涼看風景。空地開放後更為維港增添了近一百五十米的海濱長廊。此外,大榕樹附近還設有小食亭和攤位,售賣各種懷舊小食,讓遊人重拾昔日漁港風情。 除了在岸上享用海濱,市民更可下水遊覽避風塘。主題區將重現三艘昔日的經典船「嘩啦嘩啦」,讓市民穿梭避風塘,體驗箇中的獨有文化。這裡又會舉辦導賞團,讓市民深入了解避風塘的背景和歷史。參觀水上天后廟外,還可與住家艇上的水上人交流,並在特定的範圍投放祈願水燈。 做海濱規劃和設計,要做到「段段有特色」,便要「因地制宜」。銅鑼灣避風塘的獨有地理環境令它成為親水性極高的一段;此外,避風塘遠離維港航道,水流較靜止,既適合設置無欄杆的海岸堤階,又可讓更多元的水上活動進行。為保障市民使用海岸堤階的安全,沿岸已安裝浮波及救生圈等設備,多個位置都貼有安全告示。主題區還有場地保安員當值,亦有專門負責海岸堤階的保安員全日巡邏,並提供救生員服務。

創新實驗 推動參與 誘發潛能

Image
「今天的海濱,跟以往的很不同。」「從來沒想過,原來香港可以這樣。」「我常在海濱跑步,由炮台山跑到石塘咀,真暢快。」「香港可以踩板的地方真少,現時可以在觀塘卑路乍灣和灣仔海濱踩板,真好。」「我家姐姐(家庭傭工)的朋友傳來一張海邊的IG打卡照,她問我在那裡,好想去啊。」筆者跟朋友談天,都不時遇上這些對話。 今天走過維港海濱,發現跑步的人比從前多。炮台山灣仔和卑路乍灣海濱一到下午孩童們都前來玩個半天。來到夜間,便是板仔板女們出動的時間,也有人帶同狗狗到來散步。中環金鐘尖沙咀又不時遇上釣魚客。一到周日,東岸公園防波堤的斜坡坐滿來放假的姐姐。銅鑼灣避風塘海濱還未完全開放,已有遊人率先享用,坐在拾級而下的堤階上看風景。 在炮台山東岸公園,每到黃昏時分,一眾攝影發燒友聚精會神地俯伏在公園空地上,圍著一灘水拍照,原來是在拍攝天空之鏡的景色。同一時間,踩著單車和滑板的孩童在旁邊擦身而過,誰也不干擾了誰。看著眼前的畫面,心裡想著,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無拘無束各適其適的共享空間吧。 這些活動,有多少是由建築師一早規劃好?又有多少是在開放式管理下市民自發地與公共空間互動的成果? 近年的突破,實在有賴負責海濱發展和管理的政府部門。大家朝著同一目標,在設計和管理上以創新思維實踐朝氣蓬勃的海濱願景。除了以「先駁通、再優化」策略加快接通並開放長廊外,還以非一般的態度推動海濱發展。這種態度,筆者曾以「三個E」來形容。這「三個E」,分別是(一)創新實驗 (Experiment)、(二)推動參與 (Engagement)和(三)誘發潛能 (Empowerment)。 (一)創新實驗。傳統的公共空間管理,往往以規矩為本,管理者指明使用者可做甚麼,禁止甚麼。在規劃和設計上把指定活動劃在不同地方,建好便難以改變。在卑路乍灣的例子,我們嘗試以較少規則的開放式管理,空間較自由,用家可以進行任何活動,設施又可以隨市民喜好移動,大前提是要求用家要互相尊重和包容。卑路乍灣可說是我們首個以另類模式管理的實驗場,開放後即深受市民歡迎,甚至有不少市民跨區到訪。團隊聘顧問做的市民意見調查亦顯示滿意率達九成三。有見實驗結果令人鼓舞,團隊便把這種「海濱共享空間」管理模式陸續推廣至荃灣、添馬至會展、灣仔和東岸公園的防波堤路段。 (二)推動參與。傳統的公共空間設計,大都由建築師和園境師操刀,而設計往往先要由管理者批准。為使海濱

持續優化 為海濱添活力

Image
近年,海濱事務委員會及發展局海港辦事處採用「先駁通,再優化」策略,將維港兩岸海旁盡快開放給市民享用。位處灣仔的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第一期和第二期分別在二零年底和二一年底開放以來,深受市民歡迎。這段海濱更以「海濱共享空間」的開放式模式管理,讓遊人可更無拘無束地享受海濱空間。主題區中間的水體,開放後舉行過不同的水上運動,例如龍舟比賽,獨木舟籃球賽和水上單車等。市民又可利用海岸堤階作看台觀看賽事。這些活動和設施,為維港海濱增添了不少吸引力。 隨著中環灣仔繞道及東鐵過海段(沙中線)工程項目陸續竣工,灣仔海旁將會釋放更多土地。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第三期及第四期亦蓄勢待發,日前海港辦事處團隊便向海濱事務委員會成員介紹有關計劃。 一直以來,不少市民都希望海濱可以有更多的餐飲設施和露天茶座。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自開放以來已逐漸積累訪客,再加上港鐵會展站的啟用,增加了灣仔海濱的可達性。既然人流已增加,我們認為這是最佳時機,通過「因地制宜」策略,在第三期海濱首次引進水上和陸上餐廳。我們發現,水上踩艇仔既受人喜愛,倒不如測試一下市民對水上餐廳這種另類餐飲體驗的接受程度。此外,第三期的岸上工程亦將包括陸上的露天餐廳,為遊人提供不同種類和價格的多元化餐飲選擇。這些餐飲設施,將會由營運者以自負盈虧的方式設計建造和營運。 第三期項目位處主題區水體南面近紅隧入口旁邊,毗鄰香港遊艇會的海濱區;除了上述的水陸餐飲設施外,亦會提供更多戶外桌椅、遮陽、洗手間和沖身設施,更全面支援水上及康樂活動,預計在今年底全面開放給市民享用。 至於第四期,地點則在水體北面前貨物裝卸區碼頭的末端位置,現時仍用作東鐵線過海段(沙中線)工地。隨著工地部份在本年底釋出,這幅寬三十五米三面環海的海濱用地將成為維港內罕有地可享三百六十度海景的海濱長廊路段,開放後更可用作舉行不同的陸上和水上活動。設計者建議在該區沿岸設置台階,讓遊人可從不同角度和高度欣賞海景,並提供足夠泥土深度方便種植樹木。為回應海濱使用者近來的意見,長廊上亦將設有大量遮陽設施。此外,長廊的獨特地理位置,從維港兩岸都清晰可見,亦適用作放置大型藝術裝置。 有見及此,發展局海港辦事署正與港鐵合作,計劃將兩卡已退役的東鐵線翻身列車(又名「烏蠅頭」列車)設置於該段海濱。此舉除了可以保留及展覽列車外,更可為退役列車重新注入活力,一舉兩得。列車將會改裝成有蓋多用途室內

海濱發展 提速提量提質提效

Image
今年七月,新政府履新。新任行政長官承諾「以結果為目標」作為施政原則;另外,發展局局長也宣稱以「提速、提量、提質、提效」作為未來在土地發展的工作目標及方向。 筆者參與海濱發展工作十八年,一直與團隊朝著「建設一個富吸引力、朝氣蓬勃、交通暢達和可持續發展的維港海濱」這願景進發;並將維港兩岸連接成延綿不絕的海濱長廊。要砌好這副拼圖,要克服的困難更不可小覷。這些困難,有技術上的,有程序上的,有部門架構上的,也有官員心態上的。 過去數年,香港在落實海濱發展尚算取得一些成果。事實是,團隊「以結果為目標」,通過一些創新思維,跳出固有框架,繞過障礙,甚至克服恐懼。從而達致「提速、提質、提量和提效」的果效。 在「提速」方面,我們以「先駁通,再優化」概念,率先把海旁部份開放供市民享用。此外,通過簡單的建築設計和使用可隨時添置或更換的裝置,也可縮短建築工期。舉例來說,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第一期工程只用了七個月,HarbourChill海濱優閒站的施工期為四個月;另外,灣仔臨時巴士站在停用後不足兩個月,便變身為兒童自駕場地。 至於「提量」,單是在二零二零年底至二一年的十五個月間,我們新開放共十六個海濱場地。除此之外,我們一直以把各段海濱連成一線為目標。維港海濱全長七十三公里,在二一年底已完成二十五公里,二二年底將增至二十六公里,目標是在二八年完成三十四公里。另外,當今最長一段海濱已從二零年的四點五公里增加至七點四公里。我們預計,在二五年東區走廊橋下板道落成後,港島北岸海濱由石塘咀至筲箕灣將全面接通,長度增加至十二公里。 「提質」方面,要衡量公共空間的質素,便要看其是否符合當初願景,與及受歡迎程度。海濱質素的高低,便要看看能否做到富吸引力和朝氣蓬勃。近年一段段的海濱開放,再以「願景帶動,用家為本」模式作開放式管理。受歡迎與否,單是看著假日的人潮和聽著孩童的歡笑聲已略知一二。近年,我們以「期間限定」策略去做海濱裝置和活動,令市民在不同段落的海濱和在不同時間都有新的發現,做到「段段有特色,處處有驚喜」,而非千篇一律。另外,衡量質素,較佳的做法是通過「用家意見調查」取得科學化和客觀的數據 (而非單看投訴數目)。我們在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和東岸公園主題區分別通過顧問做了用家意見調查,得到的滿意率便分別達到九成和八成。 我們亦已計劃在本年內,在適當的海濱段落增設露天餐飲設施,讓市民可以一面享

「期間限定」 敢於嘗試尋找突破

Image
上週日,筆者到炮台山東岸公園出席了「模型巴海濱馬拉松」的起步禮。當天,十多部由車迷操作着的遙控模型巴士從炮台山出發,沿海濱一直駛到石塘咀西區副食品市場,全長達七點四公里。 另外,灣仔碼頭附近的臨時巴士站,在港鐵會展站五月開放之後搬遷,騰出的空地便在不足兩個月內改裝成小型賽車跑道,舉行「維港兒童自駕遊」活動。當天所見,小朋友們坐在小型汽車上,興高采烈地享受在海濱駕駛樂趣。同時,在灣仔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旁邊亦展出了俗稱「熱狗巴士」的退役巴士供市民參觀。 兩項活動,同屬海濱事務委員會和發展局海港辦事處為慶祝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二十五週年的活動。我們以「仲夏‧維港」作主題,在六個「海濱共享空間」添置不同特色的裝置,並在各場地舉行別具新意的活動,與市民共同享受維港海濱。「仲夏‧維港」,也是我們近三年來在海濱推動「期間限定」策略的階段性成果。 事實是,推動「期間限定」的概念,也有其發展進程。我們希望能夠不斷創新,為市民帶來新鮮感。所謂創新,不單限於建築設計,而是包括引入不同形式和媒介,令海濱更朝氣蓬勃。 「期間限定」概念的發展歷程,要從一對欄桿上的針織公仔說起。二零一九年四月,卑路乍灣海濱長廊首階段以「先駁通、再優化」策略開放,當時只開放海旁約六米寬的長廊,圍板背後的其餘設施仍在興建中。於是團隊便找來針織公仔藝術家在新建的欄桿上做些小裝置,為單調的欄桿賦予「和你看日落」的意義。同樣地,金鐘添馬至會展段(The Connector)在同年冬天開放海旁部分,團隊便自行在圍板上像做學校壁報般做了平面的聖誕樹作裝飾。以上可說是我們推動「期間限定」裝置的「山寨期」。 到二零年,「期間限定」進入「小店經營」階段。團隊嘗試在海濱放置了立體的玻璃纖維公仔,但也只是一兩隻獨立地存在。例如The Connector的粉紅復活兔。後來,感受到復活小兔的孤單,玻纖公仔開始一組組出現,並以統一主題貫穿 (例如The Connector的星座BB) 。 早期的「期間限定」,多以「打卡」為主,我們希望通過社交媒體吸引更多遊人到訪。後來,到二零年聖誕,團隊再創新意,開始從單純的立體裝置加入互動元素,例如卑路乍灣長廊的聖誕鹿車和旋轉賀年全盒等,更嘗試把一些裝置變成兒童遊樂設施。另外,各段海濱也開始分享「期間限定」裝置,例如星座BB從金鐘搬到荃灣,海豚裝置由北角走到西環等。 二一年,

回歸25年 數算海濱進化

Image
今年七月,正值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二十五週年誌慶,也是新一屆政府履新的日子。近月來不同媒體都對香港社會各範疇做專題報導,回顧一下相關議題在回歸四分一個世紀間的變遷。筆者也湊湊熱鬧,在此分享參與多年的海濱工作。 香港自開埠以來至回歸前,城市不斷發展,移山填海便成為增加土地供應的不二法則。維港兩岸,從來沒有一條固定的海岸線。九七回歸前夕,立法局通過《保護海港條例》,訂明維港必須受到保護和保存。二零零三年的一場填海訴訟,不但喚醒了香港市民對保護維港的關注,政府更承諾不再在維港內填海建屋,立志「還港於民」,即把維港兩岸的海濱規劃作為公共休憩空間供市民享用。 為了增強專業界和民間參與活化海濱的工作,政府在零四年成立了共建維港委員會;六年後,委員會改組成海濱事務委員會。委員會的主要工作是在海濱事宜上向政府提供意見,包括規劃、設計、建造、營運、管理和推廣等。海濱事務委員會成立至今十二年間,連同屬下專責小組委員會共舉行了一百九十次會議,討論與海濱相關的項目共五百三十九項。 筆者經常形容,要把全長七十三公里的維港海濱連接成延綿不絕的海濱長廊,不能一蹴即就。就像砌拼圖,可拼的便先拼。二零一七年七月前已開放的長廊長度為十八點三公里,到二一年底則增加至約二十五公里。其中至今最長的一段由石塘咀至炮台山長達七點四公里的海濱,亦在二一年底接駁完成。要延綿不絕,斷截禾蟲便是必然的進化歷程。 近五年,我們把主要工作從規劃和諮詢轉移到專注落實階段。畢竟,市民要感受海濱,不能光在紙上,而是要落地。中環灣仔繞道一九年落成通車,釋放大量海濱土地,正好提供良好機遇,盡速落實開放海濱給市民享用。於是我們提出「先駁通,再優化」策略,將所有海濱工程率先做好沿岸部分並向公眾開放,又得到土木工程拓展署和路政處等基建工程部門多走一步,在完成繞道相關工程後把地盤再做簡單平整和裝置,便隨即開放。「先駁通,再優化」策略,讓我們可以比原定計劃提早十五個月至四年把海濱開放。 「先駁通」的好處是讓市民及早享用海濱,但設計便相對傳統公園簡約。因此,為了增加海濱的吸引力,我們採用了「期間限定」策略,邀請插畫師、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築師等在海濱添置不同的傢私裝置,甚至是遊樂設施;而且設施也可不停更換。策略實踐兩年半以來,不但令不同路段的海濱成為受歡迎的打卡點,公共空間變化多端,遊人不斷有新發現;而且更提供了難得的平台讓本地設計師通過作

「仲夏.維港」慶回歸25年

Image
六月十六日下午,筆者出席了在灣仔「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舉行的慶祝香港特區成立二十五周年「仲夏.維港」啟動典禮。典禮由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聯同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及香港賽馬會主席陳南祿等嘉賓擔任主持。 近年,我們以「期間限定」策略在不同節日通過藝術裝置和多元體驗為海濱注進生命力。「仲夏.維港」這項活動,延續了海濱發展支持本地創作的精神,邀請到創作Chocolate Rain、癲噹、菠蘿油妹妹及 Messy Desk等的多位藝術家參與,把六段海濱長廊幻化成各有特色的夏日小天地。六個海濱包括以仲夏熱氣球為題的灣仔「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充滿沙灘風情的「The Connector添馬海濱長廊」、變身成陽光下西部小鎮的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以森林之舞為題的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化身成煙花盛會的東岸公園主題區、以及變作陸上水舞間的荃灣海濱長廊。 在啟動禮主場所見,地面升起了一座九米高的熱氣球,旁邊還有各種色彩繽紛,以循環再用的舊油桶和汽水樽製成的動物造型裝置,非常可愛,相信必定成為夏日海濱的新打卡熱點。 除了硬件裝置外,我們一直重視為市民帶來不同體驗的活動。早前的「維港踩鴨仔」深受歡迎,我們亦快將推出「維港兒童自駕遊」,啟動禮上各嘉賓更為不同造型的遊玩車剪綵。灣仔碼頭旁原有的臨時巴士總站五月才搬走,我們便以最快速動把場地開放成自駕遊樂園供市民玩樂。 我們發現,要盡快開放用地,其中一個精髓在於「因地制宜」。只要能夠發掘其固有特色好好發揮,便毋須思前想後為用地强加色彩搞設計做工程。已空置的臨時巴士總站內並排的巴士候車線就好像賽車跑道,與其費時費勁把候車站上蓋拆掉再舖平地面,將它們用來搞賽車活動可更快開放用地。「維港兒童自鴐遊」會在七月三日開動,也創造了維港新紀錄,即用地於交還不足兩個月便開放給市民享用。 有如其他「期間限定」活動,我們會先試行三個月,視乎反應再作安排。此外,巴士站還會在七月中起提供一比十四的仿真遙控巴士供市民預約玩耍,讓小巴士把前大巴士總站活化。 啟動禮還宣佈了一系列將在維港舉行的水上活動。我們一直深信,水上的活動,與海濱是否活潑息息相關。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當日在啟動禮致辭時,分享了她與維港的淵源和在海濱議題上的參與,包括在二零零四年成立共建維港委員會(即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前身),推動由「移山填海」到「還港於民」。「看見這數年維港

油街實現 城市中的藝術綠洲

Image
自從港島炮台山東岸公園主題區在去年九月開放以來,一直深受市民歡迎,也為當區居民增加了一大片休憩用地。近日,炮台山又有新景點向公眾開放,讓市民大眾享有更多休閒空間之餘,亦為本地和國際藝術工作者提供一個用作品與社區交流的平台。 說的是位處油街與電氣道交界的「油街實現」新藝術空間。是次開放的屬擴建部份,當中包括一幢兩層高的建築物和一幅休憩用地。擴建計劃由建築署負責設計,期間也曾在海濱事務委員會討論,成員對該項目表示歡迎。 究竟,「油街實現」與海濱有何關係?原來,在地的一幢兩層高的紅磚瓦頂的舊建築,前身是皇家遊艇會會所,在一九零八年落成啟用,當年這裡仍是海濱。後來因為北角填海,遊艇會便遷往奇力島,這裡便改劃為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員工宿舍,及古蹟辦的存倉庫。後來在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下,把舊建築活化成藝術空間,在二零一三年開放予公眾。開放後舉行過不同的藝術展覽,讓市民在藝術作品的氛圍下,同時欣賞這幢過百年的歷史建築。中間的大草地,亦成為附近居民玩樂和歇息的好地方。 今年五月底,「油街實現」完成大變身,擴建部份向東面延伸,與毗鄰的一片逾三千平方米的休憩用地結合,增建一座兩層高的清水混凝土建築。這幢建築,頗具安藤忠雄的建築風格。建築物上層的玻璃盒子是個圖書室,下層是個展覽室。建築物不設升降機,行動不便人士可用旁邊的斜路上落。這道斜路,又成為了建築物的一大特色。 走到戶外,是片大空地。空地分為兩部份,南面是以白色碎石作鋪地,上面放置了一座假山石,有點像中式庭園的概念。北面的草坪種有一組龍柏樹,驟看之下沒有甚麼特別,以為是一般的樹林。但走進樹叢中再抬頭定睛細看,始發現當中的三棵龍柏樹竟然在轉動。驚歎之下從現場工作人員口中得知,這組樹木原來是一件藝術展品,由美國建築師團隊Diller Scofidio + Renfro設計的「賞森.悅木」(Joyful Trees)。建築師把其中三棵樹以傾斜十度種植在轉盤上,轉動時的光影圖案交錯,令觀眾沉浸在非自然的自然裡,享受寧靜時刻。 此外,大空地東面的牆上設有一個大屏幕,有如一座戶外電影院。這是由韓國藝術團隊d’strict創作的立體數碼藝術「新域混影」(D’strict Remix)。藝術家以超像真數碼影像為觀眾帶來視覺衝擊。 遊人可坐在可隨意移動的沙灘椅上,悠閒地欣賞屏幕上的翻騰巨浪和藍鯨暢泳的影像,實在是一件賞心樂事。 筆者最欣

東岸公園二期 接通十二公里長海濱

Image
位處炮台山海濱的東岸公園第一期自二一年九月開放以來,廣受市民歡迎,不但吸引遊人跨區到訪,更成為「打卡」熱點。那一百米長的無欄杆防波堤,更讓市民可走進維港中心以新角度欣賞香港迷人的海岸線,近乎三百六十度飽覽維港景色。另外,場地展出的首個以維港為主題的大型字型藝術裝置,也成為了維港的一個地標。 東岸公園第一期面積約九千八百平方米,本來屬於面積共約四點二公頃的東岸公園主題區西面的範圍,整幅填海土地因興建中環灣仔繞道而得來,並規劃作休憩用地。本來的計劃,是待繞道所有工程完全落成後才開始建公園。不過,為了讓市民可及早享用海濱設施,我們採用了「先駁通,再優化」理念,把西面部份工地先交出,作簡單平整和裝置後便立即開放,比原訂計劃提早了約四至五年。 最近,東岸公園主題區公眾休憩用地工程計劃正在進行設計,並提交到海濱事務委員會討論。計劃範圍將包括第一期在內。貫徹「先駁通」的精神,我們希望減少工程下所需圍封第一期用地的面積和對已開放海濱的影響。 事實上,第一期用地自開放以來,團隊進行了多番實地觀察,發現場地內多項設施,包括字型藝術裝置、平行車軌道、防波堤和草地,都深受歡迎,不論在平日或假日都人頭滿滿。因此,我們建議全數原地保留第一期這些受歡迎元素,只把部份物料更新,例如欄杆和地面等。此外,團隊亦會安排工序以確保在工程進行時對公園最小干預,並保持海濱通道能暢通無阻地與其他海濱路段接駁。 今次的工程計劃,是首個從「先駁通」走到「再優化」階段都由海濱事務委員會倡議的項目,將為日後類似工程帶來重要啟示。 至於工程的第二部份,則會著重於第二期用地上提供更多的設施,為遊人帶來新的體驗。本來,第二期大部份用地被中環灣仔繞道東面隧道入口的上蓋佔用,地面的空間較少。為增加遊人可使用空間,團隊便按委員會建議,打破一貫圍封隧道管制範圍的做法,把隧道上蓋建築屋頂改建成二十四小時開放予公眾使用的園景平台,讓市民作耕作和空中花園之用,更可從高角度欣賞維港景色。 用地的另一大特色,是將提供首個位處海濱的滑板場。現時社區對滑板及其他極限運動需求日增,一系列海濱共享空間中的卑路乍灣和灣仔水上活動及康樂主題區更成為板仔板女樂園。因此項目建議的滑板運動場正好回應社區訴求。由於場地與民居有一定距離,而東廊天橋亦有隔音功能,再加上滑板場會在夜間關閉,我們相信這是合適地點。場地開放後由康文署管理,並會密切留意情況

「期間限定」 歡迎蒞臨海濱樂園

Image
上文提到,海濱「期間限定」策略實施兩年半以來,由幾隻坐在欄杆上的針織公仔開始;隨著各段海濱陸續開放,並推出海濱共享空間概念,「期間限定」項目也不斷延伸及進化,為維港海濱不斷注入生命力,更成為市民日常休閒和吃喝玩樂的好去處。 不過,也不是人人都會欣賞。 「為甚麼最近各段海濱都一窩蜂地變成Baby Kingdom?」朋友F是個建築師,在著名建築大師的公司擔任高層。「喂呀,我要鬧你呀!海濱做乜搞成這樣?整埋晒的卡通公仔?」朋友Y是認識多年的規劃師,好久不見了,上次在殯儀館出席朋友的喪禮時對筆者說。「噢,也有型格的,你可以到灣仔碼頭畔主題區看看。那是建築署設計,用鋼鐵和清水混凝土,有安藤忠雄風的。」筆者回答道。 可不是嗎?灣仔的Chocolate Rain已到來一年半,去年底還化身成水上單車下海;後來「癲噹貓」在荃灣加入,近日「菠蘿油妹妹」又出現在西區卑路乍灣,灣仔海濱休閒站又變成「愛麗絲夢遊仙境」。這些卡通人物裝置,全部由本地藝術家創作,以「期間限定」模式放置在各段海濱。他們所到之處,都不時被社交媒體和本地旅遊雜誌推介為市民必到的打卡熱點。 對呀,專業人士,建築師和規劃師,品味超高,出入都穿黑衣。事事都非常講究,設計精雕細琢,對身邊發生的事情都很有獨到意見。對近來海濱突然出現大量「五顏六色」的裝置,自然看不慣。隨著更多「期間限定」裝置面世,筆者也收到愈來愈多的詢問,有意見認為海濱漸趨「樂園化」,有時甚至太過「可愛」,有失「專業」風格。 跟團隊提起這些來自專業人士的批評,對方卻竟然失笑起來:「哈,證明這些『樂園化』的海濱場地和裝置能成功入屋,引起話題,甚至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再者,這些意見都並非負面批評,只是各有所好罷了。」 要數「專業」對「可愛」的取捨,不得不提年前在灣仔海濱推出的「粉紅通道」,這也是筆者一個被「調教」的歷程。當團隊初傳來「粉紅通道」的概念圖片時,不諱言向來只穿黑白灰的筆者都被嚇暈了。「喂呀,你估我係粉紅教主嗎?」但還是願意試試,反正維港海濱那麼長,而且又是「期間限定」,六個月後便消失;找一小段當做個實驗也無妨。 出乎意料地,當筆者把「粉紅通道」的半製成品上傳上社交媒體時,已引來不少期待和女友人的尖叫聲;更有以粉紅為主色的機構提出合作建議。及至通道落成開放,反應更是震撼。每到周末這裡充滿着前來打卡的人潮,而且九成九是女性,照片放上IG後又再引來

「期間限定」 讓海濱多元多變

Image
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的水上單車因防疫政策關閉三個月後,終於解封了。市民到訪海濱又多了一個活動好去處。 在抗疫期間,雖然市面上不少公共設施停止運作,海濱依然二十四小時開放,為市民提供透透氣和舒展身心的場地。一到假日和天朗氣清的日子,各段海濱長廊不乏來自四方八面訪客。 這個復活節假期,港島和荃灣區的六段海濱都換上了由多位本地藝術家設計的復活裝置,與市民歡渡節日,當中還有一些在疫情下為大家打氣的字句,吸引不少前來打卡的遊人。 有「板仔天堂」之稱的西區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引來了新訪客「菠蘿油妹妹」。這是由本地插畫師Helen Tam設計的大型藝術裝置。場地還有一系列以茶餐廳作主題的兒童玩樂設施,包括三米高的菠蘿油滑梯、漢堡包蹺蹺板、檸茶杯團團轉等。還在放暑假的孩童們都玩個不亦樂乎。 金鐘添馬至會展段的海濱長廊(The Connector),增添了一顆大型閃亮寶石裝置。寶石由本地社企Alchemist Creations利用回收汽水罐造成,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成為遊人打卡熱點之餘,設計者更期望能為疫情中的香港注入正能量。 從會展再往東走,灣仔渡輪碼頭旁邊的海濱休閒站,搖身一變成為「維港Chill夢幻莊園」。兩年前還孤獨地守在The Connector的復活兔,今年進化成磨菇,走進了有如愛麗絲夢遊仙境般的夢幻莊園與市民共渡假日。全場最吸睛的,自然是那八米高的特色蛋糕,蛋糕面還寫了一些鼓勵大家的字句。此外,市民更可在巨型餐桌、沙發和樸克牌之間穿梭打卡。晚間莊園燈光亮起,令場地變成一個充滿夢幻氣氛的遊樂園。 來到一直由Chocolate Rain駐守的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休憩涼亭和燈柱則佈滿了由麻布製作並印有香港和維港特色的圖案。雖然鴨仔船在復活節期間仍有待重開,但海岸堤階上還坐滿遊人,悠閒地靜看着維港風景。 至於東岸公園主題區內,出現了一副七彩巨型飛行棋。裝置由@Bauu創作,棋盤是一大幅人造草坪,棋子可以用作坐椅。市民可以在享受維港美景的同時,重拾昔日的童真。 荃灣西海濱長廊,則變身成維港Easter彩蛋藝術花園,與市民歡渡生機勃勃的初春。畫家李香蘭繪畫的大型畫作遍佈公園。市民穿過花環拱門進入花園後,便來到三米高的大型溫室,上面還印有可愛的兔子和彩蛋。遊人更可在公園內尋找不同設計的彩蛋。 以上都是海濱事務委員會連同發展局海港辦事處推動的「期間限定

「先駁通再優化」 累積經驗砥礪前行

Image
海濱事務委員會近年推動的一系列海濱發展策略,其中一個是「先駁通,再優化。顧名思義,相關策略是以最快速度駁通海濱長廊開放給市民享用,再持續進行觀察及優化。「先駁通,再優化」策略大大提前了多段海濱的開放日期,亦令市民可及早享受接通各區連綿不絕的海濱長廊。 舉例來說,炮台山東岸公園主題區第一期所在地本來屬於中環灣仔繞道的工地範圍,在簡單平整後已於去年(二零二一年)九月開放。相反,如果按照傳統方式,待整片用地完成作其他基建工程工地後才一併發展,再聘請顧問作設計,然後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後才展開工程,便最快要到二零二五年才可全面開放。換句話說,有關用地在「先駁通,再優化」策略下,可提早四年讓市民享用海濱公共空間。 在「先駁通,再優化」策略下建成的海濱長廊大都以簡約模式設計。無可否認,為追趕進度,開放初期的部分設施可能未及完善(例如有人批評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第一期開放時是「一條直路」);但在開放後透過持續觀察遊人反應再行部署,有時反而更加貼心到位。兩年下來,例子比比皆是,當中包括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的有蓋用餐區或工作區。事實是,有關設計的原型,本來只有幾條鐵通在加幾件方型石塊,上蓋也欠奉。及至開放時有遊人坐在石塊上用餐,團隊靈機一觸,先在鐵架內加入桌椅,後來更加入平面上蓋。今天所見,這個用餐區經常坐無虛席,極受市民歡迎。 一套無特定用途的組件,能夠變身成為深受用家喜愛的用餐設施,全賴遊人的啟發,及管理者持續的觀察和跟進。有別於建好了便不能改不能動的傳統設計模式,這些都是「先駁通,再優化」策略的好處。 「先駁通,再優化」策略落實至今大概兩年多光景,有部份早期「先駁通」項目正進入大規模「再優化」階段,例如在中西區有「捐山窿公園」之稱的東邊街北休憩用地工程,和東岸公園主題區休憩用地等。這些項目進行擴充或再優化,主要是因為附近有更大片工地將陸續釋出,規模之大需立法會撥款才可進行下一步工程。 就「先駁通,再優化」策略進程進入另一個里程碑之際,筆者想在此分享一些重要原則。 首先,是維護「先駁通」的重要性。正如前文所述,「先駁通,再優化」策略的精髓在於盡早開放海濱給市民享用。海濱一旦開放,就不應隨便再封掉以進行優化工程,以免變成「先駁通,又關閉」。故此,在後來的「再優化」階段,政府工程團隊必須小心安排工序,避免再度圍封已開放的「先駁通」部分。如圍封難免,則必須盡量減低要封的部分

海濱共享空間 「留白」的藝術

Image
上文提到我們近年推動的「海濱共享空間」,可讓市民自由想像不同用途和活動,唯重點是抱著互相包容和尊重的態度。必須承認,要所有用家自律,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若果因為怕投訴,事事過度規管,處處劃地為牢,這樣不准那樣不行;公共空間便變得枯燥沉悶欠缺活力,難以成就朝氣蓬勃的願景。 這一篇,再談談「海濱共享空間」的規劃和設計。 傳統的公園設計,由建築師主導,並須得到管理者的批准,才可落實。即是說,公園的設計實際是由管理者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帶動,而最終的用家,只能按一早由管理者訂好的規範框架內使用公園。而今天開放的公園,設計更往往早在四至五年前定案。 相反,海濱共享空間以「願景帶動,以人為本」為宗旨。所謂「願景帶動」,即是以用家的願景為首要。而項目倡議者、設計者和前線管理人員(管方)的想法應次之。至於「以人為本」的「人」,則泛指遊人,即是要以遊人的喜好為依歸。要知道遊人喜歡甚麼,管方唯有透過持續到場觀察及與使用者交流,才可以掌握用家的想法並引用到海濱之上。 然而,用家的想法會隨時日環境轉變,市民的要求也會愈來愈高,今天大受歡迎的設計可能是明天的冷板凳。從前一小段海濱長廊從無到有讓人可以近距離看海便已令人心滿意足,今天便要長廊連綿不絕不可間斷,要遮蔭要種樹要放狗要踩板甚至要模型車場,要露天茶座要表演場地但又投訴有噪音,就連水質和氣味都有要求。雖說多考察有助了解遊人喜好,但只有具彈性的場地設計才可讓管方快速回應。 要場地設計具彈性,重點在於「留白」。 對一般藝術家和建築師而言,「留白」從來不易,尤其在現今的官僚體系之下。一個拿捏不準,更可能招來敷衍交單的指控,於是,設計者在管理者和同是建築師的項目管理者指示下,往往難免把空間填滿着不同名堂的活動區。 事實是,開放式管理模式實驗進行近年半,從多個已開放的海濱共享空間可見,留白引發遊人創意,讓他們可以更順心地使用海濱,有些用法更超出管方當初的預期,帶來額外驚喜。 以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為例,它是滑板愛好者的天堂,但其實滑板活動並不在原來設計當中。是板友的青睞啟發我們增添更多動態的「期間限定」裝置,例如流動聖誕鹿車和旋轉大全盒等。倘若當初設計早把場地填滿,流動裝置和滑板活動根本無法出現,更遑論成就現在的「西環板仔公園」或「西環卡板樂園」了。 相對於傳統公園的固定裝置,海濱共享空間內的可移動裝置,意義不單在於和遊人的互動

海濱共享 貴乎尊重與包容

Image
一年來,我們推出了幾個海濱共享空間,包括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和荃灣西海濱長廊等,開放以來都深受市民歡迎,場地內都經常充滿着歡樂笑聲。 有別於傳統公園的管理,共享空間採用開放式管理模式,二十四小時開放;並以較少的規則或限制,鼓勵使用者在互相尊重和包容的前提下,發揮創意按喜好共融地享受海濱空間,各適其適地進行任何的活動。市民可以在這裡散步跑步、閒坐垂釣,踩單車踩滑板放狗狗都適隨尊便。 筆者曾在本欄提及,一段海濱的設計和管理,難以滿足所有人。海濱設計,沒有ONE SIZE FITS ALL。你准放狗狗,有人投訴有狗屎,有人對狗毛敏感。你准踩單車踩滑板,有人投訴會撞到人。你准戶外野餐,有人投訴多垃圾。你准街頭表演,有人投訴有噪音。你鼓勵市民自律,那若有人不自律怎辦? 怪不得,傳統式的公園管理,為怕有人不自律,為怕市民投訴,這樣不准那樣不行。在設計上亦劃清界限,那裡坐那裡行那裡玩,那裡是人那裡是狗,一清二楚,不得越界。海濱共享空間的概念,便是企圖衝出固有框架,創造更自由更有活力的空間,為市民提供另類選擇。 當然,世事並沒有完美,在推動共享空間的實驗過程中,我們也遇上過不少挑戰。最大的挑戰,不在規劃工程等技術問題,而在如何處理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訴求。最大的難題,不在事,而在人。 這裡想說一個日前在海濱發生的一個故事。 本周三凌晨時分,我們的海濱大使前往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向在場的滑板少年們派發單張。單張上寫著:「考慮到最新情況,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由三月二十三日起每晚十一時至早上九時須停止產生噪音的活動及滑板活動,直至另行通知。在此期間,滑板愛好者不妨到海底隧道附近的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玩滑板。對造成任何的不便,我們深感歉意。」 要深夜禁踩板,在場貼張告示不便行了嗎?但海濱大使們堅持要親自落場接觸滑板少年們。當晚,在場有約三十名板仔板女,也有小學生。在長廊近馬路一端玩滑板。 「你地係咪區議員?」「係咪警察?」年輕人對不明來歷既陌生人都有些懷疑。同事回答:「不,我們是政府人員。是這樣的﹒﹒﹒」同事說明來意,解釋說是處理一些鄰近居民對滑板噪音的投訴。 原來,他們都早知道有位「陳生」投訴深夜滑板聲對附近民居造成干擾,本週初的網媒片段經已在他們的社交群組內瘋傳。也有意見認為應禁止踩板活動,或晚上十一時候把場地關燈封

疫情下海濱散步

Image
新冠肺炎第五波疫情肆虐本港已近三個月,至今仍未見終站。這一波,相對於過去四波的情況更為嚴重,確診人數數以十萬計,市民不但擔心染疫,生活所需又因疫情和一連串的抗疫措施受到前所未有的影響。 在新一波疫情下,娛樂場所、酒吧戲院、主題公園、健身室美容院都統統關閉,公共設施如圖書館運動場地暫停開放。食肆禁堂食,超市商店提早關門甚至停業,學童在春天放暑假,大部份在職人士在家工作,市面一片寧靜,晚上八時就像夜半時分。 雖說政府主旋律是鼓勵市民留家抗疫,盡量避免外出。但香港住屋環境狹窄,孩童不上學不外遊可往何處放電?健康人士長期困在家中也不現實。幸好,維港兩岸的二十五公里長海濱,還是照常開放,為市民提供舒展身心的場地。 疫情嚴重,想到是否需為海濱加點新項目,好為抗疫中的市民打打氣。去年我們曾以「網上遊」為居家抗疫的市民介紹海濱,究竟今年應否搞搞新意思?前思後想下,雙腿不期然走到了東岸公園,一直步行到灣仔水上運動主題區。 這一天,天氣回暖,久違了的藍天與陽光又再出現。在疫情下,昔日人山人海的情景不再,海濱長廊上遊人比過往疏落。東岸公園的大草坪變了戶外健身室,有人打拳擊有人做瑜珈,也有人乾脆躺在草地上吸收天然維他命D。在旁邊的空地上,孩童都戴上了頭盔和護膝踩單車踩滑板,享受著放暑假的自在。場地上放了幾張餐桌,讓市民可在禁堂食令下於戶外用餐。欄桿內外都有釣魚客享受維港垂釣的樂趣。 前來海濱跑步的,除了一眾市民,還有狗狗。對,在疫情下要保持身心健康,增強抵抗力,便要多做運動,多吸清新空氣。 維港字形藝術裝置那一邊,沒有蜂擁而至的打卡人潮,換來了幾個看書人靜靜地躲藏在字母當中閱讀。防波堤旁邊斜坡上的滑梯都被膠帶圍封了(政府的抗疫政策是把所有遊樂設施圍封),但卻無阻小孩們利用斜坡充當滑梯玩樂。堤上的一列沙灘椅,有遊人悠閒地躺臥其中,邊聽着音樂,邊欣賞着避風塘的獨有景致。 沿海濱一直往西走,經過銅鑼灣避風塘。維園道海濱改善工程仍在進行中,偶爾碰上幾個跑步者。工地圍欄有幾個開口,維持着船隻上落的石級通道,有人坐在石級上看海。日後,這裡的石級會延伸至整段避風塘海濱,讓遊人可以與水體更加親近。 來到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本來的水上單車都因防疫而被迫停航了。「鴨仔船」都停泊在岸邊,無奈地等候着疫情的過去。不過,無欄杆的海岸堤階上的長椅還是坐無虛席,大小朋友前來歇息看海,讓場地的C

海濱旅程十八載 從「與民共議」到「與民共享」

Image
最近,海濱事務委員會舉行大會會議,當中的一個議程是「海濱發展—回顧二零二一,展望二零二二」,並由發展局海港辦事處向委員報告過去一年的工作成果和來年的計劃。全長七十三公里的維港海濱,至去年底已開放了二十五公里,今年計劃再延長至二十六公里;到二零二八年開放三十四公里的目標依然沒變。 海濱事務委員會及其前身共建維港委員會自二零零四年成立以來,筆者以不同崗位參加其中。說「把海港還給市民」,說了十八年。「把維港兩岸的海濱連成一線」,也一直是我們的願景。經常形容,海濱的工作,不能一蹴即就。就像砌拼圖,沒有一打開盒子便出現一幅砌好的拼圖這回事,只可以逐塊拼上,可拼的便先拼。今天港島北最長的一段七點四公里海濱長廊,也是經年累月一段一段的拼合而成。 還記得,參與海濱工作之初,我們推動公眾參與,與民共議。不少大型海濱規劃,如中環灣仔、啟德和西九龍等,過程中舉行不同活動與社會各持分者建立共識。不過,這些大型規劃落實需時,當中牽涉不同工序和負責部門; 而且一些較複雜或具爭議性的項目更不時出現諮詢完再諮詢,加上大環境不斷改變,市民意見也有分歧,令不少項目一拖再拖,改完又改,等了又等。 海濱事務委員會過去亦大多聚焦在規劃與設計,對不同的海濱項目提供意見。不過,近幾年我們發現,海濱項目一日不落實,一日都是空談。因此「早落實,早享用」便成為我們近年的工作目標。 自二零一七年起,政府總共投放六十五億元專項撥款,展現了對落實海濱發展的決心與承擔。 在過去討論海濱發展時,不同持份者都只是對著圖紙討論,可謂名副其實的「紙上談兵」。由於沒有實質的體驗,大家對海濱的想像各異,不同意見的人亦往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達致共識。(如果有的話。)若然沒有共識,項目便舉步維艱,甚至胎死腹中。「沒有共識」,亦往往成為處事官員不作為的方便藉口。 有見近年維港海濱逐步釋出發展,為了儘快開放用地予市民享用,我們想出了「先駁通,再優化」的策略,透過簡單的工程把海濱先開放,讓市民親臨體驗。此模式除了可以加快把海濱連接起來外,更容許項目團隊盡早觀察用家的喜好和聽取市民意見,以融入下一階段工程設計,營造更切合市民需要的空間和設施。卑路乍灣、添馬至會展、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和東岸公園主題區等各段海濱長廊,都是以「先駁通,再優化」策略進行的案例。 此外,在發展局和委員會近年探索海濱的設計和管理模式的過程中,我們亦積極收集到訪

荃灣西海濱 共享悠閒空間

Image
剛過去的牛年,維港海濱大豐收,位處港九新界的十多個海濱項目相繼落成,為市民提供了多個各有特色的好去處。今年初,海濱事務委員會與發展局海港辦事處共同推動「海濱共享空間」品牌,並展開一連串宣傳,向市民推介開放式海濱設計與管理的新概念。 為慶賀虎年來臨,我們在各段「海濱共享空間」了增添「期間限定」的新年裝置,與市民共渡新春佳節。 常聽人問:「你們是否特別偏心港島區?」當然沒有偏心。去年落成的項目不少都在觀塘啟德和荃灣,而其中一個「海濱共享空間」,正正就在荃灣。另外,我們推出的無欄桿海堤設計四部曲的第二部曲,也是在荃灣海濱。 這個農曆年假期,筆者便特意前往荃灣西的海濱長廊,觀察一下市民使用海濱的情況。 相對於其他維港海濱路段,荃灣海濱可說是暢達性較高的一段。海濱就在荃灣西站出口不遠處,車站上蓋除了住宅外還有購物商場。商場向海一方有一列食肆,也有露天的,讓遊人可以一面用餐,一面欣賞海港風景和感受海濱的活力。 一直以來,不少市民希望可在海濱踩單車。值得高興的是,荃灣海旁的單車徑已在去年七月啟用。這段單車徑長約二點三公里,由土木工程拓展署負責興建。工程團隊還在沿途設置了兩個附有單車泊位的休息處和一個單車匯合中心。從今以後,市民可以騎著單車欣賞藍巴勒海峽和青衣島的優美景色。單車徑也可以進一步為荃灣海濱注入新活力。 從車站往西走,來到「維港癲噹開心村」。這個以本地卡通人物癲噹為主題的海濱共享空間在去年四月開放以來,深受當地居民和朝聖者歡迎,更被本地旅遊雜誌封為「打卡」勝地。農曆新年這裡又有新搞作,癲噹貓化成巨型招財老虎祝願市民財源廣進,吸引不少市民前來「打卡」。另一邊,幾個小孩推著一個充氣大桔在空地奔跑,同樣玩個不亦樂乎。 荃灣海濱當中一段無欄桿海堤,是我們推動無欄桿設計四部曲的第二部曲。這段海濱以低矮石壆把長廊與水體分隔。外面是個以石頭砌成的斜坡式海堤,岸邊還種植了芒草和洋紫荊等植物。筆者發現,新長廊開放多個月來,市民對無欄桿海旁開始習慣。在這裡,市民沿岸跑步溜狗騎單車,在海旁拍照打卡;釣友在石灘上垂釣,坐在石頭上看海;已成為荃灣海濱的日常風景。 不說不知,荃灣海濱還正充當着一個實驗場。海上石頭旁邊有幾個像個盒子般的特別裝置,原來這是由港大及城大的海洋生態學家研究團隊設置的「人工生態組件」。把這些設有罅隙和溝槽的組件放在海邊,目的就是希望提升海洋生物的多樣性。相

海濱共享空間 新意「悠」你創

Image
最近,銅鑼灣崇光百貨門外,巴士站的燈箱廣告出現了兩幅巨型海報,上面展現了折骨舞王BEN和三個小朋友的照片,照片背景是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和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海報上端還印有「海濱共享空間」幾個大字。 「新意‧悠你創—特設可移動遊樂設施和『期間限定』元素,時刻滿載創意、新意。」「空間.悠你享—與寵物漫步、踏單車或用餐…『彼此尊重』嶄新管理模式,悠享、悠您!」「海濱點玩,悠你想像。」廣告上的字句,略述了這個新推出的海濱品牌的設計設施與管理模式。 為了增加市民大眾對「海濱共享空間」(Harbourfront Shared Space)這嶄新管理模式的了解,我們近日推出了一系列的宣傳和推廣工作。公眾除了在巴士站外,在電車車身、地鐵站燈箱和車廂內都可發現關於「海濱共享空間」的宣傳照。 究竟,「海濱共享空間」是怎麼一回事? 發展局和海濱事務委員會一直致力推動優化海濱的工作。除了貫通維港兩岸的海濱長廊和豐富硬件建設,同時透過更有彈性的軟件支援,營造精彩和多元化的海濱環境之外,發展局和委員會近年更積極探索海濱的設計和管理模式,希望打造全新的「海濱共享空間」品牌。 「海濱共享空間」是一個開放式的公共空間管理模式,以「願景帶動」的方式,希望讓公眾在相互尊重的情況下,發揮創意按喜好共融地享受海濱空間,從而為遊人提供一個更有活力及多元化的體驗。有別於一般公園,「海濱共享空間」嘗試突破固有框架,沒有制定太多規則或限制,鼓勵市民互相尊重和包容。在這裡,大家可以跑步、閒坐,亦可以與寵物散步、踏單車,各適其適地享受在海濱的每個時刻。 在設計方面,「海濱共享空間」亦相當創新。相對於傳統休憩用地內固定的遊樂設施和座椅,「海濱共享空間」設有不少可移動設施和裝置,包括卡板、不同設計的桌椅、搖搖椅、「期間限定」的裝潢和遊樂設施等,任由用家按需要自由移動,創造自己的天地,亦增加市民對海濱的歸屬感。另外,各個「海濱共享空間」場地亦會不時加入「期間限定」元素,令市民每次到訪都有新體驗,務求做到「段段有特色、處處有驚喜」,讓市民大眾可找到「心頭好」。 「海濱共享空間」在二零二零年於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率先試行,以測試巿民對這創新管理模式和設施的接受程度。根據二零二一年年初進行的《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研究報告》,六百多名受訪的使用者中,對用地的滿意度超過九成,反映絕大部分用家歡迎這種開放式管理的公共空間。 卑路乍灣海濱

二零二二 延續海濱使命

Image
上文回顧了海濱事務委員會在二零二一年的工作,這一篇,談談二零二二年的前瞻和願景。 近兩年,維港海濱起了很大的變化,尤其在港島北岸,斷斷續續的海濱逐漸連成一線,市民今天可以由堅尼地城沿海濱跑步至炮台山,全程達七點四公里,途中還可以發現不同特色的長廊設計,從「型格版」到「可愛版」都應有盡有。活動方面亦有靜有動,從休閒大草地到露天市集,甚至水上運動陸續出現。不同的設計和設施,以及多樣化管理模式,為市民提供選擇,讓遊人各適其適地享用海濱空間。 常聽人問:「哪九龍呢?」對,市民或許有印象近年開放的海濱長廊大多集中在港島。這現象是由於港島北部有不少海濱地段為新填海的土地,或是早前一直用作大型基建工程的工地,隨著近年相關海濱地段陸續釋出,令海濱長廊得以逐步開放。事實是,二一年新開放的海濱項目當中,也包括了除港島以外的觀塘、啟德和荃灣各區,例如觀塘海濱道公園、啟德兒童醫院海濱長廊、啟德空中花園、啟德車站廣場和荃灣西海濱長廊等。 二零二二年,我們預計將有多個新落成的海濱空間位處九龍各區,如九龍城海心公園擴建部分,而啟德區亦將有豐厚的進帳,包括首段位於啟德前跑道以「私人發展公眾休憩空間」模式發展的海濱長廊(啟德體育園酒店項目、跑道區4B2及4B3地盤),啟德車站廣場(第二期)以及跑道公園的優化工程等。 港島方面,在「先駁通,再優化」的概念下,多項位於銅鑼灣、炮台山及灣仔各主題區的第二、三期工程亦預計將會落成,當中包括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第三期)、渡輪碼頭畔主題區(前灣仔臨時巴士總站)、活力避風塘主題區和炮台山東岸公園(第一期甲)。 今年,我們的目標是把維港海濱已開放的長廊總長度由約二十五公里增加至約二十六公里。 而下一個目標,是在二零二四至二五年東區走廊行人板道落成時,於港島北岸提供一條十二公里長,連接西環至筲箕灣的連貫海濱長廊。 二零二二,將會是汲取經驗和持續進化的一年。我們在二一年以做實驗的態度,並以「期間限定」概念在不同場地測試了不同的設計和管理模式;亦通過實地視察、媒體報導和使用者意見調查收集市民對不同設施的滿意程度。這些資訊對日後海濱建設和管理非常有用。今年我們將致力深化有關工作,務求在規模、場地、時間和概念上更緊密地推進相關項目,一方面豐富遊人體驗,另一方面也希望可為其他海濱場地甚至公共空間提供參考做法。另外,在「先駁通,再優化」的概念下,我們亦會按情況

二零二一 海濱大事回顧

Image
不經不覺,二零二二年已到來。新年伊始,又是時候總結一下過去一年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工作。 二零二一年,香港仍在疫情的陰霾下,海濱發展不但未有受到影響,在「先駁通,再優化」的理念下,由二零年十月至二一年十二月底的短短十五個月內,我們共開放了十六個新的海濱場地給市民享用,比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希望年底前開放十五個海濱項目更多,可謂超額完成。這些新場地遍佈港九新界,包括堅尼地城、金鐘、灣仔、炮台山、啟德、觀塘和荃灣。 隨著以上新場地陸續落成,已開放的維港海濱長廊總長度自去年底的二十四公里增加至二十五公里,向「在二零二八年開放三十四公里」的長遠目標又邁進一步。 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第二期)開放後,港島北最長海濱長廊已由五點五公里延長至七點四公里。市民現時可以由石塘咀沿海濱跑步至炮台山。 海濱事務委員會一直推動優秀設計。值得高興的是,全年共有八個海濱項目設計獲得不同專業團體頒發獎項。當中包括灣仔渡輪碼頭畔主題區、觀塘海濱道公園、綠在灣仔、堅農圃、啟德發展計劃前跑道及南停機坪基礎設施工程、金鐘至添馬海濱「童樂園」、海濱傢私設計「社交圈」等。 去年,我們推出了「海濱共享空間」的概念。二零年十月開放的卑路乍灣海濱長廊,是首個以開放式管理的海濱長廊,已慶祝了一歲生日。概念隨後更伸延至灣仔及荃灣。開放式的場地設計和「期間限定」的裝置,不但令場地更朝氣蓬勃和更具吸引力,一些節日裝置更令場地受傳媒追捧。例如在萬聖節裝置在灣仔海濱休閒站的十米高大南瓜和聖誕節同地的聖誕樹林便分別與傳統景點蘭桂坊和尖東燈飾並列。 另外,我們推出的「三個E」概念(Experiment「創新實驗」, Engagement「公眾參與」, Empowerment「誘發潛能」)亦逐步成形。一年間,我們不斷創新實驗,探索不同的海濱設施和管理模式,並加入不同設計者和管理者參與,更引發了其他持份者積極為活化海濱盡力。例如有設計團體在中環海濱展覽世界級藝術裝置「川流不熄」,又有保護動物組織在灣仔海濱舉行活動。由此可見,靈活而開放的管理模式,除了為公眾提供更多選擇外,也能不斷為市民帶來驚喜。 中環海濱三號用地,亦成為首個以「雙信封」賣地制度成功售出的土地。用地的發展將為中環核心區與海濱之間的連繫擔任重要的角色。 一年來,我們以實驗性思維在維港海濱開創了多個第一次,包括第一幅大型地畫,第一代可移動裝置,首個維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