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October, 2019

先駁通後優化 加快還港於民

Image
【圖:連接灣仔與添馬公園的一段海濱長廊將於十月二十一日開放,到時市民可從西區貨物裝卸區沿海濱步行至灣仔會展中心。】 把維港兩岸的海濱連接成延綿不絕的海濱長廊,一直施海濱事務委員會的願景及工作方向。這個願景,堅持了十五年。 十五年來,筆者見證了一段段的海濱陸續開放供市民享用,落實還港於民的目標。為了盡快增加海濱的暢達性,我們近年更採「先駁通,後優化」的策略 (incremental approach) ,即把海濱用地優化工程分階段落成。我們建議先將臨海部份提前開放,再繼續進行腹地部份的工程;務求可以盡早把各段海濱長廊接通。早前落成的西環卑路乍灣海濱長廊便是一例。 同樣地,本來要在二○二○年底才落成啟用,連接灣仔的會展中心及添馬海濱的優化工程,首階段的海濱長廊經已完成,並會在十月二十一日 ( 下週一 ) 開放,比原定計劃提早了一年。 日前,筆者與海濱事務委員會成員,在海港辦事處安排下到場視察,並聽取各政府部門介紹該段長廊的設計與設施。現場所見,已開放的部份只簡單地鋪上地磚,沒有種植,沒有遮蔭。五米寬的長廊,一邊是圍板,另一邊是維港,途中有幾道梯級供船隻上落客之用。導賞員解釋:「因為第二階段的工程仍在進行,目前只是開放海濱部份。」隨後,建築署向成員講解了整個工程的內容,包括綠化遮蔭、高低起伏的草坪和兒童遊樂場等設施。長廊位處金鐘和灣仔兩個目的地之間,最大目的便是作為兩個目的地的連接者 (Connector) ,設計亦較自然簡約。 縱使現時長廊設施不多,但一些創新概念正在進行中,設施也會逐步增加。我們認為,海濱可以是個實驗場,也是一個推動藝術創意的平台。 海港辦事處與香港設計中心合作,在海濱放置了幾張設計獨特色彩奪目的座椅,供遊人閒坐看海。這些座椅由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師生合力製作,靈感來自中文字的筆畫元素。椅子上的藤織圖案更是與市民共同創作。我們建議,這個概念可以延伸至其他海濱項目,騰出空間讓年輕設計師發揮創意。 辦事處亦邀請了微型藝術家參與。戴佑安創作了一系列以「家」為主題的作品。他在海濱地磚當中隱藏了一個香港傳統住家的模型,讓遊人放慢腳步,細味香港市民在狹窄空間的生活狀況。他又在岸邊的船躉上放上微型渡輪讓人拍照,在欄桿上放上舊式電視機讓觀賞者透過屏幕觀看對岸景物。藝術家將會不定期為這段海

活化鯉魚門計劃 重新啟航

Image
【圖:鯉魚門海岸是維港內碩果僅存的天然海岸線。燈塔建在石頭上,為進出海港的船隻導航。】 香港百年來的城市發展,維港兩岸不斷填海造地,再興建摩天大廈高速公路,形成了今天的城市景觀。不過,在維港最東面有個地方,未受填海干擾,依舊滿佈低矮樓房,山坡上綠樹林蔭,保存著昔日的漁村風貌。海上還有一座建在石頭上的燈塔,為進出維港的船隻導航。這個地方,叫鯉魚門。 一直以來,鯉魚門是香港受本地人和遊客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最吸引的當然是地道海鮮美食與及其滿載歷史文化的漁村景致。不過,隨著年月過去,地方亦變得殘舊破落,吸引力逐漸減退。要令鯉魚門重拾生命力,旅遊事務署早在二 ○○ 五年提出「鯉魚門改善計劃」,進一步改善鯉魚門海旁一帶的設施,包括增設碼頭、防坡提和海濱長廊;改善行人路和興建觀景台等。 還記得,當年政府把建議提交上共建維港委員會(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前身)討論,成員們也曾親自落區視察環境。雖然大家對增加設施和改善海濱環境的建議表示歡迎,但成員認為該區水質是核心問題。有成員更拍下水中飄浮排泄物的照片,聲稱「假若不先解決鯉魚門的排污問題,就別帶更多遊客到來。」 結果,海濱改善工程因種種原因暫時擱置。一別十年,計劃如今再度捲土重來。 政府稱,為回應公眾對鯉魚門水質及排污問題的關注,渠務署已在一八年底展開鯉魚門村污水收集系統工程,預計在二三年完成。水質得到改善,優化海濱的工程終可上馬。 上月底,旅遊事務署連同土木工程拓展署及建築署團隊向海濱事務委員會屬下的九龍、荃灣及葵青海濱發展專責小組介紹最新的概念設計。 為令海濱地區交通更暢達,政府建議在燈塔以東的海岸增加有蓋登岸設施及防坡堤。值得留意的是,雖然興建這些設施牽涉小量填海,但擬建地點在維港界線之外,故此不受《保護海港條例》規限。建成後,旅客便可從海路前往鯉魚門,又可走在防坡堤上欣賞維港景致。 為豐富海濱途上的體驗,顧問建議在海鮮酒家至天后廟的通道開闢五個特色景點。在石灘上增建一個具漁村特色的觀景亭,讓遊人近距離親近維港及享受日落景致。此外,現存的鯉魚門休憩花園及公廁側的空地都會優化,以改善現時的環境。 鯉魚門海岸,是維港內碩果僅存的天然海岸。石頭上的燈塔亦是具歷史價值的地標。城規會已把這些地方作保護區。優化計劃亦會對保護區不作任何干預,周邊設計亦與保護區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