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20

「期間限定」 有利隨機應變

Image
灣仔會展至添馬公園一段海濱長廊擺放了一座巨型聖誕樹,提醒我們聖誕節又到,二零二零年也將走到盡頭。 有人說:「二零二零是停頓的一年。」不是嗎?全球受疫情肆虐。香港情況亦反反覆覆,停學停課,食肆關門,禁堂食,限聚令等防疫舉措,令市民生活大受影響,不少行業亦嚴重受創。疫情及相關措施的實施拖慢了建築工程進度,政府部門在家工作的安排亦影響了工作效率。 卑路乍灣海濱長廊,本來在四月已完工,但因疫情令開放日期一拖再拖,最後在十月才能開放。一些原本安排了的開幕活動和導賞團,都只能改在網上舉行。另外,為免延誤正在規劃和設計的海濱項目,海濱事務委員會的會議並沒有因疫情停頓下來,成員們都通過網絡參加會議。 面對疫情,很多原定計劃都未能如期進行,甚至取消。這一年,市民學會了如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隨機應變。 近年,海濱事務委員會推動「期間限定」策略,即是以不斷變換的設施或裝置,令市民每次到海濱都會有新的體驗。同時,我們亦可以迅速地測試海濱使用者對不同設施的接受程度。到疫情來臨,我們卻有新的發現,原來「期間限定」策略,再加上靈活變通的管理模式,為應對變幻莫測和不可預計的情況頗為有效。 舉例來說,眼看疫情令不少年輕設計者減少工作機會,我們推出了「維港字形藝術裝置」和「海濱傢私設計」比賽,讓設計者可以一展所長,共同參與海濱建設。獲選的作品現時已在製作中,未來數月將陸續在維港兩岸多個地點面世。 疫情期間,我們有了新的啟發。在禁堂食令下,不少市民前往公園用餐,讓我們意識到維港海濱應該設置更多的桌子,讓人在戶外用餐和工作。有見及此,海港辦事處便立即在不同場地加設了不同的桌椅組合。例如在北角的海豚摺紙雕塑,會展至添馬的傢具裝置,與及卑路乍灣的木盒子等。這些設施由於是「期間限定」關係,由落單到製作,由製作到完成往往只需幾個星期。故此可以極速回應社會的需要。 除此之外,卑路乍灣長廊設有幾個鋼架,原本用意是作為活動平台和供人閒坐。自十月中旬開放以來,我們通過長時間的實地觀察,發現其中一個鋼架使用率較低,而桌椅卻極受歡迎。海港辦事處團隊便迅速地把鋼架改造成工作室,在當中放上長桌及椅子,在十二月初政府實施在家工作和加強限聚令當日即可供市民在戶外工作及進餐之用。 另一點,是海濱長廊座椅的設計和安排。傳統公園的長椅都是固定的,不能移動;在疫情下為了保持社交距離,政府部門要在長椅中

以新思維加快啟德海濱發展

Image
近日疫情再度轉趨嚴峻,但海濱工作並沒有停頓下來。本星期,啟德海濱發展小組舉行會議,討論了啟德海濱三個不同段落的設計方案。 啟德發展區自二零零四年開始展開規劃,十六年間陸續發展。公共建築例如郵輪碼頭,兒童醫院,政府辦公大樓和公共屋邨等都已相繼落成,跑道末端還有一個可以享有三百六十度維港景觀的跑道公園。 啟德跑道的規劃,從西北至東南,近前停機坪的一方將會是都會公園,中間部份則主要是住宅用地(以前是有酒店的),最末端便是郵輪碼頭、跑道公園和旅遊樞紐。跑道的海濱全部劃作休憩用地,將會成為行人和單車共融的海濱長廊。 筆者早前曾在本欄提及,為了加快讓市民享用海濱,跑道上的海濱長廊都會用私人發展休憩用地(POSPD)模式進行,由海濱長廊後方住宅的發展商進行設計與建造,完成後再交由政府康文署管理。至於同在跑道上的都會公園,便將會由康文署及建築署負責,但開工日期至今仍未確定。都會公園面向啟德明渠進口道的一方,還有待興建一條稱為D3路的馬路。 在一般情況下,政府工程部門會在海旁先興建道路,由於海濱被相關工程佔用,要待工程完成後,相鄰海濱才會交回地政總署,然後再交給建築署設計後再招標興建,建成後由康文署開放給市民享用。這個程序,不但牽涉眾多部門,而且過程冗長。要還港於民,恐怕遙遙無期。 面對社會對盡快享用海濱的期望,土木工程拓展署在兩年多前便想出了妙計,破天荒地把屬於都會公園範圍面向明渠進口道的海濱長廊與及進口道西北端的一幅休憩用地一併納入了興建道路的工程合約中,大大省卻了以上冗長而繁複的程序。有見該段海濱長廊可以比傳統做法提早四至五年落成,海濱事務委員會對這個突破性的建議深表嘉許。 明渠進口道海濱休憩用地面積達一萬五千五百平方米,是啟德明渠海旁最大幅的休憩用地之一。再者,該地塊位置顯赫,除了毗鄰西面發展中的體育園外,更享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及海港景觀。明渠進口道是維港內難得的一片靜態水體(另一片在灣仔前貨物裝卸區),將來可用作舉行不同的水上活動,例如帆船和龍舟比賽等。不少委員更期望,這個地點亦可打造成可媲美悉尼達令港的海濱餐飲場地。 不過,按現行機制,康文署只管公園,不管餐飲設施;另外,水體也不屬康文署管理範圍。因此,我們認為,這段海濱設計可沿用委員會「先駁通、再優化」的理念,即先做好基本設施向市民開放,再按日後需要加建洽當的設施。同樣道理,現今的設計應盡量具彈性,可以包

靈活管理 衝出固有框架

Image
上文提及,為應對社會希望有更寬鬆管理的公共空間,讓市民更自由自在的享用海濱,我們在卑路乍灣海濱長廊作為一個實驗場地,在硬件建設上採用了較簡單的設計和可隨意移動的設施,在管理上減少了傳統的「這樣不准,那樣不行」的規範。再者,我們在該段海濱不時更換或添置「期間限定」的裝置,和舉行不同的活動,以增加海濱的吸引力。 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可以說是發展局海港辦事處以實驗形式作頭炮項目,加入「期間限定」元素,並嘗試以新的設計和管理模式,為市民帶來海濱新體驗,同時測試市民的反應。目標是希望可以突破以往的框架,創造更有活力及大眾更喜愛的公共空間。 由於這種做實驗的心態,不論是海濱事務委員會的成員或是政府部門的團隊,在長廊開放後,經常在不同時段到場視察。筆者自己一個多月來也已「落場」超過十遍。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每一次到長廊視察時,都會發現到長廊上的設施位置並不一樣,使用方法亦屢有新意。單是那兩個坐在沙灘椅的針織娃娃,每次都在不同地點出現。在沙灘椅上享受日光浴的,亦會把坐椅跟著太陽轉。由此可見,當設施為流動設計時,市民便會自然地因應自己的需要,作出選擇和調整。 長廊自十月中開放以來,深受大小朋友歡迎,而且都玩得盡興。不少人到訪後把照片放上社交媒體,又吸引了來自不同地區的市民到訪。不少人對這個衝出固有框架的海濱空間讚嘆不已,也有人對這與別不同的設計滿腹狐疑。有朋友發訊息問筆者:「你們放了那麼多流動的傢私,會否很快便被人偷走呢?」 海港辦事處的同事近日到現場做了點算。長廊雖以開放式管理,但開放了一個月,所有流動的桌椅「一件也沒有少」。這一點讓我們十分感動,因為證明了以往的一些擔憂是過慮。市民有一定的公民意識,對於大眾喜歡的事物是會珍惜、分享,而非據為己有或破壞。這一點使我們有更大的空間和彈性,在未來的工程作一些嶄新的嘗試。 朋友又問:「如果傢私和公仔爛了怎辦?」筆者回答:「我們會修理,或者把它換掉。話明係『期間限定』嘛。」而且,從來沒有一些公共傢私是永不破舊的。 對於一些市民的合理關注,政府部門亦迅速地作出調整。例如寵物角採用較開放的設計,但有主人表示寵物會跳到後方的行車路,部門便隨即加上籬笆阻隔;又例如有個別市民關注部份燈光會影響後方的民居,部門便立刻進行測試不同方案,包括燈光的角度、亮度,和提早關上部分燈光。 另外,我們從實地觀察亦發現一組鐵架使用率相

你們的笑臉 我們的動力

Image
屈指一算,筆者參與維港海濱的工作已十六年了。 十六年來,我們朝著目標,把維港兩岸海濱成為朝氣蓬勃﹑富吸引力﹑交通暢達和可持續發展的地方。十六年來,就像愚公移山,也像砌拼圖,做得一段得一段。結果,不同地區長廊逐段落成,本來斷斷續續的也連成一線。「維港海濱全長七十三公里,現時已駁通了二十四公里。我們預計在二零二八年前共駁通三十四公里。」筆者每次遇上媒體訪問,都會這樣說。 海濱的公共空間,大部份都以「康文署管公園」的模式管理,不但諸多限制,設計也較規範化。兒童遊玩設施設在指定地方;座椅都是固定的,不論人多人少都只可以排排坐。故此,不少市民希望可以有更寬鬆的管理,讓市民更自由自在的享用海濱。 卑路乍灣海濱長廊,是我們最近的一個實驗項目。我們採用了「先駁通後優化」的策略,第一期沿海部份已在去年四月開放;第二期的大空地,在上月(十月十九日)啟用。至於第三期的社區農場「堅農圃」,則仍在興建中。部份農圃現已開放,主辦者每週日上午都會在長廊舉行活動。 長廊開放後的一個假日下午,筆者獨個兒來到這段海濱,在鐵架旁邊找了個木箱當椅子,細察市民享用長廊的情況。老實說,筆者近年遊走港九各區海濱,從來沒有聽到過這麼多的歡笑聲。來到這裡,令筆者有了新的啟發。 第二期開放的場地上設置了公共洗手間和一座遮蔭亭,還有草地和一個寵物角。寵物角可讓狗狗們無需繫繩自由奔走。除了這些較為固定的設施外,其餘的都是我們近年倡議的「期間限定」產物。設計師在大空地上做了幾座用鋼鐵和膠帶組合而成的涼亭,裏面放了一些混凝土磚頭;市民可以在內自由穿梭和閒坐。空地上也佈滿了層層疊疊的卡板,有些還裝上小腳輪,可讓使用者任意移動。此外,還有十來張沙灘椅,其中兩張坐著兩個針織娃娃;沙灘椅也是可移動的,可讓市民搬到長廊內的不同地方自由組合。 長廊上還設有造成桌子和椅子高度的木盒子,供遊人露天野餐之用。 潮流興打卡,我們在場地上設有大量打卡位。除了鋼架內和沙灘椅上的巨型針織娃娃外,圍街板上還有一些有趣字句吸引途人。例如是「生日快樂。」「我們結婚吧。」等等。聽說那句「其實自己一個更開心。」最受年輕單身人士歡迎。當然,長廊在黃昏時分的鹹蛋黃日落美景的受歡迎程度,更是不在話下。 眼前所見,這裡竟變成一個小朋友和大朋友的樂園。小孩子坐在卡板上向前行,也有助跑後再躺在卡板上滑行的。有人把沙灘椅放上卡板,然後像「點心車」般推動;

投訴成為文化 創新舉步維艱

Image
最近接受傳媒訪問,被問到做海濱工作最難的是甚麼?筆者回答:「海濱建設,相對於基建設施和樓宇建築,是一些較簡單的設計工程。不過,就是因為簡單,便更容易被評頭品足。社會意見多元,市民喜好各異,一個設計實在難以令百分百的用家接受。」 相對於世界其他城市,香港公共空間管理被批評為過分保守,除了是過時的法例和部門官僚作風外,社會投訴文化也是箇中原因。 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剛在十月下旬開放,這段長廊採用了非傳統的設計和設施。除了一般公園設施例如洗手間和遮蔭亭外,還有一個草坪和一片大空地,空地上放置了可以讓遊人隨意移動的卡板,也有大量沙灘椅子和桌子。早前在欄桿上的針織小娃娃變成了大娃娃,散落在空地的坐椅和用鋼架膠帶組合成的活動平台裝置內。這幾天天朗氣清陽光充沛,不少遊人到來躺臥在沙灘椅上或俯伏在地上盡情享受日光浴,又有孩童在卡板上玩樂嬉戲,或騎著自行車在大空地上行走。 這段長廊,就像個市區海灘,市民可以自由自在的享受海濱風景,孩童在大空地自由奔跑,叔叔在欄桿外釣魚;街坊甚至可以開懷野餐,或者與狗狗們盡情玩樂。可以隨意組合的傢具和裝置,目的是鼓勵市民進一步發揮創意,享用這片空間。 到了黃昏,更多市民趕過來,一睹夕陽西下的維港美景。 與別不同的新穎設計,換來不俗的口碑。一些網上雜誌更特別撰文推介該段長廊為打卡熱點。不過,筆者也聽聞有意見認為,卡板會絆倒小孩,令他們受傷。又有人擔心,放公仔會被人破壞,沙灘椅會被人偷走。縱使這些都是合理的關注,但這些意見許多時都會令設計者無所適從,甚至放棄。 與其批評政府管理思維過分保守,我們也要面對香港社會的投訴文化。這種日趨嚴重的「市民愛投訴,政府怕投訴」文化,實在令我們的公共空間極度沈悶,遊樂設施不好玩,公園設計千篇一律。老實說,要沒有投訴,除非公園長廊沒人到。 所以,那些「建個雕塑怕人攀爬、建個水池怕人淹死、種四季不同的樹木怕落花落葉、落了樹葉又怕塞渠」;那些「這樣不准,那樣不行」,除了因為政府部門怕管理外,主要就是怕市民投訴。例如有人不能接受一些天然物料要定期更換,一些海濱路段天然木地板日久失修,當局於是決定以後都不准用木地板而改用硬崩崩的地磚。 西環貨物裝卸區碼頭是個極受歡迎的打卡勝地。不少市民來到這裡放狗踩單車,在岸邊釣魚喝啤酒看日落。在這裡,沒有刻意的設計和管理,貨櫃卡板隨處擺放,地面凹凸不平,岸邊也沒有欄杆。天雨過後地面

海濱規劃 疫情下的反思

Image
疫情肆虐本港已近九個月,期間不少市民停工停學,或者在家上課和工作;放假又不能離港旅行。雖然不少活動都可以在網上進行,但市民依然難忍長期抗疫被困在家之苦。到疫情稍為緩和,一到假日,便紛紛走到離島和郊野公園去,盡情享受陽光和呼吸新鮮空氣,為的就是多做運動,或是舒緩壓力,使身心更健康。有人更笑言,郊野公園的人潮比銅鑼灣旺角還要多。由此可見,在疫情下市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並沒有減退。 換句話說,在疫情下,市民更加需要充裕的戶外公共空間。 不過,因為疫情,政府管理的球場海灘都變成遊人止步了。雖然維港兩岸的海濱沒有關閉,但新落成的海濱公共空間卻開放無期。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第二期,有空地有草坪,還有遮蔭避雨亭和公共洗手間。相關工程四月已完成,但因為配合防疫措施,至今仍然未能向公眾開放。 在疫情下,政府關閉戶外場地,原因自然是防止市民聚集,以免違反限聚令。但除非當局限制所有市民都要關在室內不能外出,把部份市民常到的公共空間關閉只會減少戶外活動的地方,變相令其他開放空間更擠迫。此舉亦與降低人群密度的原則互相矛盾,要保持社交距離亦更形困難。 事實是,海濱空地,面向維港,相對於城市內被高樓大廈圍繞的公園,視野和景觀都較廣闊開揚,陽光亦較充沛。空間廣闊之餘,也沒有汽車污染,空氣也較清新。 七月底,第三波疫情爆發,政府決定增強抗疫措施,更禁止所有食肆提供堂食服務。出外工作的人在那裡用餐?誠然是一大問題。 明顯地,在戶外用餐便成為這些市民的唯一選擇。 那一天,筆者在午飯時間來到北角海濱,發現不少市民在長廊上的長椅上吃著外賣飯盒。長椅旁邊沒有桌子,海濱食客只好把飯盒扛在大腿上,或放在身旁彎著身子進食。筆者看著這個情景,心裡想:「如果我們的海濱有桌子多好。市民可以『企企理理』的吃個飯。另外,在家工作的也可以來到海濱,一面看著大海,一面用電腦工作啊!」 一些舊式的公園,也有提供桌椅讓人下棋。我們的維港海濱,應該設置更多的桌子讓人在戶外用餐和工作。另外,也應多建讓遊人可以遮蔭擋雨的地方。碰巧我們的期間項目要添置新裝置,海港辦事處便立刻在坐椅旁邊加了幾張桌子,讓市民可以更舒適地進食。長遠來說,海濱也可增加更多的露天食肆。 除此之外,持久不退的疫情,亦逐漸提醒市民更關注自己的健康。筆者認為,海濱規劃設計得宜,也可成為推動健康城市的一項重要元素。 海濱長廊,除了是公共空間供人休憩活動外,

海濱是個公眾參與實驗場

Image
筆者擔任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兩年多,期間不時親臨不同段落的海濱長廊視察,發現市民各適其適地享用海濱。隨著近年一段段的海濱陸續連接起來,在海濱跑步的人多了,當然也不乏愛好釣魚的常客。從日到夜,不同路段都有不同的活動。個別管理較寬鬆的段落更可見遊人在海濱放狗、孩童踏單車和踩滑板。一到節日,海濱又成為一家大小或良朋好友共渡時光的聚腳點。近年,維港海濱更變成市民「打卡」的好地方。 在推動海濱發展的過程當中,筆者有一些新的體會,簡單而言可以用三個「E」來形容,分別是Experiment ﹙創新實驗﹚、Engagement (公眾參與)和Empowerment (發揮潛能)。 先說Experiment (創新實驗)。我們過去討論海濱發展時,不同持份者都只是對著圖紙討論,可謂名副其實的「紙上談兵」。沒有實質的體驗,大家對海濱的想像各異,不同意見亦往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達致共識。既然維港海濱已逐步釋出發展,我們以「先駁通,後優化」的策略,透過簡單的工程把海濱空間先開放,測試不同的設計和元素,讓市民親臨體驗,而我們更可實地聽取市民的第一身意見,看看那些設施可以保留,那些可以改善,甚或移除市民不喜歡的設施。 西營盤的「捐山窿公園」,正是採用了這個方法。現在的渠筒受歡迎,故此在長遠發展設計上會盡量保留。我們亦會增設跨代共融的遊樂設施、嬉水空間和有蓋的觀景台。另外,在維港引進共融單車徑,亦曾在觀塘海濱做了為期半年的測試,藉以平衡不同的意見,釋除一些現時海濱用家的疑慮。此外,在海旁搭建臨時活動平台、放置不同形式「期間限定」的藝術裝置、設計不一樣的海濱傢具等,都是我們近年積極推動的新嘗試。 既然是實驗性質,就不一定每次都成功。倘若有好的成效自然值得欣喜和鼓勵;但如有改進之處,我們也希望大家多包容,提供正面建議,這樣才可激發社會多參與、多嘗試、多創新。 再說Engagement (公眾參與)。公眾參與一直是我們十多年來推動海濱發展的信念。過去多個海濱規劃研究(例如灣仔北至北角、啟德發展區、中環新海濱、尖沙嘴至紅磡,及東廊下的行人板道等)已廣泛應用,未來亦會繼續付諸實行。 最近的「海濱公共傢私設計比賽」和「維多利亞港字型藝術裝置設計比賽」,我們把公眾參與從討論層面推進至落實層面。將公眾設計的優質互動作品呈現大家眼前,用創意啟發更多創意。(兩項比賽的評審工作經已完成,月內會

北角海濱變幻時

Image
上文提及,土木工程拓展署近日就東區走廊下之行人板道工程,即筆者口中的「東廊碌架床」,日前向海濱事務委員會匯報進展。北角海濱花園位處工程的中心位置,將東西兩段板道連接起來。 北角海濱花園前身為一九五七年落成的北角邨。優越的臨海位置,讓其被冠以「公屋豪宅」的稱號。北角邨於二零零二年完成歷史任務後被拆卸,及後經技術研究、社會討論、規劃程序、賣地和興建,新的海濱發展於二零一九年底大致完成。 今天所見,北角海濱已重新活潑起來。發展商按規劃大綱要求,把空間整合,將建築物從海濱後移最少二十米,並把兩個碼頭之間的巴士總站遷往室內,騰出空間興建了全長四百米,面積達一萬五千平方米的連貫海濱公共空間,佔整幅發展用地約四成。 這片海濱成為了天后至鰂魚涌之間最大片的公眾休憩用地。四條與內陸連接的地面行人路把渡輪碼頭、巴士總站、港鐵轉車站等交通要塞連貫起來。得天獨厚的暢達性,吸引不少市民前來到訪。昔日停滿雙層巴士的排坑,搖身一變成為絡繹不絕的林蔭步道。 海堤上的石牆老樹、渡輪碼頭內的海鮮攤販、東廊橋底下乘涼的老街坊、大廈倒影中的晨運客,及糖水道T字碼頭的釣魚發燒友等等,均是舊區歷史記憶的延續。另一邊廂,可以「吹海風」的長廊和海邊咖啡店,可以「涼冷氣」的商場和海景餐廳,以及可以「放下狗」的寵物公園,則吸引了不少年輕家庭、假日休息的打工仔和傭工前來抖抖。近期,一些區外居民更被附近酒店的優惠吸引,選擇來一晚「微旅行」,讓這裡的璀璨夜景多了一群意想不到的新觀眾。綜觀各區海濱長廊,這裡的用家組群可算是最多元。他們共冶一爐,悠然自得地享受海濱空間。 筆者經常強調,海濱不應只是一個靜態公園。要海濱朝氣蓬勃,也不能單靠硬件。當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為海濱賦予新面貌,如何讓海濱於開放後保持生命力,便有賴政府和民間彼此積極投入。在這裏,我看見了社區各持分者共同打造精彩空間的例子。 早前於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的編織作品大受歡迎。海濱事務委員會及發展局海港辦事處與本地藝術團體再次攜手,加上懿念工作室的參與,將平凡的海濱欄杆變成色彩繽紛的編織花海,花海更將於月內有新作品。另外,我們會在九月下旬聯乘專業摺紙藝術家陳柏熹,為長廊東端電照街的一片空地進行地方營造,設置以海洋生物為主題的桌椅。 對,是桌子加椅子。筆者近期的一個重要體會,就是要把海濱成為一個可以讓市民「企企理理」吃頓飯,甚至「work from h

東廊「碌架床」 為海濱解難

Image
討論超過十年,連接港島東區炮台山至鰂魚涌的東區走廊橋下板道終於上馬。首要工作是為板道走線刊憲,土木工程署日前便向海濱事務委員會報告板道的最新進展,並介紹建議的刊憲方案。 近年,港島北岸的各段海濱長廊相繼落成,成為市民散步緩跑和欣賞海景的好去處。但北角海岸線早被私人物業佔據,又不能填海,要落實「把海濱連接成延綿不絕的長廊」這願景,在東區走廊橋底下建板道,是填補北角區缺口的唯一辦法。 板道建在東廊橋下,目的就是減少對維港水體的影響,以符合《保護海港條例》最少填海的要求。就像「港式碌架床」,上層行汽車,下層行人和單車。上層的東廊又為下層的板道提供了遮蔭。這項工程史無前例,倘若設計得宜,將可媲美在美國紐約由棄置架空路軌改造成公園的High Line。 東區走廊橋下板道分成東西兩段,西段長約零點七公里,連接油街至糖水道;東段長約一點一公里,連接電照街至海裕街;兩段之間則由一段長約零點四公里的北角海濱花園(現已開放)連接。板道落成後,市民便可由西環石塘咀沿海濱步行至筲箕灣愛秩序灣。這段貫通港島北岸的長廊全長十二公里,將會成為維港兩岸最長的一段海濱長廊。 為了令行人更方便地進出海濱板道和加強與內陸的連繫,除了西段和東段兩端一共四個出口外,設計者在和富花園、電照街、北角渡海輪碼頭廣場海濱花園、民康街及健康東街設置五個連接點。另外,擬議板道亦會由海裕街向東延伸約八十米,提供一段約十米寬的通道,連接同為十米寬的鰂魚涌海濱長廊,以取代現時位於海裕街只有兩米寬的行人路,增加板道的通達性。 為了讓市民更親近維港水體,板道的水平和坡道會盡量降低。在平衡考慮惡劣天氣時風浪影響的情況與增加親水性兩者的要求下,設計者盡量拉近板道與海面的距離,把西面板道,和北角汽車渡輪碼頭及消防船碼頭之間的一段板道的水平設在水平基準線以上約五點五米。整段長廊坡度均低於百分之三,連接點的坡度則低於百分之五。 設計者亦會利用東區走廊現有的防撞保護樁柱上的空間建造六個觀景台,好讓遊人在毫無遮擋下欣賞維港美麗景色。此外,沿途還設有釣魚平台、公共洗手間、飲水機、小食亭、避雨亭和坐椅等設施供市民使用。板道上還可提供空間擺放藝術家作品,及舉行不同的活動。 由於板道和原有海岸線之間仍有一片水域,有需要讓船隻進出。為避免因方便船隻而需要升高板道與水面間的距離,設計者便想出了用開合橋的辦法。東廊板道日後將有三條開合橋,

推動社區參與 同建共融海濱

Image
疫情之下,海濱發展的工作並無間斷。我們期望在疫情減緩之時,可以盡快開放更多公共空間,成為市民「宅渡假」(staycation),消閒「抖氣」的好去處。 海濱事務委員會在六月份討論了「西營盤東邊街北休憩用地」的設計。這項工程是政府預留六十五億元海濱優化專項撥款中,其中一個最快上馬的主要工程項目(另一個為東區走廊下行人板道),目的是為港島西面由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至中山紀念公園的一段海濱注進新動力。 有別於傳統公園工程的做法,工程部門作出了新嘗試,聘請了擁有相關地方營造及公眾參與經驗的外間機構,擔任遊樂設施顧問,為整個公共空間進行綜合設計,以「跨代共融」為概念,為休憩用地的不同部份提供嶄新、多元化和適合不同年齡及能力人士享用的遊樂設施。其中的焦點包括善用現時「捐山窿公園」渠桶位置和周邊範圍,設置一個跨代共融遊樂空間;顧問亦建議設置一個具規模的嬉水區,提倡親水文化。 為了讓未來的設施更迎合使用者的需要,海港辦事處和顧問近期花了一個星期,於該段海濱實地工作,親身了解現時大眾使用海濱的情況和對未來發展的想法。團隊的工作時間從清早到夜深,平日和周末,務求收集和掌握不同時段不同使用者的意見。 在這時候進行社區參與,除了讓工程的詳細設計工作能適時推動外,亦為疫後海濱發展的「新常態」,帶來一點啟示。同時,公眾參與的方式,亦需要考慮疫情,作出調整,透過適切的防疫措施,保障市民和員工的安全。 雖則如此,公眾參與的程度超乎顧問預料。顧問團隊在該處海濱的大蔭棚,架設五塊大畫架,展示不同的設計選項,讓市民利用蓋章表達其心頭好。結果不少經過的市民主動停下來,表達意見。一些受歡迎的設計,蓋章的空間更不敷應用,顧問需要臨時加印展板。另外,市民亦主動與顧問團隊一對一面談,分享使用心得。顧問原來的目標,是在一星期內收集約一百份的調查意見。結果只用了一半的時間,已經超額完成。 我們的「先駁通,再優化」策略,亦可讓市民親臨現場先體驗這段海濱的獨特環境,再表達意見。相對過去「閉門造車」式的公眾參與更加「貼地」。 顧問團隊將詳細分析所收集到的意見。根據初步觀察,不少使用者期望未來工程可增加該處海濱的遮陰,並多設面向海濱的座椅。他們亦十分歡迎設置嬉水噴泉(dry water fountain) 。這類親水設施在外國的公共休憩空間甚為普遍。香港的家庭亦十分喜愛,但往往需要花費不菲前往主題公園方可享用。在

疫情下變陣 和你網上遊海濱

Image
【圖: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欄杆外常見有市民坐在海旁,靜候觀看夕陽時分的雲彩變幻。】 疫情期間,市民減少外出,城市一片寂靜。疫症當前,防疫抗疫自是首要任務,但我們亦不敢怠慢海濱發展的工作。在適當調整工作策略後,海濱事務委員會在發展局海港辦事處的支援下,將重心放在規劃和構思新項目之上;並在減少社交接觸的前題下,推動社區參與,共建活力海濱。  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工作範疇非常廣泛。要成就活力海濱,從規劃到設計,從建造到管理,從營運到推廣,都缺一不可。在海濱事務委員會成立之初,我們曾把大部份心力集中在海濱用地的規劃與設計。但隨著維港的永久海岸線逐步完成,市民對盡快享用海濱的訴求也與日俱增。近年我們的工作便聚焦在落實長廊建設,並推動社區參與,在海濱舉行不同類型的活動,從而向公眾推廣維多利亞港的品牌。  要市民投入海濱建設,先要增加他們對海濱的認識和歸屬感。我們原來計劃與本地深度遊專家Walk In Hong Kong 「活現香港」合作,舉辦不同和海濱有關的導賞團,藉此向市民宣傳海濱,增加市民大眾對海濱的認識。「活現香港」亦早已在今年四月,在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第二期的空地,搭建好場地作舉行不同活動之用。 可惜由於疫情關係,為配合政府的防疫政策,工程雖已完成,場地仍然未能開放,海濱導賞也難以成團。  重重困難卻逼出創意,面對疫情,「活現香港」隨即變陣,推出一系列全港首創的「網上海濱導賞團」,每個周日都有不同主題,包括親子遊、攝影遊、寵物遊和建築遊等,而且每個主題都邀請專家帶領,讓不同興趣的人士參與。市民可以安在家中,透過視像會議程式,實時讓眼睛到海濱散散步,讓腦袋注入堅尼地城海濱和周邊地方的有趣典故,探索當區的文物古蹟及潮流打卡景點。  市民對網上導賞團反應熱烈,首次推出已吸引上百大小朋友參加,往後的三團更於開放報名後二十四小時內爆滿。過去三個周日,筆者也湊湊熱鬧「隨團出發」,跟著領隊和專家,遊走於城西各個景點,例如科士街的石牆樹、西寧街的維多利亞城界石、東華痘局、山市街青蓮台、魯班先師廟等,當然還有近年成為最潮打卡熱點的海濱咖啡店。  除了可以聽着專家講故事,讓大家可以更深入認識海港和社會;主持團隊還會沿途就不同主題的知識與參加者網上互動,例如常識問答、投票選出最喜愛的照片等。  海濱網上行的最終站,當然是卑路乍灣海濱長廊。來到這裏正好是日落時分,這裏是維港看日落的好地方,

推動社區參與 讓創意啟發創意

Image
  【圖:「維多利亞港字型藝術裝置」及「海濱公共傢俬」兩個設計比賽的優勝作品將會在灣仔和北角的海濱展現。】 將市民帶到海濱,連繫社區參與海濱發展,一直是海濱事務委員會的願景。海濱不單只是一個公園,也是一個展現本地藝術創意的地方。   我們深信,海濱的工作從來都不是閉門造車,市民的參與尤為重要。就此,近日海濱事務委員會聯同發展局海港辦事處,推出了兩個公眾比賽,希望可和市民共建海濱。   第一個是「維多利亞港」字型藝術裝置設計比賽。比賽歡迎建築師、測量師、規劃師、園境師、工程師和城市設計師等六個專業學會的會員參加,以創作一個具標誌性的「維多利亞港」字型藝術裝置,安裝在籌備中的「東岸公園主題區」內。   「東岸公園主題區」是個面積達五公頃的海濱社區公園,毗鄰一個與海岸線成垂直線、坐擁無敵維港海景的防波堤。參賽者須根據場地的周邊環境和特色,以及在考慮拍攝角度和照片構圖等不同因素後,度身設計合適的藝術裝置。勝出者將會獲委約去落實有關藝術裝置,預算上限為港幣一百萬元,預計於二零二一年中公開展出。   我們期望,「維多利亞港」的字型裝置,將會成為維港海濱另一個「打卡」點。   第二個是海濱公共傢俬設計比賽。比賽歡迎香港各界人才參與創作公共傢俬,放置於大角咀海輝道海濱花園、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海濱用地,以及「渡輪碼頭畔主題區」海濱用地,藉此美化海濱及提升遊人體驗。勝出者將會獲委約落實有關公共傢俬,每件傢俬的預算上限為港幣十五萬元,預計於二零二零年年底開始陸續公開展出。   我們鼓勵參賽者以用家角度,設計最有吸引力和貼合大眾喜好的傢俱裝置,從而令海濱做到以人為本。我們期望,這些別具創意的作品,不單可以為海濱增添設施,令海濱更吸引;另外,多元多變的設計,更可啟發更多創意。   評選委員會的成員將包括海濱事務委員會及相關區議會的代表等,分別選出兩個比賽的勝出提案。   我們認為,這次的比賽意義非常深遠。維港是屬於市民大眾的,要讓市民對海濱有歸屬感,就要提供機會讓他們参與海濱的建設。就此,我們近年積極把海濱議題帶到社區,鼓勵不同持份者,包括區議會、年輕人、藝術團體等參與海濱建設工作,並透過他們的視野,為海濱增添不同的元素。例如在中西區的捐山窿公園和卑路乍灣海濱,及添馬至會展的海濱長廊,都擺設了由民間藝術家設計的座椅、裝

推動社區參與 共建多元海濱

Image
【圖:北角碼頭附近海濱長廊欄桿上的針織公仔裝置,吸引不少市民前來欣賞及打卡。】 過去半年,香港受疫情影響下,學校停課,主題公園關閉,大部分社區設施停開;各行各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愛好旅行的香港人不能出外旅遊,一到假期,都忍不住紛紛跑到郊外離島去,為的就是親近大自然,享受夏日陽光和呼吸新鮮空氣。來到維港海濱,也見不少市民如常跑步釣魚,或是在草地上閒坐與大自然接觸。   近日也被傳媒問到:「在疫情下,海濱事務工作有否受到影響?」   事實是,疫情少不免對香港各界帶來影響。正正如此,我們希望透過我們的海濱,為市民的抗疫日常帶來多點朝氣和活力,令大家在口罩下也可以充滿笑容。   因此,我們沒有讓海濱的工作停下來。相反,在平衡公共衛生風險後我們適當調整工作策略,例如把重心放在規劃和構思新項目之上,務求在疫情緩和之時可立即推出項目。其中一個例子,是構思在添馬至灣仔一段的海濱長廊設置不同「期間限定」擺設,令市民每次到訪時有新的體驗。我們在六月中增添了十二個「星座天使」的布置,又在端午節加設了以「粽子」作主題的微型藝術裝置,為市民提供多個「打卡」機會。   在北角海濱,欄桿上也出現了一對針織愛神公仔,為海濱遊人送上親切的祝福。   另一個例子,是我們原來計劃與民間組織「活現香港」合作,舉辦不同和海濱有關的導賞團,但因疫情關係,推廣轉為網上形式。筆者也參與了短片的拍攝,藉此向市民宣傳海濱,增加大眾對海濱的認識。   另一方面,我們亦沒有放下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工作。自四月開始,我們引入網上會議安排,供委員在家參與會議,在減低社交接觸的同時,加快審議不同海濱項目。   維港是屬於市民大眾的。因此,筆者一直深信,要讓市民對海濱有歸屬感,海濱的建設就不應單由政府和海濱事務委員會閉門造車。事實上,我們近年積極把海濱議題帶到社區,鼓勵不同持份者,包括區議會、年輕人、藝術團體等參與海濱建設工作;並透過他們的視野,為海濱增添不同的元素,令更多人認識海濱。   例如,在中西區區議會的推動下,西區海濱的「捐山窿公園」由一班本地學生和年輕設計師做設計,再由社區團體在公園舉行不同的活動。   我們亦邀請了一些本地團體和藝術家參與海濱創作。安泰微型工作室在添馬至灣仔一段的海濱長廊以微型作品展示香港文化,創作更放置於不同高度

靈活策略 優化維港海濱

Image
【圖:在「期間限定」策略下,金鐘至灣仔的一段海濱長廊近日以「維港星座全接觸」為主題,設置了十二個星座天使,吸引市民前來「打卡」。】 轉眼間,擔任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的工作已完成首個兩年任期。 過去兩年,在海濱事務委員會成員、海港辦事處、相關區議會及各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海濱發展取得了重大成果。客觀數字方面,我們單單在二零一九年便開通了約兩公里的海濱長廊供市民享用,佔已開通的海濱長廊的一成,令維港兩岸的海濱長廊有大約二十一公里增加至約二十三公里。 更令人鼓舞的是,港島北岸由石塘咀至灣仔會展的海濱長廊已全面接通,長度達四點五公里,成為維港目前最長的海濱長廊。長廊駁通後,深受一眾愛好跑步者歡迎。 除了駁通更多的海濱長廊外,海濱事務委員會在過去兩年不斷作出新嘗試,務求以更靈活的策略落實維港海濱願景,把海濱造成富吸引力、朝氣蓬勃、交通暢達和可持續發展的公共空間。 在眾多發展海濱的新方向中,不得不提的是「先駁通、再優化」的理念,即把海濱工程分階段落成。我們建議先將臨海部份提前開放,再繼續進行內陸部分的工程,務求可以盡早連接整段海濱長廊,加快還港於民。 短短兩年間,「先駁通、再優化」的策略已有不少成功例子。西環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的臨海部分已於二零一九年三月開放,比原定計劃提早了超過一年;添馬至會展的一段,臨海部分已於一九年十月開放,預計比原定計劃提早最少十五個月;至於荃灣海濱海安路韻濤居對出的一段海濱長廊,亦已於一九年九月完成優化並開放,比原定計劃提早了超過一年。 另一個新策略,是「期間限定」。期間限定的概念,就是讓市民在不同時間在海濱有不同的體驗。我們會不斷在不同的海濱路段設置新的「打卡點」,吸引市民前往海濱。我們邀請了一些本地藝術家為海濱添置裝置,例如在卑路乍灣海濱欄杆上的針織公仔,添馬至會展海濱的微型藝術作品及不同節日裝置等等。海濱遊人與作品打卡自拍再在社區媒體分享,又吸引更多市民前來欣賞這些「期間限定」的裝置。 「期間限定」策略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與使用者互動。我們可以快速地測試遊人對這些設施的喜好程度。市民使用該段海濱後提出意見,我們可以納入下一階段的設計,又或者增添設施。例如在添馬置灣仔的一段長廊的微型作品,原來以玻璃磚形式設置在地上,但有市民表示較難察覺和欣賞有關裝置後,便改成把裝置設

先駁通後優化 東邊街再出發

Image
【圖:建議中的東邊街北休憩用地,提供斜坡式草地讓遊人在海濱躺臥,欣賞夕陽美景。】 ( 圖片來源:發展局海港辦事處 ) 去年初,《財政預算案》撥款六十億用作優化維港海濱,連同一七年《施政報告》預留五億作推動海濱發展,政府承諾投放共六十五億元,落實海濱願景,即把維港兩岸的海濱打造成朝氣蓬勃﹑交通暢達和富吸引力的公共空間。 日前,建築署就「西營盤東邊街北休憩用地」工程計劃,向海濱事務委員會港島海濱發展專責小組介紹設計方案,並諮詢委員意見。這個項目,亦是六十五億撥款中首批進行長遠發展項目之一。 ( 另一個已展開的項目,是東區走廊橋底板道。 ) 該幅用地位處港島西營盤海濱,西面連接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外的五個碼頭,東面連接中山紀念公園。我們按「先駁通﹑後優化」的理念,先以簡單的設施把海濱開放給市民享用。民政事務署與中西區區議會只用了四個月時間,透過地區小型工程撥款,建成了全長四百五十米的「捐山窿公園」,一九年四月底已全面開放。項目落實後,駁通了自石塘咀至添馬公園延綿不絕海濱長廊的缺口,最終更成就了由西區至灣仔會展的一段維港至今最長,全長四點五公里的海濱長廊。 「先駁通﹑後優化」的策略其中一個目的,是先讓市民享用海濱公共空間,再收集市民對海濱體驗的意見,看看那些設施可以保留,那些可以再優化,甚或移除市民不喜歡的設施。 這段海濱景觀優美,東面遠眺西九龍和尖沙咀的城市面貌,西面望向青馬大橋的夕陽風景。市民可以各適其適,跑步釣魚閒坐休憩,遠離鬧市煩囂,在海濱花上一個下午。 現時的「捐山窿公園」深受孩童歡迎,成年人亦可從中找回童年回憶。遊樂設施既不是孩童專利,建築師遂以「跨代共融」為概念,為未來休憩用地的不同部分提供嶄新﹑多元化和適合不同年齡及能力人士享用的遊樂設施。其中一個焦點包括善用現時渠筒位置及周邊範圍,設置一個跨代共融的遊樂空間。 顧問亦建議設置一個具規模的嬉水區,儼如一個市區海灘,讓一家大小在海濱享受親水樂趣。嬉水區設有噴泉,又可轉化成活動空間。晚間燈光亮起,與維港夜景互相輝映。 為提升海濱體驗,顧問更建議在海景最遼闊的位置設置觀景平台。平台一方面可讓遊人登高欣賞海景,另一方面平台下的有蓋空間可作遮蔭避雨之用。平台下更設有小食亭為市民提供飲品美食,以增加海濱的吸引力。海濱沿途亦會增設洗手間、育嬰室和飲水

水上運動區 活潑灣仔海濱

Image
【圖:建議中的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區,海濱堤岸將會改造成梯級式看台,方便遊人進出水面。】 ( 圖片來源:發展局海港辦事處 ) 上文提及,在「先駁通﹑再優化」的策略下,海濱事務委員會及海港辦事處致力與各政府部門協調,盡快開放海濱休憩用地給市民享用。其中一個辦法,就是要求牽涉海旁的基建項目在工程完成時,把海濱地帶做好一些簡單的休憩設施,交回工地便可立刻讓市民使用。此舉可免卻把平整好的地盤先交由地政總署再由康文署興建公園的繁複程序。 擬建的灣仔北水上運動及康樂區便是一例。這段海濱地帶位處灣仔碼頭及香港皇家遊艇會之間,前身是公眾貨物裝卸區,後來因要用作灣仔發展計劃第二期 ( 包括興建中環灣仔繞道 ) 的工地範圍,裝卸區停用。還記得,當年共建維港委員會建議,在裝卸區停用及交作繞道地盤之間的三年空擋期,把海濱交給市民享用。曾經深受市民歡迎的臨時寵物公園便因此而誕生,由零七年至一零年向公眾開放。 事隔十年,如今中環灣仔繞道及相關工程亦接近完成,但落實長遠規劃需時,我們希望率先把海濱開放作為一個包括臨時水上活動中心的休憩用地, 讓用地在長遠發展前可得以善用。 維港海濱「段段有特色」。有別於其他海濱地區,灣仔東面這段海濱獨特之處,是擁有四面陸地圍繞的水體,適合作為水上運動場地。再者,要維港海濱朝氣蓬勃,不能單有陸上活動。澳洲雪梨達令港內,便不時看見帆船﹑快艇﹑獨木舟等活動在港灣內進行。 海濱長廊西面與灣仔碼頭段連接,這一邊設置了一個兒童遊樂場地。建築師利用了高低起伏的草坪做成小山丘,草地除了可躺可坐外,還可讓市民可從不同高度欣賞海景。此外,草地斜坡又放上幾道滑梯,以增添遊樂趣味。 東面向海伸出的防坡堤,將會用作多功能水上運動區。 為了方便市民從岸邊觀賞水上活動,水體旁邊現有的海堤將會改建成海岸堤階,讓遊人可安坐岸邊親近海水,不受圍欄遮擋。有大型活動期間,更可用浮橋從岸邊伸出水面,方便運動員進出水面。至於向維港的一面,欄桿都是在有需要時可拆卸的,以增加在海濱舉行不同種類活動的可能性。 自一九年年底起,海港辦事處已開始和水上運動界別人士商討,以籌劃在今年下半年試行舉行短期水上體育活動。舉辦活動所得的經驗將可為長遠的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的進一步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一直以來,維港水質備受關注。維

先駁通再優化 北角區建東岸公園

Image
【圖:東岸公園防坡堤可以讓市民走到海港中心,欣賞維多利亞港日出日落的景致。】 為了盡快讓市民享用維港海濱公共空間,海濱事務委員會近年致力推動「先駁通﹑再優化」策略 (Incremental Approach) ,先把各段海濱連接成連綿不絕的長廊,再陸續加入優化設施;又或者把海濱長廊工程分階段完成,把臨海部份率先開放給市民享用。 在「先駁通﹑再優化」的策略下,灣仔北會展至添馬公園段可以提早十五個月開放;雖然有關工程第二期現時仍在進行中,但今天市民已經可以享用海濱,跑步釣魚,欣賞期間限定的藝術作品和節日裝置。更重要的是,市民可從灣仔會展沿海濱一直步行到西區,全長四點五公里。該段海濱開放後,深受跑步愛好者歡迎。 會展西面已駁通到西環,哪東面又如何?早前筆者已在本欄介紹了會展至灣仔碼頭和銅鑼灣避風塘的兩段海濱設計。日前,海濱事務委員會港島區海濱發展專責小組舉行會議,討論灣仔北至北角的另外兩個短期海濱優化項目。兩個項目,分別位處灣仔前貨物裝卸區,及天后及炮台山的新填海用地。 《灣仔北及北角海濱城市設計研究》把因應興建中環灣仔繞道所需的填海用地及相鄰海濱土地,規劃出五個主題區,自西至東分別是慶典主題區﹑碼頭廣場主題區﹑水上活動主題區﹑避風塘主題區及東岸公園主題區。五個項目都包括在去年政府預留專項撥款六十億元的長遠優化海濱計劃當中,相關的詳細設計亦會逐步進行。由於長遠計劃落實需時,在「先開放﹑再優化」的策略下,我們將以臨時海濱長廊的模式,以簡單快捷的方法盡早開放給市民享用。 先說東岸公園段。有關用地其實屬於中環灣仔繞道東面出口接駁東區走廊的工程範圍。按照傳統做法,工程完成後,負責該工程的路政署會把平整後的土地交回地政署,然後再交由康文署再聘用建築署或其他顧問設計海濱公園,再展開公園工程,完成後才開放給市民。過程程序繁複,牽涉部門多,且需時甚長。 我們建議的做法,就是既然公園用地需要平整,不如加點心思,做些簡單基本的園景美化及海濱設施,工程完成後便立刻可以開放讓市民享用。雖然這種模式因為預算有限,只能提供簡約的海濱空間,但好處是夠快速,省卻了繁複重疊的程序。這個做法能夠落實,實在有賴發展局海港事務處與不同相關部門的協調工作。 維港海濱,每段都有不同的特色。東岸臨時海濱公園長一百五十米,將設有草地,遊樂和休憩設施,可

三號用地招標 設計價格並重

Image
【圖:中環新海濱的三號用地面積龐大,由皇后像廣場一直延伸至新天星碼頭。】 日前,海濱事務委員會舉行會議,就政府出售中環新海濱三號用地建議採用「雙信封制」招標安排進行討論。 傳統的賣地安排,以現金招標,都是以「價高者得」原則進行;方法行之有效,而且確保程序公開﹑公平﹑公正。不過,由於三號用地位處維港海旁,位置優越,有條件成為中環市中心的重要標誌,優秀設計也有助提升國際形象。再者,相關地塊更牽涉佔地超過一半面積的公眾休憩用地,關係到龐大的公眾利益。因此,政府建議以「雙信封制」招標。即是說,一方面看價錢,一方面要看設計。 筆者預料,有意競投的發展商,必然會重金禮聘世界級建築師操刀,務求以最優秀和最具創意的設計以增加中標勝算。 中環新海濱三號用地的規劃和設計大綱,早前已在本欄論述,在此不贅。 在「雙信封制」下,政府建議設計和價格比重各佔五成,總分最高的標書為勝出,再經中央投票委員會審核和決定後,方會被接納。 由於評審設計難免有主觀成分,要確保評審設計過程客觀持平,避免利益衝突的機制便非常重要。故此,標書評審委員會將全部由公務員組成,並按預先釐定的評分制度審視設計。政府亦將委任來自建築﹑規劃﹑城市設計﹑園景設計和測量界的專業人士擔任技術顧問,在展開評審前就各建議書各自的設計優點,向評審委員會提供意見,但不會參與評分工作。所有技術顧問也不能有任何利益衝突。 坊間有人質疑,以「雙信封制」招標,不一定價高者得,再加上經濟前景不明朗,在這時候推出一幅黃金地段,會否有賤賣土地之嫌? 事實是,政府將會為土地設底價,只會接納不低於地政總署所釐定底價的報價,以確保此優質商業用地能為庫房帶來合理收益。換句話說,縱使設計優異,倘若投標價格不足底價,政府便不會批出。 會議當中,有成員關注如何確保勝出設計將會落實執行而不會「走數」。發展局回覆,未來發展商需要向城規會提交總綱發展藍圖以供核准。中標者必須按勝出的設計提交藍圖,期間標書評審委員會將繼續監察,以確保即使最終設計需要因應城規會的意見或決定作出修改,也不會差於勝出的建議。 另外,海港辦事處會繼續連繫相關部門,確保用地發展能夠妥善落實。 管理公共空間方面,地契條款亦會訂明投標者在推展管理和保養公共休憩用地時需恪守投標時的承諾,而過程中需得到海港辦事

卑路乍灣海濱 觀日落好去處

Image
【圖:長廊上搭建了用鋼架構成的裝置,讓遊人在其中自由活動及欣賞日落景致。】 近日香港疫情稍為緩和,而且陽光充沛;被困在家多月的市民,一到假日已急不及待紛紛走到戶外空間,享受藍天白雲,呼吸新鮮空氣。不論是市區和郊野公園,沙灘和海濱,都成為市民在疫情下舒展身心的目的地。 優化海濱的工作在疫情下也沒有停頓下來,在復活節期間,我們在灣仔會展至添馬公園的一段海濱長廊繼續實踐「期間限定」的理念,在長廊上設置復活兔和復活蛋的節日裝飾,又在欄桿上添置新的以「家」為主題的微型藝術裝置。雖然沒有刻意的宣傳,但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打咭」。 另外,位處港島西區的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第二期工程亦經已完成,待限聚令過後便會全面開放給市民享用。 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建造工程於二零一八年下半年開始,工程預期歷時二十一個月。按傳統工程安排,用地應在工程全面完結時才開放給公眾。然而,面對市民對盡快享用海濱的熱切期望,我們近年積極倡議「先駁通﹑再優化」的發展理念,先把長廊臨海約五米寬的板道在一九年第一季開放。這段長廊是現屆海濱事務委員會以「先駁通﹑再優化」理念推行而首個全面開放的項目,安排令市民可提早十三個月享用海邊的板道,全方位見證有關理念的效果。 全長一百七十二米,面積約五千九百平方米的海濱長廊,從前是個貨物裝卸區,二零一零年代初期則用來支援興建港鐵西港島線的臨時躉船轉運站,其後一直關閉。及後在地區人士和海濱事務委員會的支持下,發展成海濱休憩空間。 海濱長廊與其他休憩用地之別,自然是享有美麗的維港景觀。港島西面海濱面向青馬大橋,又不時出現進出海港的船隻;最令人響往的,當然是那獨一無二的夕陽風景。另外,卑路乍灣海濱長廊毗鄰仍在運作的貨物裝卸區,市民在此可以近距離一睹「橫雞躉」卸貨活動的面貌,加深對海港作業的認識。 第二期開放的長廊部份,提供了市民期待且讓他們更舒適享受海濱的設施,包括有坐椅的遮蔭亭﹑公眾洗手間等。長廊上的一大片空地,可讓孩童自由奔跑,街坊紮營野餐;市民亦可攜同繫上牽繩的寵物入內,和其他使用者共享長廊設施。狗狗們若要盡情玩樂,無拘束地奔馳,更可來到特設的寵物角。 一般海濱公園的固定設施例如遊樂設施、綠化地帶和座椅等,難免對市民活動的可能性造成限制。事實是,現今社會公眾期望和需要不斷轉變,公共空間設計應更具彈性,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