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anuary, 2022

海濱共享空間 新意「悠」你創

Image
最近,銅鑼灣崇光百貨門外,巴士站的燈箱廣告出現了兩幅巨型海報,上面展現了折骨舞王BEN和三個小朋友的照片,照片背景是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和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海報上端還印有「海濱共享空間」幾個大字。 「新意‧悠你創—特設可移動遊樂設施和『期間限定』元素,時刻滿載創意、新意。」「空間.悠你享—與寵物漫步、踏單車或用餐…『彼此尊重』嶄新管理模式,悠享、悠您!」「海濱點玩,悠你想像。」廣告上的字句,略述了這個新推出的海濱品牌的設計設施與管理模式。 為了增加市民大眾對「海濱共享空間」(Harbourfront Shared Space)這嶄新管理模式的了解,我們近日推出了一系列的宣傳和推廣工作。公眾除了在巴士站外,在電車車身、地鐵站燈箱和車廂內都可發現關於「海濱共享空間」的宣傳照。 究竟,「海濱共享空間」是怎麼一回事? 發展局和海濱事務委員會一直致力推動優化海濱的工作。除了貫通維港兩岸的海濱長廊和豐富硬件建設,同時透過更有彈性的軟件支援,營造精彩和多元化的海濱環境之外,發展局和委員會近年更積極探索海濱的設計和管理模式,希望打造全新的「海濱共享空間」品牌。 「海濱共享空間」是一個開放式的公共空間管理模式,以「願景帶動」的方式,希望讓公眾在相互尊重的情況下,發揮創意按喜好共融地享受海濱空間,從而為遊人提供一個更有活力及多元化的體驗。有別於一般公園,「海濱共享空間」嘗試突破固有框架,沒有制定太多規則或限制,鼓勵市民互相尊重和包容。在這裡,大家可以跑步、閒坐,亦可以與寵物散步、踏單車,各適其適地享受在海濱的每個時刻。 在設計方面,「海濱共享空間」亦相當創新。相對於傳統休憩用地內固定的遊樂設施和座椅,「海濱共享空間」設有不少可移動設施和裝置,包括卡板、不同設計的桌椅、搖搖椅、「期間限定」的裝潢和遊樂設施等,任由用家按需要自由移動,創造自己的天地,亦增加市民對海濱的歸屬感。另外,各個「海濱共享空間」場地亦會不時加入「期間限定」元素,令市民每次到訪都有新體驗,務求做到「段段有特色、處處有驚喜」,讓市民大眾可找到「心頭好」。 「海濱共享空間」在二零二零年於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率先試行,以測試巿民對這創新管理模式和設施的接受程度。根據二零二一年年初進行的《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研究報告》,六百多名受訪的使用者中,對用地的滿意度超過九成,反映絕大部分用家歡迎這種開放式管理的公共空間。 卑路乍灣海濱

二零二二 延續海濱使命

Image
上文回顧了海濱事務委員會在二零二一年的工作,這一篇,談談二零二二年的前瞻和願景。 近兩年,維港海濱起了很大的變化,尤其在港島北岸,斷斷續續的海濱逐漸連成一線,市民今天可以由堅尼地城沿海濱跑步至炮台山,全程達七點四公里,途中還可以發現不同特色的長廊設計,從「型格版」到「可愛版」都應有盡有。活動方面亦有靜有動,從休閒大草地到露天市集,甚至水上運動陸續出現。不同的設計和設施,以及多樣化管理模式,為市民提供選擇,讓遊人各適其適地享用海濱空間。 常聽人問:「哪九龍呢?」對,市民或許有印象近年開放的海濱長廊大多集中在港島。這現象是由於港島北部有不少海濱地段為新填海的土地,或是早前一直用作大型基建工程的工地,隨著近年相關海濱地段陸續釋出,令海濱長廊得以逐步開放。事實是,二一年新開放的海濱項目當中,也包括了除港島以外的觀塘、啟德和荃灣各區,例如觀塘海濱道公園、啟德兒童醫院海濱長廊、啟德空中花園、啟德車站廣場和荃灣西海濱長廊等。 二零二二年,我們預計將有多個新落成的海濱空間位處九龍各區,如九龍城海心公園擴建部分,而啟德區亦將有豐厚的進帳,包括首段位於啟德前跑道以「私人發展公眾休憩空間」模式發展的海濱長廊(啟德體育園酒店項目、跑道區4B2及4B3地盤),啟德車站廣場(第二期)以及跑道公園的優化工程等。 港島方面,在「先駁通,再優化」的概念下,多項位於銅鑼灣、炮台山及灣仔各主題區的第二、三期工程亦預計將會落成,當中包括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第三期)、渡輪碼頭畔主題區(前灣仔臨時巴士總站)、活力避風塘主題區和炮台山東岸公園(第一期甲)。 今年,我們的目標是把維港海濱已開放的長廊總長度由約二十五公里增加至約二十六公里。 而下一個目標,是在二零二四至二五年東區走廊行人板道落成時,於港島北岸提供一條十二公里長,連接西環至筲箕灣的連貫海濱長廊。 二零二二,將會是汲取經驗和持續進化的一年。我們在二一年以做實驗的態度,並以「期間限定」概念在不同場地測試了不同的設計和管理模式;亦通過實地視察、媒體報導和使用者意見調查收集市民對不同設施的滿意程度。這些資訊對日後海濱建設和管理非常有用。今年我們將致力深化有關工作,務求在規模、場地、時間和概念上更緊密地推進相關項目,一方面豐富遊人體驗,另一方面也希望可為其他海濱場地甚至公共空間提供參考做法。另外,在「先駁通,再優化」的概念下,我們亦會按情況

二零二一 海濱大事回顧

Image
不經不覺,二零二二年已到來。新年伊始,又是時候總結一下過去一年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工作。 二零二一年,香港仍在疫情的陰霾下,海濱發展不但未有受到影響,在「先駁通,再優化」的理念下,由二零年十月至二一年十二月底的短短十五個月內,我們共開放了十六個新的海濱場地給市民享用,比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希望年底前開放十五個海濱項目更多,可謂超額完成。這些新場地遍佈港九新界,包括堅尼地城、金鐘、灣仔、炮台山、啟德、觀塘和荃灣。 隨著以上新場地陸續落成,已開放的維港海濱長廊總長度自去年底的二十四公里增加至二十五公里,向「在二零二八年開放三十四公里」的長遠目標又邁進一步。 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第二期)開放後,港島北最長海濱長廊已由五點五公里延長至七點四公里。市民現時可以由石塘咀沿海濱跑步至炮台山。 海濱事務委員會一直推動優秀設計。值得高興的是,全年共有八個海濱項目設計獲得不同專業團體頒發獎項。當中包括灣仔渡輪碼頭畔主題區、觀塘海濱道公園、綠在灣仔、堅農圃、啟德發展計劃前跑道及南停機坪基礎設施工程、金鐘至添馬海濱「童樂園」、海濱傢私設計「社交圈」等。 去年,我們推出了「海濱共享空間」的概念。二零年十月開放的卑路乍灣海濱長廊,是首個以開放式管理的海濱長廊,已慶祝了一歲生日。概念隨後更伸延至灣仔及荃灣。開放式的場地設計和「期間限定」的裝置,不但令場地更朝氣蓬勃和更具吸引力,一些節日裝置更令場地受傳媒追捧。例如在萬聖節裝置在灣仔海濱休閒站的十米高大南瓜和聖誕節同地的聖誕樹林便分別與傳統景點蘭桂坊和尖東燈飾並列。 另外,我們推出的「三個E」概念(Experiment「創新實驗」, Engagement「公眾參與」, Empowerment「誘發潛能」)亦逐步成形。一年間,我們不斷創新實驗,探索不同的海濱設施和管理模式,並加入不同設計者和管理者參與,更引發了其他持份者積極為活化海濱盡力。例如有設計團體在中環海濱展覽世界級藝術裝置「川流不熄」,又有保護動物組織在灣仔海濱舉行活動。由此可見,靈活而開放的管理模式,除了為公眾提供更多選擇外,也能不斷為市民帶來驚喜。 中環海濱三號用地,亦成為首個以「雙信封」賣地制度成功售出的土地。用地的發展將為中環核心區與海濱之間的連繫擔任重要的角色。 一年來,我們以實驗性思維在維港海濱開創了多個第一次,包括第一幅大型地畫,第一代可移動裝置,首個維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