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October, 2013

多元海濱 應兼容商業與休閒

「擬議成立海濱管理局」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活動啟動已三個星期﹐坊間亦陸續展開了對維港海濱願景的討論。日前﹐筆者出席了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的會議﹐聽取議員們對成立海濱管理局的意見。 在會議中﹐對於成立一個專責機構去全面綜合地規劃、設計、建造、營運及管理海濱項目﹐議員們都反應正面﹐沒有異議﹔有的更希望盡快成立﹐還海濱於民。當然﹐與會者亦提出不少對管理局的關注。例如管理局會否過分由商業主導﹖會否令一般市民用不到﹖會否在海濱建豪宅﹖甚至變成明益大財團﹖ 事實是﹐過去九年的海濱工作﹐我們一直堅守維港海濱應是全民共享的理念﹐去進行相關的規劃和建設。海濱願景﹐就是締造一個「港人之港、活力之港」 (A Harbour for the People, a Harbour of Life) 。新規劃區的海濱土地﹐都是公共空間。 全民共享﹐就是不論貧富﹐不論年齡﹐不論種族﹐更不論是市民還是遊客。港人之港﹐主角當然是香港人。維港海濱﹐不是主題公園﹐絕對不應單為遊客而建。不過﹐記得當天研討會上各海濱城市的專家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一個受當地市民歡迎的地方﹐便自然會吸引遊客。」因此﹐海濱既不應單為遊客而建﹐亦不能拒絕遊客吧。 維港海濱﹐也不是商業購物區﹐不應過分商業化。市民亦不應一定要消費才能享用。一個要市民花上五十大元買杯咖啡才有資格使用的海濱﹐絕對不是我們願見的。海濱也不應只有金鋪﹐鐘錶店﹐化裝品店和賣奢侈品的名牌店﹐而要有不同種類的活動和特色讓市民享用。 筆者今年夏天到訪奧斯陸﹐海濱區就散佈著不同種類的食肆﹐有高級的海鮮餐廳﹐也有平民化的露天咖啡座﹐還有熱狗檔和雪糕檔。長廊亦設有長椅和連接水面的梯級。遊人可以各適其適﹐一面享用美食﹐一面欣賞海景。市民也可在這裡自由自在地閒坐散步﹐溜狗和踏單車﹐或欣賞街頭表演﹔就算不費分毫﹐亦無損享用海濱的樂趣。 筆者認為﹐洽當的商業設施﹐例如露天食肆﹐例如咖啡店或酒吧﹐又例如雪糕檔汽水檔小食亭和大排擋等﹐都有助增加一個地方的吸引力﹐好讓市民一家大小能夠在海濱享受半天。老實說﹐一個連雪糕汽水都沒得賣的地方﹐吸引力實在有限﹐更遑論要朝氣蓬勃了。 維港海濱﹐要全民共享﹐要有活力﹐便要多元化﹐要有靜有動﹐滿足不同人仕的需要。 將來成立的海濱管理局﹐便要承擔社會使命﹐按不同地區的特色和需要﹐平衡商業與休

與民共議 為海濱添活力

建議成立海濱管理局的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活動已展開了兩星期﹐期間筆者出席了若干電子傳媒的訪問節目﹐向市民簡 報了成立海濱管理局的理念﹐也聽取了不少社會對海濱願景的關注和意見。 有人問﹕ 「 海濱管理局的理念已講了十年﹐為何要諮詢再諮詢﹖為何還要分兩階段做公眾參與﹖ 」 事實是﹐海濱事務委員會一直以來致力優化維港海濱﹐但我們也明白﹐一般市民未必完全了解過去近十年的海濱發展和進程。因此﹐在第一階段﹐我們會分享委員會對維港的願景﹐講述現時海濱發展模式的優劣﹐以及專責的管理局模式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以實踐我們的願景。我們亦會就應否成立海濱管理局及其大致的運作模式等方向性問題聽取公眾意見﹐從而建立共識。 市民是否贊同成立一個專責的海濱管理局﹐去肩負維港海濱的規劃設計建造營運和管理的 使命 ﹖另外﹐管理局的管治和管理職能、倡導和諮詢職能﹐與及行政織能如何定位﹐才最適合香港﹖是第一階段公眾參與的其中兩大課題。在諮詢摘要中提到一些管理模式的選項﹐例如管理局應擁有獨立的行政部門﹐還是由一支專責、跨部門和 具經驗的政府團隊支持較為合適﹖在成立管理局後﹐應解散作為諮詢機構的海濱事務委員會﹐還是將之保留﹖ 不同運作模式的優點和缺點﹐在諮詢摘要中﹐也有詳細的闡述。 不過﹐筆者必須強調﹐這些模式並非最後定案﹐大家亦非一定要從中選一。這些選項﹐旨在拋磚引玉﹐提供基礎讓公眾討論。這是一次沒有既定立場的公眾參與活動﹐諮詢 摘要亦非導向性。我們希望貫徹海濱事務委員會一直以來 「 與民共議 」 的理念﹐透過互動的公眾參與過程﹐鼓勵公眾表達意見。 我們明白﹐如果成立海濱管理局﹐將會涉及可觀的公共資源。因此﹐ 廣大市民的支持對於推展海濱管理局極為重要。如果公眾在第一階段認同應該成立專責的海濱管理局﹐委員會連同政府會整合公眾對管理局運作模式的意見﹐為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作準備。 而第二階段的公眾參與活動﹐將會就管理局的詳細架構﹐包括管理局的職能、權力、財政影響和財務安排、土地事宜、 董事會的組成和決策過程 、 如何保障公眾利益和確保問責性的措施等範疇﹐作更聚焦的討論。屆時若有廣泛公眾支持﹐委員會便會提交最終方案讓政府考慮﹐決定如何推展立法工作。 維港海濱是重要的公眾資產﹐是為市民也是為下一代所建造的。我們十分希望公眾能積極參與﹐踴躍表達意見﹐

以創新思維 實踐海濱願景

Image
上星期﹐筆者主持了一個由海濱事務委員會主辦﹐題為「釋放海濱潛能」的研討會。邀請了來自奧克蘭、溫哥華、新加坡和悉尼等四個海濱城市的專家﹐分享他們在海濱工作的成功經驗。參加者非常踴躍﹐共超過六百人出席。 四個城市﹐都有專責機構負責海濱的規劃、設計、建造、營運、管理和推廣。四個城市﹐都以「地區營造」 (Place-Making) 的模式打造海濱。奧克蘭海濱開發區 (Auckland Waterfront)( 前身為 Auckland Waterfront Development Agency) 分享了他們與民共議的經驗﹐強調以人為本﹐提倡公眾參與﹐並以地區營造的模式設計優質和多元化的海濱﹐使海濱區成為人民喜愛的地方。他們更通過舉辦國際盛事﹐令海濱更具朝氣。 同樣地﹐溫哥華海濱 False Creek Waterfront ﹐一百年前是個工業區。溫哥華在一九八六年舉辦了世博﹐在二零一零年再舉辦冬季奧運會﹐自此便催化了該區的發展。當局便把握機遇﹐為地區制訂政策和發展策略﹐推動以單車作交通工具和增加地區的可步行性﹐最終成功地把昔日的海濱工業區轉化成二十一世紀的宜居社區。 五年前﹐筆者到新加坡考察﹐濱海灣管理局 (Marina Bay Agency) 的負責人向我們介紹濱海灣的規劃﹐ 政府銳意把濱海灣打造為「一個理想的居住、工作與玩樂環境」。為了令海濱區不分晝夜同樣充滿活力,濱海灣的土地利用以混合式用途為主。除了住宅和辦公樓外,還設有文藝表演場地、綜合渡假式酒店、幸福摩天輪、水上露天劇場、富特色的行人天橋、海濱公園和長達三點五公里的海濱長廊。濱海灣的水體,一方面作為提供食水的貯水庫,另一方面又是多元化水上活動進行的場地。到了今天﹐夢想已經實現。濱海灣已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地方﹐還不時舉行國際盛事﹐例如一級方程式賽車﹐燈光匯演﹐露天音樂會﹔還有全年水上活動的計劃如帆船划艇獨木舟等賽事﹐令濱海灣成為一個國際上具吸引力的品牌。 至於老牌子悉尼達令港 (Darling Harbour) 和岩石區 (The Rocks) ﹐發展已超過二十年﹐一直由悉尼海濱管理局 (Sydney Harbour Foreshore Authority) 營運﹐亦曾經成為世界各地爭相仿傚的對象。今天﹐悉尼海港管理局要持續地保持達令港的吸引力﹐更要加倍努力﹐注入新生命

成立海濱管理局 邁向活潑維港

Image
維多利亞港﹐是香港市民和訪客共享的天然和文化資產﹐以及創建經濟和社會價值的動力。「我們要優化維港及其海旁地帶﹐使成為富吸引力、朝氣蓬勃、交通暢達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級資產﹐成為港人之港、活力之港。」這個維港願景﹐講了十年。 優化維港海濱的工作﹐要從二零零四年說起。當年﹐政府在中環灣仔填海官司後﹐成立了共建維港委員會﹐就維港海濱規劃、土地用途和發展提供意見。到二零一零年﹐相關工作便由海濱事務委員會承接。 九年以來﹐筆者一直參與其中。除了與民共議﹐制定中環新海濱、灣仔海旁和啟德發展區等大型規劃外﹔一段一段在維港兩岸的海濱公園和長廊也陸續建成 ( 當中包括西九、紅磡、觀塘、港島東和中上環等 ) ﹐讓市民可以沿海濱漫步休憩﹐親近維港。但經驗顯示﹐儘管在優化海濱方面取得進展﹐要達致我們的活潑維港願景﹐還有一段距離。老實說﹐筆者個人認為﹐進度實在緩慢。 我們發現﹐現時由政府負責發展和管理海濱用地的模式﹐在營運上難免受制於整個公務員體系的財政及人力資源限制﹐長遠亦未能完全滿足公眾的期望。 例如﹐政府要五年或以上去規劃及發展海濱長廊。倘若需要與其他政府項目競逐資源﹐則可能需時更長。如果海濱發展及管理有專項撥款支持﹐便能加快發展﹐更能滿足公眾需求了。 又例如﹐在現行安排下﹐由於法例框架、資源或其他技術限制﹐要追求富創意或非常規的設計實在不易。另一方面﹐現時政府幾乎以劃一方式管理全港公園。對於一些位置優越而具規模的海濱公園或長廊而言 ( 例如中環新海濱 ) ﹐倘若有專責的機構度身訂做合適的規劃管理和營運模式﹐便能更好地展現它們的潛力﹐令海濱更添活力和更多元化。 我們現時所欠的﹐就是一個專責機構或政府部門﹐可以全面綜合地規劃、設計、建造到營運和管理海濱。 過去數年﹐前共建維港委員會和海濱事務委員會研究了海外不同管理的模式﹐例如新加坡、悉尼、溫哥華和倫敦等海濱城市。從他們的成功海濱經驗﹐我們發現一個共通點﹐就是這些城市都有一個專責機構﹐發展、營運和管理海濱區﹐甚至為海濱區作推廣工作 ( 例如悉尼達令港 ) 。故此﹐我們認為﹐要成就海濱願景﹐香港應該成立一個有使命感﹐能夠結合倡導和行動角色的專責法定管理局﹐全面地以具創意的方式和靈活的架構來管理維港海濱。 去年十月﹐我們向行政長官提出成立海濱管理局的建議。今年一月﹐行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