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September, 2016

《築‧自室2》 建築師訴說城市故事

Image
【圖:《築.自室 2 》展覽於九月九日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及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主持開幕禮。】 為慶祝香港建築師學會六十周年,學會舉辦《築.自室 2 》之 「家 − 城 ÷ 」 (REVEAL 2: For the City. For the Community.) 建築師藝術展覽,上週五在太古坊 ArtisTree 開幕。 二零一三年,「築.自室」展覽首度舉行,獲得空前成功。今年載譽歸來,超過九十位建築師製作六十一件作品,當中包括裝置藝術、繪畫、模型、照片及電影等,表達建築師對社會現況中不同議題的觀察和感想。 「『築.自室 1 』是表達建築師的內心世界;到『築.自室 2 』,我們加入了社區元素,把創造慾望的私人自室擴展至對社區和城市的影響。」籌委會主席陳翠兒說。「『築.自室 2 』不單是一個單向的展覽,而是一個展示過程的平台,一個回到根本的行動:讓建築師與人重新建立的關係,希望為我們的城市帶來一點改變。」 香港建築師的工作,每天都為城市作建設,解決居住與環境問題,一點一滴的組成今天的城市面貌。但對於城市發展模式和社會現況,各人都有意見。例如狹窄的劏房居室,倒模設計的住宅樓宇,過度規管的公共空間,和逐漸消失的集體回憶等。藉著是次展覽,建築師通過社區參與,與市民大眾共同製作展品,表達對相關議題的感受。 展場就像個遊樂場,分成「加」、「減」、「乘」、「除」四個區域。展場設計者阿亨 ( 葉晉亨 ) 以從前遊樂場的「爬鋼架」作主題結構,連繫一眾展品。「我們希望把展場做得好玩一點,讓大家可以重拾童真。」阿亨說。的確,展場內發現不少孩童在鋼架裝置中爬上爬落,高興不已。也有參觀者在鋼架旁邊的小桌子休閒地下象棋捉波子棋。建築師亦擺脫了日間工作的束縛和重重規限,自由地以藝術創作表達意念。 「加」區的牆上掛上兩幅尖沙咀鐘樓和皇后碼頭的圖畫。這是潘緻美的《拼貼回憶》,畫作用大量卡通貼紙拼貼而成,充滿童趣。今天,兩座位處維港海濱的歷史建築,一座保存下來,一座已被清拆。十年前海濱發展,皇后碼頭要拆,作者仍是大學生,也曾參與爭取保留碼頭,但碼頭最終無奈被消失於推土機下。作者期望藉著作品告訴下一代,要努力守護著有價值的歷史建築。 展場內的一件由「碌架床」搭成的展品,是霍汝聰及麥喬恩的作品《愛麗絲夢遊香江》。參觀者要像童話主角愛麗絲般

衝出固有框架 打造活潑海濱

近日有傳媒報導發展局局長專訪,問及成立海濱管理局事宜。據報導稱:「局長認為成立管理局涉及大量土地與公帑,公眾與部份議會成員仍有關注,政府對相關建議有保留,到年底才有更清晰的取態。」 傳媒再追問筆者意見,問我會否感到失望。我答:「沒有失望,亦不感詫異。」 維多利亞港是香港的象徵,也是最珍貴的公共資產。自二零零四年填海官司以來,社會一直關注維港兩岸七十三公頃的土地用途,期望「還港於民」。「優化維港及其海濱地帶,以締造一個富吸引力、朝氣蓬勃、交通暢達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級資產:一個港人之港,活力之港。」一直以來都是社會的願景。海濱事務委員會,及其前身的共建維港委員會,十二年來都是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工作。 回顧歷史,隨著社會日益期望成立一個專責機構以實現對維港海濱的願景和克服現行制度上的限制,立法會在二零一一年七月通過一項無約束力的議案,當中包括促請政府成立一個法定機構,統籌及落實策略性的海濱發展。 到二零一二年二月,財政司司長在《財政預算案》中宣布若成立海濱管理局的建議獲社會廣泛支持,政府會在財務上作出配合。同年,政府換屆,海濱事務委員會再於十月向行政長官提交了報告,就海濱管理局的主要架構提出建議。 在二零一三年三月,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表示,歡迎海濱事務委員會有關成立海濱管理局的建議,並承諾發展局會聯同海濱事務委員會,就有關建議進行公眾諮詢。如建議獲支持,政府會開展立法工作,並在財政上配合。 以上的都不是道聽途說,而是在官方文件上白紙黑字寫清楚的。 因此,海濱事務委員會聯同發展局海港組,在二零一三年底及二零一四年底分別舉行了兩個階段的公眾參與,就成立海濱事務局的事宜諮詢公眾。當中的討論範圍包括維港願景、管理局的職能與組成、土地及財務承擔等。筆者亦曾在本欄以多篇文章向讀者介紹有關建議及討論。 兩年兩階段的公眾參與活動,我們走遍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九個連接維港海岸線的區議會、各專業團體、本地及海外商會、智囊組織和大學等進行簡介。除此之外,也舉辦多個公眾論壇,直接聽取市民大眾的意見。成立海濱管理局的建議獲得社會普遍支持。為了回應坊間關注如何避免成為大白象?如何確保有社會監察等?我們建議管理局應「從小做起」,先做好維港海濱的八幅土地,待有成績並獲公眾認同後再擴展到其他地區。 今年初,我們經已把整合好的建

香港青年住屋想象

Image
【圖:香港青年與建築師通過由下而上與民共議的過程,探討青年住屋設計。】 香港樓價高企,劏房問題嚴重,年輕人上樓困難。公屋輪候時間越來越長;不少人更住進工廈,危機四伏。解決住屋供應問題,成為政府當務之急。 年輕人住屋問題,近年在社會亦引起討論。最近香港房屋協會與香港建築師學會合作,更邀得香港青年協會共同參與,研究香港年輕人住屋的需要,並尋求適合新世代的建築設計。 在一般情況下,要做建築設計,找幾間建築師事務所提供方案便是了。但為了達致設計出最切合香港青年需要的居所這目標,經過多番商討,我們決定,設計該由年輕建築師負責。因此,在獲得房協贊助下,建築師學會舉辦了一個別開生面的「創意青年住屋設計比賽」,只限三十六歲以下的建築師以個人或團隊名義參加,務求設計者親身以年輕人角度,運用創意思維,為香港新一代設計出可負擔的單位。 事先聲明,建築師們要設計的並不是甚麼夢想家居。誰不希望擁有一間二千呎大屋,花園有泳池屋頂可種植?但這樣做未免太「離地」了。我們要做的,是「可負擔」的住屋。在香港,樓價以呎價計算,可負擔與否便與單位面積息息相關。是次比賽的設計規範是要在實用面積一百五十平方呎單位內思考,樓層高度則由《建築物條例》三點五米上限放寬至三點七米 ( 約十二呎二吋 ) ,鼓勵設計者以立體思維創造宜居空間。 作為設計比賽的主辦者,我們認為,要解決迫切的實質問題,設計不應是天馬行空閉門造車,而是採用由下而上與民共議的原則。故此,比賽的另一個特色,便是要求參賽者必須「落區」聽意見,並與坊間年輕人共同創作。 今年六月下旬,我們舉行了首場大型工作坊,參加人數共一百二十人;包括八十位擬參賽的年輕建築師,與及四十位由香港青年協會召集的十八歲至三十四歲的年輕人,當中有學生和在職人士。 工作坊先以小組討論再以大組匯報方式進行,討論氣氛熱烈,大家打成一片,根本分不出誰是建築師誰是年輕參與者。話題包括:「年輕人分享現時的居住狀況,要有自己居所的原因是甚麼?」「每天在住所內的生活模式是怎樣?」「如果空間有限,你認為甚麼設施是私人的,甚麼設施可以共用?」 年輕人各紓己見,有認為要自設居所是因為家居擠迫的,有要自己私人空間的,也有因交通問題方便上班的。不少年輕人覺得一百五十平方呎已是不錯的空間。為了令屋內有更多空間,有人覺得廚房可以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