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21

港島北最長海濱延至7.4公里

Image
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第二期在本週五舉行了完工典禮。場地擬定於聖誕前夕正式開放,而當中最具特色的,自然是那在維多利亞港內首度向公眾開放的「海岸堤階」(Harbour Steps)。 開放的「海岸堤階」,正是行政長官今年《施政報告》中提到的首個維港無欄杆梯級式沿岸設計。「海岸堤階」全長約九十米,前方是一個由防波堤分隔而成,面積約二點五公頃的水體。由於這是一個內港,水流較維港其他水域平靜,非常適合測試無欄杆沿岸設計。「海岸堤階」可讓遊人拾級而下親近水體,又可以當作看台,以配合既可作水上活動場地,又可是舞台的水體。遊人可用最近距離,迎著海風,在維港美麗景致下觀看賽事或表演。 「海岸堤階」可說是我們循序漸進地推動更親水的海濱設計「四步曲」的第四步。早前開放的「東岸公園主題區(第一期)」的無欄杆防波堤深受歡迎。近日政府委託顧問進行的用家意見調查發現,有關無欄杆設計得到近八成的受訪者支持。今次開放的「海岸堤階」將為市民帶來全新的海濱體驗,亦是本港海濱發展,特別是在水陸連接方面的重要里程碑。 筆者一直提倡,設計海濱空間要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更要段段有特色。因此,主題區除了提供草地、戶外桌椅、遮陽及兒童遊樂等設施外,亦設有多功能活動場地,以及可以讓船隻上落水體的滑道,以便將來舉行水上競賽。設計亦已吸納了水上運動團體的意見,包括他們過去兩年在主題區內港舉辦龍舟比賽、樂天級小帆船,及賽艇環島大賽等活動時所收集的用家意見。 更令人驚喜的是,在維港「踩艇仔」不再是夢。一般市民日後將可透過網站租用場地內二十艘水上單車,當中三艘更是維港首批以Chocolate Rain為題的特別版。水上單車活動將以「期間限定」形式試行半年,若反應熱烈可再作安排。主題區也是寵物友善場地,歡迎市民帶同繫上牽繩的寵物到訪。 為增添遊人體驗,本地創作人麥雅端設計了一套全新以Chocolate Rain及水上運動為題的藝術裝置和聖誕裝飾。當中最觸目的,必選「海岸堤階」上的一幅長約二十米的巨型畫作,讓市民從海上遠眺,以另一角度欣賞作品。 完工典禮那一夜,水體上搭建了一個浮動舞台,賓客們都坐在堤階上,欣賞水上運動表演,以及由本地歌手林奕匡和國際知名豎琴家Lise Vandersmissen帶來首個在維港水上舞台進行的音樂會。 為讓市民可以放心使用「海岸堤階」,梯級沿海的位置已安裝了浮波和爬梯。除主題

「一個聖誕 ‧一個維港」

Image
聖誕節又快到了。香港各大商場都紛紛做好了聖誕裝置,推動市民到訪消費。「睇燈飾」一直是香港人的聖誕文化;今年聖誕,維港海濱更出現了六棵各有特色的大型聖誕樹,吸引市民前往休憩遊樂和「打卡」。灣仔碼頭附近的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佈置得恍如一個夢幻的海濱聖誕森林,當中還豎立起八米高以馬戲團為主題的聖誕樹,日前更在此舉行了亮燈儀式,同步點亮各區海濱的聖誕裝置,讓市民可在一覽無遺的維港景色下歡度佳節。 二零一九年的聖誕,我們推出了第一棵維港聖誕樹——一棵只用了簡單聖誕裝飾和彩帶,掛在分隔添馬海濱和毗鄰工地圍板的平面聖誕樹。當時,我們還在摸索如何在海濱公共空間落實「期間限定」項目。這棵聖誕樹,是由發展局海港辦事處的同事們親手拼貼而成。筆者還笑道:「你們像在學校做聖誕壁佈。」欣慰的是,這「土砲」製作的效果和回嚮卻出奇地好,為我們繼續推動「期間限定」理念打下強心針。 及至去年,我們邀請了本地設計師,為同一地點設計一棵六點五米高的巨型聖誕樹。樹身由多個玻璃盒子組成,盒內放滿不同維港迷你景點。配上燈光效果,再次為維港海濱帶來不少遊人笑臉。 今年,我們開放了更多海濱用地,並得到多位本地設計師的支持,為位處堅尼地城、金鐘、灣仔、炮台山和荃灣等六個海濱場地創作了各具特色的聖誕裝置。 在灣仔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除了一棵八米高的聖誕樹外,亦有三十多棵大小不一的聖誕樹,猶如一個海濱聖誕森林。而座落於其他五個海濱長廊五至六米高聖誕樹,亦以二至三米的「迷你版」姿態匯聚在這裡,以展現海濱「段段有特色」。 在炮台山的東岸公園主題區,建築師黃鋈輝Arnold以螺旋形變色聖誕樹呼應他場內「VICTORIA HARBOUR」字形藝術裝置作品,聖誕樹連同其他在防波堤上的裝置用了超過四萬個回收膠樽蓋組成,為海濱添上聖誕色彩之餘,更貫徹環保理念。 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展出與本地插畫家麥雅端Prudence攜手合作,充滿童真的Chocolate Rain卡通聖誕樹和一系列場地佈置。 金鐘添馬海濱長廊有經典紅綠波波大型聖誕樹。而在剛剛過去中秋節和萬聖節陪着市民過節的小白兔亦已換上聖誕新裝,再一次與市民歡度節日。 剛渡過一歲生日且深受小朋友歡迎的卑路乍灣海濱長廊,便有一棵色彩繽紛的糖果聖誕樹,以喚起大家的童年聖誕回憶。 至於荃灣海濱長廊,則聯乘本地動漫作者貓室設計的插畫人物

臨時建築大改造 連繫社區與海濱

Image
上星期,筆者出席了由發展局局長主持的東涌東海濱長廊改善工程第一階段完工暨東涌社區聯絡中心開幕典禮。 近年,大嶼山持續發展,不斷興建基建設施及樓宇,海旁一帶卻一直被用作工地,當區市民亦難以親近海濱。不過,今年起情況將會有所改變,隨著維港海濱各段海濱長廊相繼開放後,政府亦將把所得的發展經驗伸延到大嶼山北部的東涌東。東涌東海濱長廊改善工程將會為區內居民提供一條包括綠化空間和單車徑,利便行人的新海濱長廊。此舉既可改善該區的海濱環境,亦加強區內的連接性。 海濱長廊旁邊,有一幢兩層高的紫色建築物,大樓以鋼鐵建造,外牆髹上了「社區」兩個大字。建築物原本只是一座用作地盤辦事處的臨時建築,供負責興建港珠澳大橋的員工使用,已使用超過八年。一般情況下,工程完結後地盤辦事處便會被拆卸。這一趟,土木工程拓展署屬下的可持續大嶼辦事處想出新點子,希望保留舊建築,再把它活化成一幢「社區聯絡中心」,方便當區居民使用,從而加強社區連繫。 兩層高的建築物,上層用作「明日大嶼」顧問團隊的辦工室,下層則作公眾用途。建築師先將地面層向海濱的外牆拆掉,把外牆後退再用玻璃取代,好讓遊人在室內也可看見海濱。後退的部份變成了一個半戶外的迴廊,迴廊上設有座椅供市民閒坐和遮蔭擋雨。 走進室內,發現內裡另有乾坤,眼前出現一個兩層高的大中庭。「我們把舊樓兩層之間的樓板拆去,再在屋頂裝上天窗,好讓天然光線照進中庭。兩層之間以一道大樓梯連接,樓梯亦可用作看台,方便市民觀賞在大中庭舉辦的不同活動。」建築師介紹時這樣說。 這個大中庭是個社區共享空間,可以用作表演場地,或進行大型工作坊等活動,非政府機構和學校可以預約作舉辦活動之用。 中庭的四周是個展覽場,分為五個主題區。「時光隧道」以影像畫面帶領訪客穿越大嶼山的過去、現在與將來;「喜閱‧尋源」是個休閒閱讀區,讓訪客閱覽有關大嶼山文化和歷史的書籍;「自然‧文化‧歷史」透過專題展覽,加深訪客對大嶼山自然文化歷史的認識,及了解可持續大嶼辦事處的工作;「大嶼多面睇」以洞穴式虛擬實境裝置,提供生動的立體視覺空間,讓訪客猶如置身現場俯瞰大嶼山的自然美景和東涌新市鎮擴展的虛擬城市設計;「展望大嶼」則以實體模型配合影像畫面,展示大嶼山的未來發展。 筆者與團隊在展覽場地走了一圈,最後又回到大中庭。這時,陽光從屋頂照進室內,屋頂結構影子灑在大樓梯上,形成一幅多變的畫像。

有欄杆沒欄杆 遊海濱有選擇

Image
港島東岸公園主題區在九月底開放,連日來吸引了不少市民到訪。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除了那彩色繽紛的「維多利亞港字型藝術裝置」外,自然是那道百米長無欄杆的防坡堤。 有人只聽到「無欄杆」三個字,還未及到場體驗,便立刻觸動了神經:「無欄杆,不是很危險嗎?有人跌落水怎辦?」東岸公園開放以來,筆者到場視察不下十遍,卻發現到訪市民非常喜愛這段無欄杆的海堤,有坐在岸邊休憩談心的,也有走到斜坡的石頭上釣魚看海的,好不寫意。 筆者也曾親自訪問了一些市民對無欄杆海堤的意見:「你們覺得這裡沒有欄杆可接受嗎?」帶著兩個小孩的母親說:「沒問題啊!家長看管好小孩便成了。」「那麼加回欄杆又怎樣?」她答:「不要加,加了便遮擋著風景了。」事實是,防波堤的海堤並非垂直式的,兩邊有斜坡,與海水還有一大段距離。 筆者在本欄多次提及,海濱沿岸的無欄杆式設計,在世界各地的海濱城市非常普遍,例子比比皆是。對這些外國城市的市民來說,「走路要小心」,「自己生命自己負責」,都是常態。不過,有香港人就是不習慣,事事要政府部門負責,久而久之,主事的官員們也怕了投訴,怕揹黑鍋,這樣不可那樣不行。 最近看到一篇前政府高層的報章訪問,說到一個一比九十九的比喻,實在發人深省。即是一件事情縱使有九十九人喜歡,只有一人投訴,都不會做。城市空間愈來愈沉悶,一面說要增加親水性,一面又怕人投訴。長此下去,落後於人又能怪誰? 社會要進化,這種思維必須改變。 我們明白,要在海濱提供更親水的選擇,社會需要時間適應,因此我們一直循序漸進地推出不同的親水設計,猶如一個「四部曲」,因地制宜,逐步測試無欄杆設計的最佳程度。 第一部曲是「可拆式欄杆設計」。去年底開放的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第一期)的欄杆以纖幼的鋼索造成,除了外觀上似無還有,無礙遊人欣賞海景外,其實也非常容易拆除,以方便舉辦水上活動。 第二部曲是「斜坡式設計海堤」。今年初開放的荃灣海濱海堤,路段換上坐椅高度的低矮石壆以拉近遊人和水體之間的距離,好讓市民在石壆上閒坐或釣魚。 第三部曲是「無欄杆防波堤」。例子就如九月開放的東岸公園主題區的防坡堤。遊人可以走在一百米長的防波堤深入維港內海,從另一角度欣賞香港迷人的海岸線。這裡除了不設欄杆,更設有特色座椅,讓人可更舒適地欣賞無遮擋的維港景色。走到末端的更可近乎三百六十度地飽覽海港景致。 第四部曲就是「無欄杆的梯級式沿岸設計(海

開放管理一週年 海濱長廊慶生日

Image
不經不覺,卑路乍灣海濱長廊開放一週年了。日前,我們還在長廊上開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生日派對。一個巨型生日蛋糕在海濱出現,又成為新的「打卡」景點。 「不是吧?長廊都有生日?」「對啊,海濱長廊也會成長的。你看今天的BB,跟去年開幕的時候都不同了。」今天的BB,「進化」了,也變得更活潑。 這段海濱,叫BB,是英文名字Belcher Bay Promenade 的簡稱。 卑路乍灣海濱長廊,是我們首段以開放式管理的海濱。有別於傳統「康文署管公園」的模式,長廊沒有太多的規則,市民可以在互相尊重和包容的情況下,各適其適地找尋自己的空間進行不同的活動。在這裡,不論是踩單車踩滑板放狗狗都沒問題。二十四小時開放的海濱長廊,從日到夜吸引了不同活動的使用者。農圃內的淺水池開放以來,更引來不少「龍友」拍攝這天空之鏡反映下的日落景色。照片放上網上交友平台後,又吸引更多人前來。 另一方面,長廊上大部分的裝置都是可移動的,讓遊人自由發揮創意,拼砌合自己喜歡的空間組合。此外,場內亦不時出現「期間限定」的裝置,過去一年與市民大眾渡過了萬聖節、聖誕新年、農曆新年和情人節、復活節、暑假和中秋節,為不同節日增添歡樂氣氛。 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可說是海濱開放管理模式的第一個實驗場。長廊上的設施裝置好後,團隊會經常實地視察,看看不同設施受市民歡迎的程度,及如何能改善管理。「期間限定」的好處之一,就是設施的快速變換,不單可盡快應對市民訴求,而且還讓管理者汲取經驗,從而推動海濱的進化。所得的經驗,更可實踐在其他的海濱段落。 還記得一年前,這種開放式裝置和管理曾經引來一些市民和部門質疑。例如「可移動的裝置會否被偷?」「玩具會否受破壞?」一年下來,事實證明,開放式裝置和管理為市民大眾提供了公共空間的另類選擇,調查所得超過九成的用家對開放式的設計和管理表示歡迎。而且,設施沒有遺失,損耗程度亦屬正常。事實是,多人用的設施才會損耗。再者,說明是「期間限定」,破損了便修理和更換罷了。 過去一年,我們不斷累積經驗,在確保遊人有秩序地使用海濱設施和用家自由度中取得平衡。一年間,卡板由木製的進化到塑膠製造的,遊樂設施及裝置又多了可以安上車輪的,用餐處也加多了餐桌和遮蔭棚。 此外,有見市民喜歡在海濱用餐,近日更推動「海濱叫外賣」,鼓勵市民利用手機應用程式購外賣到海濱享用。 卑路乍灣海濱長廊作為其他海濱路段的先驅者,會貫

修訂《保港例》,為維港解咒?

Image
上文提及,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對優化海濱推出的一些新思維,包括繼續開放更多海濱場地,推動更多以開放式管理的海濱共享空間,及落實完全無欄杆的沿岸設計。這些舉措,都是為市民提供更多元更親水和更活潑的海濱公共空間,實在值得支持。 《施政報告》第一百一十段提到:「不少市民對維港有特別的感情,加上近幾年政府的努力,維港兩岸海濱已成為非常受市民歡迎的公共空間。近日有意見認為應修訂《保護海港條例》。我不反對檢視這條實施了超過二十年的法例,但認為任何修訂條例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提升海濱暢達性和增加公共空間,而非為了填海造地供賣地或房屋發展。發展局局長稍後會展開有關討論。」 《保護海港條例》在一九九七年生效,並在一九九九年修訂。現時適用範圍包括整個維多利亞港,北岸由荃灣至鯉魚門,南岸由堅尼地城至筲箕灣。 香港自開埠以來,因為城市發展,一直在維港填海造地,建樓房建馬路,是理所當然。直到《保護海港條例》的出現,及在二零零四年有關灣仔北填海的法庭訴訟判決之後,政府承諾,在完成為興建中環至灣仔繞道而需進行的填海工程後,將不會再在維港進行填海。同年,政府成立了共建維港委員會(即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前身)為優化海濱向政府提供意見。當時已規劃的東南九龍(啟德)發展區亦需重新規劃,並採用了「零填海」方案。 二零零五年由政府規劃署與共建維港委員會共同制訂的《海濱規劃原則》,首條訂明「保護和保存維多利亞港,作為香港市民和訪客共享的特殊公眾天然和文化資產以及創建經濟和社會價值的動力。」也是以相關條例作基礎。 《保護海港條例》的實施,令到維港終於有一條永久的海岸線,讓優化海濱及「還港於民」的工作可以逐步進行。今天市民可以享用到的二十四公里長的海濱,也是全賴《條例》所賜的成果。否則,海岸線不斷移動,又談何優化? 《保護海港條例》一方面保護了維港免受無盡的填海變得愈來愈窄,但另一方面卻有意見認為條例過分嚴苛,活像個「緊箍咒」,導致一些可以改善海濱暢達性的工程都不能進行。例如連接啟德與觀塘的天橋,又或者是西九文化區的碼頭都受《條例》的限制而不能建。一些相關政府部門在徵詢法律意見後都因而卻步,談論十多年來都毫無進展。 但事實是,條例並沒有完全禁止在維港填海。零四年的終審法院判詞指出,填海計劃須符合「凌駕性公眾需要」這項嚴格的單一測試。要推翻不准填海的推定,必須證明填海是具凌駕性的公眾需要。這種需要是指社

《施政報告》以創新思維設計及管理海濱

Image
行政長官現屆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日前出台,對海濱發展作為宜居城市一部份有不少著墨。第一百零九段是這樣寫的:「政府一直致力優化維港兩岸海濱,通過和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共同努力,由去年十月到本年底,我們將一共開放十五處海濱場地,把維港海濱進一步延長至二十五公里;試行的『海濱共享空間』管理模式亦深受大眾歡迎。我們會繼續把開放式管理推展到更多海濱用地,讓市民可在共融環境下無拘無束地享受海濱空間。此外,我們會於維港海濱首次引入完全無欄杆的梯級式沿岸設計,讓遊人可臨海而坐,無阻隔地欣賞維港景致。」 「十五個場地?究竟在那裡?」朋友問。事實是,去年十月至今一年之間,我們已陸續開放了總共十一個海濱場地。當中包括卑路乍灣海濱休憩用地、香港兒童醫院旁的海濱長廊、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第一期)、灣仔粉紅通道、渡輪碼頭畔主題區(第一期)、荃灣海濱優化工程(第一期)、灣仔海濱休閒站、啟德空中花園、金鐘至添馬段(第二期)、觀塘海濱道公園和近日開放的東岸公園主題區。 至於餘下的四個場地,包括啟德車站廣場、銅鑼灣活力避風塘主題區、渡輪碼頭畔主題區(第二期)和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第二期)等,工程已接近尾聲,全部預計在本年底開放。 近年,我們在堅尼地城和灣仔的場地試行「海濱共享空間」,深受大眾歡迎。這些場地都以相對於傳統公園較少規則的開放式管理,空間亦沒有硬性劃定各樣活動的範圍和界線,市民可以在互相包容的情況下在這些自由空間內各適其適,到訪者亦對這種嶄新的管理模式表示支持。我們會繼續把開放式管理推展到更多海濱用地,例如即將開放的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第二期)。我們亦會加強宣傳和推廣工作,以增加市民對這管理模式的了解。 關於無欄杆梯級式沿岸設計,其實並非甚麼新事物。在世界各地的海濱城市亦非常普遍。例如悉尼海港,新加坡河濱,首爾清溪川,又例如北歐各城市(包括哥本哈根、奧斯陸及斯德哥爾摩),而意大利威尼斯更不用說了;而香港人就是習慣了四處欄杆。當然,在香港要增加親水性和加強水陸連繫,推動無欄杆設計,也要克服不少困難,令政府部門一直裹足不前。這邊廂說要搞「親水文化」,那邊廂卻偏戒不掉那日益嚴重的「投訴文化」。一句「有人跌落水誰來負責?」便足以令政府官員們卻步。但為何外國做到而我們做不到?原因簡單不過:對於這些外國城市的市民來說,「走路要小心」,「自己生命自己負責」,都是常識吧。 因此,筆者非常

東岸公園 維港「打卡」新景點

Image
海濱事務委員會聯同發展局海港辦事處一直致力把維港海濱逐段開放給市民享用。現時市民在港島北岸可以沿長達五點五公里的海濱長廊從石塘咀散步到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到今年九月底,位於炮台山海濱的「東岸公園主題區」第一期將會正式開放,進一步為維港兩岸的海濱長廊增加三百六十米。到時市民又多一個消閒好去處。 「東岸公園主題區」,是灣仔北至北角新海濱的五個主題區之一。(其餘四個分別是「慶典主題區」、「渡輪碼頭畔主題區」、「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和「活力避風塘主題區」。)即將開放的「東岸公園主題區」第一期,面積約九千八百平方米,原本是中環灣仔繞道的工程用地。為了讓市民及早享用海濱,我們近年以「先駁通、再優化」的理念發展海濱。東岸公園亦貫徹了同一理念,縱使附近的中環灣仔繞道餘下工程仍在進行中,路政署仍提早釋出部分用地讓公眾享用。 公園的設計概念由建築署提供,再由屬路政署興建中環灣仔繞道的承建商負責建造,再交由發展局海港辦事處及康文署管理。 要從市區進入東岸公園,先要經過中環灣仔繞道行車天橋底。從橋底望向維港,所見的就像從一扇窗子向外望的景色。建築師便以窗戶作為設計概念,把大大小小的窗框,融入欄杆、戶外裝置和矮壆的設計當中。場地內亦提供了草坪、坐椅、遮蔭設施及兒童平衡車試驗空間等供遊人享用。 此外,為善用場地特點以做到因地制宜,建築師在部份陸地斜面海堤上鋪上遊樂滑梯和安全地墊,讓成人可以欣賞無遮擋的維港景色,而同行的孩童也可盡情玩樂。而且,東岸公園更是寵物友善場地,歡迎繫上牽繩的狗狗或其他寵物到訪。 今天的維港海濱,「段段有特色、處處有驚喜」。而東岸公園的最大特色,自然是那道全長約一百米的防坡堤。把維港內的防波堤正式開放作公共空間,這是第一次。市民走在防坡堤上,可以自南至北深入維港內海,從不一樣的角度欣賞維港的海岸線。另外,有別於海濱其他地方的垂直海堤,防波堤全程不設任何欄杆,但有若干特式坐椅,好讓遊人在不受遮擋的情況下,欣賞維港美麗景致。 防波堤的末端,是一座早前為配合海濱景致而特別設計的螺旋形排風口,遊人在這裡更可近乎三百六十度飽覽維港景色,配合斜陽餘暉,令人有如置身於畫布中。 同樣令人期待的,是東岸公園將會出現本港首個以維港為主題的大型字型藝術裝置。為了鼓勵更多持份者和藝術團體參與海濱建設,我們在去年七月至九月期間舉辦了「維多利亞港字型藝術裝置設計比賽」。由黃

中環街市 十年保育夢

Image
停用和關閉十八年的中環街市,已在上月底經活化後重新開放。筆者接受傳媒朋友訪問,常被問到:「街市終於開放,你有甚麼感想?」其實,參與這個獨一無二的保育項目十年,保留了舊日建築,而且能夠開放讓市民享用,已經很滿足了。 今天所見,這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建築盛載着廿一世紀二十年代的生活,昔日的街市檔攤變成了雜貨店旗袍店,場內滿佈不同的本地餐飲食物,中間的天井成為休憩用地。活化後的街市日夜人潮如鲫,有在中環半山行人系統路過進來看過究竟的,有老街坊過來懷緬過去的,也有年輕人從老遠特意走來朝聖「打卡」的。另外,不時有營運者舉辦的導賞團,帶領市民參觀這座歷史建築。 不過,十年前,這裡又是另外一番光景。 中環街市自二零零三年停用以來一直空置,政府曾想把地塊賣掉作發展,後來在零六至零七年間發生的天星皇后保育浪潮後,再決定把街市保留並予以活化,且交由市建局負責執行。市建局建議把街市改造成「城中綠洲」,更用了兩年時間做研究和公眾參與,探討不同程度的保育方案。最後選出了筆者團隊設計,在原建築上加建一層漂浮空間以增加可用面積和提供更多綠化空間的「漂浮綠洲」方案,並以此作藍本展開計劃。 還記得,二零零一年筆者獲聘為項目建築師後多次親臨街市現場,情況跟現時所見的實在有天淵之別。由於街市已停用及空置多年,而且無人管理,內裡設施都破爛不堪,街市檔口幾乎沒有一個是完整無缺的,建築結構石屎剝落鋼筋外露情況也非常嚴重。再者,中央的光井,還佈滿了鴿子的屍體。 當年,滿以為盡快動工可以將問題解決,設計團隊卻經歷了多年的歲月蹉跎,可以碰到的問題都給我們遇上了。至於當中發生了甚麼變化?團隊又遇上甚麼困難?筆者幾年前在本欄「綠洲夢碎,中環街市再出發」一文中已作詳述,在此不贅了。(註) 簡單地說,因為種種原因,「漂浮綠洲」方案在二零一五年胎死腹中,市建局最後決定改用「簡約版」方法進行保育活化。不過,團隊又發現,倘若沒有增加地基和樁柱,原建築物結構不能承托天台花園的重量。縱是如此,一切還需從頭再來,由城規開始,再經屋宇署審批… 中環街市活化工程終在二零一七年十月正式動工,那一刻,街市已丟空了十四年,工程團隊要把破爛了近六成的結構重新修復。施工期間,團隊又要不停周旋於屋宇署和古物古蹟辦事處以尋找共識。終於,第一期二零二零年十月取得入伙紙,二一年八月開放。(第二期預計在二一年底入伙並在二二年初開放。) 「簡約

中環街市 舊建築注進新元素

Image
停用和關閉十八年的中環街市,將於八月二十三日(下週一)重新運作,以全新姿態開放給市民享用。 活化後的中環街市,保存了一九三九年建成時的面貌。這座三級歷史建築內外的「定義特徵元素」,包括外牆的橫向窗戶及簷蓬、兩道水磨石大樓梯、中央光井、柱網結構和街市檔攤等,都保留下來並予以復修。 顧名思義,活化歷史建築,就是把舊建築賦予新的生命。在香港,由於保育舊建築只普及了十多年,仍然有不少人認為一定要原汁原味,一成不變才算保育。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八十年前的建築,興建之時當然合乎當年的《建築物條例》,亦當然盛載着當年的生活所需。但隨著時代轉變,今天的條例有所進化,社會的需求亦有不同;因此,把新元素注進舊建築,在世界各地的例子比比皆是。 同樣地,在復修後中環街市,雖然舊貌依然,但細看之下,你會發現一些新增的建築元素。 首先是逃生樓梯(俗稱走火梯)。按《建築物條例》要求,建築物內必須有足夠的逃生樓梯,好讓市民在發生火警時盡快離開樓宇現場。由於舊建築內的逃生樓梯數量和尺寸都不合今天標準,因此,我們在街市內增設了四條以鋼鐵做結構的走火梯,分別設置在街市的四個角落。 另外,為了方便市民上落樓層及符合殘疾人士的需要,我們把原來的升降機數量由一部增加至三部。面向皇后大道中入口花園旁邊亦增設了斜坡以方便坐輪椅的人士進出街市。 一九三九年的中環街市沒空調,靠的都是天然通風,中間的光井便發揮着採光和通風的作用。今天的街市設有空調,光井周邊便加上了玻璃窗戶;而光井遂變成綠化中央庭園讓市民休憩之用。中庭又隨時可以舉辦展覽或作表演場地,成為一個多功能的活動空間。 最值得一提的,當然是中央大樓梯兩旁的扶手欄桿。樓梯扶手近日在網上曝光後,曾牽起一番爭議。有人認為新加建的扶手欄桿破壞了大樓梯的原貌,但事實是,原有的樓梯圍欄高度和設計並未符合現今法例的要求。設計團隊亦曾花了大半年時間在各相關政府部門周旋,尋求最佳解決方案。這些部門,包括屋宇署和古物古跡辦事處(古跡辦)。 按《建築物條例》的要求,樓梯兩旁需設有一點一米高的欄桿和八百五十至九百五十毫米高的扶手,而扶手的形狀和尺寸亦有規定。扶手要屬管狀而直徑要在三十二毫米至五十毫米之間。明顯地,原來的樓梯設計不合乎規定。雖然屋宇署可以容許在特殊情況下(例如古跡保育)行使酌情權豁免某些條例的執行,但在現行制度下,任何偏離條例規定都需經過屬下包括有殘

海濱「搵食」有幾難?

Image
近年,維港兩岸海濱一段一段的開放,直到今天已完成了二十四公里。另外,海濱的設計和管理模式亦多了變化,令海濱段段有特色。市民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海濱地區作休憩用途,跑步釣魚閒坐玩樂,甚至騎單車踩滑板放寵物,各適其適。 隨著海濱逐漸開放,市民興高采烈之餘,要求也愈來愈高。常有朋友問筆者:「海濱幾時會有更多的露天食肆,讓人可以在海濱一邊看風景,一邊享用美食呢?」 對,筆者參與海濱工作十七年來,出席過不少有關海濱規劃的公眾參與活動和會議,常聽到公眾希望海濱可以多些露天餐廳。事實是,世界各地的著名海濱城市,海濱就是一個可以吃喝玩樂的地方。像悉尼的達令港,像新加坡的駁船碼頭和克拉碼頭,像奧斯陸的阿克爾碼頭;沿岸滿佈不同種類的餐廳食肆任人選擇。此舉不單為遊人提供享受,也能令城市海濱更朝氣蓬勃。 「究竟,在香港海濱找個吃的地方有幾困難?」 香港海濱食肆寥寥可數,露天茶座更是絕無僅有。市民要邊吃邊看海,唯有到海旁的高級酒店、私人會所或碼頭內的食肆。例如尖沙咀海旁的瑰麗酒店或銅鑼灣的香港遊艇會,又例如灣仔碼頭內的餐廳。這些海濱食肆對一般市民來說,一來選擇少,二來價錢貴,有的更是閒人(非會員)恕不招待。 近年出現零星的海濱茶座,有在觀塘海濱和尖沙咀香港藝術館的餐廳,開業後生意也尚算不俗。 「那麼,既然別人都做到了,為何我們做不到?」 首先,人家的海濱不單是公園。這關乎城市規劃,例如達令港的海濱與市民生活吃喝娛樂結合,反觀我們的海濱都劃成休憩用地,要增設餐飲又因欠缺水電渠務設施無法成事;就算有,管理部門也不鼓勵,當中又牽涉領取食肆牌照等繁複障礙。 另一方面,海濱人流也是一個重要考慮。開食肆便要有生意才能維持,要海濱食肆成行成市,便要有足夠的人流。香港多段海濱遠離鬧市,交通暢達度仍有待改善,要餐廳有穩定顧客量,還需一段時間。 不過,我們並沒有放棄落實在海濱用餐的夢想,而靈感竟是來自去年初爆發的疫情。因為防疫,政府曾經為食肆堂食設時限。去年七月疫情出現第三波,當局甚至把「限堂令」伸延至午飯時間。就在實施首天,筆者深感不妙:「在外工作的市民往那裡吃午餐?」午飯時間走到北角海濱,一如所料,不少市民(被迫)在海旁用餐,有坐在長椅上彎着身子吃飯盒的,有蹲在地上用花槽作桌子的,眼前景象實在令人痛心。筆者心裡想:「為何我們不能讓市民舒舒服服地在公共空間用膳?」於是便立即跟發展海

中環街市 重見天日

Image
建成於一九三九年,屬現代流線型建築風格的第四代中環街市,屬三級歷史建築。自二零零三年停止運作以來,一直丟空關閉,更曾經被政府放進勾地表準備賣掉再拆卸重建。後來在二零零九年《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內提出《保育中環》計劃,政府決定保留中環街市,並納入八大項目當中,再交由市建局負責該保育項目。 二零一一年,筆者公司獲市建局聘用為項目建築師,十年來經歷風風雨雨,面對重重困難,更曾多番被種種原因剎停。由當初的「漂浮綠洲」(在原建築物上加建一層漂浮空間),到後來的「簡約版」,跌跌撞撞地一步一步向前走。終於,第一期工程完成並交與營運者,擬在今年第三季向公眾開放。 今天所見,圍封多年的中環街市拆除了棚架,三幅外牆更復原到一九三九年的外貌。橫向的窗戶和簷蓬,是外牆主要的定義特徵元素,都一一保存下來。外牆的顏色亦回復當年的米黃色調。 不說不知,尋找中環街市外牆顏色的過程亦經過一番考究。我們找來曾負責復修由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 設計的紐約古根漢博物館的保育顧問Architectural Preservation Studio協助,把後來加上的飾面磚移除,再發現底下殘留着一層層於不同年代使用的油漆飾面。當中有米黃,白,灰等多種顏色。顧問團隊更深入分析各層顏色及物料,又翻查了不同年代的舊照片做比對,從中推敲大樓在一九三零年代落成時所用的顏色,並以此作為參考,再擬定外牆飾面的修復方案。 至於面向恆生銀行總行(德輔道中)的立面,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建行人天橋時已被拆卸重建,因此將會被新的玻璃幕牆取代,以增加大樓的視覺通透感。幕牆工程現在仍在進行中,計劃在本年底完成。 另外,面向皇后大道中的地面公共洗手間已轉移到與行人天橋連接的二樓室內,騰出地面空間作入口廣場。入口廣場連同由光井改建成種滿植物的中央庭園,為市民提供約一千平方米的休憩空間。中庭上空還加建了一道橋,以改善樓層的暢達性。 為了增強建築物與兩側的街道的連繫,我們以摺疊式的玻璃門把建築物和街道分隔,令市民可從四面八方進出大樓。 從大門走進室內,前面所見的是那道家喻戶曉滿載回憶的水磨石(或稱上海批盪)大樓梯,樓梯牆上的上落指示仍完好保存下來。事實是,要還原這道大樓梯昔日的原貌,一點也不簡單。大樓梯經歷八十年風霜,曾多次翻新,原來的面貌早被一層層的油漆掩蓋。要修復,便先要把表面老化的油漆去除,讓

迎接暑假 西區海濱換新裝

Image
卑路乍灣海濱長廊自從去年十月開放以來,一直在不斷「進化」。最近,長廊南面的「堅‧農圃」(K-Farm)開幕,又為長廊帶來一番新景象。「堅.農圃」由非牟利組織負責管理,是全港第一個結合水耕、魚菜共生及有機耕種的都市農場,提供設施讓市民體驗耕種的樂趣,並透過導賞團、課程和農耕活動讓公眾認識各種耕種系統知識和科技。 農圃內的一眾設施當中,最觸目的自然是長廊東面那兩層高的圓形玻璃屋。這是一座水耕溫室,由建築師Vicky Chan精心設計。到傍晚時分,水耕園燈光亮起,展現出一個別具特色獨一無二的海濱農圃。 除了都市農圃外,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的另一特色,當然是遍佈滿地任人移動的卡板。裝上車轆的卡板,本來只是為方便搬運,讓遊人自由拼砌適合自己的場地;卻竟然出乎意料地變成「點心車」,遊人一家大小推著車子在長廊奔馳。另外,由於場地採用了開放式管理,以最小的規則和限制,鼓勵市民自律及互相尊重,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騎單車踩滑板放寵物,大家各適其適。故此,我們決意把卑路乍灣這段海濱定位為「動感海濱」。 園內用鐵通搭建而成的兩座戶外棚架,曾經是表演台,後來加了長桌,變成了提供在海濱工作(Work From Harbour)和外賣用餐的地方。有見這些戶外工作室和飯廳非常受歡迎,我們最近便索性將它們改換成可遮蔭和更舒適的涼亭,裡面再放上餐桌。我們又聽取了一些市民意見,把涼亭地台降低再加上斜坡,以方便坐輪椅者進出。另外,每張桌子地面都鋪上一塊圓形人造草坪。原來這些草坪是早前中環海濱展品「川流不熄」地面的裝置,展出完成後再到堅尼地城循環再用。 還記得那聖誕節的鹿車,新年的「團團轉大全盒」和復活節的「彈彈健身球」嗎?這些「期間限定」裝置,曾令大小朋友們興高采烈地過了幾個節日。為了迎接暑假,長廊上又換了新玩意。這一趟,場地出現一張長六米寬四米的巨型水床,中間還放上大型水泡,讓小朋友們模擬在海洋暢泳。此外,我們又將一些滑浪板改裝,在底部加上車輪變成滑浪車,小孩不用下水,都可以享受海濱滑浪的樂趣。 新的「期間限定」裝置,還包括一套由維多利亞港(Victoria Harbour)的英文字母組成的坐椅,遊人可以隨意移動,砌出不同的字詞,更可與卡板互相組合。 一套海豚裝置,由摺紙藝術家設計,本來放在北角海濱,現在遷徙到堅尼地城,並經過改裝以配合夏日主題,與西區市民見面。我們希望可以延續裝置的壽命,做到

海濱實驗 觸動無盡可能

Image
今年六月,一幅巨型藝術裝置漂浮於中環海濱上空,展出期間吸引不少市民和攝影愛好者前來欣賞打卡及拍片。這條八十米長充滿動感的空中河流,名為《川流不熄》,是美國著名藝術家Patrick Shearn的作品。作品由超過四萬五千條色帶組成,懸浮在中環海濱活動中心的上空。《川流》在夏日微風下隨風飄揚,有如海浪般在空中翻滾。下雨天倒影映照在地上,在維港兩岸高樓海港的景色襯托下,又形成一幅難得一見的美麗圖畫。 該幅裝置是由旅遊事務署連同香港設計中心主辦的「#ddHK設計香港地」展覽的七件作品之一。展覽以「維港蛻變」為主題,其餘作品分別遍佈由銅鑼灣至中環的各段海濱。當中包括在銅鑼灣避風塘的《首》(大坑舞火龍)和《一齊一個人》,灣仔水上活動及康樂主題區的《聲之穹蒼》,灣仔碼頭旁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的《靜觀自然》,添馬公園海旁的《維港放小息》等。市民可以一面在維港海濱散步,一面欣賞不同的藝術裝置。一時間,維港海濱變成了推動創意設計的展覽場地。 不同地區海濱連成一線,再變成展覽場地,相信是第一次。事實是,我們深信,海濱不單是個公園;維港海濱「段段有特色」,但也同屬一個整體。 為了令海濱更朝氣蓬勃,我們近年以海濱作為實驗場,積極探索不同的可能性,並觀察市民的回應。三年來,我們以「先駁通,再優化」及「期間限定」的策略,用簡單的建設把海濱提早駁通,再擺放隨時變換和可移動的傢私和藝術裝置。另一方面,我們跳出固有框架,採用開放式管理,以公私合營及民間參與模式管理海濱,亦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們提出了「3E」的概念,這三個E,分別是Experiment(創新實驗), Engagement(公眾參與) 及Empowerment(發揮潛能)。這裡想說說Empowerment。我們深信,當維港海濱的暢達度得到改善,當公共空間包容度有所增加,當管理者以更開放的模式管理;便自然會引發到更多的商戶、機構和民間主動參與海濱建設,而無需由政府事事主導,令海濱發揮更多的可能性。上述的藝術展覽便是一例。 過去兩年,我們積極推動本地文創業者參與海濱建設,在卑路乍灣、灣仔、金鐘、北角和荃灣海濱擺設大量「期間限定」的藝術裝置。去年七月舉行的海濱傢私設計比賽,二十件優勝作品已全部製作完成,並分別放在灣仔和大角咀海濱。這些舉措不但令海濱更多元活潑,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社會各界對海濱的歸屬感。不少藝術家更成

海濱休閒站 「願景帶動」的空間管理

Image
上文提到,卑路乍灣海濱長廊以開放式管理,為巿民提供不一樣的海濱公共空間,廣受用家歡迎。這種較少規則,相對自由寬鬆的設計和管理,獲得超過九成的用家支持。另外,海濱事務委員會近兩年推動的「期間限定」策略,公眾支持率也超過八成。 近年,委員會連同發展局海港辦事處一直以做實驗的心態,在海濱不同的路段測試另類的管理模式。繼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在去年十月中開放後,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亦在十二月底開放,同樣採用了開放式管理,更迅速成為巿民打卡熱點。 最近,我們再在灣仔渡輪碼頭旁邊,開放了多一幅海濱用地。這片新的空間名為「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這是一個由民間不同專業人士參與營造的海濱實驗空間。 這片位處灣仔碼頭畔主題區,面積約一千八百平方米的土地,原本是個地盤,附近仍有基建工程在進行中。為了貫徹「先駁通,再優化」的海濱發展理念,土木工程拓展署把部份工地釋出,海港辦事處再為用地鋪設草皮和簡單佈置,隨即開放給巿民享用。由交回工地至全面開放,只用了少於五個月的時間。 「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以城市後花園為主題,透過「期間限定」裝置,在大草坪上擺放了各式各樣的遮蔭棚、可以隨意移動的座椅和鞦韆。各項擺設以粉紅色為主調,與較早前開放的粉紅通道互相呼應,營造出柔和溫馨的感覺。其中,香港藝術中心聯同Napp Studio特別為用地設計了一系列以「海濱動物園」為主題的小型傢具,方便巿民放置餐具或其他物件,令用地更好發揮休閒的功能。 另一方面,早前海濱公共傢私設計比賽二十件優勝作品陸續落成,並放置在維港海濱的不同地方。其中四件作品,包括有如置身老舊香港剪影的「六十維港」﹙李樂生團隊設計﹚、用維港英文字首變成坐椅的「奇文異視」﹙鄧偉堅團隊設計﹚、以棄置樹幹造成的「折木不朽」﹙黎雋維設計﹚和用竹子搭建而成的「微不竹道」﹙伍樂心團隊設計﹚,都已展視在海濱休閒站內。 設計之外,海濱空間管理、營運和推廣亦是海濱事務委員會近年的推動重點。承接着近月以另類管理模式管理海濱的成功經驗,海港辦事處與香港社會創投慈善基金會合作,以非牟利形式於用地上為公眾提供多元化的創新活動及餐飲體驗。草坪上將設置特色小賣亭WE+ Kiosk,為到訪者提供小食和飲品,以及具灣仔文化氣色的產品。基金會亦將與社企及社區團體合作,於海濱用地試行一系列活動,例如黃昏跑步、瑜伽體驗、自助畫室等等,這些活

開放式管理 九成用家表支持

Image
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自去年十月開放以來,深受大小朋友歡迎,每天都充滿歡樂氣氛。 為了實踐朝氣蓬勃的海濱願景,我們一直探索有別於一般康文署管公園的管理模式。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可以說是我們的一個實驗場。傳統的公園大多設備完善,遊樂設施和座椅等都是固定的,建好便難再修改。但這段長廊的設計卻一反傳統,大片空地上擺放了大量卡板和可移動的桌椅,任由用家按需要自由移動。此外,開放七個月來,經過萬聖節、聖誕節、農曆新年、情人節和復活節,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期間限定」裝置,令市民每次來到都有新的發現。 在管理方面,受《遊樂場地規例》所限,一般公園都有一套由管理者制定的一套規矩,例如不准踏單車踩滑板,不准放汽球放風箏,不准唱歌跳舞等;這些條例雖可確保公園遊人有秩序地使用公園,但卻大大限制了用家的自由度。如何在兩者間取得平衡,一直是社會上和政府部門間爭持不下的議題。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破天荒地以開放式管理,由發展局海港辦事處、民政事務署和康文署共同負責,這裡沒有一套「這讓不准,那樣不行」的規條,場內設施可以自由使用任意搬遷,長廊上可以攜帶寵物,踩單車踩滑板沒有禁止,只要求使用者互相尊重。另外,岸邊的欄杆向內後退,市民可以隨便坐在欄杆外看海,只要自己注意安全。 為了更準確和更科學化地掌握社會意見,發展局委託活現香港進行研究,目的是瞭解不同使用者對場地設計及管理的滿意程度,並分析不同用家在平日和週末不同時間的使用模式。 研究團隊在農曆新年期間在現場觀察,並用問卷訪問了六百三十三人及與九十六人面談。調查結果顯示,整體來說,超過四成五受訪者對場地表示滿意,四成八表示非常滿意,總滿意率高達九成三。 團隊在場地裝了三部攝錄機,二十四小時從高空拍攝場地在不同時間人流的變化,竟發現場地擺設每一刻都在變更。場內可移動的卡板被孩童搬來搬去隨意搭砌,令形態不斷改變;小卡車亦川流不息地在場內遊走。晚間玩滑板的青年人出動,這裡又變成一個滑板場。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團隊詢問受訪者對以下句子的認同程度:「我喜歡這個空間與一般公園不同,設有較少規則。」結果是八成七的受訪者表示同意及非常同意,而不認同和非常不認同的只有百分之四。由此可見,近九成的用家就是喜歡這種開放式的管理。 調查結果也顯示,八成一的用家認為「期間限定」的裝置有助增加場地的吸引力。訪問在農曆新年間進行,那個會轉動的大全盒便成為「我最喜愛的

東廊板道 全面接通港島北岸

Image
去年九月,筆者於本欄文章「東廊『碌架床』,為海濱解難」中,簡介了這條接通炮台山至鰂魚涌海濱的的東區走廊橋下板道之走線,有關計劃已在去年底刊憲,法定反對提出期限在今年三月一日結束。土木工程拓展署現正解決收到的反對意見,並計劃在第三季度之前完成法定程序。 在刊憲期間,顧問團隊為板道進行詳細設計。下週一,他們將向海濱事務委員會進一步介紹板道的設計建議。 東廊板道以「城市海浪」作為設計概念,設計者把全長約兩公里的長廊劃分成八個主題區,目的是把東區走廊橋下的空間打造成一個令人愉悅的地標。八個主題區雖然在設計上各有風格,令遊人有不同體驗;但共通點就是靈活性。設計者相信,靈活的公共空間可在每天不同時間進行不同的用途或活動;空間的使用也可以隨年月變化。另一方面,靈活的管理模式亦可適應不斷變化的公眾需求。 靈活的設計和管理可以隨機應變。這是海濱事務委員會從近年在疫情期間及一系列實驗性的項目(例如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和灣仔水上活動主題區等)當中汲取的寶貴經驗。因此板道的管理將會採取類似的安排,務求減少場地的限制,增加遊人的自由度和體驗。 從設計圖所見,整段板道寬約十米,大致可分為前後兩部份。靠近維港的是「休閒通道」,可讓遊人在海濱流連歇息,或是閒坐看海,又或進行其他活動。近岸邊的「共融通道」則可作為行人、跑步者、騎單車者的路徑。此外,設計者亦在板道的露天地點設置階梯式座椅,方便遊人從不同高度欣賞海景。 除了三道開合橋外,整段板道採用玻璃欄河,以減輕水陸間的視覺障礙。若要全無遮擋地欣賞維港美景,市民更可以來到板道上的六個觀景台。此外,板道近糖水道碼頭旁還設有一個設計獨特的釣魚平台。平台梯級式的設計,有如浮在海面的小島,釣友們可以拾級而下靠近水面,享受釣魚的樂趣。 由於板道大部份置在橋底,東區走廊便成為板道的上蓋,為板道遮蔭擋雨。設計者更在板道露天部份設置遮蔭亭,方便遊人隨時可以找到稍作歇息的地方。 板道分為東西兩段,中間以北角海濱長廊連接。自從前北角村用地重建發展完成,北角海濱長廊在年前開放後,不論在平日或假日,人流絡繹不絕。預計到東西兩邊的板道接通後,再加上往返港九的渡輪交通,該段長廊必然會成為匯聚人流的樞紐。有見及此,設計團隊在收集了地區人士和用家的意見後,建議把現時的北角海濱長廊優化,以創造更多和更靈活的空間讓市民休憩或進行不同的活動。 設計團隊亦聽取了早前公眾參與

「童樂園」開放 為海濱添綠意

Image
港島添馬至會展的一段海濱長廊在一九年十月開放,讓跑步者可以從西區石塘咀沿著維港岸邊一直跑到灣仔會展。還記得,當時有朋友對筆者說:「長廊駁通固然好,但怎麼整段長廊連一棵樹也沒有?」 事實是,長廊是以「先駁通,再優化」的概念率先開放臨海約六米寬的部份給市民享用,當時圍板背後的第二期工程仍在進行中。十八個月後的今天,圍板拆除,長廊全面開放,景觀頓覺開揚。灣仔海濱,終於出現一個遠離繁囂,可飽覽維港,又充滿童趣的綠色空間。 新開放的空間主要是一個高低起伏的大草坪,面積約七千八百平方米,園內還種滿了不同的開花樹木。遊人不但可以在草地上漫步和耍樂,更可在小山丘上從高處眺望遼闊的維港景致。在靠近添馬公園的一端,建築署的建築師設計了一個名為「童樂園」的活動區。有別於一般以硬件為主的兒童遊樂場,「童樂園」內高低起伏的草坪內藏色彩鮮艷的渠筒,就像一個個小山洞,讓孩童自由在山丘間穿梭,發揮無盡的創意。 上週日,發展局海港辦事處與智樂遊樂協會合作,以「期間限定」形式於草地上提供自由遊戲體驗,筆者亦參與其中。只見一班大小朋友推著輪呔上山下山,又把草坪斜坡當作滑梯,玩個不亦樂乎。主辦者又在草地上放了大量瑜伽磚塊,讓孩童發揮想像力,隨意砌疊出高樓大廈。一眾參與者在這個海濱空間,享受了一趟別具創意的遊戲旅程。 這個具實驗性的安排,也為將來在這裡或其他海濱地區提供更創新的兒童遊樂體驗。 另一方面,園內亦提供了多款遮蔭涼亭和桌椅,讓遊人閒坐歇息。 遊走在山丘和草地之間,發現長廊上還有不少可持續的元素。中央廣場的照明系統原來是由風力發電,而散步小徑亦裝上太陽能路燈。此外,香港木庫亦利用了因颱風已倒塌的樹木製造了一套名為「小島‧小息」的公共藝術座椅,令場地的設施做到既美觀實用,又具環保意義。 這段全長五百六十米的海濱長廊,自一九年開放以來,在不同時節都放置了本地文創精英的「期間限定」互動裝置。其中安泰微型工作室以「家」為主題的微型藝術裝置,例如地上的玻璃磚,又例如欄杆上的觀景舊式大牛龜電視機和幾座基層市民的家居擺設,都早已成為這裡的「打卡」標記。承接有關主題,藝術家安泰今次為場地以「奉茶‧問暖」為名,把富有香港特色的懷舊暖水壺和水杯放大並設置在新開放的草坪上,讓市民在海濱感受身在家中客廳的感覺。 安泰還說:「這套茶具曾在沿岸微型展覽中出現,希望遊人可在海濱放慢腳步,尋找它們原來的蹤影。」

以創新理念活化荃灣海濱

Image
近日,荃灣海濱長廊優化工程完成,並於本月內逐步開放,市民又多一處看海的地方。 全長七百米的海濱路段,位處荃灣海安道對開,離港鐵荃灣西站只有五分鐘路程。這段海濱,本來是一段行人路。二零一七年初,政府撥款五億元用作優化海濱,「荃灣海濱優化工程第一期」便是當中四個項目之一。(二零一九年財政預算案再撥款六十億元,再增加九個項目,當中更包括了「荃灣海濱優化工程第二期」。) 這個項目,政府做了一些海濱事務委員會倡議的新嘗試,希望打破傳統公園的設計和管理模式,為前往海濱休憩的市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香港的海濱長廊,大部分由康文署以公園模式管理,考慮到安全和責任問題,一直以來水陸之間都被欄桿阻隔。但反觀世界各地著名的海濱城市,海濱沒欄桿,又或採用梯級式海堤,好讓遊人坐在海旁時都可無遮擋的欣賞海景,甚至走近水體。我們一直希望尋找機遇,在維港兩岸適當地方測試「無欄桿設計」以增加親水性。荃灣海濱海堤部份屬斜坡式,而且平時也有不少市民在海旁的石頭上閒坐或釣魚,相對垂直式的海堤較為安全。因此,筆者認為,這裡應是適當地點以測試市民對「無欄桿設計」的接受程度。 荃灣海濱由建築署負責設計,是首個優化海濱專項撥款下引入無欄桿式設計的項目。本來行人路與海邊以花槽分隔,如今花槽被拆除,海旁約三百七十米斜坡式海堤的路段換上坐椅高度的低矮石壆,以拉近遊人和水體之間的距離。海堤旁連綿不絕的長石壆亦可用作坐椅,讓市民隨意地坐在海邊觀賞藍巴勒海峽和青衣島的美麗風景。 走近海邊,海旁的石頭上竟然出現了一隻貓貓美人魚。細問之下,原來這隻貓貓叫「癲噹」,是著名的本地創作卡通人物。為了貫徹近年推動的「期間限定」理念,發展局海港辦事處與本地文創單位貓室打造了以「癲噹」為主角的「維港癲噹開心村」。海濱長廊頓時變成「癲噹」村莊,只見他們時而在空地聚首一堂輕鬆露營,時而化身成海濱圍欄上放飲品的桌子,又或變成低矮石壆上可移動的棋盤和餐桌。這些窩心趣緻傢具可以讓遊人更自在的享受海濱。 這是繼今年初Chocolate Rain進駐灣仔水上活動主題區後,再度有另一位本地卡通人物出現於維港海濱。相信又必然會成為另一「打卡」熱點。 此外,為締造共融海濱,設計師首次與非政府組織Beyond Vision Projects合作,把不同造型的圖像轉化為「觸感圖」,讓視障人士透過指尖觸摸,感受荃灣海濱的活力和本地卡通創作的魅力。

啟德發展區 再增三百米長海濱

Image
復活節假期的最後一天,筆者到訪了一段於月前開放,位處啟德區香港兒童醫院海濱長廊。 因為疫情關係,長廊在去年底工程完成後再開放給市民,當局並沒有大肆宣傳,媒體亦未見有報導。而且長廊地點不算交通方便,附近也沒有甚麼住宅;但出乎意料地,這裡在假日卻人潮如鯽,不少家長帶同小孩來到遊玩放電,也有跑步者路經此地。原來遊人是透過社交媒體的親子網頁得悉長廊經已開放再蜂擁而至,看來這段長廊甚受一家大小歡迎。 既然長廊位於兒童醫院前方的海濱,建築署的建築師便刻意把它打造成一個兒童遊樂場地。全長三百三十米,面積約六千七百平方米的長廊,對岸是前啟德跑道,中間隔着啟德明渠。當中設有大草坪、遮蔭亭、洗手間和育嬰室等基本設施,還種滿了樹木。最具特色的是,建築師以「航空和飛行」作為設計概念,為長廊添置了幾座設計獨特的裝置及遊樂設施。入口處便發現一個舊式螺旋槳,旁邊還種滿了芒草,開放後隨即成為極受歡迎的打卡景點。 另外,兒童遊樂設施亦設計新穎,非常吸引。最囑目的自然是那座彩藍色火箭造形三米高的旋轉滑梯。只見孩童們歡天喜地的在當中玩樂,家長則忙著為他們拍照。旁邊還有全新版本的盪鞦韆和團團轉,令筆者不禁勾起兒時到公園玩樂的回憶。值得一提的是,旋轉滑梯旁邊竟然出現排着隊的人龍,可見設施的受歡迎程度。重點是,這些設施有主題公園的好玩程度,而且是免費入場。 香港大部分的海濱長廊,步行徑都設置在岸邊。在這裡,建築師破天荒地設計了一道蜿蜒曲折的路徑,將草坪貼近海岸,欄桿以玻璃作物料,方便市民坐臥在草地上無遮擋地看海。這一天,草地上架上了幾個帳蓬,遊人席地而坐,享受着春日陽光。 長廊上還設置了一座鮮黃色飛鳥形態的遮蔭亭,作為海濱的地標之餘,更成為遊人另一打卡景點。 長廊的盡頭處旁邊是連接啟德機場跑道的一道橋,跑步者可在此橫過啟德明渠前往對岸。建築師亦在這裡因應地勢的高低差異造了一個梯級式的台階,好讓遊人閒坐歇息,在不同的高度享受維港景致。 走在這段長廊,想起了一段往事。當年兒童醫院要興建,醫管局團隊向海濱事務委員會介紹醫院的設計。兒童醫院由兩在建築物組成,中間是個花園,與海濱長廊連接,成為一個整體的城市綠化空間。海濱事務委員會按二零零五年訂立的《海濱規劃原則》,為了增強海濱的可達性,希望醫院把花園開放給公眾,方便市民進出海濱。但醫院園林和海濱長廊隸屬不同部門管理,局方亦因管理問題,表示有困難,

灣仔海濱 再添打卡新景點

Image
在海濱事務委員會積極推動下,維港海濱近年成為市民打卡熱點。隨著各段海濱長廊陸續向公眾開放,發展局海港辦事處再以「期間限定」策略,在不同時間於在長廊上放置不同的裝置,並按市民喜好不斷增添和更換。此舉不單令到訪者每次到來都有新發現,而且亦增加海濱的新鮮感和趣味性。這些裝置,例如微型雕塑、針織娃娃,又例如節日裝飾、充氣公仔等,都吸引不少市民前來海濱拍照留念並在社交媒體上分享。 近期開放的海濱,由於採用了相對寬鬆的管理模式,又吸引了不少別具新意的活動。騎單車踩滑板之外,還有滾軸溜冰和街頭表演。有一對新人更分別穿上禮服和婚紗,在水上活動主題區長廊彈奏着小提琴拍短片。卑路乍灣長廊上的孩童玩卡板亦已進化得出神入化,建隧道砌城堡玩個不亦樂乎。 本文見報之日,位處灣仔碼頭海濱的「渡輪碼頭畔主題區」進一步開放,為市民提供更多的消閒海濱空間和打卡景點。 新開放的海濱空間位處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至灣仔碼頭之間。在「先駁通,再優化」的理念下,五米闊的臨海路段經已在去年十二月底率先落成開放,將灣仔北至石塘咀海濱駁通成維港最長五點五公里的長廊。如今再開放的用地面積約二千七百五十平方米,將長廊的空間擴闊三倍。今天,圍板拆除,長廊景觀頓覺開揚,灣仔海旁又出現一番新的面貌。 近期開放的西環和其他灣仔海濱用地,都採用了色彩斑斕卡通風格,受到不少市民歡迎。早前已有朋友問筆者:「你們是否只懂扮可愛?」今次項目由建築署負責設計,建築師以簡潔的清水混凝土和木系構築物為主調,利用強而有力的線條、方正的佈局和沉實的用色,為用地創造出別樹一幟的風格,頗有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影子。建築物強烈的光影對比與溫柔的維港景致及天色相映成趣,貫徹了維港海濱「段段有特色」的發展方向。 設計者在這段長廊引入相框和霓虹燈裝飾概念,為市民提供了大量「打卡位」。遊人來到這裡,不單可以與靠岸的天星小輪和對岸的尖沙咀拍照,或者同寫上灣仔舊區街道名稱的特色光管招牌打個卡,更可以在多個寬闊的有蓋空間作多元化活動。走到欄桿邊,又可回顧一下灣仔過去各期填海工程。設計團隊特意以霓虹燈裝飾和地圖,介紹海岸線百多年來從皇后大道東一帶一直向北延伸逾一公里的變遷。 長廊亦種植了大量樹木以提供綠化和遮蔭,地面上更設置了鵝卵石小徑和大量不同設計的桌椅,讓市民可悠閒自得地享受海濱空間。不少市民關注海濱可否放狗狗?這段長廊屬於寵物友善場地,非常歡迎繫上牽

與民共享 渠務設施結合休憩用地

Image
要駁通維港兩岸全長七十三公里的海濱成為連綿不絕的海濱長廊,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維港海濱並不是白紙一張,不少地方被一些基建設施佔用。要把這些路段改造成公共空間,便要把設施搬遷。例如觀塘海濱長廊和近日開放的灣仔水上運動主題區,從前便是公眾貨物裝卸區,裝卸區搬遷後才可改建成海濱長廊供市民使用。 不過,倘若遇上一些難以重置的設施,又或者沒有規劃為公眾休憩用地的海濱地段,要駁通便難上加難。要成就「還港於民」的海濱願景,既要寸土必爭,亦需徵得所屬土地的有關部門配合,期望他們「多走一步」,令海濱用地得以早日向公眾開放。 筆者早前在本欄提及,土木工程拓展署和路政署,在交還位處海濱的基建工地先作基本美化,完工後便可立刻開放給市民享用,省卻了繁複的程序,令市民可以比原定計劃早四至五年享用海濱。 其實海濱發展的夥伴,還有渠務署。早在二零一零年,上環的雨水抽水站位處海濱,部門打破了各家自掃門前雪的思維,把抽水站的貯水池和大量設施建於地底,減少地面建築物的面積,再把地面餘下範圍建成公園開放給公眾使用。另外,地面泵房旁邊的年檢維修區,每年只作一至兩次檢查用途,渠務處不但沒有把該區圍封,反而在無需作檢查維修的日子全面開放,變成公園內的太極園。 還記得,當年這個渠務設施與公園共用同一空間的海濱項目,既可解決中上環水浸困擾,又可讓市民得到一片海濱休憩用地,達到雙贏的結局,成為與民共享空間的一個典範。 最近,海濱事務委員會又收到好消息,渠務署再建議把三幅位處維港海濱的設施用地開放予市民共用,包括土瓜灣基本污水處理廠、觀塘污水泵房及大角咀櫻桃街箱形雨水渠等用地。 土瓜灣基本污水處理廠在一九九零年啟用,功能是收集附近地區的污水先作基本和隔篩處理,再經深層隧道輸往昂船州污水處理廠。處理廠的北面正在進行海心公園擴建工程。擴建後的海心公園,將會釋出長約七百多米的海濱長廊供市民享用。既然處理廠接壤擴建後的海心公園,渠務署與海港辦事處經磋商後,便建議釋出臨海約五米寬的消防車緊急通道與市民共享,並與毗鄰的海心公園擴建範圍互相駁通及同步開放。因此,原本七百多米的海濱長廊再增加一百四十米,成為一段約八百八十米長的公共休憩用地。工程預計在二零二四年完成。 在觀塘碼頭的東南面海旁,渠務署正在興建一座污水泵房,再把上蓋開放成公眾休憩用地,更騁請了遊樂場地設計專家,為市民提供約五千平方米的遊樂設施。行人

紅磡海濱 棄置巴士站變身遊樂場

Image
二零二一年《財政預算案》日前公佈。當中第一百五十三段是關於優化海濱的:「我過去預留共六十五億元優化海濱,三年多來已完成六公里的海濱長廊供市民享用。現時長達二十多公里的維港海濱長廊是消閒玩樂的好去處。今年我們會爭取立法會撥款,動工興建東區走廊下的行人板道和西營盤東邊街北海濱公園兩項重點工程;亦會繼續採用先駁通再優化的策略,盡早開放海濱用地。」 朋友問:「九龍呢?」事實是,財政預算案提到的是重點項目。海濱事務委員會和海港辦事處一直在維港兩岸進行海濱優化工作,以「先駁通、再優化」的策略盡快把海濱開放給市民。二零二一年駁多的一公里便分佈在銅鑼灣炮台山和荃灣等三個地區。 「先駁通、再優化」策略,除了可以加快把海濱各段駁通,盡早讓市民享用長廊之外;另一好處是讓市民使用海濱設施後反映意見,看看那些設施受歡迎,那些設施需要改善。就像市民與海濱互動,設施亦可因應市民的喜愛程度而逐步「進化」。 多年以來,大部份的海濱都採用了傳統的設計與管理模式。在設計方面,都是經過設計者的深思熟慮,每項設施的位置都是固定的,例如這兒是草坪,那兒種樹;這是兒童遊樂場,那是狗狗公園;坐椅在這裡,但不能躺臥。換句話說,設計者在無形中已限制了使用者在海濱的活動。而且,固定式的設計和裝置亦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作出改變。 另一方面,傳統管公園的管理模式,不准踏單車、不准踩滑板、不准放狗放飛機放氣球等規條亦大大局限了市民可以進行的活動。儘管這些限制都是因為管理部門害怕市民投訴而變得愈來愈保守,甚至僵化。 近兩年,我們採用了「先駁通、再優化」的策略,先後開放了添馬至會展、卑路乍灣、灣仔碼頭畔和水上活動主題區這幾段海濱,以相對簡約的設計和設施(甚至只是空地一片)率先開放給市民使用。另外,我們再用「期間限定」策略,在不同時間陸續加入及更換不同藝術作品或裝置。我們發現,這幾段長廊甫開放便吸引了大量市民前來打卡及嬉戲玩樂,部份更迅速成為本地旅遊雜誌推崇的「人氣打卡景點」。吸引力和活力跟傳統設計和管理的海濱長廊有過之而無不及。 重點是,這幾段海濱並非以康文署管公園的傳統模式管理,而是採用了較開放及寬鬆的管理模式。市民在這些場地放狗溜冰踩單車踩滑板,只要不干擾到其他使用者,是不會有人制止的。我們相信,不同的市民各有喜好,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及氛圍亦可讓大眾有不同的選擇。 早前筆者視察紅磡碼頭旁邊的棄置巴士總站,又有一番

新春海濱行大運 「期間限定」添歡樂

Image
由於疫情關係,今年農曆新年,市民無法外遊,亦減少了互相拜年的活動,維港海濱便成為香港人過年「行大運」的好去處。這一年,新春巧遇情人節,海濱各段落添置了不少「期間限定」的裝置應節,為市民帶來更多的節日氣氛。 牛年的新年,特別天朗氣清,陽光燦爛。筆者亦趁假期前來港島各段海濱走走,親身感受一下市民使用海濱的情況。 先從金鐘添馬公園出發。假日的公園,草地上滿佈營幕,遊人都在享受冬日陽光。從海濱向東面走,添馬至會展一段,沿途擺放了大量賀歲裝置供市民拍照,有牛牛手持賀年字句的,有巨型盒裝和樽裝牛奶的,也有傳統揮春擺設的。此外,海濱欄桿上繫上了幾個心型情人鎖,還有一對牛牛祝願大家情人節快樂。來到海濱的遊人都找著自己喜歡的裝置,停下來「打個卡」。走倦了,又可以在圍板旁邊新添置的桌椅上稍作休息,細察着川流不息的遊人。 經過會展中心,來到新駁通的灣仔碼頭段。這裡添置了新的木製座椅,玻璃欄桿上的扶手特別寬闊,可放上書本或飲品讓遊人倚欄靜看來往碼頭的船隻。再往前走,碼頭前面是一片花海。連接馬路與碼頭通道兩旁的柱子和橫梁都被粉紅色的花朵包圍。這條「粉紅通道」,也是「期間限定」的裝置,採用了新年和情人節的色調。一到假日,「粉紅通道」吸引了不少女士蜂擁前來拍照,可以說是打卡熱點。 「粉紅通道」的另一部份,是連接碼頭和臨時交通交匯處的路段。其實,這路段設在工地中間,圍板兩邊還有工程進行。為了加快海濱的連接,海港辦事處以「先駁通再優化」的策略,在地盤中間先開闢一條通道,再以粉紅色調的圍板和地毯把通道包圍,沿途放上多株粉紅巨型玫瑰花裝置,把地區打造成充滿夢幻色彩的走廊,又引來大量「粉絲」前來打卡留念。 穿過粉紅通道,前面是個巴士總站。不少人來到這裡便像迷路似的。海濱呢?對,只要跟著圍板上的粉紅玫瑰指示,再穿過巴士站一角的開口,頓時豁然開朗,整個維港景觀又在眼前出現。這段名為「水上活動主題區」的海濱去年十二月底才開放,但已在網上瘋傳,更被本地旅遊雜誌冠以人氣打卡景點之首選。筆者相信,「期間限定」策略應記一功。場內有超過一百幅大大小小Chocolate Rain畫作,有在欄桿上的,有在圍板上的,也有畫在地面上的,教人目不瑕給。在長廊盡頭處還有巨型充氣公仔,與大家歡渡新春和情人節。 另外,早前舉行的海濱傢私設計比賽的優勝作品已陸續登場,三件作品經已完成,並放置在灣仔碼頭畔和水上活動主題區兩段

多走一步 加快還港於民

Image
筆者參與推動海濱發展的工作十六年,有一句說話常掛在口邊:「海濱工作,像愚公移山。」 要把維港兩岸的海濱連接成連綿不絕的長廊,願景雖清晰直接,規劃圖亦早已反映;但落實起來卻一點也不容易,要面對的問題更多不勝數。這些問題,有關乎地理的,有牽涉原有業權或設施的,有受制於資源安排和管理部門的優先次序的。除此之外,也有關乎地區發展的複雜程序和政府部門的分工。 舉例來說,啟德發展區的規劃早在二零零七年完成,啟德前跑道上會有一個比維園還要大的都會公園,但至今還未能起動。按筆者預計,都會公園最快也要在二八年才能落成。 啟德發展區現時有大量大型工程正在進行,例如中九龍幹線、沙中線、體育園和急症醫院等。都會公園未能動工,原因是該幅土地需要暫借給以上建築工地作躉船碇泊處,利用海濱運送泥頭和建築物料。要等待這些工程完成後才能騰空,最快也要在二四年才可交給康文署發展公園。就算一切順利,公園最快在二八年才能落成。但倘若以上任何工程出現延誤,便可能更遲。 由此可見,自啟德都會公園在規劃圖上確定到實體落成供市民享用,足足要等二十一年。 海濱事務委員會一直希望盡早還港於民,近年便想出了「先駁通、再優化」的策略,在海濱各永久工程全面落成前先把臨海路段提早開放,好讓行人、跑步者和單車享用,及達致可以加快連接其他海濱路段的效果。該理念隨即獲得了一些政府工程部門積極回應。在上述都會公園的案例上,路政署建議待二三年完成使用碇泊處後,便立即在海濱興建八百四十米的臨時長廊,二四年完成,讓市民可以優先使用都會公園範圍內的海濱路段。 另外,筆者月前亦在本欄提及,土木工程拓展署在啟德明渠進口道一帶興建D3路,亦建議把海濱長廊包含在道路工程合約中,省卻了完工後再交回地政總署,再等建築署設計再招標興建長廊,完成後才交給康文署等繁複而冗長的程序。 本來道路工程部門只負責興建道路,卻願意「多走一步」,在工程合約內包括在交回地盤時連海濱長廊一併做好,令市民可以提早四至五年享用長廊設施,實在值得嘉許。 另外兩個例子,在港島北岸。 在上月底開放的灣仔北水上活動主題區,本來屬於灣仔發展計劃第二期的工地範圍。土木工程拓展署為配合「先駁通、再優化」理念,把工地範圍縮減騰出空間,在完成基建工程的平整階段「多走一步」把海濱用地美化,隨即釋放給市民享用而無需再圍封等待其他部門做美化,省卻了大量時間。

砥礪前行 向25公里邁進

Image
二零二零年,香港受疫情籠罩,不同場所因應防疫需要而關閉,令維港兩岸的海濱長廊成為了市民抗疫期間或必須外出工作時,午飯或中間「透透氣」的地方。又因為疫情,市民大眾整年不能外遊,不少人便選擇到海濱長廊走走,在近年罕見的藍天之下呼吸新鮮空氣,欣賞海港美景,更在社交平台留言說道:「原來維港是這般美麗。」 一年下來,全長七十三公里的維港海濱逐步開放,由一九年的二十三公里延長至二十四公里。二零年的一公里進帳,包括啟德兒童醫院前方的海濱長廊(三百三十米)、灣仔碼頭畔(三百八十米)和水上活動主題區(二百七十米)三個項目,全部工程經已峻工。後兩者亦經已分別在去年十二月底及本月初全面開放給市民享用。 二零年的目標已達,哪二一年又有甚麼計劃? 二一年將會落成的海濱主要在三個地區,包括灣仔北、炮台山和荃灣。 按「先駁通、再優化」的策略,現時灣仔北海濱只開放了臨海五至六米寬的路段。這些海濱的休憩空間會隨著工程完成逐步增加。例如在添馬公園一帶會有按地勢設計的兒童玩樂空間;灣仔碼頭附近會有寵物角。另外,銅鑼灣避風塘旁邊的維園道海濱設施亦會提升,並會在傾斜式海堤引入無欄桿的海岸堤階設計等。 「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下一階段預計在年底落成,我們將會在內港位置引入拾級而下的堤階及船隻下水道,以便利進行和欣賞水上活動。水上活動業界在去年已嘗試在該處水體進行龍舟比賽和樂天級小帆船活動。在未來的日子,我們會引進更多、更頻繁的活動,令維港水陸都充滿生氣。 預計至年底,灣仔北的新海濱空間會合共達四公頃。 位處炮台山的「東岸公園主題區」亦將有新一段佔地約一點四公頃的海濱公園及長廊落成。避風塘東邊的防波堤亦會一併開放,同樣是採用無欄桿設計。這個地方是港島北岸的岬角,未來市民可在維港中心清晰眺望夕陽景致。此外「維多利亞港」字型藝術裝置設計比賽的勝出作品,亦會在該處展示,到時必會成為市民或遊客的「打卡」熱點。 在對岸的一方,荃灣海安路一段六百米長的海濱,將會完成提升工程,同時亦會引入類似西九文化區的無欄桿式矮石壆設計。項目會與香港大學合作,進行引入生態海岸線的測試。長廊後方由土木工程拓展署負責的單車徑亦將會啟用。 綜合上述項目,預計維港的海濱長廊在二一年內再延長一公里至二十五公里。而且,每一段都有不同的獨特元素,務求做到「段段有特色」的目標。更重要的是,海濱長廊無論在設計和管理上不再千篇一律,市

5.5公里長海濱 連接西區至灣仔

Image
把維港海濱連接成連綿不絕的海濱長廊,一直是我們的願景。新的一年,我們再把現時全港最長的一段海濱長廊由四點五公里進一步延長至五的五公里。 去年十二月底,我們率先開放了灣仔北水上運動主題區海濱長廊西段。日前,灣仔碼頭一帶的海濱長廊貫通。市民從此可以由石塘咀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沿海濱跑步至灣仔前公眾貨物裝卸區; 一邊做運動,一邊欣賞維港的美麗景致。 灣仔北近年一直在進行大型基建工程,海濱被地盤佔據,市民難以走近。為了讓大眾可盡快享用海濱,海港辦事處致力與相關部門協調,希望於有關工程全面完成並釋放用地前,盡量和盡快減少工地範圍,並以「先駁通、再優化」的理念,透過基本的平整工程、園境美化及「期間限定」裝置,把海濱長廊提早開放。此舉除可讓市民及早享用海濱之餘,也有助我們收集用家實地體驗和意見,以有機和互動的方式,讓海濱空間能因應用家需要而不斷「進化」。 灣仔北水上運動主題區,前身是個貨物裝卸區,在二零零七至一零年間曾經闢作深受愛犬人士歡迎的臨時寵物公園。按一九年完成的「灣仔北及北角海濱城市設計研究」建議,該處的用地和水體可發展成一個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讓市民可在維港內進行水上活動。長廊能夠提早開放,實在有賴土木工程拓展署全力支持我們的「先駁通、再優化」理念,在完成基建工程的平整階段「多走一步」,把用地美化,以便於釋放工地後可以立即開放,而無需圍封再等其他部門做美化。而且,土木工程拓展署僅用了七個月便完成工程,實在令人喜出望外。 為了方便逐步引進水上運動,這段長廊設有多功能活動場地,沿海部份欄桿亦可在進行水上運動時拆卸方便船隻上落,而兩組登岸設施亦會同時啟用。另外,海港辦事處更特別找來本地插畫師麥雅端,為新長廊設計了一系列以Chocolate Rain 為題的卡通創作和指示牌,以增添長廊色彩及遊人體驗。到了晚上,長廊的地上也會出現不時更新的投影燈光效果,與維港夜色相映成趣。 另外,在灣仔碼頭一帶的海濱,在海港辦事處、土木工程拓展署及建築署的努力下,亦已在日前貫通。雖然海濱長廊及其他道路工程仍在進行中,要待二零二一年底至二零二二年初才可落成;但緊貼海旁最少五米寬的路段已率先開放,為往來會展新翼、灣仔碼頭及灣仔北臨時交通交匯處的行人,闢出更直接易行的路徑。 我們近年積極推動社區參與,例如以「期間限定」的形式,展出本地文創精英的藝術裝置。作為頭炮項目的是「粉紅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