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September, 2019

落實土地供應 刻不容緩

近日,土地問題又再惹來熱議。 《施政報告》臨近,有政黨要求政府以《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土地興建公營房屋,以解決房屋供應嚴重滯後的問題。 經過歷時五個月的「土地大辯論」後,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去年底向政府提交報告,建議優先進行「三加五」個增加土地的選項。分別是短中期的棕地發展、利用私人農地儲備及局部發展粉嶺高球場;中長期則包括維港以外近岸填海、發展東大嶼都會、發展岩洞及地下空間、在新界發展更多的新發展區及發展內河碼頭用地。 報告指出,八個選項並無優次之分。相反,政府應多管齊下,同時推展各短中長期的選項。 當天說的「水深火熱,刻不容緩」言猶在耳,但事隔九個月,香港出現了始料不及的社會動蕩,土地供應進度裹足不前,看來毫無寸進。 今年二月,政府回應土供組報告,表示全面接納,更訂下工作時間表推進建議選項。最觸目的要算是「明日大嶼願景」,政府回應會就「交椅洲填海建造的一千公頃人工島及相關基建進行詳細研究,並會在二○一九年上半年向立法會提交撥款申請」。另外,去年施政報告概述了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政府會為框架擬訂準則及細節,在一九年下半年接受申請」。 二○一九已過了大半,「明日大嶼」研究撥款仍未提上立法會,先導計劃框架細節也是未有著落。除此之外,為局部發展粉嶺高球場建公屋的技術研究,和原定於本年內公佈有關棕地的研究,也是只聞樓梯響。 八個選項是土地供應來源,至於引用《土地收回條例》,則是收地模式。舉例來說,新界農地和棕地都屬於私人土地;其位置有座落於已規劃的新發展區內的,也有位處新發展區外的。倘若政府要徵用這些土地作公共用途,例如興建公營房屋或公共社區設施等,《條例》便賦予政府權力收回該土地。 日前,財政司司長在接受傳媒訪問時指出,未來五年會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於粉嶺北、古洞北、洪水橋和元朗南等新發展區收地,估計面積超過七百公頃。另外,政府也會積極考察個別農地是否可以用來興建公共房屋,有需要也會引用《條例》收地。 事實是,以上提到將引用《條例》收回的七百公頃土地,都屬於在「土地大辯論」前已規劃好的新發展區(即已提供的三千六百公頃內),而非包括在所欠的一千二百公頃之內。因此政府應更加積極按計劃進行報告建議的八個選項,並考慮有需要引用《條例》收回位處新發展區外的農地或棕地作公共用途。 故此,今天民間爭取的,

啟德都會公園 還要等多久?

Image
【圖:規劃至今超過十二年的啟德發展區,從高空所見仍然是工地處處。】 維港兩岸,有三大片土地仍正在發展中,分別是中環新海濱、西九龍文化區和啟德發展區。其中啟德發展區的海岸線有十一公里,佔全長七十三公里海岸線的七分一。 由於啟德土地從前是機場,規劃由零開始,也不受現存建築物的限制,故此在規劃之初,已劃出全部沿海土地作海濱長廊供市民享用。建議的海濱公共空間,闊度最少也有二十米,可以讓市民散步跑步騎單車。另外,啟德區位處維港正中心,必然是個欣賞海港景致的最佳地點。 自零七年規劃完成,啟德區逐步發展。一些公共建設例如位處跑道末端的郵輪碼頭和停機坪的公共房屋早在一三年建成。兒童醫院亦在今年啟用。佔地甚廣的啟德體育園也在本年初動工,預計在二三年落成。另一方面,私人住宅項目陸續落成,其餘的土地亦相繼出售。由於啟德區享有無敵海景,土地售價更屬各區之冠。 城市發展,除了建住宅商場和公共設施外,還要建公路和鐵路系統。如今服務啟德區的沙中線還未通車,不少道路也在興建中。今天所見,啟德仍然是一個大地盤。 由於是新規劃區,啟德發展區的休憩用地較其他舊區多,除了沿海岸線的長廊外,還有三個大型公園,包括在啟德站前的車站廣場、跑道末端的跑道公園,及在跑道西北端的都會公園。 都會公園佔地超過二十公頃,比維園還要大,而且兩面臨海,既可飽覽維港景致,又可觀賞活化後的明渠風貌。今年初,財政預算案預留六十億優化海濱的九個項目,當中一個就是都會公園。 不過,都會公園要動工,仍是遙遙無期。原因?卻並非沒錢。而是該幅土地需要暫借予發展區內的工地作「躉船碇泊處」,用來運送泥頭和建築物料。相關工程包括中九龍幹線、啟德體育園、 D3 道路、急症醫院和沙中線。最快要二四年待這些工程全部完成後才能騰空,才可交由康文署建公園。保守估計,再加上三至四年建築期,都會公園最快也要到二七至二八年才能落成。即是說,市民要享用這段跑道上的公園,還要多等八至九年。 海濱事務委員會一直秉承「還港於民」的原則,希望盡快把海濱給市民享用。海濱用來運泥頭,當然與「海濱規劃原則」相矛盾。況且,一旦土地被臨時佔用,長遠的規劃用途便沒法啟動。不過,有見區內大量工程正在進行,而陸路運輸又幾近飽和;為了減少因工程車出入市區而造成擠塞,海路運送看來也是無可避免。故此,委員會以務實態度,

捐山窿公園 貫通西區海濱

Image
【圖:位處中西區豐物道海濱休憩用地,以混凝土渠筒組合而成的遊樂設施,鼓勵孩童發揮想像力。】 上月底,港島西區的一段海濱長廊開幕。這段海濱,有個有趣的名字,叫「捐山窿公園」。 其實,公園的正式名稱是「中西區豐物道海濱休憩用地」。趣怪的別名來自公園內的幾座兒童遊樂場的裝置。設計者以混凝土渠筒組合成遊樂設施,讓孩童在「山洞」內外走動。設計靈感來自香港上世紀七十年代葵涌石籬 邨 內的遊樂場。還記得,四五十年前的遊樂場,可以盪鞦韆滑滑梯,也有搖搖板爬鋼架和 氹 氹 轉。這些設施雖然設計簡樸,款式單一,但孩童們都玩得樂而忘返。 那是一個下著雨的周日,筆者打著雨傘,穿過中山公園體育館,來到這段海濱看個究竟。由於天雨關係,海濱人流不多,但卻仍有釣魚客在欄桿外垂釣,偶爾走過幾個前來跑步的市民。長廊上放了幾個樣貌可愛的大頭娃娃雕塑,相信必會成為遊人「打卡」熱點。公園中央,設有用木材搭建成的滑梯和玩水設施。草地上有隨意疊起的卡板,可以充當作座椅之用。公園內近馬路旁放了四個桃紅色的貨櫃,外表鮮艷奪目,內裡更另有乾坤。原來這些都是展覽室和活動室,為市民提供空間作親子工作坊和展覽等活動之用。到訪當日,四個美術館分別以「衣服」、「文字」、「玩具」及「建築」作主題展覽。 最觸目的,自然是那幾座以渠筒組合而成的「山洞」裝置,地面舖上色彩繽紛的安全地蓆。山洞除了作為遊玩設施外,更以香港電影為主題,二十套經典電影剪影放在不同的渠筒內。孩童可一面在山洞外攀上攀落,又可穿過山洞與電影角色合照,寓學習於娛樂。有別於現代化公園的千篇一律,這裡的遊樂設施沒有特定規則,讓孩童自由發揮想像力,怎樣玩都可以。據悉,渠管的主題不斷轉變,管理單位將在每月介紹不同的香港文化,令遊人每次到來都會接觸到新事新物。筆者認為,這些「期間限定」的活動,將可豐富到訪者的體驗,大大增加海濱的吸引力。 傳統的公園,遊樂設施早就圍上欄桿。「小孩跌倒怎麼辦?」傳統公園的管理者這樣說。大型雕塑也甚為罕見,就是怕人攀爬;隨意嬉水也不可以。那麼,眼前所見的公園裝置和遊樂設施,又為何能夠與傳統公園截然不同? 原來,捐山窿公園的管理者,是中西區區議會而非管理一般公園的康文署。在區議會的推動下,民政事務專員找來本地學生和年輕設計師為公園做設計,再統籌一眾社區團體在公園舉行不同的活動。由於管理及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