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ugust, 2020

疫情下變陣 和你網上遊海濱

Image
【圖: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欄杆外常見有市民坐在海旁,靜候觀看夕陽時分的雲彩變幻。】 疫情期間,市民減少外出,城市一片寂靜。疫症當前,防疫抗疫自是首要任務,但我們亦不敢怠慢海濱發展的工作。在適當調整工作策略後,海濱事務委員會在發展局海港辦事處的支援下,將重心放在規劃和構思新項目之上;並在減少社交接觸的前題下,推動社區參與,共建活力海濱。  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工作範疇非常廣泛。要成就活力海濱,從規劃到設計,從建造到管理,從營運到推廣,都缺一不可。在海濱事務委員會成立之初,我們曾把大部份心力集中在海濱用地的規劃與設計。但隨著維港的永久海岸線逐步完成,市民對盡快享用海濱的訴求也與日俱增。近年我們的工作便聚焦在落實長廊建設,並推動社區參與,在海濱舉行不同類型的活動,從而向公眾推廣維多利亞港的品牌。  要市民投入海濱建設,先要增加他們對海濱的認識和歸屬感。我們原來計劃與本地深度遊專家Walk In Hong Kong 「活現香港」合作,舉辦不同和海濱有關的導賞團,藉此向市民宣傳海濱,增加市民大眾對海濱的認識。「活現香港」亦早已在今年四月,在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第二期的空地,搭建好場地作舉行不同活動之用。 可惜由於疫情關係,為配合政府的防疫政策,工程雖已完成,場地仍然未能開放,海濱導賞也難以成團。  重重困難卻逼出創意,面對疫情,「活現香港」隨即變陣,推出一系列全港首創的「網上海濱導賞團」,每個周日都有不同主題,包括親子遊、攝影遊、寵物遊和建築遊等,而且每個主題都邀請專家帶領,讓不同興趣的人士參與。市民可以安在家中,透過視像會議程式,實時讓眼睛到海濱散散步,讓腦袋注入堅尼地城海濱和周邊地方的有趣典故,探索當區的文物古蹟及潮流打卡景點。  市民對網上導賞團反應熱烈,首次推出已吸引上百大小朋友參加,往後的三團更於開放報名後二十四小時內爆滿。過去三個周日,筆者也湊湊熱鬧「隨團出發」,跟著領隊和專家,遊走於城西各個景點,例如科士街的石牆樹、西寧街的維多利亞城界石、東華痘局、山市街青蓮台、魯班先師廟等,當然還有近年成為最潮打卡熱點的海濱咖啡店。  除了可以聽着專家講故事,讓大家可以更深入認識海港和社會;主持團隊還會沿途就不同主題的知識與參加者網上互動,例如常識問答、投票選出最喜愛的照片等。  海濱網上行的最終站,當然是卑路乍灣海濱長廊。來到這裏正好是日落時分,這裏是維港看日落的好地方,

推動社區參與 讓創意啟發創意

Image
  【圖:「維多利亞港字型藝術裝置」及「海濱公共傢俬」兩個設計比賽的優勝作品將會在灣仔和北角的海濱展現。】 將市民帶到海濱,連繫社區參與海濱發展,一直是海濱事務委員會的願景。海濱不單只是一個公園,也是一個展現本地藝術創意的地方。   我們深信,海濱的工作從來都不是閉門造車,市民的參與尤為重要。就此,近日海濱事務委員會聯同發展局海港辦事處,推出了兩個公眾比賽,希望可和市民共建海濱。   第一個是「維多利亞港」字型藝術裝置設計比賽。比賽歡迎建築師、測量師、規劃師、園境師、工程師和城市設計師等六個專業學會的會員參加,以創作一個具標誌性的「維多利亞港」字型藝術裝置,安裝在籌備中的「東岸公園主題區」內。   「東岸公園主題區」是個面積達五公頃的海濱社區公園,毗鄰一個與海岸線成垂直線、坐擁無敵維港海景的防波堤。參賽者須根據場地的周邊環境和特色,以及在考慮拍攝角度和照片構圖等不同因素後,度身設計合適的藝術裝置。勝出者將會獲委約去落實有關藝術裝置,預算上限為港幣一百萬元,預計於二零二一年中公開展出。   我們期望,「維多利亞港」的字型裝置,將會成為維港海濱另一個「打卡」點。   第二個是海濱公共傢俬設計比賽。比賽歡迎香港各界人才參與創作公共傢俬,放置於大角咀海輝道海濱花園、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海濱用地,以及「渡輪碼頭畔主題區」海濱用地,藉此美化海濱及提升遊人體驗。勝出者將會獲委約落實有關公共傢俬,每件傢俬的預算上限為港幣十五萬元,預計於二零二零年年底開始陸續公開展出。   我們鼓勵參賽者以用家角度,設計最有吸引力和貼合大眾喜好的傢俱裝置,從而令海濱做到以人為本。我們期望,這些別具創意的作品,不單可以為海濱增添設施,令海濱更吸引;另外,多元多變的設計,更可啟發更多創意。   評選委員會的成員將包括海濱事務委員會及相關區議會的代表等,分別選出兩個比賽的勝出提案。   我們認為,這次的比賽意義非常深遠。維港是屬於市民大眾的,要讓市民對海濱有歸屬感,就要提供機會讓他們参與海濱的建設。就此,我們近年積極把海濱議題帶到社區,鼓勵不同持份者,包括區議會、年輕人、藝術團體等參與海濱建設工作,並透過他們的視野,為海濱增添不同的元素。例如在中西區的捐山窿公園和卑路乍灣海濱,及添馬至會展的海濱長廊,都擺設了由民間藝術家設計的座椅、裝

推動社區參與 共建多元海濱

Image
【圖:北角碼頭附近海濱長廊欄桿上的針織公仔裝置,吸引不少市民前來欣賞及打卡。】 過去半年,香港受疫情影響下,學校停課,主題公園關閉,大部分社區設施停開;各行各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愛好旅行的香港人不能出外旅遊,一到假期,都忍不住紛紛跑到郊外離島去,為的就是親近大自然,享受夏日陽光和呼吸新鮮空氣。來到維港海濱,也見不少市民如常跑步釣魚,或是在草地上閒坐與大自然接觸。   近日也被傳媒問到:「在疫情下,海濱事務工作有否受到影響?」   事實是,疫情少不免對香港各界帶來影響。正正如此,我們希望透過我們的海濱,為市民的抗疫日常帶來多點朝氣和活力,令大家在口罩下也可以充滿笑容。   因此,我們沒有讓海濱的工作停下來。相反,在平衡公共衛生風險後我們適當調整工作策略,例如把重心放在規劃和構思新項目之上,務求在疫情緩和之時可立即推出項目。其中一個例子,是構思在添馬至灣仔一段的海濱長廊設置不同「期間限定」擺設,令市民每次到訪時有新的體驗。我們在六月中增添了十二個「星座天使」的布置,又在端午節加設了以「粽子」作主題的微型藝術裝置,為市民提供多個「打卡」機會。   在北角海濱,欄桿上也出現了一對針織愛神公仔,為海濱遊人送上親切的祝福。   另一個例子,是我們原來計劃與民間組織「活現香港」合作,舉辦不同和海濱有關的導賞團,但因疫情關係,推廣轉為網上形式。筆者也參與了短片的拍攝,藉此向市民宣傳海濱,增加大眾對海濱的認識。   另一方面,我們亦沒有放下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工作。自四月開始,我們引入網上會議安排,供委員在家參與會議,在減低社交接觸的同時,加快審議不同海濱項目。   維港是屬於市民大眾的。因此,筆者一直深信,要讓市民對海濱有歸屬感,海濱的建設就不應單由政府和海濱事務委員會閉門造車。事實上,我們近年積極把海濱議題帶到社區,鼓勵不同持份者,包括區議會、年輕人、藝術團體等參與海濱建設工作;並透過他們的視野,為海濱增添不同的元素,令更多人認識海濱。   例如,在中西區區議會的推動下,西區海濱的「捐山窿公園」由一班本地學生和年輕設計師做設計,再由社區團體在公園舉行不同的活動。   我們亦邀請了一些本地團體和藝術家參與海濱創作。安泰微型工作室在添馬至灣仔一段的海濱長廊以微型作品展示香港文化,創作更放置於不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