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ugust, 2016

釣魚區的迷思

Image
【圖:康文署從來沒禁止市民釣魚,觀塘海濱長廊建成後更吸引不少釣魚愛好者到海濱垂釣。】 最近,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向公眾公佈推出釣魚區試驗計劃,引來社會熱烈討論。 康文署的報告指出:「為推廣親水文化及近水活動,二零一六年施政報告公佈,康文署將於二零一六 / 一七年度推行釣魚區試驗計劃。建議在中環海濱長廊、大埔白石角海濱長廊和青衣長輝路海濱花園設立指定的釣魚區,並加設輔助設施,讓市民在較舒適的環境下進行垂釣活動。釣魚區試驗計劃將為期一年,若反應良好,康文署會考慮在其他地區設立釣魚區。」 日前筆者與幾位朋友閒談,說起釣魚區。其中一人說:「海濱設置釣魚區當然好,以後市民可以在維港海濱釣魚了。這不是德政是甚麼?」另一人說:「釣魚區不應只局限一個地區,應該伸延到整段海濱長廊。」 他 更以近來流行的 「 捉精靈 」 遊戲借題發揮,語帶諷刺地 道 :「捉精靈便要到有精靈的地方呀,你在公園劃定 『 捉精靈區 』 , 小精靈便會特意走過來給你捉嗎 ?」 說罷 引來哄堂大笑。 筆者卻不以為然。原來許多人都不知道,一直以來,政府從來沒有禁止過在海濱進行釣魚活動。 對呀,康文署負責海濱公園和長廊管理,受制於《遊樂場地規例》,公園不准唱歌,不准放狗、不准踏單車、不准踩滑板、不准放風箏放飛機放汽球,卻並沒有不准釣魚。海濱長廊上,只有勸喻市民要小心使用釣魚用具以免影響他人的告示。 事實是,就算沒有釣魚區,不少市民都愛在現有的海濱長廊釣魚。不論是中環碼頭一帶,觀塘海濱,鰂魚涌海濱,又或者是在有天空之鏡美譽的堅尼地城貨物裝卸區,都不時發現垂釣者在結伴享受釣魚的樂趣。此外,在港島東區走廊的橋躉,不少釣友踏過木板或乘坐小艇前往釣魚。從前的皇后碼頭,也曾是釣魚熱點。 因此有人便擔心:「在特定地點設置釣魚區,日後其他地點又會否不准釣魚呢﹖」筆者向有關官員求證,並沒有這回事。 不過,吊詭的是,因為水質問題,康文署並不鼓勵市民食用在釣魚區捕獲的魚類。 那麼釣魚區究竟是甚麼的一回事?相關建議至今仍未諮詢海濱事務委員會。 筆者翻閱康文署給中西區區議會的文件,得悉政府建議在添馬艦立法會大樓前方的海濱劃出長五十四米,面積二百平方米地方作釣魚區。建議提供的輔助設施將包括工作台及洗手盤、擺放魚杆的裝置、配合垂釣需要的欄杆、蔭棚及長椅、指

布里昂墓園探秘

Image
【圖:布里昂墓園小教堂室內一景,可見 Scarpa 對每一個微小細節的講究。】 到歐洲旅遊看建築,尋找世界建築大師的作品,離不開參觀教堂博物館圖書館。但朝聖走到入墳墓,一定是建築發燒友才會做。 這趟因出席威尼斯雙年展關係,便特意從威尼斯出發,來到距離約五十分鐘車程的 Castelfranco ,參觀筆者一直慕名已久,由意大利建築師 Carlo Scarpa 設計的布里昂家族墓園 (Brion Family Tomb) 。 於一九零六年生於意大利威尼斯的 Scarpa ,於當地受建築教育,卻沒考專業試,所以不能成為名正言順的建築師。不過他的建築風格別樹一幟,在建築界享負盛名。他對建築細節的注重,可謂無人能及。在他的建築物中,不論是一面牆壁、一道梯階、扶手欄桿、一扇門窗;甚至是鐵閘把手窗鉸, Scarpa 都不厭其煩的把無盡細節設計周到。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正盛行著簡約的現代主義建築,主張「形式源於功能」,而且把建築細節標準化。但 Scarpa 建築卻與當代主流思潮大相逕庭,連最微小的細節也絕不放過,對各種物料的認識和使用更是神乎其技,從而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個人風格。 布里昂墓園位於意大利北部小城 San Vito ,要自 Castelfranco 乘巴士前往。在 San Vito 下車後還要步行一段路。前往墓園的路徑是一條直長和兩旁種滿柏樹的通道,墓園被圍牆圍繞,外面只看見小教堂的屋頂。 布里昂墓園面積約二千二百平方米,地塊成 L 形的把一個正方形的 San Vito 墓園的兩邊包圍著。要進入布里昂墓園,便要先穿過 San Vito 墓園。 Scarpa 的圍牆和建築物都以不經修飾清水混凝土建造。有別於同樣鍾情於清水混凝土的安藤忠雄, Scarpa 以不經打磨的長條木板作模具,除模後混凝土便印上木紋的粗糙感。 Scarpa 的建築細節極個人化,更有自成一格的設計語言和符號,例如鋸齒形的圖案和相扣的圓形等,令人一看便知是其作品。 San Vito 墓園盡頭處是一個門廊,踏上門廊的石階,前面牆上出現了可以讓人穿過的兩個相扣圓形洞門,洞門的邊緣是以威尼斯建築常見的彩色紙皮石鋪砌,與旁邊粗糙的混凝土形成強烈的對比。穿過洞門,眼前一片開揚,這裡是個大草坪。 Scarpa 把草坪的地面升高,遊人

築電之旅 品味城市變遷

Image
【圖:香港建築師學會六十週年主題電車,車身由年輕建築師 SARAH MUI 團隊設計,以「建構城市」為設計概念。】 上週日,筆者出席了建築師學會六十週年的慶祝活動「築」 X 「電」之旅,與傳媒朋友和二十多位來自基層的中小學生「遊電車河」。我們先在屈地街電車廠集合,一同登上了一輛特別為學會六十週年設計的橙白色電車。車上的導賞員是一位有十多年建築導賞經驗的建築師雷冠源 ( 亞 JOE) 。然後,一眾乘客戴上耳機,築電之旅正式啟航,一起穿越石屎森林。 電車從西區出發,經過之處發現有不少建築地盤。隨著港鐵港島線延伸至堅尼地城,西區早已靜靜地起革命,新樓盤拔地而起,取代舊建築,但仍保存著舊區街道風貌。亞 JOE 叫大家留意沿途風景的變化,說:「在西營盤,道路兩旁都是小店舖,街道上都充滿行人。」 電車除除向前行駛,來到上環這個香港開埠早期華人經貿活動的地區。忽然, JOE 叫大家瞌上眼睛,用呼吸去感受地區特色。然後問大家知不知道這是甚麼地方?雖然星期天不少店舖都拉上大閘,但獨特的海產味道還是撲鼻而來。小朋友都興奮地答:「是海味街。」對,原來體驗城市,除了用眼睛,還可以用鼻子。 電車路線彎彎曲曲,沿途就是一百年前的海岸線。左右兩邊,一面是維港一面是陸地。今天,昔日有平民夜總會之稱的大笪地變成港澳碼頭,百年歷史愛德華式建築上環街市變身作西港城。再往前走,眼前出現了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卻丟空十二年的中環街市,無奈地等候著拖延已久的活化工程。 中環的核心商業區,甲級商廈林立,也早已成為各世界級名牌子爭研鬥麗的展示場地。擦身而過的是一座座的商業建築,還有國際著名建築師 Norman Foster 的作品,建成至今三十年,仍然充滿著未來感的匯豐銀行總行大廈。相反,對面的終審法院,卻莊嚴肅穆地站在一旁,百多年來屹立不倒。匯豐隔鄰的舊中銀大樓,原來曾經是中區最高的建築物。舊中銀大廈背後便是政府山,香港開埠時期集合宗教、政治和法治的權力中心。今天政府山上仍存在不少歷史建築,包括聖約翰座堂,和以紅磚建成曾作為終審法院的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 經過新中銀大廈,來到金鐘的商業區,這裡都是八十年代興建的辦公樓,較著名的有力寶中心和對面的太古廣場。「金鐘從前是軍營,在八十年代發展為商業區。寬闊的馬路,地面行人卻不多,過路便往天橋走。」亞 JOE

因地制宜 建構優質空間

Image
【圖:長沙叮叮創意中心,建築師以二十七個貨櫃組成建築群,建構成一個以人為本的公共場所。】 一年一度的香港建築師學會周年年獎,今年的獲獎項目共八幢建築物。除了早前在本欄介紹的五項香港建築外,獲獎的還有三個在境外的建築物。 榮獲「全年境外大獎」及「主題建築獎—都市設計」兩個獎項的,是由歐華爾顧問有限公司設計的「成都遠洋太古里」。有別於千篇一律的商場發展,建築師設計了一個開放式,以街巷主導的購物區。低矮的尖屋頂建築群組,與古舊廟宇大慈寺相鄰,組成了一個充滿街巷和庭院的地區。建築群組為社區提供購物、餐飲和娛樂設施,遊人可走在滿載巷里風情的街道與庭院中間,享受逛街的樂趣。 評審團認為,「成都遠洋太古里」是一項為振興成都核心老城區而規劃的高複雜性都市設計項目。以復興老步行街區為公眾網絡,項目成功地把老舊城區和當代都市連接起來。為尊重原有的傳統寺廟與禮堂建築,設計通過精心佈局,巧妙地把商業建築與歷史建築融合一起。採用因地制宜的設計思路,該項目保存了當地歷史文化氣息,符合了步行者的要求,並提供了現代化的購物和公共設施。它亦提供了一種老城區都市設計的新辦法。 同樣獲頒「全年境外大獎」的,是名為「長沙叮叮創意中心」的一座文化市集。項目由匯創國際建築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年輕建築師呂達文聲稱這是一幢推動民主的建築,目的是促進長沙當地大眾文化藝術,創造一個短期新進設計師的孵化器和聚集地點,作為藝術家與設計師的交流平台。 建築師以貨櫃作單元,組成一個精巧而有機的開放空間系統,就像一個隨意的遊牧村落;還讓藝術家參與,為建築物外牆賦予自由的藝術元素。三層高的臨時建築群,內裡劃分為不同大小的房間,作為各種創意作業的工作間,讓不同的流行文化,藝術家和設計師進駐。 評審團認為,「長沙叮叮創意中心」是一個優秀例子,去展示謙虛的建築意念可以豐富文明城市和啟發集體創意。該項目在短時間低成本的情況下竣工。它本來是一組臨時性建築,但目前已發展成一個備受眾人喜愛的公共場所。項目採用了既快速又有效的集裝箱作為主題,創建出有趣的空間感,也讓租戶和訪客參與設計。作為一種社會創新與實踐性的建築,該項目以民主方式確切創造了一個以人為本的場所。 獲得境外優異獎——住宅建築的,是由升建築有限公司設計的「聚舍」。這是一座位於順德近鄰,建在一面九米高的懸崖上端,建築

灣仔北角新海濱 拉近人水距離

Image
【 圖 :挪威奧斯陸海濱區,堤岸以梯級式設計,方便遊人在水陸之間進出,拉近人水距離。】 海濱事務委員會一直致力推動 「 朝氣蓬勃和具吸引力的維港海濱 」 。連同前身的共建維港委員會, 一共 工作了十二年,漸見成績。 今天,市民可以親臨海濱,散步緩跑 、 閒坐休憩 、 釣魚玩樂和觀賞煙花,近距離欣賞維港景致。中區的海濱,變成一個海濱活動實驗場,除了有摩天輪外,還不時舉辦不同的大型戶外活動,例如美食節 、 音樂會和 藝術 展覽等,成為市民假日消閒的好去處。 最近,規劃署啟動了 「 灣仔北及北角海濱城市設計研究 」 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秉承海濱事務委員會 「 與民共議 」 的原則,徵詢社會對該海濱用地規劃的意見。 新海濱的規劃,以 「 重新拉近人水之間距離的一片都市海濱 」 作願景。規劃涉及由灣仔至北角連綿達三點二公里長的海濱,當中還包括約十公頃的新海濱公園及長廊,和約二十二公頃的水上活動及避風塘水體,為港島北岸帶來一片與眾不同的嶄新綠色海濱體驗。 規劃署建議把海岸分為五個主題區,分別是慶典主題區 、 渡輪碼頭主題區 、 水上活動及康樂主題區 、 活力避風塘主題區和東岸公園主題區。設計有動有靜,符合多元化的海濱規劃原則。 多年以来,海濱規劃一直停留在岸邊土地規劃。不過,要成就具吸引力的海濱,除了陸上設施外,水中的活動亦非常重要;而陸上設施和設計亦必須要與水上活動配合。值得欣慰的是,這一趟 , 規劃署突破性地把前貨物裝卸區一帶規劃為水上活動及康樂主題區,回應了公眾對引進更多水上活動和康體設施的期望。 主題區被三面堤岸環繞,水流較為靜態,也不涉海港航道,作為水上活動中心實在最好不過。從規劃圖可見,水中設置了一個浮動泳池,泳池旁邊的海岸還有日光浴區,海岸堤階和露天咖啡區。到時市民可以在維港中心暢泳 、 曬太陽 、 歎咖啡,在煩囂鬧市中尋找一片寧靜空間,好不寫意。此外,該區還設置了供賽事使用的工作亭和擺放水上活動設施的浮橋,以便為國際水上運動賽事 ( 例如龍舟比賽 ) 提供後援設施。 銅鑼灣避風塘,是一個充滿著歷史文化的地方。一直以来,避風塘除了供船隻避風之用外,還有不少海上食肆供遊人享用美食。避風塘附近,還有午炮,奇力島和重置的天后廟等歷史景點。奇力島的海岸線,更是該區海岸僅存的天然海岸線,極具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