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y, 2021

開放式管理 九成用家表支持

Image
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自去年十月開放以來,深受大小朋友歡迎,每天都充滿歡樂氣氛。 為了實踐朝氣蓬勃的海濱願景,我們一直探索有別於一般康文署管公園的管理模式。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可以說是我們的一個實驗場。傳統的公園大多設備完善,遊樂設施和座椅等都是固定的,建好便難再修改。但這段長廊的設計卻一反傳統,大片空地上擺放了大量卡板和可移動的桌椅,任由用家按需要自由移動。此外,開放七個月來,經過萬聖節、聖誕節、農曆新年、情人節和復活節,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期間限定」裝置,令市民每次來到都有新的發現。 在管理方面,受《遊樂場地規例》所限,一般公園都有一套由管理者制定的一套規矩,例如不准踏單車踩滑板,不准放汽球放風箏,不准唱歌跳舞等;這些條例雖可確保公園遊人有秩序地使用公園,但卻大大限制了用家的自由度。如何在兩者間取得平衡,一直是社會上和政府部門間爭持不下的議題。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破天荒地以開放式管理,由發展局海港辦事處、民政事務署和康文署共同負責,這裡沒有一套「這讓不准,那樣不行」的規條,場內設施可以自由使用任意搬遷,長廊上可以攜帶寵物,踩單車踩滑板沒有禁止,只要求使用者互相尊重。另外,岸邊的欄杆向內後退,市民可以隨便坐在欄杆外看海,只要自己注意安全。 為了更準確和更科學化地掌握社會意見,發展局委託活現香港進行研究,目的是瞭解不同使用者對場地設計及管理的滿意程度,並分析不同用家在平日和週末不同時間的使用模式。 研究團隊在農曆新年期間在現場觀察,並用問卷訪問了六百三十三人及與九十六人面談。調查結果顯示,整體來說,超過四成五受訪者對場地表示滿意,四成八表示非常滿意,總滿意率高達九成三。 團隊在場地裝了三部攝錄機,二十四小時從高空拍攝場地在不同時間人流的變化,竟發現場地擺設每一刻都在變更。場內可移動的卡板被孩童搬來搬去隨意搭砌,令形態不斷改變;小卡車亦川流不息地在場內遊走。晚間玩滑板的青年人出動,這裡又變成一個滑板場。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團隊詢問受訪者對以下句子的認同程度:「我喜歡這個空間與一般公園不同,設有較少規則。」結果是八成七的受訪者表示同意及非常同意,而不認同和非常不認同的只有百分之四。由此可見,近九成的用家就是喜歡這種開放式的管理。 調查結果也顯示,八成一的用家認為「期間限定」的裝置有助增加場地的吸引力。訪問在農曆新年間進行,那個會轉動的大全盒便成為「我最喜愛的

東廊板道 全面接通港島北岸

Image
去年九月,筆者於本欄文章「東廊『碌架床』,為海濱解難」中,簡介了這條接通炮台山至鰂魚涌海濱的的東區走廊橋下板道之走線,有關計劃已在去年底刊憲,法定反對提出期限在今年三月一日結束。土木工程拓展署現正解決收到的反對意見,並計劃在第三季度之前完成法定程序。 在刊憲期間,顧問團隊為板道進行詳細設計。下週一,他們將向海濱事務委員會進一步介紹板道的設計建議。 東廊板道以「城市海浪」作為設計概念,設計者把全長約兩公里的長廊劃分成八個主題區,目的是把東區走廊橋下的空間打造成一個令人愉悅的地標。八個主題區雖然在設計上各有風格,令遊人有不同體驗;但共通點就是靈活性。設計者相信,靈活的公共空間可在每天不同時間進行不同的用途或活動;空間的使用也可以隨年月變化。另一方面,靈活的管理模式亦可適應不斷變化的公眾需求。 靈活的設計和管理可以隨機應變。這是海濱事務委員會從近年在疫情期間及一系列實驗性的項目(例如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和灣仔水上活動主題區等)當中汲取的寶貴經驗。因此板道的管理將會採取類似的安排,務求減少場地的限制,增加遊人的自由度和體驗。 從設計圖所見,整段板道寬約十米,大致可分為前後兩部份。靠近維港的是「休閒通道」,可讓遊人在海濱流連歇息,或是閒坐看海,又或進行其他活動。近岸邊的「共融通道」則可作為行人、跑步者、騎單車者的路徑。此外,設計者亦在板道的露天地點設置階梯式座椅,方便遊人從不同高度欣賞海景。 除了三道開合橋外,整段板道採用玻璃欄河,以減輕水陸間的視覺障礙。若要全無遮擋地欣賞維港美景,市民更可以來到板道上的六個觀景台。此外,板道近糖水道碼頭旁還設有一個設計獨特的釣魚平台。平台梯級式的設計,有如浮在海面的小島,釣友們可以拾級而下靠近水面,享受釣魚的樂趣。 由於板道大部份置在橋底,東區走廊便成為板道的上蓋,為板道遮蔭擋雨。設計者更在板道露天部份設置遮蔭亭,方便遊人隨時可以找到稍作歇息的地方。 板道分為東西兩段,中間以北角海濱長廊連接。自從前北角村用地重建發展完成,北角海濱長廊在年前開放後,不論在平日或假日,人流絡繹不絕。預計到東西兩邊的板道接通後,再加上往返港九的渡輪交通,該段長廊必然會成為匯聚人流的樞紐。有見及此,設計團隊在收集了地區人士和用家的意見後,建議把現時的北角海濱長廊優化,以創造更多和更靈活的空間讓市民休憩或進行不同的活動。 設計團隊亦聽取了早前公眾參與

「童樂園」開放 為海濱添綠意

Image
港島添馬至會展的一段海濱長廊在一九年十月開放,讓跑步者可以從西區石塘咀沿著維港岸邊一直跑到灣仔會展。還記得,當時有朋友對筆者說:「長廊駁通固然好,但怎麼整段長廊連一棵樹也沒有?」 事實是,長廊是以「先駁通,再優化」的概念率先開放臨海約六米寬的部份給市民享用,當時圍板背後的第二期工程仍在進行中。十八個月後的今天,圍板拆除,長廊全面開放,景觀頓覺開揚。灣仔海濱,終於出現一個遠離繁囂,可飽覽維港,又充滿童趣的綠色空間。 新開放的空間主要是一個高低起伏的大草坪,面積約七千八百平方米,園內還種滿了不同的開花樹木。遊人不但可以在草地上漫步和耍樂,更可在小山丘上從高處眺望遼闊的維港景致。在靠近添馬公園的一端,建築署的建築師設計了一個名為「童樂園」的活動區。有別於一般以硬件為主的兒童遊樂場,「童樂園」內高低起伏的草坪內藏色彩鮮艷的渠筒,就像一個個小山洞,讓孩童自由在山丘間穿梭,發揮無盡的創意。 上週日,發展局海港辦事處與智樂遊樂協會合作,以「期間限定」形式於草地上提供自由遊戲體驗,筆者亦參與其中。只見一班大小朋友推著輪呔上山下山,又把草坪斜坡當作滑梯,玩個不亦樂乎。主辦者又在草地上放了大量瑜伽磚塊,讓孩童發揮想像力,隨意砌疊出高樓大廈。一眾參與者在這個海濱空間,享受了一趟別具創意的遊戲旅程。 這個具實驗性的安排,也為將來在這裡或其他海濱地區提供更創新的兒童遊樂體驗。 另一方面,園內亦提供了多款遮蔭涼亭和桌椅,讓遊人閒坐歇息。 遊走在山丘和草地之間,發現長廊上還有不少可持續的元素。中央廣場的照明系統原來是由風力發電,而散步小徑亦裝上太陽能路燈。此外,香港木庫亦利用了因颱風已倒塌的樹木製造了一套名為「小島‧小息」的公共藝術座椅,令場地的設施做到既美觀實用,又具環保意義。 這段全長五百六十米的海濱長廊,自一九年開放以來,在不同時節都放置了本地文創精英的「期間限定」互動裝置。其中安泰微型工作室以「家」為主題的微型藝術裝置,例如地上的玻璃磚,又例如欄杆上的觀景舊式大牛龜電視機和幾座基層市民的家居擺設,都早已成為這裡的「打卡」標記。承接有關主題,藝術家安泰今次為場地以「奉茶‧問暖」為名,把富有香港特色的懷舊暖水壺和水杯放大並設置在新開放的草坪上,讓市民在海濱感受身在家中客廳的感覺。 安泰還說:「這套茶具曾在沿岸微型展覽中出現,希望遊人可在海濱放慢腳步,尋找它們原來的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