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October, 2022

《施政報告》 推動海濱發展

Image
現屆行政長官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日前出台,當中對海濱發展有以下的描述:「(第九十二段)我們會增設休閒設施及項目,為市民的活動加添不同元素:(i)環島長廊——我決定在香港島建造活力環島長廊,全長約六十公里,連接港島北岸海濱長廊及南區多條現有海濱和郊野步行徑。明年起進行研究及設計並展開工程,於五年內完成駁通九成長廊。」 經過發展局團隊多年來的努力,港島北岸海濱長廊進度理想。現時最長的一段由石塘咀至炮台山長約七點四公里;到二二年底會向西延長接通卑路乍灣,長度增至八點七公里。另外,連接北角至鰂魚涌的東區走廊下行人板道將在二四至二五年內分階段落成,到時港島北岸已連貫的海濱全長達十三點二公里(由卑路乍灣至筲箕灣),可說是屬維港海濱的部分大致完成了。 既然北岸接通成功在望,今天行政長官決定落實建造環繞港島海岸的長廊,實在是把握了成熟的時機。對此,筆者表示非常支持。 據了解,明年開展的研究將涵蓋屬維港海濱的港島西端,以及維港外的各區(例如柴灣和港島南區等)。港島西部分包括港島西廢物轉運站至芝加哥大學香港校園一段全長約一公里的海濱,當中包括約七百六十米長的天然海岸線。活力環島長廊將由躍動港島南辦事處負責統籌。筆者建議當局可參考維港海濱發展經驗。團隊亦隨時樂意與相關部門分享。 值得留意的是,港島堅尼地城至筲箕灣以外的海濱並不受《保護海港條例》限制。因此,在維港以外要接通海濱長廊時,雖然要面對的困難也不容小覷,但彈性預料比維港內較大。例如可以興建一些懸臂式結構作觀景台供市民欣賞海景等。 今年施政報告的另一突破,是設立了「績效指標」(KPI)。 有關海濱長廊的KPI包括:「(一)在二零二八年將維港兩岸的海濱長廊總長度延長超過30%,即由二十五公里延長至三十四公里。」 維港海濱全長七十三公里,目前已開放二十五公里,到本年底將會增至二十六公里。餘下的八公里,將包括港島兩公里和九龍新界六點五公里。港島方面,有東區走廊下之行人板道、東岸公園主題區第二期和堅尼地城西等。至於九龍和新界,有啟德發展區內的多個項目、長沙灣荔盈街綜合發展項目和九龍城海心公園擴建等。以上項目,預計在二三年至二五年逐步落成。 「(二)每年於海濱場地舉行至少三十項活動。」 要海濱朝氣蓬勃富吸引力,除了陸續接通和開放更多段落的海濱長廊外,海濱的管理和營運亦非常重要。近年,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工作從過往多聚焦在規劃與

土瓜灣海濱 連接紅磡與啟德

Image
上週五,市建局宣佈啟動土瓜灣區內兩個重建計劃,分別是俗稱「五街」的明倫街/馬頭角道,及土瓜灣道/馬頭角道的重建計劃。筆者留意到,兩個項目除了一貫的拆舊樓建新樓外,還會在海旁興建約二十米的海濱長廊。 另外,筆者日前出席了渠務署土瓜灣海濱長廊公共藝術作品設計比賽頒獎典禮,為將興建的一段由基本污水處理廠地塊內騰出的海濱長廊揭開序幕。 把維港兩岸的海濱連接成延綿不絕的海濱長廊,是我們的共同願景。今天,九龍區從尖沙咀至紅磡的海濱已接通了四公里長廊;而啟德體育園和跑道上的海濱長廊亦在興建中,預計在二三至二四年起陸續落成,全部完成後將提供十一公里的海濱公共空間。土瓜灣介乎紅磡與啟德之間,為九龍東岸海濱全面駁通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過,海濱不是白紙一張,尤其是在舊區,不少路段都早已被基建設施或私人物業佔據,要駁通一點也不簡單。當中便牽涉搬遷(例如貨物裝卸區)、土地業權(例如屬私人土地)和法律(例如填海)等大難題,有的更是在可見的時間內無法克服。故此,海濱事務委員會一直以來,抱著的態度就是可做的便先做,「做得一段得一段」。 要把原屬私人土地的海濱地帶開放給公眾使用,只能靠重建和修訂土地契約。市建局土瓜灣的兩個重建計劃位處海濱,當中包括一些老舊住宅和工廠大廈。雖然現時臨海位置設有休憩處,但非常狹窄,寬度只有二點五米。按市建局建議,重建後大樓會後移以騰出地面空間,建成寬二十米的海濱長廊供市民享用。 另外,兩個項目之間將設有最少二十五米寬的海濱廣場,把海濱與內陸的土瓜灣道連接,以增加海濱的暢達性。市建局預計項目將在二零三三年落成,到時長廊將會接通北面啟德體育園前的海濱。 至於土瓜灣基本污水處理廠,在一九九零年啟用,功能是收集附近地區的污水先作基本和隔篩處理,再經深層隧道輸往昂船州污水處理廠。處理廠的北面現時正在進行海心公園擴建工程。 海心公園擴建項目籌劃超過十年,二零一三年亦曾在海濱事務委員會討論。擴建後的海心公園,除了提供網球場、休憩區、兒童遊樂場、小食亭和洗手間等設施外,亦會釋出長約七百多米的海濱長廊供市民享用。 既然處理廠接壤擴建後的海心公園,渠務署與海港辦事處經磋商後,便建議釋出臨海約五米寬的消防車緊急通道與市民共享,並與毗鄰的海心公園擴建範圍互相駁通及同步開放。 因此,原本七百多米的海濱長廊再增加一百四十米,成為一段約八百八十米長的公共休憩用地。工程預計在二零二四

紅磡都市公園 為海濱添色彩

Image
最近兩年,港島海濱發展迅速,灣仔至炮台山海旁路段陸續開放,而且段段有特色,成為不少市民日常休憩和「打卡」的好去處。此外,這些新開放的海濱,採用了「海濱共享空間」的管理模式,以較少規則規範市民的活動,讓市民可以更自由地使用海濱,遊人散步跑步閒坐釣魚,放狗狗踩單車踩滑板更是悉隨尊便,只要互相尊重和包容。 眼看港島的發展,也難怪有人問:「你們是否偏心港島區,哪九龍呢?」事實是,近年港島北岸受惠於中環灣仔繞道落成後陸續釋出的土地,讓我們可以「先駁通、再優化」策略盡速開放給市民享用。至於九龍這邊,不少項目其實正在興建中,預計在二零二三年內陸續落成;當中包括啟德跑道上的海濱長廊、土瓜灣海心公園擴建和渠務署基本污水處理廠海濱,合共提供額外超過兩公里的海濱長廊。 至於討論多年的紅磡都市公園亦有新進展。日前,發展局海港辦事處在海濱事務委員會會議中向成員介紹了最新的設計。 建議的紅磡都市公園位處紅磡碼頭前端,佔地約九千平方米,前身是碼頭交通交匯處。交通交匯處在二零一九年搬遷至室內,空出土地便規劃作休憩用地。原本政府建議以公私合營模式發展,並在於一九年進行市場意向調查,最後接獲三個建議。但經政府分析後發現全部都需要政府注資,再加上回報期冗長。再者,也有地區意見認為私人參與或會令公園過於商業化,甚至變成遊客景點而失去服務市民大眾的原意。經重新考慮後,政府認為公私合營紅磡都市公園並不適合。 交通交匯處在搬遷後一直開放給公眾使用,雖然沒有任何改善工程,但很快便成為區內孩童和青少年的玩樂場地。不時可見兒童在空置巴士站的路徑騎單車踩滑板,自攜活動籃球架練習射籃等。一片空地,只要開放給市民,並以開放式管理,市民便會創造出自己喜愛的公共空間。 經過一輪實地觀察和吸納公眾意見後,海港辦事處建議公園設計將以道路交通為主題,以呼應昔日服務近三十年的交通交匯處,並提供休憩遊樂和綠化設施予市民享用。設計者採用了時下流行的繽紛色彩,以車輪圖案在地上組合成包括平衡車賽道和綠化空間的公園。另外,公園內的指示牌和標誌都仿照交通路牌的設計。市民希望有更多綠化和遮蔭,因此設計者亦在場地上提供避雨亭、草坪和樹木。 設計者還找來一輛退役消防車置在公園內,讓市民可以近距離欣賞和接觸消防車內外的救生設備。 為推動創新設計和管理,辦事處將會以短期租約模式夥拍非政府組織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營運當中約二千二百平方米的兒童遊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