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y, 2020

先駁通再優化 北角區建東岸公園

Image
【圖:東岸公園防坡堤可以讓市民走到海港中心,欣賞維多利亞港日出日落的景致。】 為了盡快讓市民享用維港海濱公共空間,海濱事務委員會近年致力推動「先駁通﹑再優化」策略 (Incremental Approach) ,先把各段海濱連接成連綿不絕的長廊,再陸續加入優化設施;又或者把海濱長廊工程分階段完成,把臨海部份率先開放給市民享用。 在「先駁通﹑再優化」的策略下,灣仔北會展至添馬公園段可以提早十五個月開放;雖然有關工程第二期現時仍在進行中,但今天市民已經可以享用海濱,跑步釣魚,欣賞期間限定的藝術作品和節日裝置。更重要的是,市民可從灣仔會展沿海濱一直步行到西區,全長四點五公里。該段海濱開放後,深受跑步愛好者歡迎。 會展西面已駁通到西環,哪東面又如何?早前筆者已在本欄介紹了會展至灣仔碼頭和銅鑼灣避風塘的兩段海濱設計。日前,海濱事務委員會港島區海濱發展專責小組舉行會議,討論灣仔北至北角的另外兩個短期海濱優化項目。兩個項目,分別位處灣仔前貨物裝卸區,及天后及炮台山的新填海用地。 《灣仔北及北角海濱城市設計研究》把因應興建中環灣仔繞道所需的填海用地及相鄰海濱土地,規劃出五個主題區,自西至東分別是慶典主題區﹑碼頭廣場主題區﹑水上活動主題區﹑避風塘主題區及東岸公園主題區。五個項目都包括在去年政府預留專項撥款六十億元的長遠優化海濱計劃當中,相關的詳細設計亦會逐步進行。由於長遠計劃落實需時,在「先開放﹑再優化」的策略下,我們將以臨時海濱長廊的模式,以簡單快捷的方法盡早開放給市民享用。 先說東岸公園段。有關用地其實屬於中環灣仔繞道東面出口接駁東區走廊的工程範圍。按照傳統做法,工程完成後,負責該工程的路政署會把平整後的土地交回地政署,然後再交由康文署再聘用建築署或其他顧問設計海濱公園,再展開公園工程,完成後才開放給市民。過程程序繁複,牽涉部門多,且需時甚長。 我們建議的做法,就是既然公園用地需要平整,不如加點心思,做些簡單基本的園景美化及海濱設施,工程完成後便立刻可以開放讓市民享用。雖然這種模式因為預算有限,只能提供簡約的海濱空間,但好處是夠快速,省卻了繁複重疊的程序。這個做法能夠落實,實在有賴發展局海港事務處與不同相關部門的協調工作。 維港海濱,每段都有不同的特色。東岸臨時海濱公園長一百五十米,將設有草地,遊樂和休憩設施,可

三號用地招標 設計價格並重

Image
【圖:中環新海濱的三號用地面積龐大,由皇后像廣場一直延伸至新天星碼頭。】 日前,海濱事務委員會舉行會議,就政府出售中環新海濱三號用地建議採用「雙信封制」招標安排進行討論。 傳統的賣地安排,以現金招標,都是以「價高者得」原則進行;方法行之有效,而且確保程序公開﹑公平﹑公正。不過,由於三號用地位處維港海旁,位置優越,有條件成為中環市中心的重要標誌,優秀設計也有助提升國際形象。再者,相關地塊更牽涉佔地超過一半面積的公眾休憩用地,關係到龐大的公眾利益。因此,政府建議以「雙信封制」招標。即是說,一方面看價錢,一方面要看設計。 筆者預料,有意競投的發展商,必然會重金禮聘世界級建築師操刀,務求以最優秀和最具創意的設計以增加中標勝算。 中環新海濱三號用地的規劃和設計大綱,早前已在本欄論述,在此不贅。 在「雙信封制」下,政府建議設計和價格比重各佔五成,總分最高的標書為勝出,再經中央投票委員會審核和決定後,方會被接納。 由於評審設計難免有主觀成分,要確保評審設計過程客觀持平,避免利益衝突的機制便非常重要。故此,標書評審委員會將全部由公務員組成,並按預先釐定的評分制度審視設計。政府亦將委任來自建築﹑規劃﹑城市設計﹑園景設計和測量界的專業人士擔任技術顧問,在展開評審前就各建議書各自的設計優點,向評審委員會提供意見,但不會參與評分工作。所有技術顧問也不能有任何利益衝突。 坊間有人質疑,以「雙信封制」招標,不一定價高者得,再加上經濟前景不明朗,在這時候推出一幅黃金地段,會否有賤賣土地之嫌? 事實是,政府將會為土地設底價,只會接納不低於地政總署所釐定底價的報價,以確保此優質商業用地能為庫房帶來合理收益。換句話說,縱使設計優異,倘若投標價格不足底價,政府便不會批出。 會議當中,有成員關注如何確保勝出設計將會落實執行而不會「走數」。發展局回覆,未來發展商需要向城規會提交總綱發展藍圖以供核准。中標者必須按勝出的設計提交藍圖,期間標書評審委員會將繼續監察,以確保即使最終設計需要因應城規會的意見或決定作出修改,也不會差於勝出的建議。 另外,海港辦事處會繼續連繫相關部門,確保用地發展能夠妥善落實。 管理公共空間方面,地契條款亦會訂明投標者在推展管理和保養公共休憩用地時需恪守投標時的承諾,而過程中需得到海港辦事

卑路乍灣海濱 觀日落好去處

Image
【圖:長廊上搭建了用鋼架構成的裝置,讓遊人在其中自由活動及欣賞日落景致。】 近日香港疫情稍為緩和,而且陽光充沛;被困在家多月的市民,一到假日已急不及待紛紛走到戶外空間,享受藍天白雲,呼吸新鮮空氣。不論是市區和郊野公園,沙灘和海濱,都成為市民在疫情下舒展身心的目的地。 優化海濱的工作在疫情下也沒有停頓下來,在復活節期間,我們在灣仔會展至添馬公園的一段海濱長廊繼續實踐「期間限定」的理念,在長廊上設置復活兔和復活蛋的節日裝飾,又在欄桿上添置新的以「家」為主題的微型藝術裝置。雖然沒有刻意的宣傳,但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打咭」。 另外,位處港島西區的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第二期工程亦經已完成,待限聚令過後便會全面開放給市民享用。 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建造工程於二零一八年下半年開始,工程預期歷時二十一個月。按傳統工程安排,用地應在工程全面完結時才開放給公眾。然而,面對市民對盡快享用海濱的熱切期望,我們近年積極倡議「先駁通﹑再優化」的發展理念,先把長廊臨海約五米寬的板道在一九年第一季開放。這段長廊是現屆海濱事務委員會以「先駁通﹑再優化」理念推行而首個全面開放的項目,安排令市民可提早十三個月享用海邊的板道,全方位見證有關理念的效果。 全長一百七十二米,面積約五千九百平方米的海濱長廊,從前是個貨物裝卸區,二零一零年代初期則用來支援興建港鐵西港島線的臨時躉船轉運站,其後一直關閉。及後在地區人士和海濱事務委員會的支持下,發展成海濱休憩空間。 海濱長廊與其他休憩用地之別,自然是享有美麗的維港景觀。港島西面海濱面向青馬大橋,又不時出現進出海港的船隻;最令人響往的,當然是那獨一無二的夕陽風景。另外,卑路乍灣海濱長廊毗鄰仍在運作的貨物裝卸區,市民在此可以近距離一睹「橫雞躉」卸貨活動的面貌,加深對海港作業的認識。 第二期開放的長廊部份,提供了市民期待且讓他們更舒適享受海濱的設施,包括有坐椅的遮蔭亭﹑公眾洗手間等。長廊上的一大片空地,可讓孩童自由奔跑,街坊紮營野餐;市民亦可攜同繫上牽繩的寵物入內,和其他使用者共享長廊設施。狗狗們若要盡情玩樂,無拘束地奔馳,更可來到特設的寵物角。 一般海濱公園的固定設施例如遊樂設施、綠化地帶和座椅等,難免對市民活動的可能性造成限制。事實是,現今社會公眾期望和需要不斷轉變,公共空間設計應更具彈性,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