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September, 2020

北角海濱變幻時

Image
上文提及,土木工程拓展署近日就東區走廊下之行人板道工程,即筆者口中的「東廊碌架床」,日前向海濱事務委員會匯報進展。北角海濱花園位處工程的中心位置,將東西兩段板道連接起來。 北角海濱花園前身為一九五七年落成的北角邨。優越的臨海位置,讓其被冠以「公屋豪宅」的稱號。北角邨於二零零二年完成歷史任務後被拆卸,及後經技術研究、社會討論、規劃程序、賣地和興建,新的海濱發展於二零一九年底大致完成。 今天所見,北角海濱已重新活潑起來。發展商按規劃大綱要求,把空間整合,將建築物從海濱後移最少二十米,並把兩個碼頭之間的巴士總站遷往室內,騰出空間興建了全長四百米,面積達一萬五千平方米的連貫海濱公共空間,佔整幅發展用地約四成。 這片海濱成為了天后至鰂魚涌之間最大片的公眾休憩用地。四條與內陸連接的地面行人路把渡輪碼頭、巴士總站、港鐵轉車站等交通要塞連貫起來。得天獨厚的暢達性,吸引不少市民前來到訪。昔日停滿雙層巴士的排坑,搖身一變成為絡繹不絕的林蔭步道。 海堤上的石牆老樹、渡輪碼頭內的海鮮攤販、東廊橋底下乘涼的老街坊、大廈倒影中的晨運客,及糖水道T字碼頭的釣魚發燒友等等,均是舊區歷史記憶的延續。另一邊廂,可以「吹海風」的長廊和海邊咖啡店,可以「涼冷氣」的商場和海景餐廳,以及可以「放下狗」的寵物公園,則吸引了不少年輕家庭、假日休息的打工仔和傭工前來抖抖。近期,一些區外居民更被附近酒店的優惠吸引,選擇來一晚「微旅行」,讓這裡的璀璨夜景多了一群意想不到的新觀眾。綜觀各區海濱長廊,這裡的用家組群可算是最多元。他們共冶一爐,悠然自得地享受海濱空間。 筆者經常強調,海濱不應只是一個靜態公園。要海濱朝氣蓬勃,也不能單靠硬件。當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為海濱賦予新面貌,如何讓海濱於開放後保持生命力,便有賴政府和民間彼此積極投入。在這裏,我看見了社區各持分者共同打造精彩空間的例子。 早前於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的編織作品大受歡迎。海濱事務委員會及發展局海港辦事處與本地藝術團體再次攜手,加上懿念工作室的參與,將平凡的海濱欄杆變成色彩繽紛的編織花海,花海更將於月內有新作品。另外,我們會在九月下旬聯乘專業摺紙藝術家陳柏熹,為長廊東端電照街的一片空地進行地方營造,設置以海洋生物為主題的桌椅。 對,是桌子加椅子。筆者近期的一個重要體會,就是要把海濱成為一個可以讓市民「企企理理」吃頓飯,甚至「work from h

東廊「碌架床」 為海濱解難

Image
討論超過十年,連接港島東區炮台山至鰂魚涌的東區走廊橋下板道終於上馬。首要工作是為板道走線刊憲,土木工程署日前便向海濱事務委員會報告板道的最新進展,並介紹建議的刊憲方案。 近年,港島北岸的各段海濱長廊相繼落成,成為市民散步緩跑和欣賞海景的好去處。但北角海岸線早被私人物業佔據,又不能填海,要落實「把海濱連接成延綿不絕的長廊」這願景,在東區走廊橋底下建板道,是填補北角區缺口的唯一辦法。 板道建在東廊橋下,目的就是減少對維港水體的影響,以符合《保護海港條例》最少填海的要求。就像「港式碌架床」,上層行汽車,下層行人和單車。上層的東廊又為下層的板道提供了遮蔭。這項工程史無前例,倘若設計得宜,將可媲美在美國紐約由棄置架空路軌改造成公園的High Line。 東區走廊橋下板道分成東西兩段,西段長約零點七公里,連接油街至糖水道;東段長約一點一公里,連接電照街至海裕街;兩段之間則由一段長約零點四公里的北角海濱花園(現已開放)連接。板道落成後,市民便可由西環石塘咀沿海濱步行至筲箕灣愛秩序灣。這段貫通港島北岸的長廊全長十二公里,將會成為維港兩岸最長的一段海濱長廊。 為了令行人更方便地進出海濱板道和加強與內陸的連繫,除了西段和東段兩端一共四個出口外,設計者在和富花園、電照街、北角渡海輪碼頭廣場海濱花園、民康街及健康東街設置五個連接點。另外,擬議板道亦會由海裕街向東延伸約八十米,提供一段約十米寬的通道,連接同為十米寬的鰂魚涌海濱長廊,以取代現時位於海裕街只有兩米寬的行人路,增加板道的通達性。 為了讓市民更親近維港水體,板道的水平和坡道會盡量降低。在平衡考慮惡劣天氣時風浪影響的情況與增加親水性兩者的要求下,設計者盡量拉近板道與海面的距離,把西面板道,和北角汽車渡輪碼頭及消防船碼頭之間的一段板道的水平設在水平基準線以上約五點五米。整段長廊坡度均低於百分之三,連接點的坡度則低於百分之五。 設計者亦會利用東區走廊現有的防撞保護樁柱上的空間建造六個觀景台,好讓遊人在毫無遮擋下欣賞維港美麗景色。此外,沿途還設有釣魚平台、公共洗手間、飲水機、小食亭、避雨亭和坐椅等設施供市民使用。板道上還可提供空間擺放藝術家作品,及舉行不同的活動。 由於板道和原有海岸線之間仍有一片水域,有需要讓船隻進出。為避免因方便船隻而需要升高板道與水面間的距離,設計者便想出了用開合橋的辦法。東廊板道日後將有三條開合橋,

推動社區參與 同建共融海濱

Image
疫情之下,海濱發展的工作並無間斷。我們期望在疫情減緩之時,可以盡快開放更多公共空間,成為市民「宅渡假」(staycation),消閒「抖氣」的好去處。 海濱事務委員會在六月份討論了「西營盤東邊街北休憩用地」的設計。這項工程是政府預留六十五億元海濱優化專項撥款中,其中一個最快上馬的主要工程項目(另一個為東區走廊下行人板道),目的是為港島西面由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至中山紀念公園的一段海濱注進新動力。 有別於傳統公園工程的做法,工程部門作出了新嘗試,聘請了擁有相關地方營造及公眾參與經驗的外間機構,擔任遊樂設施顧問,為整個公共空間進行綜合設計,以「跨代共融」為概念,為休憩用地的不同部份提供嶄新、多元化和適合不同年齡及能力人士享用的遊樂設施。其中的焦點包括善用現時「捐山窿公園」渠桶位置和周邊範圍,設置一個跨代共融遊樂空間;顧問亦建議設置一個具規模的嬉水區,提倡親水文化。 為了讓未來的設施更迎合使用者的需要,海港辦事處和顧問近期花了一個星期,於該段海濱實地工作,親身了解現時大眾使用海濱的情況和對未來發展的想法。團隊的工作時間從清早到夜深,平日和周末,務求收集和掌握不同時段不同使用者的意見。 在這時候進行社區參與,除了讓工程的詳細設計工作能適時推動外,亦為疫後海濱發展的「新常態」,帶來一點啟示。同時,公眾參與的方式,亦需要考慮疫情,作出調整,透過適切的防疫措施,保障市民和員工的安全。 雖則如此,公眾參與的程度超乎顧問預料。顧問團隊在該處海濱的大蔭棚,架設五塊大畫架,展示不同的設計選項,讓市民利用蓋章表達其心頭好。結果不少經過的市民主動停下來,表達意見。一些受歡迎的設計,蓋章的空間更不敷應用,顧問需要臨時加印展板。另外,市民亦主動與顧問團隊一對一面談,分享使用心得。顧問原來的目標,是在一星期內收集約一百份的調查意見。結果只用了一半的時間,已經超額完成。 我們的「先駁通,再優化」策略,亦可讓市民親臨現場先體驗這段海濱的獨特環境,再表達意見。相對過去「閉門造車」式的公眾參與更加「貼地」。 顧問團隊將詳細分析所收集到的意見。根據初步觀察,不少使用者期望未來工程可增加該處海濱的遮陰,並多設面向海濱的座椅。他們亦十分歡迎設置嬉水噴泉(dry water fountain) 。這類親水設施在外國的公共休憩空間甚為普遍。香港的家庭亦十分喜愛,但往往需要花費不菲前往主題公園方可享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