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ne, 2018

「土地大辯論」 公眾論壇點滴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參與活動的首場公眾論壇在紛紛擾擾中總算順利完成了。 說「總算」順利,當然不是完全順利。歷時三小時的公眾論壇出現了一些風波。一如所料,本來是讓市民大眾對十八個選項的優劣和取捨作理性辯論和表達意見的平台,一度成為吸引傳媒注意的示威場地。 從來,公眾論壇都有本身的秩序和規則,目的是確保人人都有發言和被聆聽的機會。這些規則,不外乎是要求發言者先表達發言意向,再由主持人抽籤輪流發言,每人發言三分鐘。論壇分四節進行,每節約十人發言,再由主席或副主席作簡短回應。 不過,要求本來就是要到場示威的人按牌理出牌根本沒可能。現場所見,在論壇首節中段,示威者無視發言次序突然從座位站起,拉起橫額並高喊口號,前後的示威者互相呼應。又站在椅子上叫囂一番,甚至把土地大辯論的資料單張撕爛。主持人的勸喻當然發揮不了作用,唯有請在場的保安人員處理,雙方更一度發生衝突,最後示威者邊喊口號邊離場。然後論壇繼續進行。 這些在近年的公眾論壇活動經常出現的行為,自然成為在場傳媒鏡頭的焦點,可說是見怪不怪。但在主持人通過揚聲器勸喻和叫囂聲夾雜的情況下,在席者根本無法聽清示威者的訴求究竟是甚麼。筆者認為,這些舉動除了為活動製造片刻混亂和干擾外,對解決問題並無任何幫助,亦有違公眾參與與民共議尋求共識的原意。此外,對認真出席論壇表達意見的市民也不公平。 雖然如此,筆者發現大部分出席者都是認真參與並積極表達意見的。首場論壇共約一百七十人出席,四十二人發言。討論焦點主要集中在粉嶺高球場和填海兩個選項,但也有市民表達了一些頗為新穎的意見。 不少出席者為捍衛高球場而來的,當中有高球會的職員和附近居民,也有高球會特聘的規劃師、工程師和經濟顧問。意見主要認為粉嶺高球場每年都有公開賽事,高球運動應被推動而非被打擊,發展高球運動對經濟發展也有好處。球場有百年歷史,有古樹有祖墳有歷史建築,應受保護。高球場是不少村民晨運的地方。也有人認為,北區已有許多人住,在球場用地興建過萬單位會令交通基建難以負荷。「不同階層的人都可用高球場,球場也是個自然生態區,如果拆了將來會後悔莫及。」有在球場工作的員工說。 不過,也有市民持不同意見,認為球場佔地廣但非普羅大眾可以享用,質疑高球運動是否普及到要用偌大的地塊去發展體育,更支持全面發展高球場。「你皇后碼頭都可以拆,還談甚麼保育

「土地大辯論」 誰跟誰的辯論?

有土地大辯論之稱的土地供應公眾參與活動已進行了一個多月,首場公眾論壇亦在本文見報之日 ( 六月十六日 ) 下午在港島禮頓山社區會堂進行。 過去的幾個星期,我們在不同地區舉行巡迴展覽,並推出實體和網上問卷讓市民表達意見。主席黃遠輝近日亦撰文,對冒著三十五度高溫仍願花時間到展場認真地填寫問卷的市民表示感激。相信也曾參與「展場值日生」工作的小組成員也一定認同。成員落區與市民直接交流,也是個相當珍貴的體驗。我們發現,不少市民對香港土地和房屋短缺所衍生的問題是有意見的,不過他們不是媒體常客,沒有表達的渠道。公眾參與活動正好提供機會帶動全民參與,共同面對和解決這困擾著香港社會的大難題。 此外,專責小組同時亦與不同團體組織和地區人士會面,聽取不同持份者的意見。我們也會留意社會人士通過傳媒文章表達對覓地選項的正反論述。以上種種,都是收集意見的良好渠道。但這些意見都多是各自表述,是單向性的,要產生與民共議建立共識的效果,或者促成議題上的辯論,個人認為還有一段距離。 十八個選項都是可行的增加土地供應辦法,但沒有任何一項是毋須面對和克服任何困難的。無可否認,十八個增地選項各有支持者和反對者,當中更涉及持分者直接利益或固有信念或價值觀,要完全達成共識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我們仍然期望,通過公眾參與這一個知識型的溝通過程,讓政策制定者和市民大眾瞭解各持分者的意見,在過程中吸取更多資訊和知識,從而更宏觀地看清問題,收窄分歧。若要達成共識,參與者 ( 包括政策制訂者 ) 在瞭解他人意見或在獲得更多資料後,應有妥協的準備。若然各人堅持己見寸步不讓,便無法達成公眾參與的真正目標。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其中一項職權範圍,是推動公眾就不同選項的利弊和相對優次進行討論,並就不同選項作出取捨。目標就是凝聚社會最大共識。故此,我們需要促進不同意見持分者理性討論,拉近互相差距。我們期望,透過不同持分者之間的分享與交流,在開放包容互諒互讓的基礎上,凝聚社會一定的共識。 理論上,這場「土地大辯論」應在民間進行。但據筆者觀察,在不少情況下,專責小組主席和成員,往往成為「被辯論」的對象。例如有人批評小組把他們反對的增地方法列入討論選項,又例如質疑小組有預設立場,又或者對公眾參與範疇有意見等等。遇上這些質疑,小組主席和成員都會耐心解釋。但社會若在這些與選項利弊和優次無關的事情上過於

土地供應千二公頃 逾六百組合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參與活動已進入第二階段。本週,我們繼續在金鐘港鐵站和粉嶺碧湖商場兩個場地舉行巡迴展覽。網上問卷也在日前出台,市民可直接在網上填寫並提供意見。 網上問卷與實體問卷設計相若,都是邀請市民以千二公頃土地短缺為目標,在十八個短中期、中長期和概念性選項作出選擇,並回答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市民若有其他意見,都可在這部份作答。與實體問卷相比,網上問卷可以根據市民所揀選的選項自動運算,提醒市民所選的選項是否足夠千二公頃,不用自己計。另外,市民若要知道個別選項更詳盡的資料,亦可按該選項下的連結閱讀,非常方便。 自公眾參與啟動以來,筆者不時留意傳媒報導;作為小組一員,亦受盡民間鞭策。坊間對問卷設計也有一些批評或誤解,筆者冀藉著本欄釐清一些事實,以釋除部份批評者的疑慮。 有人說:「『點心紙』充滿前設和引導性,迫人湊夠一千二百公頃作『最低消費』,『焗』人選擇例如填海和私人農地等大板塊選項。」 事實是,專責小組主席和成員已多番強調,小組對任何選項都沒有前設。必須強調,土地供應公眾參與的目的,是讓市民大眾共同參與解決現時土地供應短缺的嚴峻問題。十八個選項包括了來自政府和民間的建議。土地供應既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社會人士亦要掌握相關資訊才可作出抉擇。我們的工作便是把各增地選項的資料、數據和考量疏理,通過書冊和網頁向公眾交代。問卷設計則以解決一千二百公頃的土地短缺和建立土地儲備為目標,讓公眾能在同一基礎上作出增闢土地的選擇與取捨。就算有人不同意有關起步點,也可以在問卷或其他渠道表達意見。 再者,即使問卷訂下了滿足最少一千二百公頃的目標,根據現時各個選項的土地供應數字,並沒有一個選項是非選不可,不存在所謂『焗揀』的情況。例如坊間有意見認為,公私合營有官商勾結的疑慮,填海影響海洋生態,又反對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即使以上所有選項都不選擇,仍然可以做出供地超過千二公頃的組合。實際上,所有選項土地潛力合計三千二百九十二公頃,可以足夠千二公頃的不同組合超過六百個。 因此,若果有人因為自己反對某些選項而指控問卷設計偏頗或迫人選擇該等選項,筆者便不敢苟同了。 另一個關注點,是問卷對有關短中期選項的土地面積估算。被納入短中期的選項,包括棕地發展、利用私人農地儲備和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包括粉嶺高球場),均以土地面積的一成五及三成作為短中

全民參與覓地抉擇 千二公頃由你作主

為期五個月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參與活動已啟動了一個月,日前已進入第二階段。首階段主要是通過不同媒體向社會大眾解釋香港現正面對的土地問題與及不同增地選項的挑戰與機遇。在第二階段,我們會直接與市民接觸,並通過展覽、公眾論壇、問卷 ( 網上和實體 ) 等,收集各持分者的意見。 我們自五月二十六日起陸續在全港十八區的四十個地點舉行巡迴展覽,並派發問卷讓市民表達對土地供應的十八個選項的取捨。土地供應小組各成員亦會現身展場直接向市民介紹各選項的內容、解答疑問和聽取意見。此外,小組成員在上周亦出席了由建築師、測量師、規劃師、園境師和工程師等五個專業團體分別主辦的論壇。 首個周末的巡迴展覽,我們在銅鑼灣、馬鞍山及藍田的三個商場與市民見面,共派出了二千三百多份問卷,收回約九百多份,回覆率約四成。平均每場每日收回問卷約一百份。 筆者上周日下午到利舞臺當值,不時看見市民耐心地觀看展板上的資料,再認真地填寫問卷。問卷由小組及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總監白景崇教授設計。十八選項分成三個組別,分別是短中期、中長期及概念性選項。除概念性選項因有待研究才能預算可提供的土地面積和時間外,其餘十個選項都列出可能提供的土地面積樣市民作參考。例如短中期的棕地是一百一十公頃、私人農地是一百五十公頃、中長期的維港外近岸填海是四百五十公頃、發展東大嶼都會是一千公頃等。問卷亦鼓勵市民在選擇時以多管齊下湊足至少一千二百公頃的土地短缺。 這份問卷,有如一份港式酒樓的「點心紙」,讓市民在小點、中點和特點分別作選擇。也有人說這像是西式的餐牌,把食物分成頭盤、主菜和甜品。 筆者也曾擔心,要市民在十八個選項作選擇,會否太多,令人選擇困難?但現場所見,不少市民都是有備而來,參觀者對不同選項已有一定概念和看法。明顯地,「土地大辯論」推出首月傳媒鋪天蓋地的報導和評論,與及民間不休的爭辯,已引起了公眾對議題的關注和瞭解。 利舞臺展場在商場門外,沒有空調,市民仍願意在三十五度高溫下駐足停留填寫問卷,可見這些都是有心人。有人一面填寫問卷,一面翻看小冊子的資料,非常認真。要計數也難不到他們,幾個人各自拿出手機作計算機用,看看自己所覓得的土地是否足夠應付千二公頃的短缺。 「哪若湊不夠千二公頃怎辦?」有市民問。雖然小組鼓勵市民盡量選出超過一千二百公頃的土地,但倘若湊不夠數,問卷仍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