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y, 2019

互惠共贏 拆解旅巴泊位困局

Image
【圖:旅遊事務署建議在啟德前跑道區近公眾碼頭的臨海土地暫時用作短中期旅遊車停泊用地,以分流土瓜灣的擁擠。】 近年,旅遊巴士泊位短缺成為一直困擾港人的問題。最近傳媒報導,觀光船旅客逼爆土瓜灣一帶碼頭,對附近居民造成滋擾。為了紓緩上落船旅客集中一區,當局建議把旅客分流至其他碼頭,於是向因尚未發展完成而附近民居較少的啟德發展區打主意,希望把啟德跑道上的兩幅臨海官地用作旅遊巴泊位用途。不過,要把海濱土地用作停泊車輛,便要先過海濱事務委員會一關。 海濱事務委員會一直以來都是海濱願景的推動者和守護者。我們積極倡議「還港於民」,建議把不適切的用途,例如貨物裝卸區、泵房和其他機電設施搬遷,把海濱土地連接成為延綿不絕的海濱長廊作為休憩用地。另外,過去也有因海濱土地空置而用作臨時停車場和廣告招牌的申請,在會議中亦因不符合《海濱規劃原則》而遭委員會否決。 旅遊巴士逼爆市區要分流,但搬到任何地區都會被當區居民反對,怕加重交通擠塞,也怕干擾市民生活。旅遊巴士泊位短缺既是事實,但又似乎是一項不受歡迎的設施,引發新一輪的「鄰避症候群」 ( 即「我認為有需要,但就別在我家後院」 ) 。旅遊事務署為解決困局費煞思量,終於發現啟德民居少 ( 自然反對聲音也較少 ) ,而且前跑道處又恰巧有個公眾碼頭,方便遊客上船參加「維港遊」。因此決定向海濱事務委員會闖關。 本週三,海濱事務委員會啟德海濱發展專責小組舉行會議,討論相關議程。 旅遊事務署表示,為紓緩大量旅客在土瓜灣碼頭登船參加「維港遊」的壓力,建議用啟德公眾碼頭作分流,並希望徵用啟德前跑道末端近碼頭的兩幅臨海政府土地分別用作短期和中期旅遊巴停車場。當局指「維港遊」主要在黃昏進行,每晚約三至五班船,每船可載約二百人。另外,為免車位被濫用,當局指相關入境旅行團須事先作登記,方可使用有關泊位。 事實是,兩幅海濱土地原本並非規劃作旅遊車泊位,而長遠用途是跑道公園第二期,即人人可享的休憩用地。至於長期的旅遊車停泊處,則設置於較近內陸已規劃作旅遊中樞項目的一幅土地。但由於該土地即將出售,此刻難以用作臨時停車場。 用海濱作停車場既是「揀無可揀」,但又要合乎「海濱規劃原則」,旅遊事務署於是想出辦法,把停車場的地界從海濱後退,騰出海濱空間,亦建議在短期停車場用地外興建一條與跑道公園第一期連接的海濱長廊供市

啟德體育園 連繫維港海濱

Image
【圖:啟德體育園於四月二十七日舉行動土典禮,由行政長官與一眾嘉賓共同主持。】 位處維港正中心,佔地二十八公頃的啟德體育園終於落實興建。上星期,筆者便出席了啟德體育園動土典禮。 啟德要建體育城,早出現在二零零二年的東南九龍發展規劃研究。後來因為該規劃圖牽涉填海而觸犯《保護海港條例》,啟德需要重新規劃。零四年,共建維港委員會成立,首要工作之一就是為啟德重新規劃推動公眾參與,與民共議建立共識。經過兩年多的規劃程序,最終推出了「零填海」的規劃,舊跑道完整保存,跑道末端面向維港是郵輪碼頭,而停機坪以西則是包括一座可容納五萬人的體育場館的體育城。當年的規劃願景,是讓啟德成為一個結合體育、休閒、旅遊、商業和優質房屋的樞紐。更把郵輪碼頭和體育館兩座臨海建築物規劃成為維港中心地標。還記得,按原來計劃,啟德體育城擬在二零一零年落成。 不過,因為種種原因,體育城計劃一拖再拖;啟德規劃十五年來也經歷多次修訂,由原來的中密度規劃變成高密度規劃,人口亦由原來的八萬六千人增加至十三萬四千人。由於建屋用地短缺,為了增加房屋供應,佔地二十八公頃的體育城用地在一二年更險些兒被發展局「徵用」作住宅用地。後來由於體育界奮力頑抗,民政事務局反對,最終由政務司司長一捶定音,保留土地作體育設施用途。 經過多年的諮詢及研究,政府決定以公私合營模式營運體育園。政府以公帑斥資,由私人機構負責設計、建造及營運。一八年展開招標程序,最終由新世界發展屬下的啟德體育園有限公司中標。體育園耗資達三百一十九億,是近數十年來政府在體育基建方面最重要的投資。 據營運者稱,體育園主要體育設施包括一個可容納五萬人的主場館,一個可容納一萬人的室內體育館和可容納五千人的公眾運動場。主場館以東方之珠作設計概念,頂部設有可開合的上蓋,令場館在任何天氣情況都可進行體育及文娛活動。主場館的另一特色,就是在南面面向維港的看台設置落地玻璃幕牆,與維港景觀連繫;讓市民一邊觀看球賽,一邊欣賞維港美景。 此外,體育園的其他設施還包括逾八公頃的休憩空間,包括健身站、兒童嬉水活動區、單車及緩跑徑、保齡球場、零售和餐飲店舖等。海旁還設有美食海灣,讓人在海濱一面享用美食,一面觀賞海景。 由於體育園臨近海濱,海濱事務委員會一直關注園區的總體規劃。園區的設計與布局,對落實一個朝氣蓬勃交通暢達的海濱地區有

以靈活策略 加快還港於民

Image
【圖:遊人登上摩天輪可鳥瞰中環海濱活動空間及維港景致。】 過去百年,維港不斷填海,海岸線也不斷遷移。不過,隨著中環灣仔繞道落成,維港完成了最後的大規模填海;今天所見的維港海岸線,終於成為永久性的海岸線。 要把海濱還給市民,便先要做好城市規劃和設計,然後要投放資源,再有合適的管理者和營運者,才能落實。過去不少海濱土地,縱有良好的規劃和設計 ( 而且規劃過程也通過了公眾參與程序 ) ,但由於土地因基建工程(例如填海、繞道劃鐵路工程等)正在進行而未能騰出;又或者因政府財務和人力資源優次安排,又或者未能覓得適當的營運者等種種原因;不少海濱區的發展項目遲遲未能落實。 一個地區,從規劃到完全建造完成,往往需要二十年或以上時間。維港兩岸三個主要區域,例如九龍的西九及啟德,港島的中環和灣仔,雖然全部經已規劃超過十年,但到今天還是工地滿佈。若然要把整個地區發展完成才把海濱開放,「還港於民」恐怕遙遙無期。 有見及此,海濱事務委員會及發展局一直探索另類可行模式,讓市民可以盡早享用海濱。 二零零四年,共建維港委員會成立之時,西九文化區還在諮詢階段,與其讓海濱土地丟空,我們建議可以先做一條臨時海濱長廊。隨後建築署以簡約及環保的設計,在海濱鋪上木地板、草坪和設置貨櫃,在九個月的極速時間內完成了維港海濱首段臨時海濱長廊。市民可在西九海濱騎單車吹海風看日落,近距離親近維港。 另外,為了興建中環灣仔繞道工程,灣仔貨物裝卸區需要搬遷。在裝卸區搬遷後與工程展開期間的三年「空擋期」,該處在短時間內變成了臨時寵物公園。市民可帶同狗兒在海旁自在奔跑,享受人狗共融之樂。 臨時海濱長廊的好處是可讓市民及早享用海濱,而且所需資源亦較永久性的少。因為是臨時,不用過分考慮物料的耐用性,設計彈性也較大。再者,臨時海濱長廊更可提供機遇去跳出一些傳統框架,試驗不同的活動,例如踩單車和遛狗等。 中環新海濱的規劃和城市設計研究早在零八年完成,長遠的規劃包括海濱長廊和腹地內的一些商業用地。但由於地塊仍未發展,政府便先做好海濱長廊把中環碼頭與添馬政府總部外海旁連接開放給公眾享用,再把兩幅土地分別通過短期租約形式租予營運者,用作摩天輪遊樂場及中環海濱活動空間。 雖然這些都是臨時設施,但兩者自一四年營運以來,吸引了數以百萬計市民和遊客前往海濱。摩天輪在一

活力避風塘 留住海濱記憶

Image
【圖:銅鑼灣避風塘,盛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港人的集體回憶。】 筆者兒時住在銅鑼灣百德新街,街道盡頭便是海旁。還記得,當年祖母帶著幼小的我走到海濱買魚的情景:我們站在岸上,賣海鮮的艇家就在水上,船上滿載著鮮魚和活蝦。艇家用一張報紙和一條鹹水草便把魚兒包紮好便交給我們。 那個年頭,海濱與民居就是那麼接近,水上和岸邊的活動也是那麼親切。海濱也就是市民生活的地方。這個地方,每到中午時分,海旁都會響起轟隆一聲。孩子都不用看鐘,聽到炮聲一響,便知道是十二點正。 後來,因為填海,街道盡頭變成一條大馬路,海濱離民居也愈來愈遠了。今天要到銅鑼灣避風塘海濱,便要穿過一條隱蔽的行人隧道。雖然如此,避風塘早就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盛載著豐富的香港歷史和文化,和港人的集體回憶。避風塘附近,還有午炮,奇力島和重置的天后廟等歷史景點。奇力島的海岸線,更是這區僅存的天然海岸線,極具欣賞價值。從海濱向外望,這裡漂浮著大小不同種類的船隻,再加上在海面搖曳的倒影,形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一直以來,避風塘除了供船隻避風外,還有不少食肆供遊人享用美食。但因為難以申請牌照,這些水上食肆已逐漸式微了。 避風塘這段海濱,除了景觀獨特優美,也可說是維港海濱「親水指數」最高的路段。維港海濱大部分被欄桿圍繞,遊人難以親近或接觸水體。但由於避風塘要方便船隻上落,岸邊都有不少梯級讓行人進出。筆者發現,這裡雖然沒有康文署公園的休憩設施,也沒有刻意的裝飾,但不少市民都愛坐在堤岸的梯級上談心聊天或獨自看海。釣魚者和一些遊人也會特意走到欄桿外面釣魚和看風景,享受著無拘無束的城市公共空間。 假日的長廊上,還可看見遛狗和踏單車的市民,和成群結伴的外籍傭工在這類聚集舉行活動,好不熱鬧。市民還可以在此乘坐舢舨,讓船家載你前往奇力島外的防坡堤,在維港中心欣賞海港景致。 在政府六十億優化海濱的九個優先項目中,位處銅鑼灣避風塘的「活力避風塘主題區」是其中之一。按規劃署在二零一六年進行的「灣仔北及北角海濱城市設計研究」報告,「活力避風塘主題區」的設計意向是活化避風塘以呼應區內不同的歷史文化景點 ( 包括避風塘、午炮及重置的天后廟 ) ,以及善用銅鑼灣避風塘的水體及堤岸,以供公眾享用。此外,主題區亦希望透過於北防坡堤上增設觀景平台以加強現時北防坡提的景觀價值。 為了傳承避風

這麼近那麼遠 灣仔海濱想像

Image
【圖:日前筆者到灣仔北海濱出席香港動漫樂園第二期開幕典禮,與主禮嘉賓及一眾漫畫家合照。】 本周四,筆者應邀出席香港動漫海濱樂園第二期開幕典禮。樂園位處灣仔會展中心新翼外的海濱,旁邊是金紫荊廣場。第一期早在一六年經已落成,一直是市民和遊客欣賞維港景致及與本地漫畫人物自拍的景點。第二期繼續由「創意香港」贊助,漫畫人物雕塑更由三十個增至三十六個。主辦單位香港動漫畫聯會稱:「第二期項目以《漫活—細味漫畫家的生活》為主題,並迎合智慧城市的發展,為樂園內的展品加入 AR 互動元素,讓市民和遊客可以透過手機照片與漫畫人物互動。例如可與動漫角色一起體驗『打小人』,或披上長髮與聶風來個自拍。」 為配合漫畫家生活的主題,漫畫家常用的畫筆、橡皮擦和鉛筆刨都變成長廊的座椅,讓遊人坐下與動漫角色合照。 筆者雖不是動漫迷,但看著展品中的經典漫畫人物例如老夫子、牛仔、聶風和十三點等,都牽起了不少兒時在茶樓和理髮店看漫畫的回憶。展品當中亦包括了不少新進漫畫家的作品,趣緻的造型除了為海濱帶來活力外,亦豐富了海濱長廊的多元性。海濱,也成為推廣香港動漫行業的平台。 早前中環海濱出現充氣巨人 COMPANION ,西區海濱有針織小王子,灣仔又有市民熟悉的本地漫畫人物,這些大小藝術裝置都令海濱變成遊人「打卡」勝地,增加了地方的吸引力。但要海濱真正朝氣蓬勃,就要做到交通暢達,方便市民進出海濱。 筆者發現,在會展對出的灣仔海濱,遊人多是乘坐旅遊車而來的遊客;相反在其他地區常見的釣魚客和跑步者,卻不見縱影。究其原因,就是交通不便。市民從灣仔港鐵站要到海旁要步行一公里且要穿過會展才能抵達;另外,現時灣仔近岸地區仍然充斥著大片工地,中環海濱長廊只接駁至金鐘添馬公園外,未能延伸至灣仔會展海旁。 有見及此,我們經已利用 上屆行政長官在一七年《施政報告》撥出用作落實優化海濱項目的五億元專項撥款,進行灣仔北分別於會展東面和西面的兩條臨時海濱長廊的工程。工程已在今年初展開,預計在二零二零年落成。到時由上環至灣仔碼頭的海濱長廊將會全面駁通,總長度達三公里, 會展海濱的暢達性將會大大改善。 至於本年度《財政預算案》的六十億優化海濱九個項目當中,有三個在灣仔北 ( 其餘六個在銅鑼灣、炮台山、北角、啟德、茶果嶺及荃灣 ) ,分別是在會展旁邊的「慶典主題區」、「渡輪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