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23

「留白」 觸動無盡可能

Image
踏入七月份,旅遊發展局展開了一連串的「開心香港」活動,其中「樂聚維港嘉年華」,已於七月八日起一連五個周六日晚上,在灣仔海濱舉行,免費為市民和旅客提供街頭表演、極限運動表演及維港水上音樂會等精彩節目。活動首天,筆者更登上了設置於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內的水上舞台,與一眾主禮嘉賓主持開幕儀式。 回顧過去三年疫情期間,委員會和發展局海港辦事處絲毫沒有因疫情而減慢海濱發展的進度,相反更與各工程部門並肩加速連接海濱,也落實了香港前所未見的無欄桿海濱及海岸堤階。此外,更推動另類的管理模式—「海濱共享空間」。 接通海濱,開放管理,不同的可能性便應運而生。 近年,我們在推動海濱發展的過程當中,可以用三個「E」來形容。分別是Experiment(創新實驗)、Engagement(公眾參與)和Empowerment(發揮潛能)。我們先以實驗思維大膽嘗試一些別於傳統的設計與管理模式;再與公眾互動,邀請更多持份者參與﹔過程中經已發掘出更多令海濱更活潑,令遊人更歡愉的點子和做法。到了今天,維港海濱作為公共空間,不論是在水上還是在陸上,都比從前出現了更多的可能性,。 旅發局在疫情過後舉辦的「樂聚維港嘉年華」特別展現了Empowerment這方面,讓社會不同人士發揮創意,共同打造具魅力和生動活潑的海濱,把維港海濱推介給家人、朋友、以至各地的旅客。 「樂聚維港嘉年華」不僅是「開心香港」的重點項目,也是首個於灣仔海濱舉行的大規模海陸嘉年華,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Experiment。 一個周日晚上,筆者便在灣仔海濱走了一趟。親身感受這佔地逾三萬平方米,橫跨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HarbourChill 海濱休閒站及灣仔臨時海濱花園的大型海濱活動場地。這些場地都是正值在疫情期間建設和開放的。 從會展海濱往東一直走,沿途已發現各類街頭表演。HarbourChill搭建了一個大型屏幕,現場直播着水上舞台的表演節目,遊人坐滿了前面的草地,一邊享受美食,一邊欣賞表演。後端新開放的休憩區更變成露天餐飲區,提供各式小食、啤酒和氣泡酒等盛夏飲品小食,讓遊人在維港醉人夜色下享受寫意的夏日時光。 水上活動及康樂主題區內的餐廳Harbourfun,今年初才開幕,開張半年來聽說生意也不俗。餐廳更在音樂會期間推出套餐系列,讓客人可以在演唱會現場邊吃邊看,在維港夜景的襯托下極盡視聽和吃喝之娛。 海濱發展,

從《一家之言》到《城市SNAPSHOT》 十八年後的終極告別

從《一家之言》到《城市SNAPSHOT》 十八年後的終極告別 這一篇,是筆者在本報的最後一篇了。 不經不覺,從零五年的《一家之言》到一三年的城市《SNAPSHOT》,筆者在本欄執筆已十八年。還記得,開始在報章寫專欄,緣於一個偶然。十八年前的一天,曾經訪問過筆者的記者來電問我:「你可以幫手寫專欄嗎?」「怎可以,我不懂寫中文。」筆者中文只讀到中五,往後也甚少寫作,又怎能擔此重任?豈料對方卻說:「你說話那麼棒,把說的寫出來便是了。」而我,竟然相信。 自此,我手寫我心。過著每週執起筆桿爬格子的日子,寫了十八年。 十八年來,筆者以不同身份或崗位在此撰文,曾任職城市設計學會副會長,建築師學會會長,市區重建策略檢討委員會成員,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一八年起則擔任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雖然崗位不同,但內容都是環繞著城市發展,包括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建築設計、舊區更新、海濱發展、文物保育及土地供應等議題。 有時筆者放假外遊,或公務考察,便把世界各地令人心動的建築和城市規劃向大家介紹。畢竟不變的身份,就是一個建築師和城市設計師,和一個關心城市環境的路人甲。 筆者留意到,本欄的讀者當中不乏專業人士和政府官員。有時,筆者的觀點與角度,難免把一些主事官員氣壞了。不過,有時倒也推動了一些正面的改變。還記得有一次,一位每週都追看筆者文章的政府高層對筆者說:「你的文章越來越啱睇。」筆者笑着回應道:「也許是你們走對了路罷了。」 這些年來,學到的是,要推動進步,沒有一蹴即就。只要方向對,便多給予鼓勵和嘉許;縱使未臻完美,也毋須事事挑剔。主事者才有動力繼續往前。 十八年來的文章,見證着香港的轉變。從平面式的規劃到立體化的城市設計,從單向式的公眾諮詢到互動式的與民共議;從拆舊建新到推動一系列的保育項目;從單一招標地產帶動到成立西九管理局發展真正的西九文化區;從屏風樓發水樓到可持續發展的建築設計;從維港填海爭議到海濱長廊逐段駁通;從欄桿處處到鼓勵親水的「海岸堤階」;從過份管理的公共空間到「願景帶動」的「海濱共享空間」等等。 寫專欄最困難的,就是找題材。寫甚麼?往往是每週令筆者抓破頭顱的難題。至於如何寫?學到的是:「先下筆,再收拾。」就像做海濱,「先駁通,再優化。」日積月累,一段一段的駁通。 寫文章的另一好處,就是整理思路。一些零碎的想法,在寫作過程,經過編排,組織和篩選,再用讀者看得明白的

26公里長海濱 塑造無盡可能

Image
一對巨型黃色橡皮鴨子結伴暢游維港,停留在金鐘添馬公園對出的海面,引來大量市民及旅客紛紛從四方八面前來海濱。不論男女老幼都被可愛的鴨子挑起童心,展露笑臉在維港背景下的鴨子前面「打卡」合照。 一隻鴨子先洩氣再復活,但仍不減市民興致,且成為全城話題,加強了宣傳效果。社交媒體上更出現了被黃鴨子照片「洗板」現象,有近距離的,有從灣仔至金鐘段的CONNECTOR照過來的,有從對岸九龍尖沙咀拍過去的,也有從高空俯瞰的。維港,忽然又成為廣大市民聚焦的地方。 維港是香港的標誌,但從前能夠讓市民可以走近海濱近距離欣賞海港景致的地點還是寥寥可數。十年前,黃鴨子座落尖沙咀天星碼頭側,由於海濱空間有限,難免被遊人擠得水洩不通。當時,港島添馬至灣仔碼頭一段仍未開放。黃鴨子相隔十年重臨維港,轉場來到金鐘;維港海岸已發展了更多的公共空間,讓市民可以更親近水體,從多個地方欣賞在維港背景襯托下的鴨子。市民要與鴨子合照,也不用擠在同一地點了。 一個平日下午,筆者就從中環碼頭一帶,沿著海濱散步至灣仔,順道從多角度跟這吸引成千上萬到訪者的維港稀客打個照面。海濱比往日人多,有特地前來與鴨仔「打卡」的,也有平時往來海濱散步跑步的常客。中環海濱正進行「共融通道」試驗計劃,不時可見騎單車者在中環至灣仔往返。 今天港島北面的海濱長廊,最長的一段長達八點七公里,市民可從堅尼地城沿海濱步行至炮台山。東區走廊橋下板道亦正在興建中,預計在二四至二五年分階段開放。到時港島北岸海濱大致全面駁通,由堅尼地城至筲箕灣的海濱長廊將長達13公里。 近年,我們為了加快開放海濱公共空間,採用了「先駁通,再優化」的策略。海濱空間比傳統公園簡約,再以不斷更換的「期間限定」裝置作點綴,並鼓勵本地設計者和藝術家參與。海濱空間多,且不設指定用途,為舉行不同的活動增加彈性。我們去年初更推動了「海濱共享空間」的概念,海濱除了可以散步跑步、放狗釣魚、看海賞日落、騎單車踩滑板,也可舉行水上運動賽事和放置水上雕塑,今年初更按需要增加了戶外餐飲設施。 此外,我們亦鼓勵私人機構或非政府組織參與管理海濱空間,以締造多元活潑的海濱。不同的「期間限定」活動例如嘉年華會、美食節、藝術展覽、小型賽車場、露天市集、音樂演唱會都可以在海濱進行。能夠做到這些,大前提是要超越傳統的公園規劃框架,發揮創意思維,令海濱有足夠的空地和實行較寬鬆的管理模式,與及增強水陸連繫

工程部門多走一步 加快落實海濱發展

Image
近年,港島區多段海濱長廊陸續接通,最長的一段更長達八點七公里,而且深受市民歡迎。港島海濱的極速落實,令不少人開始關注九龍區的海濱發展。筆者在早前的文章已提到,二零二三至二四年度是九龍區海濱的收成期,將會開放的段落包括土瓜灣、啟德和觀塘至茶果嶺各段海濱。另外,西九文化區至大角咀之間,土木工程拓展署亦正在規劃一條行人通道把九龍西面的兩區連接起來。 這一篇,再說說啟德發展區。 啟德發展區面積約有320公頃,區內有三分之一用地將會發展為休憩用地,當中包括約11公里長的海濱長廊,佔全長73公里的維港海岸線約七分一。跑道區中間的空中花園經已開放,兩側的住宅發展亦將陸續落成。後者前方的海濱長廊以私人參與模式興建再交由政府管理,將會在二三至二四年起逐段開放。至於跑道近前停機坪,毗鄰將在二四年落成的啟德體育園的一段,將會是個面積超過20公頃,比維園更大的都會公園。此外,整個啟德區的海濱都設有可讓單車通行的共融通道。 一九年,政府預留六十億專項撥款予海濱發展,計劃在二八年前把維港海濱長廊總長度延長至34公里。發展項目便包括了啟德都會公園在內。 不過,都會公園的規劃與興建,情況比較複雜。都會公園遲遲未能開始興建,原因是相關土地及其海旁經常被工程部門暫借作發展區內基建工程的「躉船停泊處」和物料貯存之用。這些工程,包括中九龍幹線、啟德體育園、D3道路、急症醫院和沙中線等。 若果要待這些工程完成,再交回康文署,才開始展開公園設計和興建的工作,恐怕要再多等五至六年才可把啟德區的海濱長廊連接起來。若然如此,要在啟德海濱享受那十數公里長的單車通道,還是要等。 由於路政署因為興建中九龍幹線而需徵用位處都會公園用地的海濱作相關工程運送物料之用,部門亦理解此舉難免會對市民享用海濱造成不便,因此便提出了額外的海濱改善方案。為了讓市民可以早日享用海濱和共融通道網絡,路政署建議,待二三年完成使用海濱作碇泊處後,便立即興建一段約一千米長的海濱長廊。於是,路政署便把該段長廊納入「中九龍幹線—啟德西工程」範圍內。該段長廊落成後便可以連接啟德體育園、D3路、都會公園段和跑道區私人發展的公共海濱長廊,把啟德區海濱最後一塊拼圖砌好。 海濱事務委員會對路政署這「多走一步」的建議非常讚賞,更認為此舉正合乎近年推動「先駁通,再優化」策略,讓市民可以及早享用連成一線的海濱。 路政署的設計方案包括兩個主要部份的工

跨越翠屏河 觀塘海濱伸延至茶果嶺

Image
近年,港島北岸的海濱長廊陸續駁通,提供了大量臨海公共空間予公眾使用,且極受市民歡迎。也許因此,常聽見有人問:「那九龍呢?你們是否偏心港島?」實情是,灣仔至炮台山海濱長廊的逐步開放,受惠於較早前中環灣仔繞道落成後騰出填海用地,再加上負責該繞道的工程部門,包括土木工程拓展署和路政署等,多走一步,以「先駁通,再優化」模式,在交回工地前以簡約設計做好長廊並直接開放,令海濱公共空間可以提早給市民享用。 事實上,在九龍一邊,大量海濱公共空間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二三至二四年落成的海濱路段,亦大部分集中在九龍區。當中包括土瓜灣區的渠務署基本污水處理廠和海心公園擴建,啟德的體育園區和在前跑道區內以私人參與模式興建的海濱長廊等。 此外,連接觀塘碼頭至茶果嶺的一段海濱,亦即將在今年夏天開放。說的是渠務署的三個項目:(一)優化觀塘污水處理廠,(二)活化觀塘翠屏河,及(三)觀塘污水泵房。 要打造一條連綿不絕的海濱長廊,需要克服不少困難。過去,觀塘與茶果嶺海濱被一條明渠分隔,明渠兩邊都屬基建設施佔用的地塊。要駁通,便要牽涉相關地塊的重新規劃和改建,亦需要用地所屬部門積極配合。 明渠(翠屏河)把海濱分隔,西面用地本來是觀塘基本污水處理廠,而污水處理廠毗鄰就是觀塘碼頭,亦即原觀塘海濱長廊的盡頭處。明渠東面是觀塘污水泵房用地,泵房前方規劃作海濱長廊。渠務署把握三個工程項目所產生的機遇,在渠務工程之外為市民提供額外的臨海公共空間。 首先是觀塘基本污水處理廠,渠務署把用地騰出了臨海的部分空間,作為長60米寬15米的海濱長廊,以接駁觀塘碼頭。 然後是活化翠屏河工程。工程主要功能是擴闊河道以幫助排洪,渠務署團隊認為稍加心思,可以把河道活化作為市區難得的河畔公共空間,推動親水文化,並改善地區的連接性。活化方案包括在河道中建造人工浮島及觀景平台,更沿河畔建造六條跨河通道以串連觀塘區內設施。活化工程雖然仍在進行,預計在二四年第三季完成;但為及早把海濱長廊接駁,工程團隊將會在今年暑假前率先開放河口接壤維港的一條跨河通道,方便把觀塘至茶果嶺的海濱長廊接通。 至於觀塘污水泵房工程,工程團隊更加入創意,在泵房上空蓋上一個園景平台。園景平台面積約一萬一千平方米,為公眾提供額外的休憩用地。平台以梯階及升降機與地面接駁。此舉可既改變一般市民對一些必須但不受歡迎的基建設施的一種「別在我的後園」的看法,更合乎政

海濱行人通道 連接西九至大角咀

Image
把維港海濱連接成連綿不絕的海濱長廊供公眾享用,一直是我們的願景。近三年,港島北岸各段海濱陸續接通,最長的一段由堅尼地城至炮台山總長度已達8.7公里。海濱接通後,成為不少跑步者的好去處。 筆者經常形容,連接海濱,就像砌拼圖,不能一蹴即就,可做的便先做。當中有容易的,也有困難的。維港海濱不是白紙一張,維港一部分也擔當了作業海港的功能,也有被馬路基建設施或私人物業佔據的。要做到全面「還海濱於民」,便要牽涉把有關設施遷移或後退,甚至填海。例如興建觀塘海濱長廊便需遷移了原來的貨物裝卸區,渠務署土瓜灣基本污水處理廠騰出近岸的土地開放予公眾使用;又例如需證明有「凌駕性公眾需要」而作小量填海興建東區走廊橋下板道等。 不過,倘若作業中的海濱用地未能遷移,又要把已開放的海濱路段連接起來,便要另闢蹊徑。方法是︰「往內走」。有「天空之鏡」之稱的西環碼頭貨物裝卸區仍在運作,雖然過去曾開放予公眾共享,但自二零二一年三月起海事署決定停止向外開放。後來,發展局海港辦事處便在該碼頭旁邊的行人路進行美化工程,增設休憩空間和藝術裝置,作為連接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和中西區海濱長廊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段的行人通道。此外,銅鑼灣避風塘主題區與炮台山東岸公園被前敬記船廠用地和電力站相隔,當局便唯有優化旁邊的行人路以接通兩段海濱。 在九龍一邊,油麻地公眾碼頭卸貨區把西九文化區海濱長廊和大角咀海輝道海濱公園分隔,但卸貨區仍在運作,要在臨岸開闢海濱長廊並不可行。因此,海港辦事處連同土木工程拓展署便積極探討利用卸貨區與公路之間的土地空間闢作行人通道,以接通西九龍至大角咀海濱。 西九文化區設施陸續落成開幕,當區的海濱亦成為市民日常休閒跑步野餐賞日落的好去處。因此,市民熱切期望可以盡快接通西九龍與大角咀,以提供一段連綿不絕由北至南的海濱行人通道。發展局海港辦事處於是把握機會,在二零二一年與貨物裝卸區營運單位續約時把裝卸區東面地界後退二至三米,以預留空間設置行人通道。隨後,土木工程拓展署再與營運者磋商,以尋找一個既可讓行人穿梭兩區,又對裝卸區運作最少影響的方案。 方案於上月底已提交上海濱事務委員會討論。現時的方案,是建議在貨物裝卸區與海寶路/西九龍公路之間興建一條約950米長及平均約二至三米寬的行人通道,以連接海輝道海濱公園與西九文化區海濱長廊。雖說是一條行人道,但需要克服的挑戰也不少,也需牽涉大量與持分者協調的工作

《海港規劃原則》 確保全民共享

Image
政府建議修訂《保護海港條例》,擬放寬對16項有利改善海濱暢達性和公眾享用的小型填海項目,需提供「凌駕性公眾測試」證明的要求。當中包括海濱長廊及行人板道、單車徑、浮躉、海岸堤階、海岸泳池、觀景台、碼頭和防波堤等。 由於現時《保護海港條例》對所有屬在維港界線內的填海工程一律禁止,除非通過「凌駕性公眾需要」測試。這個要求,不論填海規模大小都無差別地適用。《條例》一方面保護了維港不再受填海影響而逐漸收窄,另一方面卻窒礙了一些有利改善海濱暢達性和公眾享用的工程。 政府舉例,現時堅尼地城海濱被馬路佔據,修例後便可興建板道作海濱長廊。一些舊碼頭修復、改善或重建的工程亦可進行,包括加多近街附近的四個碼頭、九龍城汽車渡輪碼頭和前啟德跑道的舊碼頭等。此外,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和銅鑼灣避風塘主題區的海岸堤階亦可優化及伸延,讓遊人可以與水體更加親近。 以上例子都是一些令公眾得益的項目,雖未至於能證明有即時公眾需要及無可替代,但相信沒有太多人會反對。不過,有意見擔心,「《條例》的修訂放寬某些填海項目,但卻沒有註明必須興建政府設施並開放給公眾使用,會否令海濱太商業化,公眾要付費才能使用?」 話說回來,《保護海港條例》從來並沒有條款規限「海濱必須給公眾享用」。事實是,《保護海港條例》只能保障維港海面面積不會因填海而減少,但絕對無法令海港變得優秀活潑。即是說,不論修例與否,單靠《條例》,都不能釋除以上「海濱會否被私有化?」的疑慮。 要落實「締造一個朝氣蓬勃、富吸引力、交通暢達和可持續發展的海濱」願景,便要依靠一系列的《海港規劃原則》和《海港規劃指引》。 筆者也曾多番強調,海港規劃本是城市設計課題,要解決的問題涉及不同範疇:包括如何舒緩交通擠塞;如何提供休憩用地、綠化環境,讓市民近距離享用海濱;及令海旁容易到達等。共建維港委員會(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前身)與規劃署在2005至06年亦因此制定了以上提及的《原則》和《指引》,期望規劃一個設計優秀、充滿活力和人人可享的海港。 海濱事務委員會自成立以來,一直以落實海濱願景為工作目標,並在規劃、設計、發展、營運、管理和推廣海濱用地及鄰近水域內及相關設施方面,擔當倡導、監察及積極的諮詢角色。過去十九年來,維港海濱範圍內的項目,不論公營或私營,都會提上委員會討論,意見及指引亦會向相關政府部門或城規會提供。 委員會的意見亦建基於《海港規劃原則》。當

修訂《保護海港條例》 需堅守「還海濱於民」

Image
三月三十一日,海濱事務委員會舉行會議,發展局在當日向委員會介紹了修訂《保護海港條例》的建議,並聽取委員的意見。 政府稱,《保護海港條例》實施至今已二十五年,隨著較早時終審法院的判決、社會的發展、近年開放的多個非常受市民歡迎的海濱場地等,現在是適當時候整合經驗,並檢視《條例》的演釋及應用。政府會在今年上半年內諮詢委員會及進行相關的公眾諮詢活動。 相關修訂經傳媒報導後,隨即引來坊間一些質疑和憂慮。「好端端的條例,為何要修訂?」「維港會否因此消失?」媒體紛紛找筆者問意見。 筆者留意到,政府已清晰表示會保留「不准許進行海港填海工程」的大原則(即presumption against reclamation),並強調不會在《條例》所規管的海港內,進行大規模填海造地以作房屋、商業或工業等發展。另外,修訂亦沒有改變現時維港的界線,即北面由荃灣至鯉魚門,南面由堅尼地城至筲箕灣。維港是香港城市面貌的象徵,是所有香港人共同擁有的寶貴資產。維港經過由十九世紀過百年的填海,這二十年終於有個較為固定的海岸線,加上市民近年享用新開放海濱場地的正面回應,社會上似乎已有共識,應盡量避免在維港填海,保持其現有的面貌。 是次修訂,只是放寬了對一些有利於海濱暢達性和供公眾享用的小規模填海工程。修訂更列出了可容許的十六類小型工程清單,當中包括海濱長廊和板道、單車徑、浮台、海岸堤階、觀景台、碼頭和防波堤等。此外,更設有面積不得超過0.8公頃的上限。相反,不在該清單以內的填海工程,仍需按《條例》規定的必須證明有「凌駕性公眾需要」才可進行。 事實是,是次修訂建議亦強化了對於受條例規限的工程的管制。這些工程仍受不准填海推定的規限,必須進行「凌駕性公眾需要」測試,相關的「有力和令人信服的資料」(cogent and convincing materials, 簡稱CCM)更需進行兩個月的公眾參與,讓市民提出意見,並在之後五個月內將CCM和公眾意見呈上行會,再由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最終決定是否接受。以上程序都會正式加入法例之內。 「哪這不是將可否填海的審批權由行政長官會同行會取代法庭嗎?」有意見認為。 無可否認,以上說法也實在嚇怕了不少人。不過,事實卻並非如此。按筆者理解,在實際操作上,現時是由倡議部門(例如是土木工程拓展署)自行作出評估,並無一個正式統一的評估機制。此外,現行法例也沒有註明要求法庭審批

「復活節帽子巡遊2023」 海濱共享新體驗

Image
上週日(四月二日),筆者出席了維港海濱一項別開生面的大型活動「復活節帽子巡遊2023」,與市民一同體驗四段「海濱共享空間」。 為迎接復活節,發展局和海濱事務委員會在港島北的四段海濱共享空間舉行了維港首個「復活節帽子巡遊」,市民紛紛發揮創意,悉心得扮,戴上色彩繽紛的帽子,更有市民帶同寵物參與。 這一天,雖然下著毛毛細雨,參與者的熱情並沒有減退。三年疫情結束,口罩令解除,市民終於可以更自由自在的暢遊海濱,展現歡顏。 疫情三年間,我們沒有慢下步伐,反而加快開放各段海濱予市民享用,港島最長一段已駁通至八點七公里。巡遊路線的四段海濱,分別是炮台山「東岸公園主題區」、銅鑼灣「活力避風塘主題區」、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和「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都是在這三年間陸續開放的路段。四段海濱亦採用了「海濱共享空間」的管理模式,以最少規限管理,鼓勵市民以互相尊重和包容的態度,發揮創意的自由享用。四段「海濱共享空間」終在二零二二年底連成一線,讓市民可以沿著海濱散步,無需過馬路,一次過走通四段「海濱共享空間」。 我們一直希望能讓大眾在「海濱共享空間」無拘無束地享受歡樂時光。以往的活動都是定點進行;隨著三年疫情完結,再加上復活節將至,因此舉行維港首個「復活節帽子巡遊」,讓一家大小,帶同寵物,戴上別出心裁的復活節帽子,於港島北連綿不絕的維港海岸線一同漫步,帶出維港海濱共融共享的信息。 起步儀式在炮台山「東岸公園主題區」的防坡堤舉行,數百市民一早便前來等候,有一家大小的,有帶同狗狗的,也有海濱常客放假的姐姐們。部分市民更戴上一週前在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或「荃灣海濱長廊」的「維港復活節帽子工作坊」中,親自精心設計獨一無二的繽紛帽子。主辦單位更特地設計及製作了逾二千頂特別版維港復活節造型帽子,送贈參與的市民,每款都別具不同風格,猶如維港海濱共享空間,段段有特色。 市民沿著起步點沿銅鑼灣「活力避風塘主題區」和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步行至灣仔「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全程約二公里。活動還邀請了不同單位,包括香港導盲犬協會、單輪車隊、高蹺人、小丑和復活兔公仔等,先後加入巡遊隊伍,為海濱添上繽紛色彩和動力。幼稚園學生、啦啦隊和舞蹈團隊等更送上嘉年華式精彩表演,和市民在維港的醉人景致下漫步,氣氛非常熱鬧。 終站的「HarbourChill海濱休閒

交椅洲人工島 打造親水社區

為了解決香港境內長期受可發展用地短缺問題困擾,政府建議在港島與大嶼山之間的交椅洲附近水域填海,以提供約一千公頃土地作為發展新市鎮之用。政府已完成了初步的規劃及工程研究,以及就連接人工島的策略性道路和鐵路可行性研究,目前正在展開一連串公眾諮詢活動。 日前,土木工程拓展署和規劃署在海濱事務委員會的會議中向成員介紹有關建議,及聽取委員會的意見。 政府團隊聲稱,交椅洲人工島除了可提供土地增加房屋供應,還會發展成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以進一步提升香港經濟競爭力。此外,新增的土地可以提供調遷空間,支援港島和九龍舊區重建所引起的連鎖流動。人工島落成後,可容納人口約五十萬至五十五萬,並可提供就業職位約二十七萬。住宅單位約十九萬至二十一萬,當中約七成是公營房屋,約三成是私營住宅。 團隊的建議,是在交椅洲周邊水域填出三個島嶼,島嶼之間有寬約二百米的水道相隔。現時的方案,相對於原本概念填一個大島嶼,對交椅洲和周邊的島嶼天然海岸線和沿岸生態影響較少,亦可提供更長的海濱,各島嶼亦可以分階段落成。三個人工島嶼建成後,海岸線總長度達二十公里,並可全部規劃作有二十至三十米寬海濱長廊給市民享用。 值得留意的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避免在極端天氣水位上升時出現水淹的情況,建議中的人工島地面水平為水平基準以上七點五米,這相對於維港兩岸的地面水平的約四米高出三米多。既然地面離水面更高,要締造親水的環境,海堤的設計便更為重要。沿岸可以用斜坡和海岸堤階連接長廊與水體,讓遊人可以在拾級而下的堤階上近距離親近水體。建議還包括了互動式生態海堤,鼓勵海洋生物棲息,以增加生物多樣性。 方案的另一特色,就是三個島嶼之間的水道。水道除了能保持鄰近水域的水流適度流動,有效應對填海對水質和生態的影響外,亦可成為一個水上公共空間。筆者一直認為,要海濱朝氣蓬勃充滿活力,除了岸上活動外,水上活動和水陸互動都非常重要。島嶼間的水道正好提供場地供不同船隻往來和舉行水上活動,例如帆船賽艇龍舟競渡等,兩岸的堤階亦可讓船隻乘客上落及成為看台,令海濱更活潑更有動力。 交通接駁方面,團隊建議興建港島西至大嶼山東北連接路,及港島西至洪水橋鐵路。委員會最關注的,是相關路段對港島西海濱的影響。由於興建該道路需在港島西面作臨時填海,按《保護海港條例》的需求,當局必須證明有「凌駕性的公眾需要」及提供「有力和令人信服的資料」才可啟動。此外,相關工程建造期

走出疫情陰霾 躍動活力海濱

Image
二零二三年三月,政府撤銷口罩令,歷時三年的疫情終告結束。上月底,財政司司長在本年度《財政預算案》宣佈推動以市民為對象的「開心香港」活動,計劃提供美食體驗、遊樂和文青創作等活動,刺激本地消費和經濟,期望為社會增添笑臉。旅發局將在夏季籌辦以維港為舞台的大型海陸嘉年華,讓世界各地的表演團體進行舞蹈、音樂和街頭表演,與及燈光匯演。 疫情肆虐三年間,我們不但沒有慢下步伐,更從無間斷地延長並駁通維港兩岸各段海濱,在硬件和軟件上都有可觀的進帳。三年間,已開放的海濱長廊由一九年的二十一公里增加到現時的二十五公里,最長的一段由四點五公里延長至八點七公里。就已開放的二十五公里,當中港島佔約10.2公里,九龍佔約9.3公里,而位於荃灣和葵青一帶佔約5.5公里。 此外,我們又試驗了另類的海濱管理模式,以較少規則和限制管理,鼓勵市民互相尊重和包容,自由地按各自喜好,發揮創意地在海濱進行不同的活動。我們先從卑路乍灣海濱長廊開始,再陸續擴展至荃灣、灣仔、炮台山和銅鑼灣等路段,推動「海濱共享空間」的概念。 我們更在海濱增設了不同的水上和陸上活動設施,例如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的水上單車,灣仔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旁邊的「維港兒童自駕遊」,和銅鑼灣避風塘的「嘩啦嘩啦導賞團」等。 為了增加親水性,讓市民可以近距離接觸海水,在不受遮擋下欣賞維港美景,海濱設計在三年間亦有所突破。我們循序漸進地在不同地區引入無欄杆海堤和海岸堤階,落成後市民反應正面;海岸堤階更成為觀賞各項水上運動比賽的看台。 一直以來,我們在維港海濱的工作以香港市民為對象,近年不論在暢達度和連接性都大大改善。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也增加了不同活動的可能性,亦獲得市民的支持。今天的海濱,除了一般的休憩用途如閒坐散步、跑步釣魚外,還可以踩單車踩滑板,舉行藝術展覽市集和露天音樂會,運動比賽如馬拉松、帆船賽艇和龍舟競渡等,還有農圃、露天餐廳和水上食肆。市民到海濱走一趟,便會發現這裡相對於疫情前更是多元和活潑,而且段段有特色,處處有驚喜。 海濱,經已成為市民休閒運動吃喝玩樂的地方。受歡迎的程度,可從現場看見的笑臉和聽到的歡樂聲便可見一班。 隨著疫情完結,市面逐漸復常,相信日後會有更多大大小小裝置和活動在海濱出現。發展局海港辦事處亦已承諾,每年於海濱場地舉行至少三十項活動,這還未包括由其他機構主辦的海濱盛事例如大型演唱會、餐飲市集和燈

修訂《保港例》 需以優化海濱為本

Image
今年一月中,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出席立法會前廳交流會,提出檢視《保護海港條例》的初步方向。政府認為,《保護海港條例》自一九九七年實施至今已二十五年,隨著較早時終審法院的判決、社會的發展、近年開放的多個非常受市民歡迎的海濱場地等,現在是適當的時候整合經驗,並檢視《條例》的演釋及應用。 事實是,近二十年的海濱發展,直到今天全長達二十五公里長的海濱,都是建基於《保護海港條例》的實施。《條例》為維多利亞港定下界線,北岸由荃灣至鯉魚門,南岸由堅尼地城至筲箕灣。維港內不能填海,除非能證明有凌駕性公眾需要。《條例》實施後,維港這世界級天然資產受到保護,百多年來因為填海造地而不斷遷移的海岸線才固定下來;優化海濱,還海港於民的工作才能展開。 當然,《條例》有利也有弊,從過去海濱工作的經驗所得,《條例》一方面保障維港不再因填海造地不斷收窄,另一方面卻對不少優化海濱暢達性的工作造成障礙。 發展局局長表示,政府將檢視《保護海港條例》,初步方案維持一般不會在維港範圍填海造地的精神,日後會加強相關機制。筆者很高興聽到局長表示將保留不准許進行海港填海工程的大原則(即presumption against reclamation)。維多利亞港是香港城市面貌的象徵,是所有香港人共同擁有的寶貴資產。維港經過由十九世紀近百年的填海,這二十年終於有個/較為固定的海岸線,加上市民近年享用新開放海濱場地的正面回應,社會上似乎已有共識,應盡量避免在維港進行填海工程,以保持維港現有的面貌。 然而,受制於《保護海港條例》,過去不少可以優化海濱暢達性的建議,例如西九文化區建碼頭,啟德至觀塘間的天橋等,主事官員們都因怕觸犯條例而卻步。就算是大大改善港島區海濱連接的「東區走廊橋下行人板道」項目,也需要花上多年時間才能確立凌駕性公眾需要的測試。此舉亦難免延誤了市民享用延綿不絕海濱長廊的進度。 筆者認為,在維港內優化海濱的工程,例如局長舉例的碼頭、登岸梯級、板道等,均屬較小型的項目,即使涉及填海,一般範圍和規模實在有限;而且這些工程的確可提升海濱暢達度或令遊人體驗更精彩,對公眾有所裨益。另外,政府亦應從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的角度,考慮加強保護海岸的設施,例如海岸堤階等,這些工程亦不免涉及填海而是有必要性的。若可精簡程序便利上述這些工程,應對社會整體有利。 事實上,雖然近年海濱發展迅速,不少市民視海濱為假日休閒的好去

二零二三 邁向27公里長海濱

Image
剛過去的農曆新年假期,維港兩岸的海濱設置了大量賀年裝置,與市民共度新春佳節。今年初,首個以組裝合成建設的海濱餐廳亦在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開幕,吸引了不少遊人前來一面享用美食,一面欣賞維港景色。 二零二二年底,東岸公園主題區西面連接活力避風塘主題區的路段亦已開通,讓市民可以無需過馬路沿海濱來往銅鑼灣與炮台山。此外,我們在去年底已完成了西環碼頭旁邊的行人路優化工程,以連接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與石塘咀中西區海濱長廊副食品批發市場段。隨著這兩道歉路段的接通,港島區最長一段海濱長廊已由二一年的七點四公里增加至八點七公里,市民可由堅尼地城沿海濱跑步至炮台山。 二零二二年另一項重點海濱成果,是海濱露天食肆的開放。近年,我們在推動海濱發展時,一直留意市民的需要,並研究如何優化場地的設施。這正正是落實「先駁通、再優化」的策略。隨著近年海濱引入不少新設施和活動,如水上單車、維港兒童自駕遊以及不同的水陸活動等,吸引了愈來愈多市民前往海濱,而且不少都是一家大小前來。我們認為單靠幾部自動售賣機和小食亭,未必可以滿足市民的需要。不少意見認為海濱既受歡迎,應該提供更多餐飲服務,讓公眾可以在海濱一邊看風景,一邊享用美食。 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的露天餐廳,讓市民在海濱遊樂之餘,也可以有不一樣的餐飲體驗。餐廳建築更採用了組裝合成方式興建,由規劃至落成只用了數個月。按筆者觀察,雖然餐廳開業不足兩個月,但都頗受市民歡迎,假日更會爆滿。 踏入二零二三年,我們計劃把現時已向公眾開放的二十五公里多的海濱總長度進一步延長至二十七公里。今年的進賬主要集中在九龍區和啟德區不同的公共及私營發展項目,包括紅磡碼頭旁的「都市公園」(第一期)、土瓜灣海心公園擴建(第一期甲)、土瓜灣基本污水處理廠海濱長廊、大角咀櫻桃街箱形雨水渠旱季截流器公共空間、長沙灣荔盈街綜合發展、茶果嶺海濱長廊(觀塘污水泵房對出部分)、啟德跑道區4B1及4B3地盤私人發展休憩空間、翠屏河跨河通道D1橋等。至於港島方面,則有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第四期)和堅尼地城海濱(近加多近街)等。 以上項目總新增長度共達約一點九公里,並可提供額外約十四公頃的公共空間供市民享用。 至二零二二年底,我們已開放了六個以開放模式管理的「海濱共享空間」,包括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灣仔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銅鑼灣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