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pril, 2015

三合一建築 LEEUM三星美術館

Image
【圖: Leeum 三星美術館內由瑞士建築師 Mario Botta 設計的圓形光井,把天然光帶進室內。】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世界上不少城市,為了吸引旅客或為提升國際形象,都會邀請世界級建築大師興建大型博物館。典型的例子要算是西班牙畢爾包的古根漢博物館。建築師法蘭克‧蓋瑞 (Frank Gehry) 以外型奇特的建築令本來不見經傳的工業城市畢爾包,變成每年吸引過千萬遊客前往朝聖的景點。一座建築令城市起死回生,一時傳為佳話。 這趟首爾建築之旅,除了前往東大門一睹札哈‧哈迪德 (Zaha Hadid) 的驚世之作外,筆者亦參觀過另一座大師級作品—— Leeum 三星美術館 (Leeum Samsung Musuem of Art) 。 三星這個當今著名韓國品牌,眾人皆知。但 Leeum 究竟是甚麼?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原來, Leeum 是三星集團創辦人李秉喆的 Lee 與博物館 Museum 的 um 併合而成。因此, Leeum 就是由李秉喆創辦,收集他的個人藝術珍藏的博物館。雖說是私人珍藏,但博物館是對外開放的。 Leeum 建成於二零零五年,是一組位處首爾市中心南山山麓下的建築群。由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 Rem Koolhaas )負責總體規劃 ( 庫哈斯亦是北京央視大樓的建築師,也曾參與香港西九文化區的總體規劃比賽 ) 。當中的三座建築,包括傳統藝術展館、現代藝術展館和藝術教育中心 ( 亦作臨時展覽用 ) ;則分別由瑞士建築師馬里奧‧博塔 (Mario Botta) 、法國建築師強‧努維爾 (Jean Nouvel) 和庫哈斯負責設計。三座展館之外,還有一個戶外展覽場地。 戶外展覽場地展示著幾座當代藝術雕塑,不時更換。在這裡除了可以欣賞劃時代的雕塑作品外,三幢建築物的外貌亦可一覽無遺。雖說三座大師級建築同時展現眼前,卻沒有哈迪德和蓋瑞那種令人震懾的感覺,而是安靜的在山坡中互相對話。 依山而建的三座建築各有性格。 Mario Botta 是一貫的沉實穩重,建了一座外牆舖上赤陶,由一個長方盒和一個上闊下窄的圓形杯狀組成的建築物。據說他的靈感就是來自韓國古代的陶甕。這座建築,外牆沒有窗子,屋頂更種了幾棵綠樹。 Jean Nouvel 就建了個由不同大小立方體組成,外牆以玻璃和不銹鋼板作物料的黑色

漫遊清溪川 體驗親水文化

Image
【圖:首爾清溪川位於市中心,河道兩岸充滿自然氣息,岸邊與水體亦沒有欄桿阻隔。】 每趟外遊,不論到任何城市,走到河岸海濱,探索城市設計,已成為習慣。 復活節韓國首爾之行,除了欣賞新舊建築外,筆者親臨聞名已久的清溪川,體驗當地的親水文化。 清溪川 ,本來是一條河流 ,自西至東穿過首爾市中心 流入漢江 。 自朝鮮王朝定都首爾後,居民定居於水路兩旁,清溪川便成為孩童嬉戲、婦女洗濯衣物和建築物排放污水的地方。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為了解決逐漸衰落的清溪川帶來的污染和環境問題,政府遂用了二十年時間,把河流以混凝土覆蓋。在一九七六年更在上面興建高架公路, 令 本來 盛載着豐富歷史文化和一直作為韓國發展標記的 清溪川從此消失,變成了一道暗渠。 隨著時間流逝,市民又發現城市 的個性和 特色 日 漸 減退 。另一方面,社會環保意識逐 步 提高。為了改善環境和推動綠色生活,市長李明博大刀闊斧,在二零零三年 七月 展開復原清溪川的工程,期望把清溪川回復原狀,並變成以人為本和 恢復自然 生態的地方。 這項極具願景的龐大工程, 由開工到完工,只用了兩年 三個月 時間。 二零零五年十月,清溪川正式重見天日。 市長李明博在兩年之間把高架道路拆掉,重新挖掘河道,最終把骯髒的水道變成具吸引力的 熱門觀光 景點。市長的作為,被認為是舉世矚目的壯舉,不少城市規劃師和設計師都紛紛到清溪川取經。 今天所見,全長 五點八 公里的清溪川,比兩旁馬路路面低五米。要到清溪川兩岸,可從路面沿梯階或斜路走下。而且, 每段路都 有 不同 的設計 ,有較人工的,也有較天然的。河岸設計亦有直有彎,造成活潑多變的形態。 整條清溪川以二十多道通道連接兩岸,有用石頭放在水中舖成的步道,也有用鐵建成的小橋。要過河,可走過這些通道,不過要小心,因為偶一不慎便會掉進水裡。 河岸 兩邊 高低不一,有設計成梯級的與水體連接。這些梯級,除了讓人走動外,還可讓遊人在梯級上閒坐歇息。兩岸 和水中 也種植了不少綠樹 和植物 , 河流中也有魚兒在游泳,雀鳥也到來在此棲息, 令清溪川充滿著大自然氣息。 另外 ,河岸旁邊的 護土牆上亦展現着本土藝術家的作品。 一直走,發現河岸與水體之間是沒有圍欄的。途人要走進水裡, 悉 隨專便。 哪下大雨怎辦?原來在河流兩岸早已貼

東大門設計廣場 「來自星星」的建築

Image
【圖:札哈‧哈迪德的東大門設計廣場建築風格前衛,有如一艘來自外星的飛船降落地球。】 近年,香港掀起一股韓風熱潮。不論是韓劇韓星,抑或電子產品,都深受港人愛戴;亦吸引了不少人到訪韓國,感受當地風土人情。這個復活節假期,筆者到了首爾。目的?還是看建築。 去年三月,由英國女建築師札哈‧哈迪德 (Zaha Hadid) 設計,筆者作為她合作伙伴的香港理工大學創新樓開幕。湊巧地,她在韓國首爾的作品,東大門設計廣場 (Dongdaemun Design Plaza DDP) 亦在同月開幕了。 這幾天,首爾天氣驟晴驟雨,但仍不減筆者「朝聖」的興致。札哈的建築就坐落首爾市中心的東大門,甫步出車站,令人眼前一亮的一座流線型銀白色的巨型建築物就在前方,有如外星人的飛行物體降落地球,又有如瀉在地上的水銀,有人更說它像韓國美食八爪魚。札哈就是愛以流動而不規則的形態,造出從不同角度觀看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跟香港理大創新樓一樣,就是沒有一條直線。我知道,要建札哈的作品,少點堅持和魄力都不成。 東大門設計廣場的地址,本來是個體育館。在二零零七年,政府決定將體育館重置,改建為推動韓國設計事業的展覽中心,並舉辦建築設計比賽向全球招聘建築師,比賽最終由札哈突圍而出。建築物由動工到完成,用了五年時間。 這幢舉世獨一無二的建築物,樓高四層,並設有三層地庫。設施包括展覽館、博物館、會議中心、設計工作室、設計市集、購物商場、停車場,和可作戶外展覽和包括時裝秀的各項表演用的戶外廣場。建築物還接駁了地鐵站。此外,在設計廣場旁邊,與大樓連成一體的,是個面積達三公頃作為社區休憩用地的歷史文化公園。公園內還展現了不少古蹟文物。由此可見,札哈要處理的,是一件非常複雜的建築。 從外面看,外形圓潤的巨大建築物是沒有窗子的(因此是難以看得出建築物有多少層高)。外牆都舖上了銀白色的鋁板,還有些是鑽滿小孔的。原來,外牆有直有彎的鋁板總數達四萬五千多件,而且每件都不一樣。要施工,便要利用先進的建築技術,和利用尖端的建築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輔助設計。 札哈建築的另一特色,就是愛用斜坡把不同空間連接。在這裡,一條斜坡從路面把遊人帶進地鐵站,另一條舖上綠草的斜坡就把人從地面帶上屋頂;斜坡的圍牆都以清水混凝土

海洋公園樹熊館 展現南澳風情

最近﹐「十築香港︰我最喜愛的百年建築」公佈結果﹐海洋公園成為十大獲選建築之一。與此同時﹐這個屬於香港人的主題公園內又增添了一個新景點﹐叫「澳洲歷奇」。在三月下旬開幕的展館﹐內裡展示了來自南澳洲的可愛小動物﹐當中包括小樹熊、紅頸袋鼠和笑翠鳥。 澳洲獵奇展館位於海洋公園的香港老大街內﹐由一所原本作為電影院的一層高斜屋頂建築物改建而成。兩年半前﹐筆者受海洋公園委託擔任展館的建築師。 要為從來沒有在香港住過的動物建屋子﹐實在是一項重大的挑戰。再者﹐澳洲小樹熊都在戶外生活﹐如今要搬到室內﹐要創造一個熟悉的環境讓小樹熊居住﹐更是難上加難。 其實﹐更令人頭痛的﹐是如何在香港為「揀飲擇食」的小樹熊提供食物。小樹熊除了桉樹(又名尤加利樹)葉之外﹐甚麼都不吃。因此﹐海洋公園在樹熊未到埗前﹐早就在香港及廣州種植了五款尤加利樹﹐作為小樹熊的食糧。 要為樹熊設計屋子﹐第一件事就要親身到南澳阿得雷德的 Cleland Wildlife Park 和桉樹種植場實地考察﹐瞭解小樹熊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習慣。香港海洋公園還派出動物專家﹐留守當地實習飼養和照顧小樹熊。 還記得﹐當時動物園內負責照顧小樹熊的專家對我們說﹕「最重要的是﹐你們一定要選對食物。樹熊一旦發現食物不對勁﹐便會絕食而死。」其實﹐桉樹品種數以百計﹐小樹熊不是每款都吃。幸好﹐在香港種的都是樹熊會吃的品種。不過﹐小樹熊只會吃樹頂上的嫩葉。牠們也不喝水﹐尤加利葉內已有足夠水分養活小樹熊。 小樹熊生活在氣溫攝氏二十至三十度的乾燥地區﹐超過三十度便難以生存﹐濕度也不能太高。把小樹熊由南澳的戶外搬到香港的戶內﹐便要提供一個可以調節溫度和濕度的環境。故此﹐我們在原是戲院的密閉空間上空開了個大天窗﹐讓自然光透進室內﹐並提供了可調節溫度的裝置。 「樹熊的爪很尖﹐棲息的樹木表面需較粗糙和柔軟﹐食物則用塑膠筒子盛載﹐掛在樹上。」專家亦告訴我們﹐地面不要種草﹐因為要方便管理員檢驗樹熊的排泄物。「樹熊每天只有三小時活動﹐其餘時間動也不動。要知到牠們有否生病﹐便要看牠的糞便了。」於是﹐我們選擇了乾身的樹皮﹐作為樹熊館的地面用料。 設計樹熊館的另一個難度﹐就是如何連接具舊日風情的香港街和富大自然特色的展館。兩者實在風馬牛不相及。後來﹐海洋公園設計師想出了一個點子。就是把樹熊館變成一齣名為「澳洲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