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清溪川 體驗親水文化

【圖:首爾清溪川位於市中心,河道兩岸充滿自然氣息,岸邊與水體亦沒有欄桿阻隔。】


每趟外遊,不論到任何城市,走到河岸海濱,探索城市設計,已成為習慣。

復活節韓國首爾之行,除了欣賞新舊建築外,筆者親臨聞名已久的清溪川,體驗當地的親水文化。

清溪川,本來是一條河流,自西至東穿過首爾市中心流入漢江自朝鮮王朝定都首爾後,居民定居於水路兩旁,清溪川便成為孩童嬉戲、婦女洗濯衣物和建築物排放污水的地方。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為了解決逐漸衰落的清溪川帶來的污染和環境問題,政府遂用了二十年時間,把河流以混凝土覆蓋。在一九七六年更在上面興建高架公路,本來盛載着豐富歷史文化和一直作為韓國發展標記的清溪川從此消失,變成了一道暗渠。

隨著時間流逝,市民又發現城市的個性和特色減退。另一方面,社會環保意識逐提高。為了改善環境和推動綠色生活,市長李明博大刀闊斧,在二零零三年七月展開復原清溪川的工程,期望把清溪川回復原狀,並變成以人為本和恢復自然生態的地方。這項極具願景的龐大工程,由開工到完工,只用了兩年三個月時間。二零零五年十月,清溪川正式重見天日。

市長李明博在兩年之間把高架道路拆掉,重新挖掘河道,最終把骯髒的水道變成具吸引力的熱門觀光景點。市長的作為,被認為是舉世矚目的壯舉,不少城市規劃師和設計師都紛紛到清溪川取經。

今天所見,全長五點八公里的清溪川,比兩旁馬路路面低五米。要到清溪川兩岸,可從路面沿梯階或斜路走下。而且,每段路都不同的設計,有較人工的,也有較天然的。河岸設計亦有直有彎,造成活潑多變的形態。

整條清溪川以二十多道通道連接兩岸,有用石頭放在水中舖成的步道,也有用鐵建成的小橋。要過河,可走過這些通道,不過要小心,因為偶一不慎便會掉進水裡。

河岸兩邊高低不一,有設計成梯級的與水體連接。這些梯級,除了讓人走動外,還可讓遊人在梯級上閒坐歇息。兩岸和水中也種植了不少綠樹和植物河流中也有魚兒在游泳,雀鳥也到來在此棲息,令清溪川充滿著大自然氣息。另外,河岸旁邊的護土牆上亦展現着本土藝術家的作品。

一直走,發現河岸與水體之間是沒有圍欄的。途人要走進水裡,隨專便。哪下大雨怎辦?原來在河流兩岸早已貼上告示,下大雨便請遊人沿兩邊的樓梯離開。這又令我想起到處圍欄的香港,一方面說要搞「親水文化」,但另一方面卻偏戒不掉那日益嚴重的「投訴文化」。部門官員和地區議員又老是擔心這樣擔心那樣,事事裹足不前。「有人跌落水怎辦?」「落雨水浸怎辦?」「有事誰來負責?」結果連屋邨池水都要抽乾,談何親水?

近年,筆者到訪世界各地海濱城市,例如新加坡,例如北歐的哥本哈根、奧斯陸、斯德哥爾摩、赫爾辛基,又例如首爾這裡,休憩用地岸邊都是沒欄桿。筆者相信,對這些城市的市民來說,「走路要小心」,「自己生命自己負責」,都是常識吧。


復原清溪川計劃不但改善城市景觀、通風和空氣質素,流動的水體更把地區溫度降低,為密集都市緩解了熱島效應的問題,更為市民提供了一個城市中的休閒好去處。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