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rch, 2022

疫情下海濱散步

Image
新冠肺炎第五波疫情肆虐本港已近三個月,至今仍未見終站。這一波,相對於過去四波的情況更為嚴重,確診人數數以十萬計,市民不但擔心染疫,生活所需又因疫情和一連串的抗疫措施受到前所未有的影響。 在新一波疫情下,娛樂場所、酒吧戲院、主題公園、健身室美容院都統統關閉,公共設施如圖書館運動場地暫停開放。食肆禁堂食,超市商店提早關門甚至停業,學童在春天放暑假,大部份在職人士在家工作,市面一片寧靜,晚上八時就像夜半時分。 雖說政府主旋律是鼓勵市民留家抗疫,盡量避免外出。但香港住屋環境狹窄,孩童不上學不外遊可往何處放電?健康人士長期困在家中也不現實。幸好,維港兩岸的二十五公里長海濱,還是照常開放,為市民提供舒展身心的場地。 疫情嚴重,想到是否需為海濱加點新項目,好為抗疫中的市民打打氣。去年我們曾以「網上遊」為居家抗疫的市民介紹海濱,究竟今年應否搞搞新意思?前思後想下,雙腿不期然走到了東岸公園,一直步行到灣仔水上運動主題區。 這一天,天氣回暖,久違了的藍天與陽光又再出現。在疫情下,昔日人山人海的情景不再,海濱長廊上遊人比過往疏落。東岸公園的大草坪變了戶外健身室,有人打拳擊有人做瑜珈,也有人乾脆躺在草地上吸收天然維他命D。在旁邊的空地上,孩童都戴上了頭盔和護膝踩單車踩滑板,享受著放暑假的自在。場地上放了幾張餐桌,讓市民可在禁堂食令下於戶外用餐。欄桿內外都有釣魚客享受維港垂釣的樂趣。 前來海濱跑步的,除了一眾市民,還有狗狗。對,在疫情下要保持身心健康,增強抵抗力,便要多做運動,多吸清新空氣。 維港字形藝術裝置那一邊,沒有蜂擁而至的打卡人潮,換來了幾個看書人靜靜地躲藏在字母當中閱讀。防波堤旁邊斜坡上的滑梯都被膠帶圍封了(政府的抗疫政策是把所有遊樂設施圍封),但卻無阻小孩們利用斜坡充當滑梯玩樂。堤上的一列沙灘椅,有遊人悠閒地躺臥其中,邊聽着音樂,邊欣賞着避風塘的獨有景致。 沿海濱一直往西走,經過銅鑼灣避風塘。維園道海濱改善工程仍在進行中,偶爾碰上幾個跑步者。工地圍欄有幾個開口,維持着船隻上落的石級通道,有人坐在石級上看海。日後,這裡的石級會延伸至整段避風塘海濱,讓遊人可以與水體更加親近。 來到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本來的水上單車都因防疫而被迫停航了。「鴨仔船」都停泊在岸邊,無奈地等候着疫情的過去。不過,無欄杆的海岸堤階上的長椅還是坐無虛席,大小朋友前來歇息看海,讓場地的C

海濱旅程十八載 從「與民共議」到「與民共享」

Image
最近,海濱事務委員會舉行大會會議,當中的一個議程是「海濱發展—回顧二零二一,展望二零二二」,並由發展局海港辦事處向委員報告過去一年的工作成果和來年的計劃。全長七十三公里的維港海濱,至去年底已開放了二十五公里,今年計劃再延長至二十六公里;到二零二八年開放三十四公里的目標依然沒變。 海濱事務委員會及其前身共建維港委員會自二零零四年成立以來,筆者以不同崗位參加其中。說「把海港還給市民」,說了十八年。「把維港兩岸的海濱連成一線」,也一直是我們的願景。經常形容,海濱的工作,不能一蹴即就。就像砌拼圖,沒有一打開盒子便出現一幅砌好的拼圖這回事,只可以逐塊拼上,可拼的便先拼。今天港島北最長的一段七點四公里海濱長廊,也是經年累月一段一段的拼合而成。 還記得,參與海濱工作之初,我們推動公眾參與,與民共議。不少大型海濱規劃,如中環灣仔、啟德和西九龍等,過程中舉行不同活動與社會各持分者建立共識。不過,這些大型規劃落實需時,當中牽涉不同工序和負責部門; 而且一些較複雜或具爭議性的項目更不時出現諮詢完再諮詢,加上大環境不斷改變,市民意見也有分歧,令不少項目一拖再拖,改完又改,等了又等。 海濱事務委員會過去亦大多聚焦在規劃與設計,對不同的海濱項目提供意見。不過,近幾年我們發現,海濱項目一日不落實,一日都是空談。因此「早落實,早享用」便成為我們近年的工作目標。 自二零一七年起,政府總共投放六十五億元專項撥款,展現了對落實海濱發展的決心與承擔。 在過去討論海濱發展時,不同持份者都只是對著圖紙討論,可謂名副其實的「紙上談兵」。由於沒有實質的體驗,大家對海濱的想像各異,不同意見的人亦往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達致共識。(如果有的話。)若然沒有共識,項目便舉步維艱,甚至胎死腹中。「沒有共識」,亦往往成為處事官員不作為的方便藉口。 有見近年維港海濱逐步釋出發展,為了儘快開放用地予市民享用,我們想出了「先駁通,再優化」的策略,透過簡單的工程把海濱先開放,讓市民親臨體驗。此模式除了可以加快把海濱連接起來外,更容許項目團隊盡早觀察用家的喜好和聽取市民意見,以融入下一階段工程設計,營造更切合市民需要的空間和設施。卑路乍灣、添馬至會展、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和東岸公園主題區等各段海濱長廊,都是以「先駁通,再優化」策略進行的案例。 此外,在發展局和委員會近年探索海濱的設計和管理模式的過程中,我們亦積極收集到訪

荃灣西海濱 共享悠閒空間

Image
剛過去的牛年,維港海濱大豐收,位處港九新界的十多個海濱項目相繼落成,為市民提供了多個各有特色的好去處。今年初,海濱事務委員會與發展局海港辦事處共同推動「海濱共享空間」品牌,並展開一連串宣傳,向市民推介開放式海濱設計與管理的新概念。 為慶賀虎年來臨,我們在各段「海濱共享空間」了增添「期間限定」的新年裝置,與市民共渡新春佳節。 常聽人問:「你們是否特別偏心港島區?」當然沒有偏心。去年落成的項目不少都在觀塘啟德和荃灣,而其中一個「海濱共享空間」,正正就在荃灣。另外,我們推出的無欄桿海堤設計四部曲的第二部曲,也是在荃灣海濱。 這個農曆年假期,筆者便特意前往荃灣西的海濱長廊,觀察一下市民使用海濱的情況。 相對於其他維港海濱路段,荃灣海濱可說是暢達性較高的一段。海濱就在荃灣西站出口不遠處,車站上蓋除了住宅外還有購物商場。商場向海一方有一列食肆,也有露天的,讓遊人可以一面用餐,一面欣賞海港風景和感受海濱的活力。 一直以來,不少市民希望可在海濱踩單車。值得高興的是,荃灣海旁的單車徑已在去年七月啟用。這段單車徑長約二點三公里,由土木工程拓展署負責興建。工程團隊還在沿途設置了兩個附有單車泊位的休息處和一個單車匯合中心。從今以後,市民可以騎著單車欣賞藍巴勒海峽和青衣島的優美景色。單車徑也可以進一步為荃灣海濱注入新活力。 從車站往西走,來到「維港癲噹開心村」。這個以本地卡通人物癲噹為主題的海濱共享空間在去年四月開放以來,深受當地居民和朝聖者歡迎,更被本地旅遊雜誌封為「打卡」勝地。農曆新年這裡又有新搞作,癲噹貓化成巨型招財老虎祝願市民財源廣進,吸引不少市民前來「打卡」。另一邊,幾個小孩推著一個充氣大桔在空地奔跑,同樣玩個不亦樂乎。 荃灣海濱當中一段無欄桿海堤,是我們推動無欄桿設計四部曲的第二部曲。這段海濱以低矮石壆把長廊與水體分隔。外面是個以石頭砌成的斜坡式海堤,岸邊還種植了芒草和洋紫荊等植物。筆者發現,新長廊開放多個月來,市民對無欄桿海旁開始習慣。在這裡,市民沿岸跑步溜狗騎單車,在海旁拍照打卡;釣友在石灘上垂釣,坐在石頭上看海;已成為荃灣海濱的日常風景。 不說不知,荃灣海濱還正充當着一個實驗場。海上石頭旁邊有幾個像個盒子般的特別裝置,原來這是由港大及城大的海洋生態學家研究團隊設置的「人工生態組件」。把這些設有罅隙和溝槽的組件放在海邊,目的就是希望提升海洋生物的多樣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