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圖:重建後的利東街,兩旁是充滿著歐式風格的建築。】 |
最近,市建局灣仔利東街重建項目終於完成,被街板圍封達八年的利東街重見天日。這條曾經因為重建充滿爭議,有喜帖街之稱的街道,在香港的保育歷史上舉足輕重。當年,利東街、天星鐘樓和皇后碼頭要拆卸,激發不少市民參與保育抗爭,最終迫令政府重新檢討保育政策。
利東街的特色,在於兩旁大部分都是印喜帖的店舖。利東街成為喜帖街,跟附近的玩具街、旺角的金魚街及波鞋街,和已消失的相機街花布街雀仔街等一樣,並不是在一夜之間「打造」出來,而是經年累月成行成市沉積而成的結果。這些舊區中的橫街小舖,除了令街道擁有獨特的地區文化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小本經營者賴以謀生。
不過,隨著市區重建,這些別具特色的街道已經買少見少。
零六年的年初七,筆者身處利東街出席街頭論壇,探討市區重建。還記得,一位住在灣仔舊區四十多年的老街坊,把舊區生活點滴娓娓道來。原來,利東街的六層高樓宇,曾經是灣仔最高的大廈。天台視野廣闊,可以看見太平山和獅子山。由於天台是相連的,這裡便變成小孩子的樂園,還可以放風箏。鄰舍就像家人和朋友般互相關顧。「這些睦鄰關係,這些舊樓的人情味,你們搭電梯的人是感受不到的。」他說道。
老街坊感慨,老社區左鄰右里的睦鄰關係,因為重建瞬間消失。就像經歷戰亂般,與老朋友失散了。「失去了的老同學老街坊,不是用錢可以買回來吧。」還記得,這位老街坊,人稱「超哥」。
當年,居民與建築師和規劃師不斷開會,提出了保存街道特色和居民社區網絡的「啞鈴方案」,在街頭與街尾建高樓,保留街道兩旁中間的舊唐樓與店舖,可惜不獲城規會批准。最後,重建項目以原定計劃進行。整整一條利東街,在零八年被封上圍板,原居民各散東西,老舊唐樓統統消失於推土機下。
當年,市建局曾承諾,重建後的利東街,會以婚嫁為主題,舊店業主或租客將來可以市值租金租用商舖。還把重建項目起名為「姻園」,後來更把街道改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名字,叫「囍歡里」。
以上的,都經已成為往事。
今天的利東街,位置沒有變改,名稱依舊,但面目全非。這天,筆者舊地重遊,百感交集。
眼前所見,街道搖身一變成為一條幾經悉心打扮的步行街,街道上種滿樹木及擺設整齊盆栽,連街燈都是特別設計的。此外,還有不少坐椅,坐椅上有銅像雕塑。街道兩旁是充滿歐陸風格,塗上了粉色系列的建築。商店仍未開業,但據說都是高級時尚店和賣化妝品的。商店上端,當然是價格不菲的摩天豪宅。
無可否認,這是發展商與建築師花盡心思打造出來的項目。如果這是建在新發展區,或者對利東街沒有記憶的人來說,這實在是一個做得不錯的都市空間。
走過新建的住宅大堂,設計裝璜高貴華麗,雲石水晶燈不在話下。守在門前的還站著一個頭戴帽子身穿黑色紳士禮服的服務員。
面對有如主題公園童話世界般的景象,令我不禁思索,從前的街坊那裡去了?當日喜帖街的小店舖,又有多少可以回來?這還是我認識的利東街嗎?市區重建,又是為誰而建?
走著走著,迎面而來應該是兩位地產公司的職員,看見我定睛地凝望著豪宅大門,便禮貌的對我說:「先生,要睇樓嗎?」我笑了笑,說:「謝謝你,不用了。」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