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湊73公里長具朝氣的海濱
屈指一算,筆者擔任維港海濱事務的工作,已踏進第十二個年頭。
還記得,二零零四年,香港正面對中環灣仔填海的訴訟。坊間對維港海濱的話題,只有填與不填,對如何設計出活潑暢達的海濱鮮有討論。那時候,筆者與一群包括建築師、規劃師和城市設計師等專業人士,組成「想創維港」的民間組織,推動公眾對維港海濱規劃的關注和討論,還舉辦一系列讓社會參與的研討會、公聽會和工作坊。我們相信,通過公眾參與尋求共識,由下而上地規劃維港海濱,應可得出獲大部分市民認同的規劃方案。
後來,政府亦接納了我們的建議,在零四年五月成立了諮詢組織共建維港委員會,讓專業團體、環保組織、商界等派出代表,與政府官員共同探索如何規劃維港兩岸的海旁地帶,令維港成為一個「富吸引力、朝氣蓬勃、交通暢達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級資產」。委員會在一零年七月改組為海濱事務委員會,並加入發展局局長為副主席,加強了委員會與政府部門的聯繫及協調,令工作更有效率。
在規劃和城市設計方面,委員會與規劃署合作,制定了一套「海濱規劃原則」與「指引」,以供參與海濱基建與建築項目的持分者參考,並作為委員會向這些項目提供意見與監察的基礎。另外,委員會更通過連串的公眾參與活動,與民共議,最後完成了海濱各區的規劃與城市設計研究。這些地區,包括啟德、中環新海濱、灣仔至北角、港島東、尖沙咀至紅磡等。此外,個別位處海濱的發展用地,例如北角邨地塊,亦必須騰出海濱土地供公眾使用。
還記得,擔任海濱工作的初期,維港兩岸的海濱土地,市民難以涉足。當年,啟德和西九這兩大幅土地仍是一片荒蕪的無人地帶。其他的地方又用作與海濱願景不符的用途,例如是公路、貨物裝卸區、泵房等。又有些丟空地方被圍上鐵絲網,閒人免進。於是我們建議應逐漸把不合適的用途遷離海濱,並推動快速工程興建海濱長廊,讓市民盡快享用海濱公共空間,欣賞維港美景。
把全長七十三公里的海濱連成延綿不絕的長廊雖是共同願景,但不能一蹴即就。只能像砌拼圖般,可做的便先做。首先建成的是零五年底開幕,位於西九文化區的臨時海濱長廊。本來預計使用三年,至今卻用了十年了。朝著目標,經過多年的努力,一段段的海濱長廊陸續落成。今天,市民可從紅磡碼頭跑步到尖沙咀,從北角至鯉景灣,從西區中山公園至上環,從中環新海濱至添馬公園。另外,觀塘海濱長廊亦在貨物裝卸區逐步搬遷後由二百米變成近一千米,啟德跑道末端的郵輪碼頭旁,也建成了跑道公園供市民作休憩用途。
由於中環灣仔繞道仍在興建中,中環新海濱的土地便以短期租約形式,撥予營運機構作為遊樂設施和舉辦活動的場所。今天所見的摩天輪,就是以短期租約運作,好讓市民在未有永久性設施之前及早享用海濱。
回顧過去,十二年的工作當中也有遇上困難的日子,也有與官員們舌劍唇槍的時刻。例如零六至零七年期間便碰上天星鐘樓和皇后碼頭的保育爭議。當年委員會建議把皇后碼頭原址保留卻不獲接受,政府承諾皇后碼頭搬遷後會在一三年海濱重置,至今仍然未「找數」。
十二年下來,委員會的工作從規劃到建設,從陸上活動到水上活動,從政府管理到建議成立專責的海濱管理局;都是一步一步的邁向一個具吸引力、多元化和活潑海濱的願景。
要成就海濱願景,前面的路,仍然漫長。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