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創意啟發創意

這一篇﹐繼續講札哈 ‧ 哈迪德 (Zaha Hadid) 設計的理工大學創新樓。 哈迪德的設計風格﹐是不斷探索建築物的有機形態﹐和建築空間的流動感覺。她以大量弧線做設計﹐創造出別於傳統的空間﹐令遊人體驗有如施了魔法般的空間感。理大創新樓﹐由外至內便充滿著流動線條和平面﹐與相鄰的規矩方正建築大異其趣。 理大校園數十年來的發展﹐以方格式布局規劃﹐將建築物圍合成方正的庭園。哈迪德一反常規地轉化了這四平八穩的格局﹐從原有空間伸延出充滿動感的新空間﹐為校園帶來改變﹐創造出新的可能性。 上文提過﹐創新樓的外牆以三種物料鋪砌而成﹐分別是清水混凝土、白色鋁板和玻璃幕牆。雖然這些都並非新事物﹐但放在這幢流線型的建築物上﹐當中的建造過程便非比尋常。 不經修飾的清水混凝土﹐是建築師至愛﹐更令人想起安藤忠雄。但用在哈迪德的建築上﹐施工過程便比安藤的更複雜。創新樓的地下至三樓﹐以清水混凝土作外牆。但大樓的外牆既傾斜又彎曲﹐每塊模板尺寸不一﹐令承建商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由於清水混凝土拆板後便完成﹐不能修補﹐建築工人先要按電腦模型準確無誤地用木板搭好模板﹐再扎好鐵﹐然後注入混凝土。過程就有如藝術家做雕塑一樣﹐快也快不來。 還記得那個時候﹐校方見地盤進度緩慢﹐便問顧問團隊﹕「人家建住宅樓落石屎不到一星期便做好一層﹐你們要建多久﹖」沒人答得出﹐筆者只好說﹕「建多久﹖建好那刻便知道了。」 至於三樓以上樓層的玻璃幕牆和鋁板﹐製作和鋪砌過程亦殊不簡單。窗子每片都成平行四邊形或是不規則形﹐以覆蓋這件流線形的立體。鋁板亦屬不規則形的﹐塊塊不一樣﹐好像砌拼圖似的。在玻璃幕牆和外面的橫向形白色遮陽板之間的空隙﹐每層都裝置了如蛋格一般﹐可容納一個人站立的金屬層架﹐讓管理人員作維修和抹窗之用。這便解決了這幢不規則形建築的抹窗問題了。 從校園平台進入創新樓﹐迎面是一個偌大的白色開放空間﹐包容了展覽館、茶座和小商店的功能。一道長長的行人電梯﹐引領遊人進入上層開了天窗的一個窄長而高挑的中庭。從中庭向上看﹐可見多條同是窄長的樓梯連接各樓層﹐哈迪德卻把樓梯不規則地互相重疊﹐造成極具動感的視覺效果。 一般校舍多以長走廊和密閉式課室的設計﹐哈迪德不但把課室以落地玻璃作外牆﹐與外邊的通道彼此相通﹐通道又經中庭互相連接﹐形成一道由上而下有如瀑布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