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一個實踐夢想的旅程

最近﹐看了一個關於建築的展覽。這是由西九管理局主辦的「構。建 M+ 」﹐展出作品包括了 M+ 博物館的設計方案﹐與及眾多來自香港﹐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建築藏品。 建築與人息息相關﹐而且就在身邊。香港七百萬人﹐沒有人可以逃避建築。我們的居所、學校、商店、辦公樓、酒店、醫院、警察局、消防局、博物館﹐甚至公園、廣場和街道﹐都是建築。既然建築就是生活必需﹐建築師的工作﹐又有幾多人知曉﹖香港有那些著名建築師﹖更幾乎沒人說得出。 博物館是建築﹐但要把其他建築放在博物館內展覽﹐根本沒可能﹐更遑論把建築有如其他藝術品般作收藏。因此﹐與其說這是個建築展覽﹐倒不如說這是個建築師工作過程的產物和記錄。這些產物﹐例如建築師設計草圖、建築圖則、施工圖、表現建築的透視圖和效果圖、立體模型和數碼檔案。又例如相片和錄像﹐或者是與業主和政府部門來往的信件和文件等。(建築師何弢與地政署就九龍塘的貨櫃辦工室來往的函件便是展品之一。) 展覽由 M+ 博物館的設計方案作序幕。參賽方案來自六隊由世界級建築師領導的設計團隊﹐當中包括妹島和世 (Kazuyo Sejima) 、伊東豐雄 (Toyo Ito) 、坂茂 (Shigeru Ban) 、 SNOHETTA 、 Renzo Piano 及 Herzog & de Meuron ﹐互相比拼下﹐最後由瑞士建築師 Herzog & de Meuron 的倒 T 形的設計獲得評審團垂青而脫穎而出﹐獲選為最終設計方案。 另外﹐展品亦包括香港著名建築師的經典建築﹐包括何弢的香港藝術中心﹐王歐陽的港安醫院﹐王董的美孚新村﹐嚴迅奇的荷李活華庭﹐關善明的香港演藝學院﹐和巴馬丹拿的交易廣場等。 展場還重現了一些消失了的香港建築。鍾華楠設計那太平山頂觀景塔「爐峰」(俗稱老襯亭)﹐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建成﹐九十年代便遭拆掉﹐由英國建築師 Terry Farrell 設計的建築物所取代。另外﹐九龍城寨的鳥瞰照片和電影﹐亦在展場出現。 建築師的設計﹐不是每一件都會實踐。我再次遇上嚴迅奇在一九八三年法國巴黎巴士底歌劇院建築比賽獲選為首三名的作品。雖然他的作品沒被採納興建 ( 當時主辦者選取了加拿大建築師 Carlos Ott 的設計 ) ﹐但該比賽便令當年仍未滿三十歲的嚴迅奇在建築界聲名大噪。 每一年﹐位於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