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變啟德 規劃再規劃
城市規劃﹐一日未落實﹐一日都有改動的空間。 最近得悉﹐位處維港中心的啟德發展區﹐政府建議把大量土地增加發展密度﹐並且放寬高度限制。一些原本劃作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 (GIC) 的土地﹐更擬改作商業用途。有關建議日前在海濱事務委員會啟德發展小組會議中討論。 自從香港國際機場在一九九八從啟德遷往赤臘角後﹐啟德規劃一改再改。原來的東南九龍規劃牽涉大量填海﹐違反了《保護海港條例》﹐被逼放棄。到二零零四年﹐啟德重新規劃﹐並展開了長達兩年的公眾參與﹐與民共議﹐建立共識。最終的「零填海」規劃﹐完整地保存了舊機場跑道。 當年﹐民間對城市規劃日益關注﹐社會對將軍澳和西九龍填海區等新市鎮的高密度規劃反應負面。市民對滿佈有如孤島般的大平臺﹐和密不透風的屏風樓的批評更不絕於耳。「以車為本」的規劃﹐更令地區變成「無街之城」。 當年的規劃願景﹐就是要把啟德打造成一個結合體育、休閒、旅遊、商業和優質住宅的樞紐。重點項目﹐就是建在跑道末端的郵輪碼頭和舊停機坪一帶的世界級體育館。至於住宅區的規劃﹐是地積比三至五倍的中密度規劃﹐並設有高度上限。此外﹐地區還有大量地面公共空間﹐例如街道、公園和海濱長廊。用意就是回應社會關注﹐規劃「以人為本﹐還街於民」。 到了二零一一年﹐政府又有新創意﹐在施政報告中推出「起動九龍東」﹐把啟德、九龍灣和觀塘三個地區變成第二個核心商業區。不過﹐坊間已有人認為﹐原來的啟德規劃根本未有足夠商業用地﹐也曾考慮搬走佔地甚廣的體育城改作商業區。 一二年﹐為了增加住宅用地供應﹐政府又向啟德打主意﹐體育館又一再面對被搬走的危機﹐幸好得到民政事務局力挽狂瀾﹐最後決定毋須搬遷。 因此﹐要增加商業用地與住宅單位供應﹐餘下的只有增加發展密度和把社區用地改劃兩個辦法。這一趟﹐新規劃建議就是把啟德區的住宅建築密度增加約兩成 ( 最高地積比約六倍 ) ﹐而高度上限亦放寬十至二十米不等。另一方面﹐新方案亦建議把啟德明渠東面的六幅社區用地改為商業用途。這些改動﹐可以為地區增加六千八百個住宅單位﹐和四十三萬平方米的商業樓面面積﹐總增幅各約兩成。 規劃署認為﹐研究結果顯示﹐相關改動對交通負荷﹐基建設備﹐空氣質素﹐視覺和噪音環境等並沒影響。 筆者認為﹐啟德過去以中密度規劃﹐稍微增加密度和高度是有空間的。至於把現時沒有特定用途的社區用地改作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