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所以看見
【圖:二零零八年初,札哈與筆者在香港理工大學創新樓地盤視察。】 一連寫了兩篇關於札哈‧哈迪德 (Zaha Hadid) 這一代建築女王成名初期的文章。她的建築永遠挑戰常規,往往與主流價值觀產生矛盾,成名二十年還是過著艱辛的日子。她雖然在英國成長,但遲遲未能獲得保守的英國人垂青,反而她的作品在歐洲和亞洲各地大放異彩。 前幾天看報道,邁亞密的一座停車場決定棄用札哈的設計。 報道指出,札哈在二零一一年獲邁亞密市政府聘用,在邁亞密海灘區設計一座停車場及公眾廣場。札哈首個設計,預算費用達五千萬美元,超出了原来預算的二千七百萬美元近一倍。後來,札哈把設計修改至二千四百萬。設計合乎預算,理應進行興建。但當地官員卻 對 修改後的設計 不滿,認為 失卻了原有的 「 神采 」,決 定另覓建築師進行該計劃。 看罷這篇報道,實在令人唏噓。札哈三月三十一日在邁亞密逝世,才不過三週,當地竟隨即公佈放棄計劃。不禁令筆者腦海翻起四個字:「人走茶涼。」 要成就一幢建築物 , 並不是建築師一個人的事 。 沒有業主的聘用 和付鈔建造, 不管你的設計如何優秀 , 都只會停留於圖紙上 。而札哈的設計,更往往向難度挑戰,幾乎註定是要克服重重困難。事 實 是, 要 把 札哈的建築 建成, 除了在費用和時間上要有較寬鬆的預算外 , 業主的信任和堅持亦非常重要 。 二零零 八 年 , 札哈在香港便遇上了真心欣賞她的業主 ——香港 理工大學 。不過,要實踐,便經常遇上一些價值觀上的矛盾。 香港人,口說要創新,骨子裡卻非常實際,不願冒險。大部分業主要的建築,最好是實用率高、價錢便宜、快速 興建 、 容易審批 和 方便管理 。建築師就在這重重框架下「自由地」創作。 且聽以下兩個發生在當年的故事。 在零八年初的一天﹐理大向外宣佈聘任 札 哈作創新樓的建築師。在一個午宴上﹐筆者剛好坐在 札 哈旁邊﹐而理大的一位高層便坐在對面。 札 哈在簡介設計後回到飯桌﹐準備用餐之際﹐忽然該高層向 她 發問﹕「窗子怎樣抹﹖」 聽此一問,筆者一面佩服大學領導層的遠見與勇氣,一面卻暗裡嘀咕:「你聘得札哈,就不要問怎樣抹窗呀?會不會三尖八角呀?實用率高不高等問題吧。」 札 哈接過這突如其來的問題﹐不以為言的輕聲說﹕「這是沒問題的。」然後低頭繼續吃著面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