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互借」 重拾獅子山下情懷

【圖:展覽開幕當日,筆者與冠軍團隊成員陳灝揚、陳灝賢、陳宇軒、劉紹禧及霍歷勤於「築青亭」示範單位內合照。】 香港建築師學會為慶祝六十周年,舉行了創意青年住屋設計比賽,結果已於十月公佈。本周三,筆者出席了該比賽得獎作品展覽的開幕。 香港科學園的展場內築起了冠軍作品「築青亭」的一比一示範單位供市民參觀。展覽場地模擬這座青年住屋樓層。單位外還有公共走廊,走廊一邊展示屋宇的公共設備,另一邊則展現其餘四隊年輕建築師的優勝作品展板、模型及影片。 有別於一般建築比賽的天馬行空,這是一個以實用為主,相當「貼地」的比賽。青年人住屋既是一個實在的問題,與其由政府機構或發展商解決,不如由年輕人自己話事。參賽的都是三十六歲以下的建築師,明白自身對住屋設施的需要。他們更採用「由下而上、與民共議」的設計模式,通過一連串的訪問和工作坊等,及以建築模型等工具與社區的年青人互動,共同商議對設計的要求;從而建立共識,設計出真正符合現代年輕人需要的可負擔居所。 冠軍團隊成員霍歷勤認為:「儘管年輕人對住屋需求各有喜好,但也有共通之處。不少青少年基於私隱及衛生考慮,均希望單位內有獨立的洗手間,同時亦十分重視單位通風和有充足的貯物空間。這些都是很合理的要求。」 設計單位面積只有一百五十平方呎,但樓底高度則放寬至三點七米,比一般住宅樓層約三米高。參賽建築師便要運用創意,利用額外的高度空間,以立體思維構思宜居環境。「築青亭」單位以橫向型設計增加採光面,廚房是開放式的。建築師善用高樓底的特徵,把睡床設在洗手間之上,並以貯物櫃作梯級。梯級又可成為坐椅,方便朋友共聚。冠軍團隊五人在開幕當日於單位內向參觀者介紹設計,並各自「擺甫士」讓傳媒拍照,也不覺擁擠。 若嫌百五呎不夠用,要再住大些,原來還有機關。「築青亭」的單位以書櫃作大門。打開大門,單位與走廊空間相連接,令視覺頓感開揚。書櫃的展示物亦可與鄰舍互動,公共空間展現著各住戶的個人風格。 「築青亭」的另一亮點在於「互借空間」的概念。筆者留意到單位外的走廊位置特別寬敞,與一般住宅的窄長走廊大相逕庭。走廊上還有一些貯物櫃和單車架,貯物櫃放置的都是一些共用物品。原來,建築師團隊把一般住宅樓盤常見,集中於平台樓層的會所設施及公共空間如健身室、閱讀室、球場、攀石牆和餐廳等,零星散落於各樓層單位之間。此舉可以將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