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親水文化 向濱海灣學習

【圖:濱海堤壩訪客中心 (Marina Barrage) 的屋頂大草坪可供市民野餐和放風箏,遊人亦可欣賞整個濱海灣新城區的獨特城市景觀。】 面對香港住屋用地短缺問題,最近有大學教授建議,把船灣淡水湖填平以提供建屋土地;隨即惹來坊間一番爭論。這個被認為是天方夜譚的建議最終能否成功獲得政府及社會接受,仍是有待辯證。 相反,新加坡政府卻在近十年前在市中心興建新水塘以增加國內食水供應,減低對外來食水的依靠。此外,更把周邊的三百六十公頃土地,打造成一個朝氣蓬勃及具吸引力的地區。這個地方,叫濱海灣 (Marina Bay) 。 2009年的濱海灣模型 新加坡的濱海灣,是位處新加坡河口東面 的一片 填海土地,政府銳意把濱海灣打造為「一個理想的居住、工作與玩樂環境」,也是 核心商業區的延伸 。 填海土地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完成,當中經過多次規劃修改。在新加坡,政府每五年便重新檢討城市規劃藍圖 (Master Plan) ,以切合時代變遷的需要。 為了令海濱區不分晝夜同樣充滿活力,濱海灣的土地利用以混合式用途為主。 有別於香港規劃指定了地塊作為商業或住宅用途,濱海灣的地塊以 WHITE ZONE 規劃,好讓發展商自行決定興建住屋、酒店或商廈。 除了住宅和辦公樓外, 區內 還設有文藝表演場地、綜合渡假式酒店、幸福摩天輪、水上 浮動舞台 、富特色的行人天橋、 佔地一百零一公頃的濱海灣花 園 , 和長達三點五公里的 親水步道 。 為使海濱區擁有高質素的建築和城市設計,發展商投地時要提供設計方案。除了投標價格外,設計概念也屬評核標書的考慮。公共空間和海濱長廊由發展商興建,完成後交回 政府市區重建局 管理。 局方還積極推廣和主辦活動,如節日煙花匯演和一級方程式賽車項目。 此舉 不 但 令濱海灣聞名海外,還令當區土地價值提升。 政府在河口興建了一條三百五十米長的堤壩分隔海水和淡水,水塘於二零一零年底開始運作。濱海灣 的水體, 除了 作為提供食水的貯水庫, 並發揮防洪功能之外, 另一方面又是多元化水上活動進行的場地。 市民可在水上划小艇、風帆、龍舟和獨木舟。水上的巨型浮動舞台,更可承載九千個表演者,方便大型露天表演或體育活動進行。水陸兩者的協同效應,令濱海灣成為一個具吸引力的目的地。 近年,濱海灣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