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建議報告 以民意為本
二零一八年將盡,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工作亦已接近尾聲。小組將按原定計劃,在年底向行政長官提交最終報告。經過公眾參與活動完成後三個月密集式會議,小組在本周二的第三十次會議中已把報告初稿敲定。公眾最關注的內容,自然是究竟土供組向政府提供甚麼建議?十八個增地選項當中,哪些會跑出?哪些會落選?對於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提出但卻不在十八選項當中的「明日大嶼願景」,報告又將如何著墨? 雖然報告仍未正式完成,最後的中英文版本仍有待小組在本月二十七日的會議上確認,但坊間早已議論紛紛,各大傳媒亦以較大篇幅報導「消息人士」透露的報告內容。不少傳媒朋友向筆者求證,都只能回答「不確認不否定。報告出台之日自有分曉。」 從本年四月底至九月底的五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期間,小組共舉行了一百八十五場不同形式的活動與市民互相交流並聽取意見,我們亦設有網上及實體問卷供市民填寫。在八月中旬至九月中旬更進行隨機抽樣電話調查收集民意。公眾亦可透過郵寄傳真或電郵提交意見。最後,小組共收到二萬九千零六十五份問卷,電話調查成功訪問了三千零一十一人,而透過郵寄傳真或電郵提交的意見共六萬八千三百份。 公眾參與活動覆蓋之廣泛,和市民普遍對土地短缺問題的關注,從超過十萬份來自不同渠道收集得來的意見足可印證。 小組成員包括學者和來自與土地有關的不同專業或關注團體,自有不同的個人意見,對如何撰寫報告內容或應推薦甚麼選項也有激烈的討論。小組成員在公眾參與期間既是推動者也是參與者,也承諾認真聆聽市民心聲,及把收集得來的意見向政府如實反映。市民對小組報告寄予厚望,故此小組的最終建議,亦必須以收集回來的意見和數據作基礎。 從不同渠道收集的意見,有量化的,例如電話調查和網上及實體問卷;有質化的,例如書面意見和公眾參與活動期間收集的口述意見,與及媒體報導和論述等。所有質化資料經港大研究中心詳細分析後得出的質化意見共超過一百三十萬條。 由於意見來自不同方式不同渠道,各有優勢和限制。例如電話調查和網上或實體問卷在特定框架下填寫並表達對十八個選項間的取捨;而書面意見則相對自由發揮,或對個別選項有更詳細的論述。我們留意到,就算從兩種量化模式收集意見所得的數據亦不盡相同。 網上或實體問卷是主動提交的,提交者大都是看過展覽或對土地供應課題有較深認知的市民,但難以排除對個別選項有組織性的動員。相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