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高球用地 緩解房屋短缺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於本週二舉行了第九次會議,討論「利用私人康樂用地改作其他用途」作為增加土地供應的選項。當中最觸目的,自然是佔地有九個維園之大的粉嶺高爾夫球場應否收回作發展之用。事實是,早在會議之前,相關建議經已在城中鬧得沸沸揚揚。有意見認為高球場佔地廣但使用率低,應該收回以解決嚴峻的房屋問題。持反對意見的則認為 粉嶺高球場為香港高爾夫球代表隊的主要訓練場 地 , 自一九五九年起每年均舉辦國際高爾夫球賽,對發展本港體育活動有重大貢獻,改作建屋將會嚴重窒礙高爾夫球運動發展,甚至影響本港國際聲譽。 粉嶺高爾夫球場位處粉嶺上水新市鎮旁邊,距離上水站約八百米,佔地一百七十二公頃。該幅土地提供了三個十八洞的高球場,分別為舊場、依甸場和新場。粉錦公路把整個高球場分成東西兩邊,東面佔地約三十二公頃,西面佔地約一百四十公頃。西面範圍內亦包括了三座歷史建築,分別是行政長官粉嶺別墅 ( 一級 ) 、高球場會所 ( 二級 ) 和高球場小食亭 ( 三級 ) 。球場內也有約三萬棵樹木,當中包括約一百六十棵古樹和受保護品種,也有百多個零散分佈的墳墓和金塔,倘若發展便需要設法保存。 由政府提供的文件顯示,規劃署曾委託顧問對新界北發展進行初步可行性研究,當中包括了粉嶺高球場改作發展用地的評估。顧問提供了兩個方案,一是局部發展,即只發展粉錦公路以東的部份舊場;二是全面發展。 按顧問初步研究建議,局部發展方案涉及粉錦公路東面的部份舊場 ( 共八個洞 ) ,而西面餘下的一百四十公頃 ( 兩個半球場 ) 則保留作高爾夫球場用途,以繼續舉行國際性賽事。高密度住宅發展建議設在最接近上水新市鎮的東北部,而較遠離新市鎮的位置則建議作低密度發展。該方案可提供四千六百個住宅單位,容納約一萬三千人。 至於全面發展方案,顧問報告建議把整個高球場作房屋、商業、社區、休憩用地,以及旅遊 / 消閒用途。東北面作高中密度發展,西南面主要是消閒和休憩用地。全面發展後,可提供一萬三千二百個單位,容納約三萬七千人,並可提供約一萬二千個就業機會。 坊間有意見提出,為何偌大的高球場只能提供一萬多單位?質疑有否報細數。規劃署回應這是顧問的初步建議,建築密度繫於地區基建設施。筆者理解,建築密度亦考慮了與毗鄰地塊的協調,例如倘若附近是丁屋、綠化地、康樂用地或農地,便不宜作高密度發展。不過,個人認為建築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