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中期土地供應的選擇
I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立以來已舉行了十四次會議,本月二十六日便會啟動為期五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讓社會大眾對十八個增地選項進行討論並表達意見。 由於選項眾多,為方便聚焦討論,我們把選項分成三大類,分別是短中期(四項)、中長期(六項)及概念性建議(八項)。我們亦會把連月來探討各選項的效益、成本、預計提供土地的時間、要面對的挑戰等客觀事實和數據,詳列於公眾參與小冊子和網站內供市民參考。 被納入短中期,即有潛力於未來大約十年內提供額外土地的選項,包括(一)棕地發展;(二)利用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三)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作其他用途;及(四)重置或整合佔地廣的康樂設施。 近日,民間組織或社會輿論已對部份短中期方案展開辯論。有團體應為應棕地優先,即全數把棕地發展才考慮其他方案。利用私人農地的公私合營方案被批評為 「 明益發展商 」 , 極具爭議 。另外,私人遊樂場地則聚焦在是否發展粉嶺高球場的正反意見中爭辯不休。 先談棕地發展。據政府估算,新界約有一千三百公頃的棕地。而古洞北/粉嶺北、元朗南、洪水橋和粉嶺北的新發展區,已涵蓋五百四十公頃。其餘的七百六十公頃則散佈於新界各處,例如屏山、橫洲、錦田、八鄉、石崗、牛潭尾、新田和龍鼓灘等。已規劃在新市鎮內的棕地,屬中長期的新市鎮發展。把棕地獨立發展的可行性便屬短中期的土地供應選項。 棕地發展可以解決現時規劃凌亂的問題。 值得留意的是,棕地並非閒置土地,而且九成是私人土地,不少仍有用作倉庫或車場等工業用途;要發展便牽涉重置及賠償安排。另一方面,發展零散分佈的棕地,也要考慮交通基建容量和社區設施是否足夠。 第二,是私人農地。從坊間資料所得,各大型發展商擁有一千公頃以上的新界農地。發展商收購農地,目的當然不會是用來耕種,而是希望透過改劃和向政府補地價後興建房屋。但改劃能否成功或發展規模往往受制於交通基建的容量。公私營合作的建議,便是透過政府提供基礎設施,適當放寬地積比率,並要求發展商在住宅發展中提供某個百分比的可負擔房屋,以滿足市民的住屋需要。 雖然該建議能在短中期土地荒的情況下提供公營房屋土地,理應對公眾有利;但由於發展商也有「着數」,被部份人士認為有 「 官商勾結 」 之嫌。因此,要釋除社會疑慮,政府有必要為這類公私營合作訂立一套公平、公開和透明的機制和客觀準則,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