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 公眾論壇點滴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參與活動的首場公眾論壇在紛紛擾擾中總算順利完成了。 說「總算」順利,當然不是完全順利。歷時三小時的公眾論壇出現了一些風波。一如所料,本來是讓市民大眾對十八個選項的優劣和取捨作理性辯論和表達意見的平台,一度成為吸引傳媒注意的示威場地。 從來,公眾論壇都有本身的秩序和規則,目的是確保人人都有發言和被聆聽的機會。這些規則,不外乎是要求發言者先表達發言意向,再由主持人抽籤輪流發言,每人發言三分鐘。論壇分四節進行,每節約十人發言,再由主席或副主席作簡短回應。 不過,要求本來就是要到場示威的人按牌理出牌根本沒可能。現場所見,在論壇首節中段,示威者無視發言次序突然從座位站起,拉起橫額並高喊口號,前後的示威者互相呼應。又站在椅子上叫囂一番,甚至把土地大辯論的資料單張撕爛。主持人的勸喻當然發揮不了作用,唯有請在場的保安人員處理,雙方更一度發生衝突,最後示威者邊喊口號邊離場。然後論壇繼續進行。 這些在近年的公眾論壇活動經常出現的行為,自然成為在場傳媒鏡頭的焦點,可說是見怪不怪。但在主持人通過揚聲器勸喻和叫囂聲夾雜的情況下,在席者根本無法聽清示威者的訴求究竟是甚麼。筆者認為,這些舉動除了為活動製造片刻混亂和干擾外,對解決問題並無任何幫助,亦有違公眾參與與民共議尋求共識的原意。此外,對認真出席論壇表達意見的市民也不公平。 雖然如此,筆者發現大部分出席者都是認真參與並積極表達意見的。首場論壇共約一百七十人出席,四十二人發言。討論焦點主要集中在粉嶺高球場和填海兩個選項,但也有市民表達了一些頗為新穎的意見。 不少出席者為捍衛高球場而來的,當中有高球會的職員和附近居民,也有高球會特聘的規劃師、工程師和經濟顧問。意見主要認為粉嶺高球場每年都有公開賽事,高球運動應被推動而非被打擊,發展高球運動對經濟發展也有好處。球場有百年歷史,有古樹有祖墳有歷史建築,應受保護。高球場是不少村民晨運的地方。也有人認為,北區已有許多人住,在球場用地興建過萬單位會令交通基建難以負荷。「不同階層的人都可用高球場,球場也是個自然生態區,如果拆了將來會後悔莫及。」有在球場工作的員工說。 不過,也有市民持不同意見,認為球場佔地廣但非普羅大眾可以享用,質疑高球運動是否普及到要用偌大的地塊去發展體育,更支持全面發展高球場。「你皇后碼頭都可以拆,還談甚麼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