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的初步觀察
行政長官要求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九月內提交報告,以便制定十月發表的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這個「初步觀察」報告如何寫?會不會有任何覓地選項初步建議?這已經成為近日傳媒和不少團體關注的課題。外界更擔心在諮詢完結前便提交小組報告,會否有偷步之嫌,令「土地大辯論」淪為一場「假諮詢」? 雖然黃遠輝主席已在不同場合重申:「小組並沒有既定立場。」但仍然被不斷重複追問。主席亦已公開表明,小組會在本月二十一日開會討論初步觀察的內容。 事實是,公眾參與活動到本月二十六日才結束;巡迴展覽網上問卷和隨機電話民調仍在進行中。此時此刻,實在難以預計十八個選項在市民心目中的優次排序。 我們留意到,十八選項當中,最多討論的是棕地發展、填海 ( 包括五個維港外近岸填海地點和東大嶼都會 ) 、高爾夫球場、以公私合營利用私人農地和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 按筆者四個半月來的個人觀察,利用新界棕地,在眾多選項當中反對聲音最少。由於新界棕地一直以來被認為是雜亂無章,欠缺規劃。發展棕地並重新規劃至少可以修復遭破壞的鄉郊環境,亦獲得環保人士支持。當然,對棕地作業者的補償和安置必須妥善處理。筆者預計,棕地應會成為支持度最高的選項。 至於填海,有說坊間沒有太多反對聲音,但筆者卻不以為然。雖然自從行政長官在六月底「急市民所急」,提及填海難以避免,隨後一眾重量級政界人士、個別政黨和建築界幾個專業團體亦連聲和應,更有團體提倡比政府建議的東大嶼都會更進取的「強化」方案;但與此同時亦引來環保人士的反彈,令反對聲音更形顯著。 的確,香港過去一直以填海造地擴展都市和發展新市鎮,造地過程又不涉收地賠償和安置,屬行之有效的增地方法。筆者注意到,在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與香港一起成長的一輩,都認為填海是理所當然,抗拒聲音不大。但反觀年輕一代,除了環保意識增加,認為大量填海是對大自然及海洋生態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因而反對外;年輕人眼看近二十年像西九龍等填海得來的土地都是用來興建天價豪宅,基層市民沒有得益,從而對填海造地的支持度大打折扣。究竟填海選項是否獲多數人贊成?至今仍未能準確掌握。 依筆者觀察,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的選項,自公眾參與活動展開以來,是反對聲音較多的選項。反對者不但來自環保團體,還有一般市民大眾。在行政長官對填海發表個人意見之前,環保團體反對郊野公園的聲音比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