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行人連接 九龍公園建地庫
去年進行的「土地大辯論」,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十八個增地選項讓社會討論。當中「岩洞發展及地下空間」是六個中長期選項之一,該選項最終在電話調查獲得超過六成市民支持。小組在去年底向政府提交報告,「岩洞及地下空間」亦包括在八個優先建議選項之內。 今年五月,規劃署及土木工程拓展署推出「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策略性地區先導研究」第二階段公眾參與,繼續聽取社會對發展地下空間的意見。 城市人煙稠密,建屋用地短缺,往往造成環境擁擠的問題。可發展用地除了用作興建住屋外,還要提供商用設施,社區設施及休憩用地。此外,街道和公路也不可少。人車爭路和交通擠塞亦成為不少地區的頭痛問題。 在一五年中,政府展開「地下空間發展」的研究,探討在尖沙咀西、銅鑼灣、跑馬地及金鐘 / 灣仔等四個策略性地區發展地下空間的潛力,並在一六年底至一七年初進行了首階段的公眾參與。當時,政府建議在九龍公園、維多利亞公園及修頓遊樂場三幅休憩用地的地底作發展。是次的公眾參與,當局卻只聚焦於九龍公園地底發展,並建議暫不推行維園和修頓的發展方案。 筆者同意,九龍公園方案,相對於後兩者,可行性和效益明顯較高。 九龍公園和維園的分別,在於後者與四周的街道成同一水平,市民可從街道直接穿過公園往另一方。相反,前者卻像個小山丘,公園地面比旁邊如彌敦道和海防道等高十數米;市民要穿越公園便要上落斜路或樓梯,對長者和殘障人士造成不便。因此,九龍公園的地勢成為城市通道暢達性的一道屏障,也是造成毗鄰彌敦道和海防道人潮擠迫的原因之一。 因此,政府建議的地底空間可以無障礙地與周邊街道連接,以疏導尖沙咀東西向和南北向的人流。此舉亦可為行人提供全天候及舒適安全的通道。當局也指出,九龍公園發展地底空間主要目的是「加強行人通道的連繫」。對此筆者表示支持。 不過,政府方案還有不少值得改善的空間。 首先,建議的行人接駁系統只把公園周圍的四條地面街道連接;分別是東面的彌敦道,西面的九龍公園徑,南面的海防道和北面的柯士甸道,並在每條街道設置出入口。事實是,尖沙咀至尖東的地鐵站早已形成了覆蓋甚廣的地下通道網絡,九龍公園地下空間應考慮同時與車站行人隧道接駁。另外,建議亦應包括接駁到西九文化區,以加強往返文化區的暢達性。 第二,方案建議地下空間所提供的用途分佈,約四成為包括行人通道的室內公共空間及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