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三號用地 連接市區與海濱

【圖:中環三號用地的發展用地,可提供良好機遇改善中環核心區與海濱的行人連接。】 今年《財政預算案》宣佈,位處中環新海濱的三號用地將在本年度招標出售,更罕有地採用「雙信封制度」,即投標價格並非遴選中標者的唯一考慮因素。早前發展局局長指出,除標價外,發展項目設計亦屬評審標準。即是說,價高者也未必得。 面積約四點七五公頃的三號用地,是中環新海濱區的八幅主要地塊之一。用地位置顯赫,自南至北由皇后像廣場一直伸延至海濱的新天星碼頭,西面是國金廣場,東面是大會堂及中環新海濱活動區;當中亦包括舊天星碼頭停車場及郵政總局的兩幅土地。地塊主要用作商業及辦公室用途,可建樓面面積約十七萬一千二百平方米。 二零零七及零八年,規劃署為中環新填海土地進行《城市設計研究》,包括兩階段廣泛的公眾參與活動,通過展覽﹑工作坊﹑公眾論壇和問卷調查等與社會討論新海濱的城市設計。還記得,當年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的保育爭議在社會鬧得沸沸揚揚,如何重置兩個碼頭亦成為當年的討論焦點。結果,政府決定把天星鐘樓在原地 ( 即三號用地地塊之內 ) 重置。至於皇后碼頭,會遷移到海旁九號及十號碼頭之間。 三號用地,政府最早的建議是興建一座近四百米長的大廈,當時更被冠以「摩地大廈」 (Groundscaper) 的別名。不過,在公眾參與過程中,該設計被批評為體積過大,有如一幢 IFC 橫放在海旁;阻礙城市通風及影響海濱景觀。後來,政府順應民意,把長條狀的大廈「斬件」,在東西向的街道上空保存通風走廊,減低建築密度,及增強高度限制。 按照《海濱規劃指引》,位處維港海旁的樓宇,應以低矮設計為主,以避免遮擋較內陸的樓宇享用海濱景觀。因此,三號用地設有樓高限制,西面 ( 即國金廣場以東 ) 在水平基準以上五十米,東面則在水平基準以上十五米。規劃指引亦列明,樓宇應以梯級式設計,樓宇高度應從內陸向海濱遞減,以配合海濱整體景觀。 要成就交通暢達的海濱,讓遊人可方便地進出,海濱區與內陸地區的行人連接便極為重要。現時中環商業區與天星碼頭以一條筆直的天橋接駁,但天橋只作為單一的行人運送用途,沿途未能提供豐富的行人體驗,沈悶的天橋難以吸引市民前往海濱。三號用地的發展,正好提供良好機遇,改善海濱的可達性。 三號用地的發展方案,將提供兩萬五千平方米的公眾休憩用地,當中約一半在地面,一半在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