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駁通再優化 北角區建東岸公園

【圖:東岸公園防坡堤可以讓市民走到海港中心,欣賞維多利亞港日出日落的景致。】 為了盡快讓市民享用維港海濱公共空間,海濱事務委員會近年致力推動「先駁通﹑再優化」策略 (Incremental Approach) ,先把各段海濱連接成連綿不絕的長廊,再陸續加入優化設施;又或者把海濱長廊工程分階段完成,把臨海部份率先開放給市民享用。 在「先駁通﹑再優化」的策略下,灣仔北會展至添馬公園段可以提早十五個月開放;雖然有關工程第二期現時仍在進行中,但今天市民已經可以享用海濱,跑步釣魚,欣賞期間限定的藝術作品和節日裝置。更重要的是,市民可從灣仔會展沿海濱一直步行到西區,全長四點五公里。該段海濱開放後,深受跑步愛好者歡迎。 會展西面已駁通到西環,哪東面又如何?早前筆者已在本欄介紹了會展至灣仔碼頭和銅鑼灣避風塘的兩段海濱設計。日前,海濱事務委員會港島區海濱發展專責小組舉行會議,討論灣仔北至北角的另外兩個短期海濱優化項目。兩個項目,分別位處灣仔前貨物裝卸區,及天后及炮台山的新填海用地。 《灣仔北及北角海濱城市設計研究》把因應興建中環灣仔繞道所需的填海用地及相鄰海濱土地,規劃出五個主題區,自西至東分別是慶典主題區﹑碼頭廣場主題區﹑水上活動主題區﹑避風塘主題區及東岸公園主題區。五個項目都包括在去年政府預留專項撥款六十億元的長遠優化海濱計劃當中,相關的詳細設計亦會逐步進行。由於長遠計劃落實需時,在「先開放﹑再優化」的策略下,我們將以臨時海濱長廊的模式,以簡單快捷的方法盡早開放給市民享用。 先說東岸公園段。有關用地其實屬於中環灣仔繞道東面出口接駁東區走廊的工程範圍。按照傳統做法,工程完成後,負責該工程的路政署會把平整後的土地交回地政署,然後再交由康文署再聘用建築署或其他顧問設計海濱公園,再展開公園工程,完成後才開放給市民。過程程序繁複,牽涉部門多,且需時甚長。 我們建議的做法,就是既然公園用地需要平整,不如加點心思,做些簡單基本的園景美化及海濱設施,工程完成後便立刻可以開放讓市民享用。雖然這種模式因為預算有限,只能提供簡約的海濱空間,但好處是夠快速,省卻了繁複重疊的程序。這個做法能夠落實,實在有賴發展局海港事務處與不同相關部門的協調工作。 維港海濱,每段都有不同的特色。東岸臨時海濱公園長一百五十米,將設有草地,遊樂和休憩設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