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管理 九成用家表支持

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自去年十月開放以來,深受大小朋友歡迎,每天都充滿歡樂氣氛。 為了實踐朝氣蓬勃的海濱願景,我們一直探索有別於一般康文署管公園的管理模式。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可以說是我們的一個實驗場。傳統的公園大多設備完善,遊樂設施和座椅等都是固定的,建好便難再修改。但這段長廊的設計卻一反傳統,大片空地上擺放了大量卡板和可移動的桌椅,任由用家按需要自由移動。此外,開放七個月來,經過萬聖節、聖誕節、農曆新年、情人節和復活節,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期間限定」裝置,令市民每次來到都有新的發現。 在管理方面,受《遊樂場地規例》所限,一般公園都有一套由管理者制定的一套規矩,例如不准踏單車踩滑板,不准放汽球放風箏,不准唱歌跳舞等;這些條例雖可確保公園遊人有秩序地使用公園,但卻大大限制了用家的自由度。如何在兩者間取得平衡,一直是社會上和政府部門間爭持不下的議題。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破天荒地以開放式管理,由發展局海港辦事處、民政事務署和康文署共同負責,這裡沒有一套「這讓不准,那樣不行」的規條,場內設施可以自由使用任意搬遷,長廊上可以攜帶寵物,踩單車踩滑板沒有禁止,只要求使用者互相尊重。另外,岸邊的欄杆向內後退,市民可以隨便坐在欄杆外看海,只要自己注意安全。 為了更準確和更科學化地掌握社會意見,發展局委託活現香港進行研究,目的是瞭解不同使用者對場地設計及管理的滿意程度,並分析不同用家在平日和週末不同時間的使用模式。 研究團隊在農曆新年期間在現場觀察,並用問卷訪問了六百三十三人及與九十六人面談。調查結果顯示,整體來說,超過四成五受訪者對場地表示滿意,四成八表示非常滿意,總滿意率高達九成三。 團隊在場地裝了三部攝錄機,二十四小時從高空拍攝場地在不同時間人流的變化,竟發現場地擺設每一刻都在變更。場內可移動的卡板被孩童搬來搬去隨意搭砌,令形態不斷改變;小卡車亦川流不息地在場內遊走。晚間玩滑板的青年人出動,這裡又變成一個滑板場。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團隊詢問受訪者對以下句子的認同程度:「我喜歡這個空間與一般公園不同,設有較少規則。」結果是八成七的受訪者表示同意及非常同意,而不認同和非常不認同的只有百分之四。由此可見,近九成的用家就是喜歡這種開放式的管理。 調查結果也顯示,八成一的用家認為「期間限定」的裝置有助增加場地的吸引力。訪問在農曆新年間進行,那個會轉動的大全盒便成為「我最喜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