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探維港 反思海濱發展

剛過去的中秋假期,數以萬計市民前往維港兩岸的海濱打卡賞月看花燈,其中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和東岸公園主題區日夜都擠滿遊人,更吸引了不少媒體報導。 中秋賞月夜,筆者也抱著湊湊熱鬧的心情,前往海濱看看。從薄扶林道出發,徒步下山前往堅尼地城。途中已收到朋友傳訊,說有大量市民正朝著卑路乍灣海濱前進。筆者心裡想:「有這麼跨張嗎?」後來卻發現所言非虛,長廊附近的馬路滿是提著花燈進出海濱的「朝聖者」。 再進場看,整段長廊果然是水洩不通,幾乎沒有一處是空的。入口遮蔭處天花板上掛了一個「方形花燈陣」,畫面非常震撼,引來不少市民高舉手機「打卡」留念。另外,場地內涼亭也布滿了中秋裝飾,裡面的餐桌更是座無虛席,市民一家大小自攜食物和飲品前來做節,儼如一所露天餐廳。場內特別為節日而設且不時更換的「期間限定」遊樂裝置,繼續成為孩童的樂園。孩童在「菠蘿油妹妹」滑梯鑽上鑽落,玩個不亦樂乎。 來到「堅農圃」這邊,人山人海的謎團終於解開。原來這裡正在舉行中秋夜市集,在中秋假期每晚開放,售賣多元化的手作產品、日用品和應節小食等。由於訪客眾多,門外還排着人龍等候入場。 走到近海處看,岸邊的欄杆上亦掛了滿彩色繽紛的傳統燈籠,再加上霓虹燈裝置,又成為遊人的「打卡」景點。有人在海旁鋪上地墊,與家人朋友玩燈籠吃月餅。要遠離人潮如鯽的喧鬧,市民更在欄桿以外席地而坐,面向大海,享受著一片寧靜的私人空間。 在人海中走了一圈,忽然驚覺:「這裡的夜間常客板仔板女們那裡去了?」在長廊空地「迫爆」的情況下,根本踩不到滑板吧。後來才發現,板仔們都轉場去了,去了當晚人流相對較少的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可見在「海濱共享空間」的概念下,無需為用家活動設限,場地更可以多元多變。 離開卑路乍灣,筆者決定乘車前往中環碼頭一帶,再沿海濱步行,途經摩天輪、添馬公園至會展段、灣仔碼頭畔主題區、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和剛在迎月夜開放的活力避風塘主題區,最後來到另一個目的地——東岸公園主題區。 東岸公園在中秋夜燈火通明,這裡又是人山人海。不論是防波堤上,或是空地上,都滿佈前來歡度佳節的遊人,有人更坐在海堤下面的石灘上近距離接觸維港。過千燈籠裝飾令場地充盈着一片浪漫氣氛,欄杆上的維港標誌霓虹燈飾更吸引市民排隊「打卡」,草地和遮蔭棚那邊都坐滿了遊人,不少還帶同寵物前來過節。聽說今年這裡的遊人密度比傳統賞月勝地維園還要高。人雖眾多,但海濱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