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發潛能 共創多元文化空間

海濱事務委員會多年來推動海濱發展,一直朝著「建設一個富吸引力、朝氣蓬勃、交通暢達和可持續發展的海濱」願景進發。要海濱有吸引力,除了要有良好的規劃和設計外,往後的營運和管理亦非常重要。我們發現,一段公共空間,縱使設計得美侖美奐,但倘若在管理上諸多限制,便難以吸引遊人使用。相反,一片只有簡單設施的大空地,以開放式管理,容許更多元的活動進行,可能更受市民歡迎。 今年初,我們推動了「海濱共享空間」,希望打破傳統的公共空間管理模式,以較少規則和限制管理海濱。自推出以來,深受市民喜愛。到今天,已開放的「海濱共享空間」共有六段,包括卑路乍灣海濱長廊、荃灣西海濱、灣仔HarbourChill海濱優閒站、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活力避風塘主題區和東岸公園主題區。 此外,我們亦以「三個E」的概念以增強海濱的參與度與吸引力,包括(一)創新實驗(Experiment),(二)推動參與(Engagement)和(三)誘發潛能(Empowerment)。我們相信,海濱設計和營運,加入民間參與,能夠令公共空間更活潑更多元,更會增加市民歸屬感。透過市民、本地的文創業者和社會不同界別的持分者的參與,讓創意及文化創造更親民多元的海濱。 今年十月底至十一月底的五個週末,我們在四個「海濱共享空間」推出了共融海濱藝術體驗活動。活動由「聖雅各福群會 藝想」、「香港傷健協會」、「香港展能藝術會」、「藝術到家」等多個機構和本地藝術家合作,一起進行跨世代、跨種族和跨界限的crossover表演,合力為海濱帶來連場精彩活動。這些活動,有藝術展覽,有親子活動、有音樂會和街舞比拼。 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出現了一組陶藝作品。展覽題為「我們的星空」。主辦機構聖雅各福群會「藝想」獲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資助所策劃的《我們的故事+1+1》讓由擁有豐富陶藝經驗的復康人士組成的「藝想師傅仔」,再連繫來自不同背景的朋友,把作品和陶藝活動帶到社區。「我們的星空」計劃當中,一眾師傅仔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藝術家,包括來自澳洲的Katherine Mahoney、日本的加藤真美和田島征三,聯同不同界別的本地創作團隊,合力用了超過三千塊陶瓷片,以星空為主題,拼湊成各式各樣的裝置藝術品。 此外,主辦單位亦在長廊舉行了親子陶藝班,讓海濱遊人發揮創意,享受製作陶藝作品的樂趣。 灣仔渡輪碼頭主題區的「海濱休閒站」日前亦舉辦營火音樂會,主辦單位...